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裡的陰謀"越陳越香"

我在整理學茶筆記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曾經經歷過的事情不時浮現出來。本來想不理,但是一幕幕的畫面總是出現,趕也趕不走。乾脆打斷一下,把這些"冒"出來的經歷整理在一起,弄個大標題《普洱茶裡的陰謀》,分集來發表。一是我自己要總結經驗,二來可以給大家換換胃口。反正都是些家長裡短的事情,不代表仼何"權威",就算是晩飯後的"龍門陣"說完了事,回家睡覺。

2011年的一個晚上,我正準備關門,突然來了一個人,說是我的老客戶,但是我記不清了。他拿來一個茶,要我幫看看能值多少錢。大概問了一下來歷,說是某某領導的藏品。據說放在保險櫃裡的時間就長達30年。打開綢緞的外包,裡面是一個匣子,打開匣子,裡面還有兩層老舊棉紙。當"寶貝"的廬山露出來的時候,我真是大開了眼界。生平第一次看到有白色軟體動物咬食普洱的場景。這個茶還能喝嗎?可是這個朋友說是別人欠了兩萬的帳,拿這個茶葉來抵的。我的天哪!天下之事真是無奇不有。豈不說這個茶能值多少錢,敢不敢喝都是個問題。那個人走了,但是留給我的"思考",卻是一個晚上的輾轉難眠……

普洱茶到底能存放多久?真的是"越陳越香"?我查了一下2008年12月1日起執行的部頒標準,還真沒有明確規定。大部分普洱茶的保質期都填上了"長期保存"。

老百姓喝茶,一般來說沒有什麼講究。市場上流行的說法,便是一般人認知的標準。這些年"越陳越香"的說法充斥市場。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普洱茶的保質期沒有時間限制,越老越好。"越陳越香"成為普洱茶長生不老的救命仙方。

前些年,越陳越香被做假的商販利用,甚至"滿負荷"發揮。八八青、宋聘號、同興號、同慶號、福元昌、大白菜、綠大樹,各個時期的大益、中茶、圓茶、紅印、黃印。櫃檯上的東西不怕假,就怕年份不夠長。年代越久身價越高。

鱗次櫛比的茶店,裝修豪華的會所,各種寫字樓裡的茶藝館。90年代的邊銷茶,80年代的中茶,70年代的文革磚,光緒三十年的龍馬同慶,甚至道光年間的土罐茶,在市場上都能找到。

一筒老茶160萬,只要你敢買,拿到香港,一轉手就可以賣到將近1000萬。這裡面是事實還是故事,不是當事人誰也說不清。

前些年我在香港,走遍大街小巷,真正賣茶葉的鋪子,除了"英記"、"棋棧",其他的茶行,寥寥無幾。茶文化博物館看上去像一傢俬人會所,展品大多是紫砂壺。那麼高大上的地方,我想坐下來喝杯茶,可是老闆說:"你不點餐,恕不提供茶水"。也許我沒有找到香港真正喝茶的地方,但老百姓喝什麼茶應該有說服力。普洱茶是消耗品,能上升到越陳越香的認識,不可能不留下蛛絲馬跡。沒有民間的積累,沒有經營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茶鋪。所謂"越陳越香"便是一座空中樓閣。

香港人喜歡喝涼茶(實際上是藥茶)。像深水埗這樣的貧民區,普洱茶只能放在日用品的雜貨店,零星散賣。可見香港其實並不是一個普洱茶氛圍很濃的地方。"越陳越香"在香港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文化"。

香港的茶樓稍微有些別樣,吃茶的人中確有那麼幾個喜歡普洱的茶人。坐在我對面,拿一張報紙喝著"菊普"的老王頭就是其中之一。老王頭今年73歲,他說:"我喝了一輩子的茶,沒有聽說過什麼越陳越香,噢,你是不是說普洱茶越老越好喝?"我說:對呵。老王頭搖搖頭,把手中的報紙遞給我:"你看這家人,明明公家寫了字"危房",可是裡面的人不信,偏要住,就是不搬。後來怎麼樣,塌了"。我說:你家裡還有沒有原來的老茶?他說:"有呵,不好喝,還是茶樓的好些"。我大概明白了,老茶在香港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乎其神。

其實,"越陳越香"最早的本意是好的,普洱茶不像綠茶或別的什麼茶,當年喝不了,不要緊,繼續放著。十年二十年,不會壞,甚至反而會更好。但是普洱茶到底能存放多久。不同的茶,不同的時間、空間和存放條件。這裡面有很大的伸縮性。有些人在夾縫中生活慣了,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有空間,夾縫當中一樣開疆拓土。"越陳越香"就是撬動假貨的"支點"。時間越長,品質越高,成為共識。新茶不喝,唯老茶才是普洱的天下。越陳越香,沸沸揚揚。

