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時代,從區塊鏈1.0到3.0》一、從比特幣到數字身份認證

區塊鏈技術是否真的會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導火索?

我們正在進入互聯網的高級發展階段,這是一個AI+機器(機器人)的萬物互聯的世界。而區塊鏈技術可能是其中不可少的“膠水”。

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1.0的一個最早應用,也是影響力最大的應用。有不少人把比特幣等同於區塊鏈技術,這是一種錯誤認識。

如今區塊鏈技術已經發展到了2.0時代,在金融、信用等領域有了很多新的應用場景。這些遠比區塊鏈加密數字“貨幣”更有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區塊鏈+時代,從區塊鏈1.0到3.0》一、從比特幣到數字身份認證

比特幣泡沫與ICO

如果你買了比特幣或一些加密貨幣,這些東西不會產生任何東西,你只是希望下一個接盤者付出更多。——沃倫·巴菲特

比特幣與生活中常用的數字形態的貨幣不同。平時的支付方式的對象是國家法定貨幣,都是由某個國家或地區法定貨幣發行機構發行的法定貨幣,只是在支付過程中體現為電子化的一串數字代碼而已。

比特幣不同,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比特幣的發行。任何人都可以發行類似比特幣的這類“幣”。

比特幣是由中本聰設計出來的,其中最重要的規則是:

1、能挖出來的比特幣總數量是有上限的,一共有2100萬枚比特幣。

2、用於“挖礦”的算法難度會自動提高,可以讓挖幣的效率保持一致,即大約10分鐘可以挖出一枚比特幣。

3、所有交易都用比特幣結算。

比特幣是為了鼓勵“記賬工作”而誕生的。中本聰發明了一種分佈式賬本記賬法,具有非常高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這種特殊的電子賬簿被稱作“區塊”,也就是數據塊。每個數據塊上可以同時記錄多筆交易,然後封存,傳遞到下一個新的數據塊上。這些記滿交易數據的塊,之間以密碼鑰匙鏈接起來,就成了一條鏈,稱作區塊鏈。

比特幣挖礦,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暴露。首先這是一種高耗能的行當。礦機、礦山,24小時工人三班倒,幾千臺機器進行每秒2300億次哈希計算,電費就要幾百萬元。根據Digiconomist的比特幣能耗指數,2017年11月20日,全球比特幣挖礦的年耗電量已經超過了159箇中小國家的年用電量。2020年可能達到僅比特幣“挖礦”就消耗完全球所有電力的極端情況。

比特幣與美元掛鉤,巨幅波動傳導到美國證券和期貨市場,很容易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引爆點。比特幣還成為了國際洗黑錢的通道,引起各國政府的密切關注。

一地雞毛ICO

借鑑網絡眾籌的方式,發明了一種大批量銷售加密數字幣的ICO。太像股市中的IPO(首次公開募股)了。這個C代表的是加密數字幣。ICO就是“數字幣首次公開募資”。ICO是用某個機構自己製造的加密數字幣,募集比特幣或以太坊、萊特幣等較流行的加密數字幣。本質上,ICO就是將發行的加密數字幣和既有的加密數字幣之間聯繫起來的兌換交易。

依靠炒作,一紙白皮書、幾頁PPT,堆砌高大上的技術詞彙,找所謂名人或有社會信用的人站臺,就獲得大量投資者追捧。然後快速新幣上市,一番市場炒作,結果有些人就套現走人。

比特幣和ICO就是在對極少數人是盛宴,而大多數抱著一夜暴富幻想的人最終毫無收益的情況下不斷髮酵的。各國監管機構已經注意到ICO的亂象,先後採取了類似證券發行的監管措施。

比特幣不重要,關鍵是區塊鏈

在20年後,我們就會像討論今天的互聯網那樣去討論區塊鏈技術。——馬克·安德森,美國知名風險投資家

20世紀80~90年代,互聯網1.0時代。人們通過社區、網站、即時通信、社交媒體等工具實現了相互連接。就像一個“塊狀”世界。

而區塊鏈會進一步取代,並實現人與人的直接連接。更像是一個“網狀”世界。

區塊鏈(blockchain) = 區塊(block)+鏈(chain)

比特幣和區塊鏈之間的關係,是兒子和老子之間的關係。區塊鏈技術還有一個非常魅惑人的“理想”,那就是“去中心化”。其實早在石器時代,人類沒有形成社群之前,所有行為都是去中心化的。沒有核心,沒有中間人,一切活動都是在人與人直接直接開展的。

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1.0是伴生的。越發展,兩者區別就越大。區塊鏈技術2.0的核心特徵是引入了“智能合約”,可以將一些應用採用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執行。

《區塊鏈+時代,從區塊鏈1.0到3.0》一、從比特幣到數字身份認證

區塊鏈2.0的應用案例。英國政府認證系統(GOV.UK VERIFY),Real me新西蘭居民數字身份網站,瑞士城市Zug身份認證,愛沙尼亞e-Residents合法數字身份認證,印度AADHAAR唯一身份認證卡工程,ID2020國際組織數字身份認證為全球11億沒有官方文件的人口提供合法的身份證明。

智能合約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種紙質合同,而是把合同規定的事項用計算機語言編程,生成一個可以自動執行的計算機程序。一旦約定條件達成,則會自動執行履約。

也就是所有活動都變成了數字化的信息。這些信息輸入計算機後,自動進行條件判斷,一旦約定條件滿足,就自動執行下一個動作。

區塊鏈技術2.0應用中,基本操作是給相關各方建立數字身份。你以及你的親戚所有信息統統包括在你的一個數字身份證(ID)裡了。所有電子政務、民政事務部都可以用智能合約的方式對身份自動匹配處理。比之前的社會效率提升很多。

當然,智能合約走多遠,要看社會能夠進化的程度。有些複雜的人類活動,程序設定執行是不太現實的。但是那些大量的簡單判斷和分析,海量數據檢索、計算和匹配以及24小時追溯的重複性工作,適合機器做。這方面,智能合約大有用處。

目前,區塊鏈正在進入3.0階段,即廣泛應用於各種社會經濟場景之中。稱為泛區塊鏈應用,或者代幣(通證)應用,甚至還有“共識經濟”的說法。仿照“互聯網+”,將其稱為“區塊鏈+”,這種類似的概念,也就是連接一切。

真正適合於做“區塊鏈+”的場景,至少要符合三點要求:

1、場景中需要一個賬本存在(不侷限於記錄價值)

2、有真實性訴求

3、需要形成廣泛共識

目前,區塊鏈1.0是最火,這類人形成的是叫做“幣圈”。他們的工作以加密數字幣的發行為主或是圍繞著發幣的應用。而區塊鏈2.0和3.0也都有零星應用,這一類應用很多不發幣或炒幣,所以被稱作“鏈圈”。整體來看,區塊鏈的應用目前主要是在金融和底層技術研發方面。

另外,去中心化不是絕對可以實現的。比特幣的發行到使用,比特幣和以太坊的背後均存在隱形權力結構,原因之一是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挖礦”過於集中,比特幣50%以上的算力都被前4名“礦工”控制了。如果他們抱團甚至可能已經抱團做壟斷,那麼就可以控制整個比特幣系統的漲跌行情了。這是一種絕對的“中心化”。

而且,在中心化的現實社會結構中,任何“去中心化”的嘗試,首先會遭受既得利益者的種種抵制和阻礙。社會變革,不可能單純依靠某種技術來快速解決。社會發展演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去中心化”的社會理念與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也未必方向步調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