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推行攤丁入畝本是好政策,為何後來反而給清朝造成負面影響?

iwndl


攤丁入畝

又稱作攤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併入田賦徵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標誌著中國實行兩千多年人頭稅(丁稅)的廢除。

清朝入主中原後,在絕大部分制度設計方面都效仿明朝的那一套,其中就包括了徵稅制度。清初的土地稅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據每戶成丁人口所徵收的丁銀,二是根據每戶持有土地預估收成徵收的田賦。從理論上來說,這樣的徵收方式可以做到全面覆蓋,有效防止了偷稅漏稅情況的發生。


然而,凡事有好處就自然也有壞處。朝廷一方面徵丁銀,一方面徵田賦,從兩方面入手,儘量不讓稅源流逝,可是這裡面卻存在著很大的操作空間。官紳階層利用特權隱漏人丁,奸猾之徒又藉口自家是客籍進行規避,結果丁銀的重擔反倒都壓在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農民身上。時任山西布政使的高成齡就在奏摺中寫道:“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一語道破這種極為不公的現象。

1712年,清朝完成了唯一一次的全國性地籍清丈工作,之後康熙皇帝下旨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數作為徵收丁銀的固定數,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廢除了新生人口的人頭稅,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百姓的生存壓力。


1723年,剛繼位不久的雍正皇帝推行了一項在清朝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稅制改革,即著名的“攤丁入畝”。“攤丁入畝”的核心是將丁銀攤入田賦徵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如此一來,稅收負擔就轉移到土地持有者身上,土地多者多繳稅,土地少者少繳稅,無地者不繳稅,底層農民受益於此政策,生活負擔大為減輕。因此在地主階層眼中,雍正帝是暴君;而在普通百姓眼中,雍正帝是聖主,是一位真正心繫天下的萬歲。

“攤丁入畝”的實施不僅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生產發展,而且使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清朝人口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前夕,清朝人口達到了創紀錄的4.36億。不過,讓很多人始料未及的是,過多人口卻又對清朝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在農耕社會中,人口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大量人口能帶動巨大的消費能力,從而促進經濟高速發展。然而這種增長有個大前提,那就是社會生產力必須要能跟上人口增長的速度,一旦兩者脫節,那麼人多就不是力量大,而是成為嚴重的社會隱患。

到了清朝後期,人口激增導致沒有土地的貧民越來越多,大量失地農民背井離鄉外出謀生成為流民,流民的擴散又給其他地方治安帶來了嚴重影響,從而導致情況進一步惡化。後來的清朝統治者已意識到人口激增帶來的危險性,但由於歷朝歷代帝王都將人口增長視為是德政的表現,因此並沒有採取什麼手段來緩解這個問題。


最終,大量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的貧民選擇了揭竿而起,清朝後期相繼爆發了“川楚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一直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自居的大清王朝終究還是被物產不足這根“稻草”給壓垮了。


從“攤丁入畝”的深遠影響可以看出,即便一項明顯受益的好事,往往也附帶著一些始料未及的後果。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如果為人處世不能積極擁抱變化,那麼原先的好事也有可能最終變成壞事。

歡迎在評論區表達自己的看法,我會認真回答。還會給你點贊!


歷史傳播者張小飛


歷史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攤丁入畝在當時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它慢慢就不能適應了,所以後來就給清朝帶來了負面影響。


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雍正時把丁稅平均攤入田66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就是原來百姓要交人頭稅,現在不用交了。

攤丁入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源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普遍實行。這也是清統治者用以緩和土地兼併的一項政策,對土地兼併的抑制,使大量自耕農生存下來,為清王朝的統治贏得了人心。

攤丁入畝的好處

攤丁入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這項措施有利於貧民而不利於官紳地主。不知給多少窮人卸下了沉重的枷鎖,剷除了多少官員的搖錢樹。

無地少地的農民擺脫了丁役負擔,不再被強制束縛在土地上,進一步鬆弛了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人們就可以經常走動經商,也才有了後來的晉商,徽商,促進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

人頭稅一廢除,人口也隨之增加,反正不按照人頭收稅了,一般的小農家庭也可以多生幾個,來增加勞動力,促進了荒地的開墾和農業發展。

這一政策在當時可是大快人心,讓百姓拍手叫好,雖然推行的過程比較艱難,受到了地主階級的反對,但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後還是完成了,所以說在當時是個好政策。

攤丁入畝的侷限性

1 攤丁入畝後,百姓們是不用做丁役了(免費給官府幹活)了,可是要多交賦稅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負擔,導致了農民逃亡外地躲避賦稅的情況開始上演。

2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攤丁入畝的實施也有一定的侷限性,不能很好的貫徹落實,也損害了部分人的利益。

3 攤丁入畝後,人口大量增加,大量荒地也得到了開墾,促進了當時農業的發展。但是地畢竟是有限的,人是可以無限繁衍的,所以到了清朝末期,才有了四萬萬人,當時的有限土地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無限發展的人口了,再加上天災人禍,經常會發生饑荒,引發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白蓮教起義,基本都是人太多,飯太少導致的,所以太平天國才會有平均分配的口號。

結語

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所以政策也是要不斷改變的,要和時代的發展相一致。攤丁入畝前期促進了清王朝的發展,後期卻給它帶來了消極影響,這就是歷史的侷限性,一項實行了上百年還不改變的政策,就算原來是好的,也該變變了!

