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败局》5、顺驰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大败局》5、顺驰


我们正在解读《大败局》,作者吴晓波。今天这期节目的主人翁,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商业舞台上,他左手150亿接下了乐视,右手又以632亿接下了万达几乎所有的地产。被记录在《大败局》当中的,只有两个人重新站了起来,一个是史玉柱,另外一个就是今天要说的这位,孙宏斌。


山西小伙的牢狱之灾

1988年,清华硕士生毕业的山西小伙孙宏斌进入联想,因得到柳传志的赏识,第二年便被提拔为联想的企业部经理。孙宏斌上任后,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建起了13个独资分公司,狂销1000万的公司积压产品,为联想消解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柳传志更加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不仅有意栽培他,并且一路为他扫清办公室政治中的障碍。可是,仅仅半年之后,柳传志却亲手把这个他自己最欣赏的弟子给送进了监狱。

事情的起因,是当时风头无二的孙宏斌,在公司内部竟然搞起了自己的“山头”,公开宣称他管辖的“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

后来,柳传志接到报告,说孙宏斌等人聚会商议,有人建议把企业部的钱转移到别处,当时孙宏斌手中掌握着1700万元的贷款。素有中国企业界政治权谋家之称的柳传志挥泪斩马谡,以“挪用公款”为由,向公安局报了案。1990年,孙宏斌被判入狱5年。

就这样,山西小伙孙宏斌的人生经历了一场十分奇异的跌宕。他差点就成为了中国最大计算机公司的接班人,但最后却蹲坐在监狱的墙角,一宿未眠的渡过了他30岁的生日。


待东风的顺驰

1994年,孙宏斌在狱中表现良好,被提前一年被释放。他重新站在柳传志的面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面对这个曾经不可一世、意气风发,如今却无比落寞的年轻人,柳传志动了恻隐之心,他答应帮助孙宏斌开始自己的事业。在临离别时柳传志说:“我从来没有说过谁是我的朋友。但是现在,你可以对别人说,柳传志是你的朋友。

就这样孙宏斌怀揣着柳传志借给他的50万元来到天津闯荡,创办顺驰,开展房地产业务。但此时的时间坐标才是1995年,属于孙宏斌的辉煌时期,还远没有到来。

两年之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面临重大压力,启动内需成为国家拉动经济的主要战略任务。一直都被限制发展,却能够带动巨额消费的房地产业突然受到了中央的重视。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制度,并允许商业银行进入住宅抵押贷款市场。由此,压抑多年的住房需求被彻底的释放了出来,中国房地产业自98年后,迎来了它爆发式的成长。

也就是在这一年,已经在这个行业中磨炼多年的孙宏斌,拿到了一个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的项目,据说,他因此获得了200%的投资回报率,房地产业的暴利时代真正的到来了。


攻城略地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顺驰坚持中介代理和房产开发两条腿快跑的策略,在天津攻城略地。他的中介代理业务,在3年时间,相继开出了60家连锁店,在行业中可谓是遥遥领先,奠定了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而在房地产开发上,孙宏斌则表现得异常彪悍。

中国房地产业是一个充斥着灰色交易的行业,在许多地块的背后都有一个让人厌恶的博弈故事,各种利益环节纠缠不清,房地产企业的总经理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在这个肮脏的漩涡中标配关系,互搏套利。而孙宏斌似乎没有掉进这个游戏里,他的土地大多数是光明正大的通过合作开发和公开竞标获得的。

在竞标会上,孙宏斌以拿地出手凶狠、不肯退让著称。不断的拿下高价的地块,再加上整版的报纸广告轰炸,设计理念呢,又比国有房产公司高出一筹。所以即便顺驰的房产价格比附近地段的楼盘都要高,但还是受到市民们的欢迎。

2002年,顺驰开发的项目建筑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占到了全天津市房产开发总量的五分之一。孙宏斌登上了事业的一个巅峰,这个雄心勃勃的男人把目光瞄准了更大的天地——全中国。


解读《大败局》5、顺驰


杠上行业大佬——王石

作为天津房地产业的老大,孙宏斌加入了由王石发起的中城房网,全国各地的主流开发上都在这个组织里面。孙宏斌在加入中城房网后,就展现出他藐视权威、桀骜不驯的一面。在一次论坛上,孙宏斌甚至当着王石的面直言:“顺驰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也就是要超过在座的诸位,也包括王总您。”

这时候,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看王石的表情。自19年前出道以来,这大概是王石遇到的最离奇的事情了,从来没有人敢用这种充满火药味的姿态向他发起挑衅。王石不假思索的反驳道:“你不可能这么快超过万科,你需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风险。”

当时的万科和王石可谓是如日中天,无论企业规模、知名度、或是号召力,顺驰和万科均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孙宏斌对这个比自己年长12岁的前辈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

在年底的一次记者访谈中,当孙宏斌被问及“顺驰凭什么挑战万科”时,他更是直截了当狂妄的说:“万科不是我们的对手。”

孙宏斌以近乎无礼的方式挑衅王石,看上去很不可思议。不过,他这么做,除了桀骜本性之外,并非是完全的冲动行为。事实上,正如柳传志所评价的,此刻的他,已经一眼把中国房地产业看到底了。

