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对外防御的变迁,明朝外患的原因,奸臣当道、宦官得权

今日看点:明代对外防御的变迁, 明朝外患的原因,奸臣当道、宦官得权

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喵喵阐史,今天给大家聊的是,明朝外患的原因。明代国防,向以北方边镇最为重要。1368年(洪武元年),元统治者在明大军全力进攻压力下,从大都逃往塞外,但还有相当雄厚的力量。故北边塞外各部族入侵的威胁,始终没有解除。明代对外声威,实远逊于唐,虽在明祖之际,北破元裔,南并安南,又招致南洋诸国,称盛一时。然再传至宣宗以后,日就陵替,边疆多事,国力虚耗,遂成衰亡之因。现将明代外患的远因及近因分析如下。

明代对外防御的变迁,明朝外患的原因,奸臣当道、宦官得权

元朝骑兵

明太祖对于蒙古贵族的残余势力,虽始终采取争取通好,但坚决防止他们的侵扰,故特地在长城以北建立了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三个重镇,作为北方九边中坚部分的外围军事据点,使边防相当稳固。但兀良哈三卫曾受明成祖利用参加他的“靖难之役”。明成祖在夺得帝位以后,就把宁王朱权徙封到江西去,而把大宁卫所辖边地送给兀良哈三卫。又封兀良哈各部大小酋长为都督、千户、百户等官,每年供给他们耕牛、农具、布帛、酒食等大量物资。并约兀良哈各部为明的“外藩”,使他们平时充当边疆侦探,战时协助防御。

明代对外防御的变迁,明朝外患的原因,奸臣当道、宦官得权

朱棣

明成祖猜忌宗室诸王,不让诸王掌握重兵驻在边疆,而想用“以夷制夷”的政策制止外患。但这一企图是落空了,不久兀良哈依附东蒙古的阿鲁台部,成为其羽翼,侵扰明室边疆。明成祖自动放弃大宁卫,使边防大为削弱。

永乐年间,战争屡起,明帝逐渐放弃了长城以外的军事据点,北方边镇一一暴露在敌人面前。到宣德年间(1426至1435),明军力渐弱,骁悍的蒙古骑兵时常伺隙南侵,入塞劫掠。例如兀良哈各部及阿鲁台部的联军时常在喜峰口外出现。当时较强的阿鲁台部屡次迫犯开平、偏关,明军不敢出击,实际上北方国防线在步步南移。

明代对外防御的变迁,明朝外患的原因,奸臣当道、宦官得权

蒙古骑兵

宣德五年(1403年),明放弃了开平卫。开平卫是从前元帝国的上都,在国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自永乐年间放弃了大宁卫及兴和、东胜等地以后,开平卫孤悬塞外,守备困难,军粮也供应不易,因而历年在此损兵折将。这年四月,明宗室派阳武侯薛禄监筑永宁卫所辖的团山、赤城、雕鹗、云州、独石等五堡,调发军民三万五千人,紧急动工,并派精骑一千五百名到场防护。六月,迁开平卫到独石,从此又丧失塞北三百多里的领土。开平形势险要之地完全落入鞑靼手,边防越显空虚。

明代对外防御的变迁,明朝外患的原因,奸臣当道、宦官得权

鞑靼

军卫屯田制在明代是非常重要的统治制度,经过明太祖、明成祖的竭力进行,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不但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并且相对地减轻了一些人民的负担。且屯田对于巩固国防、发展生产亦起了积极的作用。明代边军的屯田,在宣德时已开始被侵夺。分驻各边镇的亲王太监军官等,往往侵占军士的屯田,役使军丁替他们耕种,但是经营屯粮的官吏,不问屯田有无,只管逼征屯军的额粮,军丁不堪剥削和虐待,相继逃亡。

明代对外防御的变迁,明朝外患的原因,奸臣当道、宦官得权

朱瞻基

正统末年,明帝国北方各边区因军卫屯田被侵夺,军丁又多被私家所占役,国防力量更单薄。故明代比较正派的官吏都积极主张充实边防,并提出了一些办法,但在王振等人阻挠和破坏之下,各边镇的军政得不到整顿。边防一天天地废弛下去,而西北塞外的瓦剌侵略势力却步步逼近了。

