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提線木偶戲:一線“提起”天下事

眾所周知,合陽縣地處陝西關中東府,東臨黃河,北依梁山,這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極為豐富,提線木偶戲便是其中之一。合陽縣提線木偶戲是我省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地方戲劇。提線木偶戲在合陽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元素。


合陽提線木偶戲:一線“提起”天下事


合陽提線木偶戲:一線“提起”天下事


在合陽每逢大型廟會或者富裕人家的婚喪嫁娶,都會請上一臺線戲班子,唱上幾段,有這樣一種說法,“不吃踅面不看戲,不算到過合陽縣”,在民俗專家史耀增的眼裡,線戲已經成為合陽最知名的文化名片。


合陽提線木偶戲:一線“提起”天下事


合陽提線木偶戲是我國提線傀儡戲中歷史最悠久的劇種之一,淵源十分久遠,相傳源於漢興於唐,歷經漢、魏、北齊、隋、唐、元、明、清各朝,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充滿歷史趣味的漢代傳說,為木偶戲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到了唐代,提線木偶戲成為了宮廷戲劇,所以直到今天,合陽線戲的臉譜仍然延續著唐代的藝術特點。


合陽提線木偶戲:一線“提起”天下事


合陽提線木偶戲:一線“提起”天下事


提線木偶戲,合陽當地人稱之為“線猴”,也叫線胡、線戲、小戲。據悉,早在明末,合陽提線木偶戲就走出了關中,進入江蘇蘇州、揚州等地。清乾隆之後,達到鼎盛時期。至光緒年間,合陽縣就有線戲班社70餘個。


合陽提線木偶戲:一線“提起”天下事


合陽線戲藝人都是由農民組成,這些“半農半戲”的農民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閒時搭臺唱戲,所以他們的地位並不像傳統意識中的“戲子”一樣身份卑微,他們都是進得祠堂的農民藝人。

提線是合陽線戲的主要表演方法,偶人系線根據角色的不同,分別為五到十二根不等,按具體情況還有增加到十七、八根甚至多到二十餘根的。偶人通高80--90釐米,重3.5—5公斤。根據提線的長短,可分為低線木偶和高線木偶,早期的線戲舞臺約15尺見方,為木柱支撐布幔相圍,一場戲一般由五人操控,六人伴奏,經過長期實踐,線戲藝人摸索出巧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多種技法,賦予木偶以藝術生命,動作栩栩如生,卻又有濃厚的木偶特色。可以自然地作卸帽子、脫衣服、搬椅子、掄杆子等特技動作。


合陽提線木偶戲:一線“提起”天下事


合陽線戲的唱腔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合陽人稱之為線腔,線腔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悲愴蒼涼而不失激情,委婉細膩而不失剛烈,頗具秦人秦地的風采和特點。

線腔的劇目十分豐富,老藝人傳說有五百餘本,最受歡迎的是"三箱二樓雙釵"等。"三箱"指的是《百寶箱》《西廂記》《囊哉裝箱》,"二樓"就是《謫仙樓》和《鴛鴦樓》,"雙釵"是《金碗釵》和《雙鳳釵》。還有一部分藝人們即興創作的線腔小戲,俗稱"梢戲"。因為語言通俗上口,生活氣息濃厚,深受群眾歡迎。

線戲在發展過程中,馳名藝人輩出。僅以近現代為例,坐鼓板懷說戲的有王武漢(藝名“六八兒”)、杜進虎、顏喜牢等等。他們注情於聲,聲情並茂,每個人都能說五六十本戲,最多的可以說到一百多本,雖然已去世多年,仍為群眾所津津樂道。今年已經82歲高齡的黨文輝老人唱了一輩子的線戲,有著70年的從藝經歷,對線戲也有著近乎痴迷的喜愛。

合陽提線木偶戲:一線“提起”天下事


黨老先生說,由於合陽線戲為小戲種,要求一專多能,“說戲的”責任重大,一本戲中的生、旦戲由一個人包乾,講究聲音洪亮,吐字清晰。

因為唱腔激越,表演形式獨特,內容豐富,合陽線戲不僅得到群眾的喜愛,更是多次走出陝西甚至國外進行演出,1952年,線戲藝人魏天才、王忠緒等將全縣優秀的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合陽晨光線劇社,也就是現在合陽提線木偶劇團的前身。1955年晨光線劇社赴北京參加我國第一屆木偶皮影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極高評價。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趣味的變化,合陽提線木偶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到九十年代,線戲劇團舉步維艱,數月發出不工資,然而少數藝人因為熱愛仍然選擇了堅守,他們有的潛心學習創新劇目;有的搜尋古譜加以整理,有的自掏腰包置辦道具進行群眾公益演出,直到2006年,合陽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再次迎來了它的又一個春天。

合陽提線木偶戲:一線“提起”天下事


王宏民,合陽提線木偶戲國家級傳承人,同時也是合陽提線木偶劇團團長,有著40餘年的從藝經歷,他見證了合陽提線木偶劇團的興衰,更歷經著合陽線戲的困頓與輝煌,那麼合陽提線木偶戲經歷了怎樣的困境,又是怎樣一步一走向新生,在下期節目中,我們將帶你走進合陽提線木偶劇團的臺前幕後,近距離感受提線木偶戲帶給我們藝術魅力以及合陽線戲的發展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