如果沒有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是不是孫權早就滅了?

忠貞之志


這個毋庸置疑,題主所說的這幾個人,除呂蒙之外,其餘三人,可以說是東吳在三國不同時期的二號當家人,這四人的操作對東吳的影響,可謂是極其深遠。如果沒有這四人,輕則死守彈丸小地,耗不久矣便被吞併,重則亡國。我們就逐一分析這四人對東吳的作用。

一號人物,周瑜,這個毋庸置疑了,初與孫策為發小,後與孫策建立這江東基業,孫策死後,身為兵馬大元帥的周瑜輔佐年少孫權,赤壁之戰,力排眾議,尤其是在曹操南下,內政張昭等人以臣服曹魏的方針,周瑜與孫權一心抗曹,親自主陣赤壁之戰,利用地理優勢,以少勝多,又一次為孫家奠定江東基業,可以說,沒有周瑜,絕沒有孫權東吳。即使在幾十年後孫權稱帝,也一直在懷念周瑜,“孤非公瑾不帝!”

魯肅,曾經在周瑜無糧草時慷慨解囊相助,經周瑜推薦給孫權,魯肅為孫權謀略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可以說是東吳版的隆中對創始人,赤壁之戰時,魯肅與周瑜力挺孫權聯劉抗曹,一手操辦孫劉兩家聯盟之事,周瑜死後,魯肅代周瑜為統領兵馬,江東軍事實力大增,孫權雖對魯肅借荊州於劉備略有微詞,但對魯肅評價確是甚高――“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切其計策決策,遠出蘇秦張儀之上!”

呂蒙,我們通過三國熟知此人,應是在白衣渡江,關羽手中奪荊州一事。呂蒙作為東吳早期戰將,曾與孫策麾下做事,一步一個腳印的從底層做起,魯肅死後,呂蒙最後代為都督,身居高位。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奪三郡,拿江陵,使得東吳國土面積大增,徹底實現“全據長江”之勢,而“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吳下阿蒙”均指呂蒙勤能補拙,謙虛學習之典範。呂蒙對東吳後期的作用顯而易見,尤其是在周瑜和魯肅相繼過世之後。

陸遜,東吳後期二把手,掌東吳軍政二十餘年,最輝煌戰績即為夷陵之戰大破劉備傾國之師,使得西蜀數年未恢復元氣,保全江東基業,陸遜出自江東世家大族,在當地頗有威望,而其本人深謀遠慮,忠心耿耿,被後世稱為“社稷之臣”。夷陵之戰大敗劉備之後,陸遜在東吳存在感太低了,概因捲入“南魯黨爭。”以至北孫權冷落,最終鬱郁而死,直至陸遜次子陸抗為其父洗清罪行,孫權懊悔不已!

由此可見,這四人分別為東吳所處亂世各個時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實乃缺一不可!各領風騷數十年,只可惜前三位均是英年早逝,只陸遜活的六十餘歲。否則,三國這天下,不知又如何書寫哇!


蘭陵不算黑


個人認為不太可能,三國鼎立時期,吳國孫堅被劉表殺害之後孫策帶著9歲的孫權四處征戰,孫吳割據勢力發跡於孫堅、孫策時期,孫堅為孫權之父,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起初活動在淮南一帶;孫堅死後,其長子孫策逐漸向江東發展,為孫吳建國奠定基礎,後曹操封孫權為“吳侯”;孫策死後,其弟孫權取代孫策,割據一方,吳勢力開始建都於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後築石頭城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后疆域方穩定下來。

200年(漢建安五年)孫策死,孫權繼位,孫權時,鼎立局面逐漸形成,孫吳在原江東六郡的基礎上,出兵深入各郡險地征討山越,還向西向南拓展。

孫權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禮賢下士:剛剛接手江東的時候,聽從大哥遺言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開了招賢館,廣納天下名士。

深藏不露:關於赤壁之戰,孫權其實是主戰的,因為以他的性格剛毅,他是不可能投降的,父親大哥用性命換回的城池他是不會想讓的,但是在開會的時候,文官主降,武官主戰,他一直都沒表態,不露聲色,知道周瑜回來解了他的疑惑,這才宣佈開戰。

虛心納諫:這點不用多說,張昭、張紘、魯肅的納諫,基本上孫權都會採納,哪怕是自己不樂意的。

剛毅果斷:周瑜用美人計誘惑劉備,結果弄巧成拙,孫尚香嫁了劉備,孫權一看殺不成劉備馬上改用懷柔政策,後來得知劉備逃跑,馬上摘下寶劍,讓手下去追,並且說了就算殺了自己妹妹,也要帶劉備回來,可見關鍵時刻,不兒女情長,也是大將風範。

孫權集團有太多戰術大師,比如孫權本人、呂蒙、陸遜,但真正能稱得上戰略家的,只有周瑜和魯肅。但周瑜先取荊州,再取益州,北伐曹操的戰略太過激進,當時吳國還沒有那個實力。僅荊州就未必能讓東吳順利吞下,再把老本賠進去就慘了。

魯肅不像孫策、周瑜那麼激進,也不像呂蒙、陸遜那麼短視。在赤壁戰勝曹操後,孫權想一口吞下荊州,沒考慮到劉備集團的生存權,這等於逼劉備倒向曹操。魯肅極力勸說孫權讓出荊州一部分給劉備。劉備有了活路,就不會投靠曹操成為我們的敵人。魯肅擔心劉備萬一拿下整個荊州,會滅掉孫權嗎?不會,一則劉備實力不夠,二則曹操還活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劉備和諸葛亮清楚這一點。

可魯肅死後,孫權嘴上不說,心裡卻高興的撒歡。孫權早就受夠魯肅蝸牛般的戰略構想,想一口吃成大胖子。孫權也確實拿下了荊州,但代價卻是和劉備徹底翻臉,要不是陸遜開掛,火燒連營七百里,孫權早就要飯去了。即使之後的吳蜀再次聯合,蜀漢北伐時,兵力再短缺,也要在永安部署一支重兵,就是提防孫權再來偷東西的。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



鋒在起時


如果沒有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孫權是很有可能被滅亡的。事實上都不需要後面的呂蒙和陸遜是否存在,前面2個周瑜和魯肅不在的話,孫權多半會投降曹操的。


在曹操滅掉劉表佔據荊州後,給孫權發勸降書的時候。孫權內心是掙扎的,雖然主觀上不太願意投降曹操,但無奈下面以張昭為首的文臣和部分武將,都覺得迎戰曹操是以卵擊石,所以都是力主降曹的。此時孫權的內心是崩潰的。

此時先是魯肅出場了,魯肅力主抗曹,幫孫權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讓孫權的心情穩定下來,後面又是魯肅去聯合劉備,帶諸葛亮一起來東吳,促成孫劉聯盟。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而後輪到周瑜出場了,周瑜為孫權分析了曹操遠來江南,軍隊不習水戰,曹操現在志得意滿,後方不穩等諸多不利因素,堅定了孫權破曹的決心,最後周瑜還說率5萬精兵必打敗曹操,可以說讓孫權壓抑的心情徹底釋放。君臣一心,周郎火燒赤壁,贏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也為後來東吳的立國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也難怪孫權稱帝后會發出“非周公瑾,孤不帝矣”的感慨來。


所以如果沒有周瑜和魯肅力主抗曹,讓孫權下定決心的話。孫權很有可能在內心雖不情願的情況下,被迫降曹了。

不知道我的回答您是否滿意,也希望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關注我,大家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