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評價《三國演義》中吳國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

李易陽風水命理


魯迅說中國社會頗有“三國氣”。千百年來人們說三國、評三國、演三國、看三國,是文學、戲劇、曲藝、影視等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一、周瑜——三國的形成者

來一段貫口,你聽聽。在相當初,吳周瑜一十三歲拜為水軍都督,統帶千軍萬馬,執掌六郡八十一之兵權,施苦肉,獻連環,祭東風,借鵰翎,火燒戰船,燒的曹操望風鼠竄,險些命喪江南。雖有臥龍、鳳雛相幫,那周瑜也算小孩子當中之魁首!



公元208年,一代奸雄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奪取了荊州,想一併消滅東吳。周瑜受命敗曹在赤壁,使曹操一時不敢南下,三分天下的格局就此形成。周瑜功不可沒,是三國的形成者。

演義中埋汰了周瑜的形象,氣量狹小,衝動,意氣用事,斤斤計較,步步落在諸葛亮的後面。“既生瑜,何生亮”成了周瑜的代名詞,“賠了夫人又折兵”是周瑜軍事指揮不成熟的體現。

試想,何以曹操未能統一天下?打不過周瑜,沒有周瑜的擋路,曹操統一天下是毋庸置疑的。詩仙李白曾著詩說:“二龍爭戰訣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二、魯肅——三國的建立者

夾在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魯肅,似乎就是一個老好人,和事佬,忠厚有餘,才智不足。還經常為周瑜、諸葛亮鬥智施謀所戲弄。在單刀會上,魯肅被關羽嚇得差點尿了褲子。



魯肅成了慫包,熊包,軟蛋的象徵。但在魯肅的墓碑上的對聯卻說: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使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當年曹操南下,東吳群臣降聲一片,魯肅力諫孫權著力抗衡曹魏——“將軍迎曹,欲安所歸?”當得知劉備在當陽,遂見劉備,促成孫劉聯盟。據《三國志》記載:“肅經迎之,到當陽長坂,與備會……勸備與權並立。備甚歡悅。”

顯然演義中,魯肅武略不如周瑜,但魯肅以他所具有戰略大局觀,合從連橫的外交能力,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才有借荊州給劉備。所以必須承認,魯肅是三國鼎立的建立者。

三、呂蒙——三國的平衡者

魯肅病逝後,孫權以呂蒙統領魯肅所部,鎮守陸口。呂蒙向孫權提出了全據長江,才能長久立國的建議。孫權遂有了襲擊關羽,奪取荊州西部的決心。



公元219年,呂蒙用計假裝生病,讓關羽放鬆警惕,使關羽調兵去了樊城。荊州空虛,以致後來關羽腹背受敵,難以支撐,處處被動,最終名喪麥城。奪取荊州一直是周瑜和魯肅的心願,呂蒙替他們實現了。

荊州全歸東吳,遏制住了劉備在漢中的強勁發展勢頭,使三分天下的格局趨於平衡。呂蒙是三國鼎立的平衡者。

演義中呂蒙的死極具傳奇色彩,在關羽“還我頭來”中離世。孫權在慶功宴上對呂蒙做了極高的評價,設奇謀力取荊州,勝周瑜、魯肅百倍。

四、陸遜——三國的穩定者

有個人,劉備瞧不起,關羽瞧不起,張昭瞧不起,顧雍瞧不起。他就是出將入相,文韜武略的陸遜。



陸遜領導了抗擊劉備來襲的“夷陵之戰”。在這場戰爭中,陸遜以火攻的方式將劉備打敗,使劉備在白帝城憂鬱而死。此戰的結果是,劉備鬥不過孫權,吳國據長江之險,兼收荊、揚兩州。劉備則無法保住荊州,隆中對的戰略失敗,只能偏安蜀地。穩定了飄搖不定的三國戰局,陸遜是三國的穩定者。

如何來評價東吳的這三位都督?且看孫權的點評:“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在孫權的眼裡,陸遜算得上僅此於周瑜的帥才。

對於魯肅和呂蒙,孫權說的比較多。細細道來:“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策,意出張、蘇遠矣。”明白了,在孫權心裡,魯肅有張儀、蘇秦之能!