所以說,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一定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


歷史一課


我提一個看法,攤丁入畝政策總體上是正面的影響,並沒有多大負面影響,但只是沒有徹底解決社會矛盾而已。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攤丁入畝。攤丁入畝又叫攤丁入地、地丁合一,內容主要點:

1.廢除自西漢一來的人頭稅,丁銀攤入田賦徵收;

2.調整戶籍政策,允許農民自由遷徙;

3.查清全國各地地產,實行按畝均攤稅賦政策;

4.修改派丁政策,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壯丁多田多多繳稅,反之少繳納。)

在實行這項政策之前,清朝沿襲的是明朝的丁銀製度,弊端較多,這些稅收都是由地方收繳,不入國庫,因為貪腐現象嚴重,最終是落入貪官汙吏手中,不能為地方人民造福,也不能為國家所使用。

在順治、康熙兩朝,其實是認識到了需要改革,逐步取消了地方的丁銀收繳的權力,歸為國家管控,但仍然存在很多弊端。

官員豪紳,可以利用自身的權力和資源,瞞報、隱報人頭,少繳甚至不繳丁銀,但普通的農民或者無權無勢的下層百姓,卻需要如實上報,承擔更多的稅收。

過往是五年一審,權勢者可以鑽漏洞少報,生小孩可以等五年再報,而家裡一死人,又可以立即上報;而普通百姓生小孩立即報,增加丁銀稅,而死人又必須等五年,多交稅。

另外對於沒地,少地的農民,也必須交這個稅,無疑是加重了這個負擔。

如此下去,普通百姓要比官員與豪紳等有權勢的人多交很多稅,更加加重了貧富差距。

康熙主政之時,取消了新生兒的人頭稅,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一點農民的負擔,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於是雍正這位具有遠見的帝王,下決心推行攤丁入畝政策。

其實攤丁入畝最核心的要點在於按照丁銀與田畝來繳稅,說白了,壯丁多田多多繳稅,反之少繳。對於無地、少地的農民,無疑是減輕了極大的負擔,可以極大地緩解階級矛盾。農民負擔減輕了,人口增長速度也加快了(實際是爆炸式的增長,乾隆撿他老爹的大便宜)。另外允許農民自由遷徙的政策也使得他們有了較大的人生自由。

但對於那些田產較多的地主、官員以及有不菲收入的儒生名士,需要比之前多繳納很多稅(本來就應該繳納的,只是之前少繳而已)。他們之前可貪汙或者自由分配的稅,很多會被收繳到國庫,也大大減少了官員任意加稅的可能,同時極大地增加了國庫的收入。這樣的攤丁入畝政策無疑觸及到了很多地主階級的利益,推行起來阻力自然不小。這點從初期反對強烈的情況可以看出,如果不是雍正帝的強硬手腕,這項政策很可能會像王安石變法那樣流產。

所以攤丁入畝政策正面意義大於負面意義,要如題主所說的負面影響,真的是很小很小。雖然攤丁入畝不能徹底解決社會矛盾與階級矛盾(封建土地所有制決定的),具有侷限性,但在當時那個時代,還是非常先進的,不宜多度苛責。

雖然總有一小撮人會說,攤丁入畝本質上維護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緩解社會矛盾也只是為了加強他們的統治,所以沒什麼值得高興或者推崇的。我想對這些人說,你們難不成要雍正大帝直接下旨突進到我們現在的社會啊?自己平時口口聲聲說歷史唯物主義,要結合時代背景,順應歷史潮流云云,但一旦談到這些在當時很先進,對百姓很有益,且又成功實行下來的東西,咋就酸不拉唧的呢?

個人見解,請笑納。


東海尋人


本來資本家大地主們和滿清夷狄合作組成軍事貿易體,都是是為了搶錢的,到最後搶到自己頭上,那還不反幹什麼,


謀世123


雍正帝實行的攤丁入畝,簡單的說就是把稅攤在天上丁上,這樣呢就是田多稅就多,反之就少;在這當時極大的解決了貧富差距問題,使得少地的農民得到了好處,另外他還實行自由遷徙政策,這就使得無地的農民可以到有地的地方去,極大的改善了底層人民的生活,也充盈了國庫,可謂得民心之舉;這個政策呢一直延續到後來,後來的幾個皇帝,諸如乾隆、嘉慶等等,他們的吏治腐敗,導致攤丁入畝收來的稅銀很大一部分被貪官貪汙,這樣一來,老百姓納稅一分不少,國庫的錢也沒見漲多少,都肥了各級官吏,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認為攤丁入畝的負面影響很大的重要原因。


北斗實驗室小胖


攤丁入畝政策有明顯的侷限性。它沒有消除反而加強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社會中的階級矛盾。從根本上講,它維護的仍是統治階級的利益——長久統治,牢固統治的利益。它使封建統治更加牢固。事實上,攤丁入畝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實行,首先是千百萬勞動人民反抗賦役不均所進行的激烈鬥爭的結果;雖然名義上陸續在各省實行,但不可能持久認真地貫徹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