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國家隊重啟,經典“網格本”升級迴歸

關注外國文學的讀者,或多或少都知道大名鼎鼎的“網格本”——這是新中國第一套系統譯介外國文學作品的大型叢書,自上世紀5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整套叢書出版規模約150種,代表了當時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界、翻譯界和出版界的最高水平。

但由於時代久遠,許多圖書在市場上難覓蹤影,甚至成為收藏對象,稀缺品種更是一書難求。尤其是有譯者簽名、限量發行幾百冊的首版《英國詩選》《德國詩選》《瓦爾登湖》等,在某舊書網上甚至炒到高達8000元乃至逾萬元的單本價格。如今,經典 “網格本”終於升級迴歸——人民文學出版社再度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合作,推出新版“外國文學名著叢書”,第一輯已出30種,年底前計劃出版100種。

外國名著譯本扎堆,為什麼這套叢書備受青睞

《包法利夫人》《白鯨》《死魂靈》《格列佛遊記》……這些外國名著公版書在市場上擁有多個譯本,常常讓讀者挑得眼花繚亂。談及新“網格本”出版初衷,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提出一個現象:如今名著各類譯本扎堆,但質量參差不齊,“之所以重新做‘網格本’,出於兩方面考慮:一是多年來期待這套書能夠重新面世的呼聲居高不下;二來針對外國文學名著翻譯出版的部分亂象,我們希望發揮‘出版國家隊’的使命與作用”。

歷經歲月洗禮,“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中的多部中譯本流傳至今,如豐子愷譯《源氏物語》、草嬰譯《當代英雄》、楊絳譯《堂吉訶德》、王科一譯《傲慢與偏見》、吳勞譯《馬丁·伊登》等,無不膾炙人口,堪稱名家名著名譯。據介紹,1950年代“網格本”多是學貫中西的大家在選,朱光潛、馮至、戈寶權等30餘位外國文學權威專家參與,新版“網格本”同樣擁有強大的編委會團隊,由外國文學研究界有影響力的翻譯家和學者組成,對叢書進行了一些增補,收入了部分過去沒有選入以及雖小眾但價值突出的優秀作品。

“網格本”的出版要溯源到1958年,當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叢書”“外國古典文藝理論叢書”“外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三套叢書籌備編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負責出版。上海獲悉這一消息後,經過一番努力,上海譯文出版社爭取到了系統出版部分外國文學作品的權利。很多中老年讀者還記憶猶新,當年“外國文學名著叢書”甫一上市,許多新華書店門口便排起長隊,盛況空前,供不應求。因封面統一設計成黃底星花的網格圖案,書迷們親切地稱這套叢書為“網格本”。對於經歷過書荒年代、渴求文化的人們來說,“網格本”送去了豐厚的精神食糧,在改革開放的年月打開了一扇扇看世界的窗,影響深遠。

經典文學掀再版熱潮,植入AR新技術“出圈”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感慨:“網格本”的重新迴歸,讓他有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這也意味著站在新時代的高度重新出發。

業內公認,經典權威是這套叢書的底色,但要成功“出圈”吸引更多年輕群體,則需花更多心思。因此,新“網格本”不光在圖書封面上保留網格設計,勾起老一輩讀者的懷舊情結,同時也在印製紙張及燙金工藝上有所提升。最大的變化,則是在圖書中植入AR技術,讓書不僅能讀能看,也能掃描圖像收聽。聽什麼?人民文學出版社邀請了國內外國文學專家和譯者,奉上一堂堂深入淺出的大師課,相當於一篇篇導讀,告訴人們如何在“書山”中獨闢蹊徑,找到領悟欣賞名著之美的鑰匙。“未來人文社還將與時俱進,選用最新技術和融媒體思路,繼續出版這套經時光沉澱又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網格本叢書。”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肖麗媛說。

世界經典文學再版熱潮仍在持續,前不久,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與作家出版社啟動了“世界文學經典文庫”項目。文庫由雙方合作策劃,依託優秀中青年譯者隊伍,預計以每輯十種的規模、每年一輯的節奏,在10至15年內出齊十輯共計百種圖書,點亮經典文學的光芒,力爭打造有辨識度的品牌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