總結如下:周瑜是三國的形成者,魯肅是三國的建立者,呂蒙是三國的平衡者,陸遜是三國的穩定者。


閒將西話


周瑜是吳國名將。長相英俊精通音樂。周瑜年輕時和孫策關係特別要好,21歲起隨就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36歲的時候,因病死亡。

魯肅是吳國戰略家和外交家。建安五年(200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

呂蒙是東吳攻滅關羽的最早倡議者。呂蒙針對於關羽所督的荊州,215年奪取三郡,219年再奪三郡,最終使得東吳國土面積大增,實現了“全據長江”的宿願。其發憤勤學的事蹟,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陸遜是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蜀章武二年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吳黃武七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

從才能上看周瑜側重軍事,魯肅是戰略家,呂蒙是戰將,陸遜是政治家加軍事家

從民間聲望上看一週,二陸,三魯,四呂蒙。

從實績來看,一陸,二週,三呂,四魯肅。


零度以上的陽光


從綜合實力上看,魯肅可謂一大戰略家,儘管其聲名不顯。周瑜、陸遜皆為一代人傑,但前者過於執著眼前利益,後者為江東士族代表,進退失據。呂蒙,確係吳下阿蒙也,乃將才,非帥也。

與其他二國相比,東吳短板有二:一是離開水軍就不會打仗,嚴重缺乏進取精神;二是缺乏戰略家視野,總以偏安或劃江而治為第一目標。

魯肅堅持聯盟劉備而又不失原則(單刀赴會),且為人剛毅忠厚,可團結人,更有清晰戰略目標,可謂帥才,惜乎享年不永。

周瑜有追隨孫策奠基之功,且長於水戰,赤壁之戰居功至偉,但過於執著孫劉聯盟之危害,在曹操放鬆軍事壓力下,險些火併,故較魯肅略遜一籌。

陸遜可謂文武全才,但其出身江東士族,且為孫策之婿,不可能真正獲得孫權信任,故發揮空間有限,除防守反擊之猇亭會戰外,再難建功,可惜!

呂蒙本是吳下阿蒙,後勤學苦讀,有“刮目相看”之譽,但其眼光始終盯住荊州,欲憑此而據守,胸中無天下之志,不知曹魏才是東吳最終敵手。襲取荊州後,幾乎使孫劉兩家在火併中同歸於盡,幸而曹丕決策失誤,陸遜力挽狂瀾,否則三國將提前結束,其危害可謂大矣。

總而言之,評價一個人的優劣,不僅要看其具體事功,更要看其戰略眼光及客觀條件,如此才更為中肯。



歷史的行程


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是才俊之士,他們分別代表著東吳四個不同戰略的時期。

一、周瑜

周瑜做都督是東吳的開拓時代。周瑜是在孫策率舊部擺脫袁術的控制,放眼江東,開拓事業的時期投入到孫策麾下的。


周瑜是天下奇才,沒有周瑜的孫策猶如燃燒的野火,熊熊烈烈,所過之處,一片灰燼。而有了周瑜,東吳就有了方向,孫策巨大的熱量就聚集為一處,化為了熔爐,能夠鍛造出宏偉的事業。這就是輔弼之臣的重要性,正如沒有諸葛亮的劉關張一樣,無論怎樣的壯麗,始終無法壯大和恆久。

有孫策的折衝攻掠,所向披靡,又有周瑜的巧妙計劃,算無遺策,東吳發展得很快,所向披靡,很快就打出一片天地來,雄立於一方。

孫策之死,對東吳集團是一記重創。對周瑜來說,也是一次重大的挫折。和孫策一樣,周瑜的眼光決不侷限於江東一隅,他是一個胸懷天下的人。北拒曹魏,西制劉備,周瑜始終沒有放棄繼續開拓的理想,但內外時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實際上,孫權並沒有真正的支持過周瑜。

周瑜的英年早逝是東吳的巨大損失,從此後,東吳對魏蜀就失去了咄咄逼人的壓迫之勢。

二、魯肅

魯肅做都督是東吳的平衡時代。周瑜臨終前向孫權推薦了魯肅繼承自己的事業,也是為東吳保留最後一苗燃燒著進取心的火焰。

大家不要以為魯肅是個只知固守,不知開拓的穩健派。事實上魯肅是個很有進取心的人,他與孫權曾經討論過東吳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是“榻上策”,魯肅早已看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而建議孫權“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

其實,魯肅也並非是親劉的妥協派,在他主持東吳防務期間,與關羽也是糾紛不斷,寸土不讓。但魯肅首先考慮的是大局的平衡,他很清楚,過分地削弱劉備集團,其實對東吳來說也並不是一件好事。

