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淨利潤增長552%、銷量增長229%,上市前飛鶴經銷商卻有點愁

文 | 張夏雨


僅一年,飛鶴的年收入便從58億,躍升至103億,並實現了多數企業共有的“高增長”目標。如今,飛鶴在港交所掛牌,成為其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但另一面,高速增長下的飛鶴,也倍受高庫存、廣告營銷費用過高等問題的詬病,且尚未解決......

01 、勢如破竹

很快,飛鶴將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

按照招股價計算,上市後,飛鶴將募得66.7億至89.33億港元。有研究者預測,飛鶴的市盈率約12.2倍-16.2倍,市值在663億-889.2億港元之間。

這意味著,飛鶴有望增添新榮耀——進入市值500億乳企的行列。

過去幾年,這家黑龍江企業以增速贏得業內側目。2016年,飛鶴年營收為37.24億元;2017年,飛鶴突破50億大關;2018年,飛鶴衝破100億營收門檻。

“明年150億,問題都不大。星飛帆出廠價上浮,可貢獻10%的增長。此外,業績數據可以通過經銷商調賬,如,今年12月進貨可以推遲1個月至明年,或者,壓貨,都可以達到目的。”一乳業從業者說。

在資本市場上的利好、銷售數據的增勢迅猛、甚至,代言人章子怡“二胎”在話題度上的錦上添花。一時,飛鶴在業內風頭無二。

不僅如此,上市還解決了飛鶴部分遺留問題。

“2013年,在美國投行摩根的幫助下,飛鶴完成了私有化。摩根需要(通過飛鶴上市)獲取收益。”一接近飛鶴的人士表示。

這是一段欲借力資本,卻負債累累、失敗而歸的歷史。彼時,在紐交所上市的飛鶴先是與紅杉資本達成對賭協議,想要發展規模化原生態牧場。只是,因上游建設投入高、回報週期長等,飛鶴與紅杉資本的對賭失敗了,為回購股份花費了大約6500萬美元。

隨即,飛鶴進行戰略調整,售賣部分牧場業務。加上彼時在資本市場融資難,飛鶴股價表現疲軟,便考慮從紐交所退市。私有化需要資金購回流通股,那之後,摩根士丹利及時出現,出資助飛鶴完成私有化,也成為飛鶴的大股東。

招股說明書顯示,此次飛鶴集資所得款項最大一筆將用於償還離岸債務(40%),餘下分別用來尋找潛在併購機遇(20%)、廠房運營資金(10%)、研發和營運資本投入(10%)等。

當然,IPO成功後,除了投資者給飛鶴帶來的壓力得到緩解外,陪伴飛鶴高速增長的諸多中高層也將收穫頗豐——按照IPO文件披露以及股價計算,蔡方良等飛鶴高管持有的股份,足以讓他們成為躋身千萬身價的行列。

上市“福利”,是多數從業者願意為企業鞠躬盡瘁的理由之一。如今,飛鶴佔股較高的管理層也算完成了許多職場人士的“夢想”。

02、實現“雙高”

“飛鶴最近五、六年的快速增長,原因多重。就公司層面而言,與戰略清晰和團隊貢獻分不開。”一觀察人士稱。

2015年,飛鶴砍掉了低端產品、聚焦明星產品、明確“更適合(中國寶寶喝的奶粉)”的策略方向。

三年淨利潤增長552%、銷量增長229%,上市前飛鶴經銷商卻有點愁


“團隊,執行力比較強。大型嘉年華、消費者教育活動,公司總裁甚至會親自操刀,更不用說下面的中層。另外,飛鶴多數經銷商還是在認真做市場。”前述觀察者稱。

不過,聚焦高端明星產品並不是飛鶴獨有的“工作”。飛鶴尤為特別的,是遠超同行的廣告投入。

“今年,飛鶴廣告等費用投入預計四十億左右,它一年用於廣告的開銷是別人一整年的業績,當然會留給消費者更深刻的印象。”前述行業人士稱。

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8年,飛鶴營銷費用佔當期總營收比重分別達21.10%、32.45%和36.79%。