2002年以后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一派火暴,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房价年均增长都在30%以上,民众购买力很强的杭州还出现了大妈炒房团,很多二线城市房价也开始井喷。

孙宏斌判断,随着宏观经济的向好,中国房地产市场跟着也会有一个长期的上涨阶段。这时,全国绝大多数的房地产公司都苟安于一个城市之内,只有万科等极少数企业开始了异地开发。房地产业实在是一个利润很高的行业,而且房价又在持续上涨的通道里。孙宏斌认为,这是他铺开全国市场的最好时机。

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顺驰的品牌在全国打响。

而公开挑衅王石,这一行业的第一领袖,成为了一个最直接且不需要成本的做法。孙宏斌没有能够当场激怒早年性情暴烈、后来温文儒雅的王石,却让全行业的人和媒体记者都跌破了眼镜。

在一个与会者超过10万人,几乎所有重量级的房地产企业家都会出现的全国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展会上。孙宏斌又一次语出惊人的评价道:“北京的好房子还没有出现。”就这一句话,把京城里上千个同行全部都给得罪了。

这时的孙宏斌已经被他自己炒作成了一个新闻人物,但大家还是把他当成一个喜欢说些疯话的戏剧性的人物。但后来,孙宏斌在全国以一次又一次的天价,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拿下了一块又一块的土地,得到了“天价制造者”的雅号。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顺驰从一家地方性公司变成了全国性公司,企业员工从几百人陡增到近万人。

孙宏斌所取得的成绩很让人服气,这匹房地产黑马似乎真的想要兑现他对王石的挑衅。因为一个重要的事实是,2003年,顺驰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45亿,而当年的万科销售额是63亿。在外界看来,年轻的顺驰或许真的能在未来一两年内,超越行业的大哥万科。


现金流的速度与激情

孙宏斌不是出生草莽的企业家,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拥有硕士学历,并且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读了半年的总裁研修班,跟英特尔的传奇CEO安迪格鲁夫等全球知名企业家,有过同场研习的经历。他的全国战略并不是一次缺乏规划、毛手毛脚的冒险。在舆论高调的掩护下,孙宏斌在相当多的方面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和筹划。

其中最重要的战略基点是对现金流的严格控制。有人计算过,顺驰在一年时间里拿地的资金累计需要80亿,以顺驰现有的资本实力根本不可能支付那么一大笔钱,因此,对强力前行的孙宏斌来说,他唯一可行的战略便是把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到极限。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是大幅缩短建造和交付的时间。他有一次在天津,拍得40万平方米的地块之后,从进场施工到开盘销售,顺驰仅仅用了2个月时间,让同行大为震惊。

按行业常规,从规划设计到开盘销售,一般起码需要1年的开发周期,顺驰打破常规,4到6个月就能开盘收钱,这样半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并获得丰厚的利润。

然后,在公司内部控制上,顺驰形成了以天为单位的紧绷型现金流模式,建立了严苛的考核指标体系。关注到每个项目的开工开盘时间、回款、现金调度,这一切都以天为单位,任何一个时间节点都不能有任何延误的借口。

最后,孙宏斌建立起付款方式比地价更重要的理念。他往往要求政府方面降低首付款比例和延长结算周期,如果政府方面同意,他愿意以提高土地价格作为交换条件。他的这种策略受到了不少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因此顺驰进入任何一个陌生的城市都毫不畏惧。

总结起来,孙宏斌的所有战略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速度两字来展开的:

通过挑衅行业领袖的做法,快速提高知名度;通过高价竞拍的方式,绕开行业灰色地带,快速拿地;缩短行业常规运营周期,做到不可思议的4到6个月;高调运作,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销售,回笼资金;建立以天为单位的资金考核体系,把有限资金的利用率提高到极限。

我们可以通过北京的一个项目来一览孙宏斌对速度把控的极限。这个项目土地款项为9亿,开盘前付30%,年底再付30%,余下将在第二年付清。运作整个项目需要有20亿的资金盘,顺驰会怎么运营呢?它以3亿元的资金将项目启动,前6个月的规划和开建期内的资金全部由承建商垫付。前面不是说了顺驰通常都能顺利的实现6个月开盘,到开盘的当天,这个项目就有了1亿的销售回款,在此之后的工程支出也都通过后来的销售回款进行支付

到年底的时候,这个项目,顺驰共回笼了6亿多的资金。不仅足够支付土地款项中期的30%,和运作该项目的资金所需,而且还可以有剩余拿去买新的土地。据公开信息披露,顺驰在2004年的现金流总量中,有78%是通过销售得到的钱,只有10%和12%是来自银行和合作单位。

众所周知的,每家房地产公司的运作策略都会使用这样的金融杠杆,这个行业的暴力潜规则也便隐藏于此。孙宏斌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用紧绷而极端的速度将金融杠杆策略发挥到了极致。是速度成就了顺驰,但也同样是速度一手将顺驰埋葬。