魯肅逝去,東吳就再沒有戰略型的帥才了,東吳徹底失去了進取天下的雄心。

三、呂蒙

呂蒙做都督是東吳的穩固時代。不要看呂蒙奇襲關羽,獲得了荊州半地,但從戰略出發點上講,仍然是為了加強江東的防禦,而並非是出自於拓展的雄心。



呂蒙趁著關羽北征襄樊,後方防禦空虛的機會,“白衣渡江”,奇襲其後,奪取了荊州半部。從一方面看,確實是收穫了地盤,消除了劉備集團的威脅。但從另一個方面看,實際上以後吳蜀兩國就再也沒有真心實意地合作對敵過。在斷絕了蜀漢統一夢想的同時,東吳也徹底放棄了征服天下的雄心。

四、陸遜

陸遜做都督是東吳的整合時代。彝陵之戰擊敗劉備,蜀漢實力大損;夾石之戰,曹魏損兵折將,十幾年不敢窺視江東。幾次戰役,展現出陸遜優秀的軍事才華。



從兩個方面的戰場都獲得了大勝,東吳的防禦戰略形勢達到了極致,外在威脅的減弱,使孫權能夠騰出手來,對內部各方勢力進行重新洗牌和整合,外戰勝利的結果居然是不斷的內鬥。

東吳內部的幾次政鬥,導致東吳實際上的損失甚至超過歷次外戰。如果說陸遜是個軍事天才的話,他在政治上的表現完全不夠格,比起前輩們來有著巨大的差距。

總結一下東吳的四個都督的特點:

周瑜是個優秀的軍事家,智勇雙全的帥才,出色的政治高手;魯肅是個優秀的政治家,器量宏偉的戰略家;呂蒙是個出色的將才;陸遜是優秀的帥才,拙劣的政客。


饞嘴肥貓鏟史官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魯肅、呂蒙以及陸遜,是東吳集團的四大都督,掌握東吳集團的所有軍隊,相當於東吳集團的五星上將。

如果要我來評價,這四個人應該要換一個排名。文治武功的傑出代表,應該是陸遜。為東吳做出巨大貢獻的,應該是呂蒙。幫助東吳奠定基業的,那就是周瑜。給孫權指明前行道路的,便是魯肅了。

01陸遜無疑是東吳的一匹黑馬。

這四大都督裡,我覺得陸遜是最出色的一個。其實早在奪取荊州的時候,陸遜就已經嶄露頭角。他察覺到了呂蒙的意圖,所以果斷出手幫助呂蒙頂替大都督的職務。

從而一場奪取荊州的陰謀,才由此展開。陸遜的演技簡直爆表,他一天到晚寫信給關羽,表達了自己的卑微,以及對關羽的崇拜之情,最終讓關羽放鬆了警惕。

可以說奪取荊州的功勞上,陸遜本人要佔一半之多。呂蒙去世以後,孫權本打算收回軍權,自己來做這個大都督。

可是孫十萬的名頭不是白叫的,他沒有這方面才能,空有志向也沒什麼用處。所以他只能再挑新人。

當御備時,諸將軍或是孫策時舊將,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恃,不相聽從。遜案劍曰:“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諸君並荷國恩,當相輯睦,共翦此虜,上報所受,而不相順,非所謂也。僕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各在其事,豈復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矣。”及至破備,計多出遜,諸將乃服。---《三國志》

這個時候恰逢劉備前來挑釁,孫權只好將重任給了陸遜。陸遜不負眾望,一路敗退的基礎上,藉助天然地理位置的優勢,一把火將劉備大軍擊敗,從而保住了荊州,也保住了東吳。

解決了劉備,曹丕這邊又來了,陸遜又緊急回防,帶領眾將,擊退了曹丕三路大軍的圍剿,保住了江東基業。

由此可見,陸遜對東吳是有再造之恩的。打完仗以後,東吳穩定了地盤,所以孫權稱帝。而陸遜則被孫權任命為丞相之職。文治武功的陸遜,對東吳來說,跟救星沒什麼區別。

02呂蒙為東吳帶來了安全感。

呂蒙本身是孫策手下的將領,本身並不起眼。後來孫權掌權以後,開始培植自己的力量,呂蒙跟孫權關係不錯,於是就成了孫權的心腹。

孫權極力栽培呂蒙,呂蒙也沒有辜負孫權的期望,努力學習兵法知識,逐漸成長為東吳的頂樑柱。

當時魯肅已經死了,東吳大都督的重擔,魯肅指定讓呂蒙來接替。那是因為魯肅相信,只有呂蒙才能完成他沒有完成的事情,那就是打下荊州。

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憮慰,約令軍中不得幹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慄,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飢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三國志》