"越陳越香"在香港不火,傳到大陸卻是如日中天。一時間多少被遺忘在倉庫中的"垃圾"傾巢而出。化了妝的老茶更是讓那些黑心商販賺得盆滿缽滿。普通消費者不明就理,花大價買假貨,坑了送禮的人不說,把自己的智商也賠進去。無可奈何的嘆息,一方面是誤導,一方面是悲哀。"越陳越香"被人利用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一個讓老茶"脫手",讓假貨"出山"的陰影。

2007年那一場普洱茶的"硝煙",多少無畏的"戰士",血染沙場。只要是茶,管你品質如何,反正越陳越香,金剛不壞。買回來放著,坐等漲價。可是11年過去了。當年"陣亡"的崴貨,依然靜靜躺著。沒有人來接盤,因為脫手的價格還不到當年的一半。

在大陸的某個地方,越陳越香被人利用,也有一個經典案例。2004年,一家商鋪,突然從西藏的一個寺院裡弄來一包被老鼠咬過的黑茶。放在店裡作為鎮店之寶,每天燃香參拜,虔誠供養。大概是這個商家有媒體的背景,消息傳出,滿城轟動。整個市場沸騰起來,原來門可羅雀的小店就因為這包老茶變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

當年我在翠湖邊開了一家茶藝館,一個朋友私下與我交流:"要想生意好,你這個地方就要有"故事",只要故事的內容有炸彈一樣能量,就會有轟動效應。西藏寺院的老茶"風波"就是一個例子。要不要我也找幾家媒體,你象徵性給點費用。我也幫你弄一件事來"。後面的交流就不說了。結果,大家應該都看到了,當年在昆明最大的一家茶藝館"垮了"。

其實,普洱茶的存放並非越陳越香,雲大生物系高照教授對普洱茶後發酵的描述是:"熱藏熟,冷藏香"。這樣的觀點聽起來就比較冷靜和客觀。從理論上講茶葉的後發酵受兩種催化酶的影響,一是茶葉內含自帶的"內源酶",二是微生物代謝的"外源酶"。內源酶在殺青過程中,活性被抑制,但並沒有被完全"殺死"。如果是生茶,後期的轉化,主要還是內源酶的影響。內源酶為主,外源酶為輔是生茶變化的理論基礎。如果是熟茶,中間有個"人工發酵"。高溫高溼45天,大量微生物參與進來。以外源酶為主,內源酶為輔的催化發酵, 主導了茶葉變化。一個生茶經快速發酵變成熟茶。

那麼有人說了,熟茶巳經人工快速發酵。內源酶、外源酶的使命已經完成,後面的存放還有意義嗎?其實在普洱茶加工過程中,內源酶也好,外源酶也罷,酶的作用始終存在,暫時抑制,並不是從此不再作為。而是暫時停止了作為。隨著後期微生物的數量越來越多,依靠外源酶繼續後發酵的速度不但不會降低,反而還會加快。

理論上講熟茶與生茶的後期存放都是茶葉內含物,尤其是有機物在空氣、光照、溫度、溼度、微生物共同作用下不斷髮生變化,有機物不斷減少,無機物不斷增加的過程。茶葉內含物前期的變化有助於茶葉品質的提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物的含量會越來越少,茶葉品質呈下降態勢,再所難免。所以我認為所謂"越陳越香",其實是有條件的。時間、空間、存放環境都有底線,不能突破。

那麼,普洱茶究竟存放多少年最為合適呢?就是我個人的經歷和經驗而言,如果良好的存放條件滿足,普洱茶品質的高峰會在10年一20年之間出現,此後會平穩一段時間。30年以後就是一個逐漸衰變和碳化的過程。我這樣說並不是要貶低那些存放了40年5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真正老茶。單單從茶葉內含物變化的理論來推演,時間太長的茶有文化和歷史的意義不假。但真正的品飲價值的確不敢恭維。即便還有品飲價值,也不要過分誇大。味道這個東西,好與不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強求別人接受便是一個茶人的胸懷。

2006年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金瓜貢茶"返回思茅,途經昆明在康樂茶城舉行了"回家"儀式。我雖然經歷了在昆明的整個過程,但無緣親口嚐嚐那個將近100年曆史的老茶,究竟是個什麼味道,只是後來聽人說:有關專家喝了,除了湯色有點紅以外,已經沒有什麼味道了。但我還是覺得不大可能。茶的味道沒有,木頭渣子的味道,抑或"地下室"的味道應該還是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