明开国之初,虽有太祖及成祖之励精图治,遂使国家升平,对外又能远驾亲征,以压抑外患之猖獗,无奈世宗毕竟并非贤明君主,即位后因为崇祀与献王典礼一事,酿成大礼议之争,以致朝臣党派分立。其后大礼议之争平息了,又进用严嵩,信任方士,置朝政不理,而日求长生术,率至鞑靼入寇、倭寇扰乱沿海等。后来虽然幸能平定外寇,唯朝政日趋腐败,人民亦憔悴不堪。

明代对外防御的变迁,明朝外患的原因,奸臣当道、宦官得权

严嵩

永乐三年(1405年),鬼力赤又被部酋长阿鲁台所杀,本雅失里被拥立为鞑靼可汗。时明代继续执行明太祖的政策,一面遣使与鞑靼各部通好,一面严饰边防。永乐七年(1409年),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明特派使臣给事中郭驿,明与鞑靼的战争因而爆发。此外,在明嘉靖年间,日本诸道争贡,大起冲突,以致毁堂劫库,扰乱地方,杀戮官吏。明廷以日使进贡,原为敦睦邦谊,今竟引起纠纷,不如禁止对日通商进贡,以绝纷扰。市舶既绝,于是不只日本正式商人相率为倭寇,采取海盗劫掠政策,甚至沿海的豪势,也加以策动和掩护,组织“蝴蝶军”,向中国沿海进扰,倭寇由是更猖獗。

明代对外防御的变迁,明朝外患的原因,奸臣当道、宦官得权

倭寇

明代宦官之为祸,更促成外患的入侵以至于灭亡,追其根本,宦官之祸国,实始于成祖,成祖以靖难成功,宦官出力不少,为酬答功劳,遂委以重任。英宗以年幼即位,王振揽权恣纵,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朝野均对之无好感。宦官煽动英宗对外用兵,用意在于示威,更欲邀功,遂劝帝亲征瓦剌,并借此博取英宗之欢心,巩固本身的地位,于是便引起“土木堡之变”。

明代对外防御的变迁,明朝外患的原因,奸臣当道、宦官得权

土木堡之变

至世宗时,更有严嵩用事,使明政治极为腐败,且南有倭寇连年侵扰,北有鞑靼入寇。严嵩虽发动出击敌人,但又不肯负责,于是各地援兵因粮饷不足,兵马疲乏,皆怀怨恨,明兵既不敢作战,鞑靼便乘虚而入。其后,严嵩专政,以其党赵文华督视海防,又颠倒功罪,牵制兵权,致使诸军解体,倭寇愈炽。倭寇之入侵,除了严嵩之用事,更因有汪直、徐海、陈东等人诱煽日本奸人。

明代对外防御的变迁,明朝外患的原因,奸臣当道、宦官得权

明世宗

正统末年,明帝国北方各边镇因军卫屯田多被侵夺,军丁又多被私家所占役,国防力量单薄。明代比较正派的官吏都积极主张充实边防,并提出一些办法,但在王振等人阻挠和破坏之下,各边镇的军政得不到整顿,外患遂乘虚而入。此外,明末海防不修,卫戍空设,一与倭遇,便望风奔溃。故倭寇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亦内地空虚之故。

元末群雄并起,割据沿海郡县的有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等。士诚、国珍皆以贩盐浮海为业,其部曲多委托身舟舶,狎习风涛。及方、张既灭,其余党便亡命海上,与日本沿海奸民相勾结,从事剽掠,于是中国山东、浙江、福建等省沿海都受到侵扰。

明初,朝鲜受册封为藩属。神宗时,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平定国内军雄,遂思向外发展,有囊括亚洲之志,兼并中国之心,乃先向朝鲜假道入寇,并遣使逼朝鲜李昖称臣入贡,与中国为敌,李昖拒之,秀吉便于万历二十五年发动大军侵入朝鲜,李昖向明乞援,明以身为宗主国,义不容辞,遂出动大兵,中日之战于是展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