荊州一直以來都在劉備手裡,由關羽鎮守。江東集團和荊州共用一條長江天塹,這就給了東吳無限的壓力。

只要劉備佔據荊州,那他隨時都可以出兵進攻東吳。失去長江天塹的保護,東吳壓根就沒有任何安全感可言。

所以說呂蒙雖然出場的次數不多,卻把荊州給打下來了,為東吳解決了後顧之憂,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勞。所以東吳的安全感,是呂蒙帶來的,從此孫權可以高枕無憂地在江東做個土皇帝了。

03周瑜是東吳集團的創始人之一。

周瑜的重要性,並不體現在他多能打仗。事實上,除了一場有爭議的赤壁之戰,周瑜出色的戰績還真的不多。

那是因為周瑜並不是關羽張飛之類的猛將,他屬於軍事策劃者,相當於諸葛亮、龐統之類的人,可他也能夠帶兵打仗,這就是周瑜的特別之處。

他既能夠制定戰略規劃,又能夠身先士卒帶兵進攻,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儒將。周瑜和孫策關係很好,當孫策帶著三千人馬來江東的時候,周瑜毫不猶豫地帶著自己的人馬和錢糧跟孫策合兵一處。

會瑜已徙肅母到吳,肅具以狀語瑜。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瑜謂肅曰:“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肅從其言。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也。---《三國志》

從此兩個人開始攜手打天下,所以江東的天下,有不少是周瑜打下來的。久而久之,周瑜就成了江東的頂樑柱。當孫策去世以後,周瑜更是成了託孤大臣,掌握了江東所有兵權。

這個時候的周瑜,完全有自立門戶的機會。但是周瑜是有節操的人,他沒有忘記他跟孫策之間的感情,所以他選擇盡心盡力地輔佐孫權。

由此可見,周瑜是東吳的創始人之一,對東吳集團的發展壯大,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是四位都督裡最獨特的一個,用才能已經不能夠簡單形容他了,因為創始人,更需要的是智慧和眼光。

04魯肅是孫權的指路明燈。

孫權上位的時候,其實一點安全感都沒有。從張昭扶他上馬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孫權要想坐穩位置,必須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其實遇到了很多可怕的事情。比如說曹操帶兵南下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嚇到了孫權。

曹操手裡有八十三萬大軍,還沒到荊州,荊州的劉琮就帶著二十萬人馬投降了曹操。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孫權該何去何從?

其實孫權一點方向感都沒有,因為他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有可能改變東吳每個人的未來。到底該不該跟曹操大戰一場,孫權心裡沒有底。

東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三國志》

這個時候滿朝文武都選擇投降曹操,尤其是當年那個扶他上馬的張昭,作為託孤大臣之一,他居然也選擇投降曹操,這讓孫權很傷心。

這個時候魯肅站出來指明瞭一點,其他人投降都是為了榮華富貴,可是你孫權投降是為了什麼?你覺得你還能享受像現在這樣的待遇嗎?可能你的待遇還比不上張子布吧!

孫權恍然大悟,為了自己的待遇,孫權也必須要跟曹操大戰一場,這才奠定了東吳對抗曹操的決心。

其實如果孫權選擇投降的話,我覺得周瑜也會帶著軍隊反抗曹操,這就會造成東吳內部的紛爭,魯肅的勸說成功化解了這一點,也避免了孫權成為下一個劉琮。

總結:四大都督,各有神通才能保住東吳數十年的基業。

東吳集團雖然存在時間比較短,可是對南方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自古以來黃河流域都是華夏民族重點發展的對象,而南方地區,是很少有人重視的。

可是東吳集團的發源地就在南方,這就註定了孫權必須要發展南方經濟。由此可見南方能有如今發達的局面,少不了東吳集團的發展。

而支撐東吳集團走過數十年曆史的,正是這四位大都督。孫權的作用固然重要,可具體操辦事務的人,還是這四個人。

周瑜的戰略眼光與眾不同,魯肅的方向性比較明確,呂蒙的戰術運用十分靈活,陸遜是集大成者。有這四個人為東吳保駕護航,孫權穩坐釣魚臺的局面,那是不可破滅的了。

《三國演義》

《三國志》


江湖小曉生


“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算是歷史上少見的政治家了。他軍事上不如曹操,低調行事上不如劉備,但識人用人上世所罕見。看看他的四大都督就行了,都是智慧卓絕、膽略過人的將才。

