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時候也會殺豬吃嗎?我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豬肉的?

五月_殤


明朝肯定是吃豬肉的!

我國古代人很早就已經掌握了家豬馴化的機能,將豬肉做為日常食物儲備非常重要的一環,在相關考古發現中已經有所體現。

《國語》中關於勾踐的內容記載中有一段:“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居民生一個女兒國家就會獎勵一頭豬。另外《史記》中關於鴻門宴的一段描述中,也有相遇賜予樊噲豬腿的記載,可見中國人食用豬肉的歷史非常久遠。

不過古代的豬飼養起來非常困難,一頭豬要經過兩到三年的時間才可以被用來宰殺,這一段時間需要消耗的糧食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也是巨大的壓力,所以民間養豬的人並不多,這也導致和不少民眾對於烹飪豬肉並沒有什麼經驗,所以宋朝才會有“貴人不肯食,貧人不解煮”的說法。

馬、牛、羊是我國古代比較常見的牲畜,飼養簡單不需要太大的投入,但是由於戰馬的耕牛的剛性需求,很難成為主要肉食,只有貴族才可以吃的上肉。《孟子》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也就是說普通人七十歲的時候才有資格吃肉,雖然孟子生活的時代比較早,但是可以看出我國古代肉食是多麼的難得。

在這樣的歷史情況下,中國古代很長的時間內,吃豬肉都是比較少見的事情,所以才會造成中國古人不吃豬肉的錯覺。宋朝以後,中原地區的生活水平其實提高了很多,豬肉也逐漸走向百姓的餐桌,不過大規模食用豬肉還要從明朝開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現在我們吃的豬肉和古代有很大的差別,我國古代並沒有白色的豬,只有黑豬,所以豬八戒也是黑色的,但是黑豬的生長週期比較長,所以才會被引進的白豬所取代。





北樓504


豬肉一直都在吃的,明朝也一樣。

老百姓能有點肉吃,都是豬肉為主。沒有香料和閹割不成熟之前,豬肉的產量少,養豬的不多,但是仍然是老百姓能吃到的肉中,最多的一種。

漢朝的陶器可以看到,廁所在豬圈上面,以前還有被豬頂死的妃子之類的說法,可見養豬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

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因為某些原因,不讓別人吃豬肉。

唐朝也一樣吃鯉魚的,明朝當然也能吃豬肉。

朱元璋出身很苦,他對老百姓的寬容程度相對更高。

殺豬跟殺朱很像,所以他給豬改了個名字,叫肥肥,是不是很可愛?

官方說的話應該是用豚的說法。

豬在古代,因為某些原因會跟龍聯繫在一起,比如劉徹的小名叫小彘,就是小龍。

還有豬婆龍等等的形象傳下來。

春秋戰國時期養豬應該是很普遍的行為了,前兩天百度閹割技術的時候,看到資料說豬的閹割在周朝就開始有了。

所以圈養豬出現的更早。

豬頭是祭祀神明的祭品之一,吃家養的豬肉的時間應該更早。

吃野豬肉那就早的很了,原始人時期就開始了得。

出現和大範圍普及需要漫長的時間,吃豬肉恐怕和人類吃肉的歷史差不多了。

有甲骨文記載的商朝祭祀中,就有用豬頭祭祀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