解读《大败局》5、顺驰


一匹被速度击垮的黑马

2004年,从宏观层面上看,由于全国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房价不断上涨,造成大量普通居民买不起房,直接影响了居民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同时也影响到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怨已渐成沸腾之势,上涨过快的房价成为千夫所指。

并且,由于房地产过热,直接拉动生产资料的大幅上扬,整个宏观经济都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过热现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货币发行、贷款、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措施。一连串政策的出台和舆论环境的变化,不仅改变了消费者购房的价格预期,而且改变了政府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支持理念,从而导致购买力的迅速下降,以及楼市成交量的极速萎缩。就这样,突然的,房地产业的冬天降临了。

在所有受到冲击的开发商中,正阔步急奔在扩张道路上的顺驰无疑是受创最大的一家。从2004年的5月开始,北京、苏州等地的银行都明显减慢了放贷速度,顺驰马上召开会议,紧急下令停止拿地。

我们看下,顺驰的资金有3个源头:第一,是自有资金和合作伙伴的资金,在这方面顺驰早已挖掘到了极致;第二,是销售回款,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各地的房地产项目销售一天比一天难;第三,是银行,银行的大门越关越紧,何时会松动也是遥遥无期。

于是孙宏斌只能把目光投到第四个资金源头——信托、境外基金和上市。但在由汇丰银行、普华永道等著名中介组成的上市考察团考察完顺驰公司后,给出了当年利润体现不出来的结论,顺驰上市的计划因此搁浅;孙宏斌又与国际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洽谈私募事宜,由于摩根给出的对赌协议过于苛刻,双方谈判也最终流产。

就这样,顺驰以资金链断裂的结局,被钉在了十字架上。随后,顺驰陆续出现了无法上缴土地出让金,而无法获得土地证的项目;公司大批量的裁员;前期快马加鞭6个月赶着盖出来的房子,成为了劣质房而被业主投诉。


回血顺驰,待东山再起

最终弹尽粮绝的顺驰,以12.8亿的价格,把55%的股权出让给了香港路劲基建公司。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刊发的一篇评论中写道,顺驰要的钱是救命钱,虽然少,虽然贵,但必须得要

在故事的最后,孙宏斌并没有像《大败局》中的其他企业家,把收场弄得一地鸡毛。他通过很便宜的价格将企业卖出,为企业的现金流做了回血手术,竭力保存了作为企业家的良好信用。所以吴晓波在书中,预言到:“孙宏斌只是被击倒了,但没有出局,他也许还会拥有一个更让人惊奇的明天。”到这里呢,我们今天的故事就说完了。最后,我们来剖析一下顺驰的败因。


败因解剖

企业的经营战略,是一个辩证取舍的过程。有时候,企业家不得不在快速成长和健康成长之中做出抉择。这实在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有人说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总裁任内最大的成就,就是收购了上百家有价值的企业。可杰克韦尔奇却说:“不,我对公司最大的贡献是拒绝了至少1000个看上去很值得投资的机会。”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写道,作为一位CEO,首要的社会职责是确保公司的财政成功。

如果说成长需要梦想和勇气,那么拒绝超出能力的成长似乎需要更大的理智和决断。以创造奇迹的心态经营企业,迟早会成为奇迹的吞噬之物。在王石、潘石屹、冯仑等国内地产大佬的眼中,顺驰是一匹被速度击垮的黑马。


激情容易获得喝彩,但悲剧或许正如影随形

昨天,孙宏斌竭力保存下了作为企业家的良好信用。今天,他携融创集团再次登上了耀眼的商业舞台。从他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家面临的是九死一生的人生之路。

我们是否有能力在一家声名显赫的公司中,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受到重用后,为企业独当一面?我们是否能做到不让牢狱之灾浇灭自己拼搏奋斗的决心?我们是否能正视,甚至面对将自己亲手送进监狱的人? 我们是否敢于初出茅庐就挑衅行业大佬,并最终不成为一个笑话?我们是否会在大厦坍塌的时候,把信用竭力保存在怀抱之中?

如果我们的回答是,不能。那我们确实没有资格,评价这个接手乐视和万达的企业家为接盘侠。这个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他能做到的这些事情,我们几乎所有都做不到。

创业不是一场,基于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选择的人生游戏。因为如果情况真是这样,那对我们来说,创业将不再是九死一生,而必然是十死零还。站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节点上,创业更加是一场只有少数精英才能胜出的游戏。

并且,暂时的胜利都不能被定义为成功。你哪怕获得十次的胜利,只要有一次失败,都会被别人拿来在茶余饭后品头论足。雷军虽曾感慨:“创业不是人干的事,是阿猫阿狗干的事。”但这样一种人生选择依然吸引着无数的年轻人。

有部电影叫《异次元杀阵》,剧情是当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独处高度精密且结构繁复,地下甚至天花板也是由一个个正立方体切成的空间中。这里没有食物、没有饮料,你的身上穿了囚犯般的简陋衣服。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正心乱如麻,四处试探,想要逃出生天。

有些人在尝到了创业的苦涩后,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或是从此安分守己,或是还心有不甘。但如果,我们还继续偏执,打算继续走下去,迎接我们的,必然是另外一个九死一生的立方体。



解读《大败局》5、顺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