呂蒙智勇雙全、膽大心細,魯肅深有謀略、穩重沉著。但從軍事業績來看,更閃亮的是孫權時代開始和臨末的兩位都督:周瑜和陸遜。

三國時代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爭有三次: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周瑜是赤壁之戰的總指揮,雖然對手是擁兵號稱百萬的一流軍事家曹操,他還是順利擊敗曹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的主帥是剛出山許多老將都還不服的青年書生陸遜,對手是統率七十萬大軍的老牌軍閥劉備。他先是按兵不動以逸待勞,等火候差不多了,來了個“火燒連營”,大敗蜀軍,劉備因此羞鬱而亡。這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書生後來還當上了吳國的宰相。

這兩次戰爭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青年將領對付老軍閥,都是防衛戰,用的都是火攻,都取得大勝。

周瑜和陸遜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優秀的軍事家,其戰略思想和戰爭藝術至今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徐文山


▲周瑜

周瑜在《三國演義》中是一位很有能為的人,在聯合西蜀的情況下提出了與其他人不同的建議,他主張戰鬥並擊敗了曹軍百萬雄師。

▲魯肅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將荊州借給了西蜀,後因贖回荊州而五次三番的跑腿,但由於他能力有限還是沒能要回荊州,不過有人說他的才能不次於諸葛亮。

▲呂蒙

呂蒙在《三國演義》中白衣渡江要回了荊州,他代表東吳堪稱擊敗關羽的重要人物,不過他靠的是陸遜的主意,在擊殺關羽後生病而亡。

陸遜

陸遜在《三國演義》中是吳國能力最強的人,他雖然不能打仗,但指揮能力十分強悍,在帶兵打仗這一方面很有一套,夷陵大戰擊敗劉備雄兵。


南政昔風


東吳集團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4大多數的人民充分體現了孫權的識人能力。

在三國演義中,孫權,劉備,曹操三大主公之中。曹操是發掘人才的能力最強。劉備是吸引人才的能力最強。孫權是管理授權能力最強的人。

每到關鍵的時刻,孫權總會把軍權授予給最有效的人。在重大的戰局下,都是把權力授予給了年輕人。正是孫權的授權成就了周瑜和陸遜。沒有孫權的授權,周瑜和陸遜是沒有辦法展現出自己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而孫權在授權的過程中沒有失權,卻是其管理手段的最高明之處。

劉備就是敗就敗在授權的失敗。把荊州交給關羽,而關羽本身是心高氣傲的人,而荊州南北,皆有強敵,需要的是高超的調和能力,劉備緊緊放心自己的兄弟,授荊州於關羽,卻導致了後期一系列的失敗結果導致了後續的一系列的失敗。

孫權在關鍵的時期選擇對的人來對抗曹操和劉備。周瑜和陸遜兩位精力旺盛的年輕人。一把火燒了曹操和劉備的所有夢想。而在和平時期,又能夠選擇魯肅和呂蒙。不使國家發生大的動盪和軍隊的戰鬥力不降低。在戰爭時期選擇,有衝勁的年輕人。在和平時期選擇相對穩重的老將。

孫策在臨死的時候對孫權的批語是:決機於兩軍陣,卿親不如我;選賢任能,保家衛國,我不如卿。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孫權就是四大都督的最好的伯樂。


有趣讓生活更多彩一些


一、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人。出生於官宦世家。三國時期的軍事奇才,吳國最重要的奠基人。

周瑜與孫策少年時期就是好友,21歲便隨孫策征戰沙場,平定江東,立下赫赫戰功。在孫策意外身亡之後,周瑜更是全心全意的輔助孫權。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親帥大軍攻打江東,孫權戰和未定,猶豫不決。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下定決心與曹操一戰。最終周瑜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讓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

公元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

二、魯肅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人,三國時期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富豪之家,心懷遠大的理想與抱負。

建安二年,通過周瑜的引薦,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了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並給孫權獻上比隆中對還早出現的塌上對,因此得到了孫權的賞識。

赤壁之戰時,周瑜忙著在前線作戰,魯肅也沒閒著,忙著聯絡同盟,沒有魯肅,就沒有後來的蜀吳聯盟。只是赤壁之戰後,蜀吳聯盟開始內部分裂,劉備與孫權因為荊州問題開始明爭暗鬥,此時作為大都督的魯肅,用溫和的手段維持兩家關係,避免被曹操一網打盡。