一品牌人士說,“之前,對於一家自媒體十幾萬一條的廣告投入,我們團隊還比較猶豫,相對而言,飛鶴就顯得爽快的多。”

當然,品牌拉動銷量增長的同時,飛鶴經銷商的網點也在不斷滲透。2016年年底,飛鶴經銷網點數量為5.8萬;至今年年中,這一數字已變成10.9萬。兩年半的時間,增加了5.1萬個網店。

高空廣告配合地面鋪貨與宣傳,星飛帆高端奶粉成為推動業績的最大引擎。至2018年,飛鶴高端產品的銷售額約為66.58億,佔總營收的64.1%。同期,普通產品的銷售額為25.42億,佔總營收24.4%。

飛鶴乳業2016年-2018年毛利率也在逐年攀升,分別為54.6%、64.4%、67.5%;營收從37億增長至103億,增長229%;淨利潤從4億增長至22.42億,增長552%。這為飛鶴在資本市場講“故事”帶來了助益——吸引了更多資本方的關注。

三年淨利潤增長552%、銷量增長229%,上市前飛鶴經銷商卻有點愁


“此外,註冊制後,政策將外資奶粉企業擋走了大部分,國內企業也砍掉了一大部分。給飛鶴留出了空間。”一接近飛鶴的人士表示。在紐交所上市時期,融資來的資金用於產業鏈建設,如甘南工廠、龍江工廠等,也為飛鶴的業績“飆車”提供了產能支持。

03 、隱憂頗多

有觀點認為,2019-2020年或是飛鶴“最好的時光”。

這源於註冊制紅利已被瓜分,而飛鶴高速成長期間,被“忽視”的問題正逐漸顯現。

“雖然網點數量增長,可最近三年,飛鶴主產品漲價是為業績增長帶來不少貢獻助推器。兩年前,飛鶴大單品星飛帆(900g)門店供貨價約每罐170元,如今不可同日而語。”一接近飛鶴的人士陶強(化名)表示。

三年淨利潤增長552%、銷量增長229%,上市前飛鶴經銷商卻有點愁

有媒體報道稱,不久前,飛鶴供貨再次“漲價”——星飛帆供貨政策從買6搭1變為買7搭1。“奶粉不是奢侈品,漲價帶來的增長畢竟是不可持續的。”陶強說。

渠道方面的弊病也在逐漸顯現,飛鶴與部分經銷商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至少在河南市場,不少渠道一邊賣飛鶴,一邊罵飛鶴手黑。”陶強表示。

今年8月,周口地區,一年營業額高達1800萬的經銷商主動放棄了飛鶴的代理權,正是因為結算後,該經銷商發現,代理產品年淨利不到50萬,還要承受管理層的各種處罰。

另一飛鶴縣城經銷商,投入費用是400萬,每月實銷150萬,管理層要求每月進貨200萬,對經銷商來說,壓力比較大。尤其是,飛鶴通知經銷商說,2010年1月份,單月進貨要達1.8倍以上。

對於壓貨大於兩倍庫存的經銷商,他們需要貸款獲取資金,目前借貸利率都在1-2分之間,貸款過高,便在消解銷售奶粉所帶來的利潤。

飛鶴在管理上的“不精細”,仍有很多。如,一個地級市定的銷售任務是兩億,但飛鶴給相關管理者的工資是12萬元,“如若該管理層自己去操作一個縣城市場,一年淨利便有60-70萬。這不是考驗人性嗎?”陶強說。

對渠道商的“不友好”以及管理制度上的“不合理”,致使部分渠道商承認市面上飛鶴是整體銷售成績最好的品牌,但又不免在代理飛鶴的同時,將精力分散在扶持第二、三梯隊奶粉品牌上,以防“飛鶴變臉”。

享受了註冊制紅利、收穫了戰略明晰、執行力強的果實,飛鶴在短短6年時間,成為國內奶粉頭部品牌。

但同時,一年銷售額增長50億的高速成長下,那些相對粗放的管理為飛鶴帶來頗多質疑聲,這或是接下來飛鶴需要逐一面對的。(感謝諸位採訪者對本文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