在對待關羽的問題上,魯肅一直是比較溫和的態度,這讓孫權感覺很恥辱,偏偏關羽又是個驕傲的人,最後孫權用呂蒙這個好戰派人物替代魯肅,武力解決荊州問題,魯肅也就退出了他的歷史舞臺。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三、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草根兒出身,為人非常勵志。“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說的就是呂蒙。

呂蒙很幸運,赤壁大戰之後,孫權開始真正掌權,不在畏手畏腳,要用武力示威,魯肅“和為貴”的做法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野心了,而好戰的呂蒙可以,所以呂蒙自然代替了魯肅成為東吳的都督。

呂蒙在東吳最輝煌的戰績,無疑是白衣渡江拿回荊州了。要知道,為了麻痺關羽,呂蒙可真是費了不少心思。先裝病不說,還不顧麵皮的親自寫信給關羽大拍馬屁,讓關羽完全放鬆對他的防備,最終使其敗走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呂蒙身染重疾,不治而亡,享年四十二歲。

四、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世代為江東大族,幼年聰明好學,喜歡讀書,年僅十二歲的便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

陸遜是四大都督中最後一個出場的,然而他一出場就接替了呂蒙的大都督,騙了關羽,讓東吳重掌荊州。

但是陸遜最輝煌的戰績還是猇亭一戰,六百里火燒聯營,把準備報仇的劉備一把火燒垮了,劉備也沒有想到這個白面書生竟成了他的終結者。

陸遜是四人中唯一長命的都督,無奈遇到了晚年無德的孫權,同時作為江東大族的陸家,也是孫權防備的對象。晚年的孫權好大喜功,登基後更是喜歡顯擺皇上的威儀,偏偏陸遜又喜歡進言提醒,招致孫權不滿。最後因為捲入太子之爭,被孫權責罰。陸遜憂傷過度,於公元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終年六十三歲。

最後用一句話來評價四人:

周瑜:雄才大略,天妒英傑。

魯肅:為人和善,平衡大局。

呂蒙:知恥後勇,戰術高超。

陸遜:力挽狂瀾,少年英才。

就此問題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留言,感謝您順手關注點贊。


李易陽風水命理


三國時期,群雄輩出,魏蜀吳三國都湧現出了大批的能人異士,魏國有司馬懿等,蜀國有諸葛亮等,“自古江東出才俊”,東吳有四大都督,他們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他們都為江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那麼該如何評價他們呢?

周瑜:要說三國時期吳國最有名的都督,我想非周瑜莫屬了,他可以說是可以和魏國的司馬懿,蜀國的諸葛亮相比肩的人物。提起周瑜,我們就能想到“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要說他最有名的事蹟,就不得不提赤壁之戰了,在赤壁之戰中,他僅以數十萬兵馬,殺的曹操八十萬大軍屁滾尿流,在孫策去世以後,江東根基未穩,他硬是憑藉著自己的才能,為江東在三國當中謀取了一席之地,為三國鼎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我認為周瑜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軍事家,政治家,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不得不說讓人惋惜了

魯肅:魯肅是在周瑜死後,他才接任的大都督,他與周瑜截然不同,周瑜憑藉的是自己過硬的軍事能力,他憑藉的是自己過硬的戰略眼光。他積極支持吳國和蜀國合作,共同抗擊曹操,以此來削弱魏國的勢力,他認為,如果不聯合蜀國,即使將蜀國吞併,以東吳的實力,最終也逃不過被魏國滅亡的命運,所以,我認為魯肅的戰略眼光是值得肯定的

呂蒙:呂蒙是東吳第三任大都督,才能自然不在話下,尤其是白衣渡江生擒關羽,更是把他的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這件事也讓吳國和蜀國徹底結下了樑子,為吳蜀的滅亡埋下了伏筆,改變了三國的局勢,總體來說,呂蒙與前兩位相比,大局觀略差一點,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了

陸遜:最後,我們再開說一下陸遜,夷陵之戰時,面對劉備的大軍,吳國上下處處危機,這個時候陸遜這個天之驕子站了出來,他一把火把劉皇叔燒的抱頭鼠竄,可惜的是,後期的孫權性情大變,陸遜縱使再有能力,也無法施展,不過,對於陸遜的才能還是要予以肯定的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能夠當上東吳的大都督,不是偶然的,他們都有著自己的過人之處,每個人都在特定的時期為東吳做出了貢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說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