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里的阴谋"越陈越香"

我在整理学茶笔记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曾经经历过的事情不时浮现出来。本来想不理,但是一幕幕的画面总是出现,赶也赶不走。干脆打断一下,把这些"冒"出来的经历整理在一起,弄个大标题《普洱茶里的阴谋》,分集来发表。一是我自己要总结经验,二来可以给大家换换胃口。反正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不代表仼何"权威",就算是晩饭后的"龙门阵"说完了事,回家睡觉。

2011年的一个晚上,我正准备关门,突然来了一个人,说是我的老客户,但是我记不清了。他拿来一个茶,要我帮看看能值多少钱。大概问了一下来历,说是某某领导的藏品。据说放在保险柜里的时间就长达30年。打开绸缎的外包,里面是一个匣子,打开匣子,里面还有两层老旧棉纸。当"宝贝"的庐山露出来的时候,我真是大开了眼界。生平第一次看到有白色软体动物咬食普洱的场景。这个茶还能喝吗?可是这个朋友说是别人欠了两万的帐,拿这个茶叶来抵的。我的天哪!天下之事真是无奇不有。岂不说这个茶能值多少钱,敢不敢喝都是个问题。那个人走了,但是留给我的"思考",却是一个晚上的辗转难眠……

普洱茶到底能存放多久?真的是"越陈越香"?我查了一下2008年12月1日起执行的部颁标准,还真没有明确规定。大部分普洱茶的保质期都填上了"长期保存"。

老百姓喝茶,一般来说没有什么讲究。市场上流行的说法,便是一般人认知的标准。这些年"越陈越香"的说法充斥市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普洱茶的保质期没有时间限制,越老越好。"越陈越香"成为普洱茶长生不老的救命仙方。

前些年,越陈越香被做假的商贩利用,甚至"满负荷"发挥。八八青、宋聘号、同兴号、同庆号、福元昌、大白菜、绿大树,各个时期的大益、中茶、圆茶、红印、黄印。柜台上的东西不怕假,就怕年份不够长。年代越久身价越高。

鳞次栉比的茶店,装修豪华的会所,各种写字楼里的茶艺馆。90年代的边销茶,80年代的中茶,70年代的文革砖,光绪三十年的龙马同庆,甚至道光年间的土罐茶,在市场上都能找到。

一筒老茶160万,只要你敢买,拿到香港,一转手就可以卖到将近1000万。这里面是事实还是故事,不是当事人谁也说不清。

前些年我在香港,走遍大街小巷,真正卖茶叶的铺子,除了"英记"、"棋栈",其他的茶行,寥寥无几。茶文化博物馆看上去像一家私人会所,展品大多是紫砂壶。那么高大上的地方,我想坐下来喝杯茶,可是老板说:"你不点餐,恕不提供茶水"。也许我没有找到香港真正喝茶的地方,但老百姓喝什么茶应该有说服力。普洱茶是消耗品,能上升到越陈越香的认识,不可能不留下蛛丝马迹。没有民间的积累,没有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茶铺。所谓"越陈越香"便是一座空中楼阁。

香港人喜欢喝凉茶(实际上是药茶)。像深水埗这样的贫民区,普洱茶只能放在日用品的杂货店,零星散卖。可见香港其实并不是一个普洱茶氛围很浓的地方。"越陈越香"在香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文化"。

香港的茶楼稍微有些别样,吃茶的人中确有那么几个喜欢普洱的茶人。坐在我对面,拿一张报纸喝着"菊普"的老王头就是其中之一。老王头今年73岁,他说:"我喝了一辈子的茶,没有听说过什么越陈越香,噢,你是不是说普洱茶越老越好喝?"我说:对呵。老王头摇摇头,把手中的报纸递给我:"你看这家人,明明公家写了字"危房",可是里面的人不信,偏要住,就是不搬。后来怎么样,塌了"。我说:你家里还有没有原来的老茶?他说:"有呵,不好喝,还是茶楼的好些"。我大概明白了,老茶在香港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乎其神。

其实,"越陈越香"最早的本意是好的,普洱茶不像绿茶或别的什么茶,当年喝不了,不要紧,继续放着。十年二十年,不会坏,甚至反而会更好。但是普洱茶到底能存放多久。不同的茶,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存放条件。这里面有很大的伸缩性。有些人在夹缝中生活惯了,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空间,夹缝当中一样开疆拓土。"越陈越香"就是撬动假货的"支点"。时间越长,品质越高,成为共识。新茶不喝,唯老茶才是普洱的天下。越陈越香,沸沸扬扬。

"越陈越香"在香港不火,传到大陆却是如日中天。一时间多少被遗忘在仓库中的"垃圾"倾巢而出。化了妆的老茶更是让那些黑心商贩赚得盆满钵满。普通消费者不明就理,花大价买假货,坑了送礼的人不说,把自己的智商也赔进去。无可奈何的叹息,一方面是误导,一方面是悲哀。"越陈越香"被人利用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一个让老茶"脱手",让假货"出山"的阴影。

2007年那一场普洱茶的"硝烟",多少无畏的"战士",血染沙场。只要是茶,管你品质如何,反正越陈越香,金刚不坏。买回来放着,坐等涨价。可是11年过去了。当年"阵亡"的崴货,依然静静躺着。没有人来接盘,因为脱手的价格还不到当年的一半。

在大陆的某个地方,越陈越香被人利用,也有一个经典案例。2004年,一家商铺,突然从西藏的一个寺院里弄来一包被老鼠咬过的黑茶。放在店里作为镇店之宝,每天燃香参拜,虔诚供养。大概是这个商家有媒体的背景,消息传出,满城轰动。整个市场沸腾起来,原来门可罗雀的小店就因为这包老茶变得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当年我在翠湖边开了一家茶艺馆,一个朋友私下与我交流:"要想生意好,你这个地方就要有"故事",只要故事的内容有炸弹一样能量,就会有轰动效应。西藏寺院的老茶"风波"就是一个例子。要不要我也找几家媒体,你象征性给点费用。我也帮你弄一件事来"。后面的交流就不说了。结果,大家应该都看到了,当年在昆明最大的一家茶艺馆"垮了"。

其实,普洱茶的存放并非越陈越香,云大生物系高照教授对普洱茶后发酵的描述是:"热藏熟,冷藏香"。这样的观点听起来就比较冷静和客观。从理论上讲茶叶的后发酵受两种催化酶的影响,一是茶叶内含自带的"内源酶",二是微生物代谢的"外源酶"。内源酶在杀青过程中,活性被抑制,但并没有被完全"杀死"。如果是生茶,后期的转化,主要还是内源酶的影响。内源酶为主,外源酶为辅是生茶变化的理论基础。如果是熟茶,中间有个"人工发酵"。高温高湿45天,大量微生物参与进来。以外源酶为主,内源酶为辅的催化发酵, 主导了茶叶变化。一个生茶经快速发酵变成熟茶。

那么有人说了,熟茶巳经人工快速发酵。内源酶、外源酶的使命已经完成,后面的存放还有意义吗?其实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内源酶也好,外源酶也罢,酶的作用始终存在,暂时抑制,并不是从此不再作为。而是暂时停止了作为。随着后期微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多,依靠外源酶继续后发酵的速度不但不会降低,反而还会加快。

理论上讲熟茶与生茶的后期存放都是茶叶内含物,尤其是有机物在空气、光照、温度、湿度、微生物共同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有机物不断减少,无机物不断增加的过程。茶叶内含物前期的变化有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物的含量会越来越少,茶叶品质呈下降态势,再所难免。所以我认为所谓"越陈越香",其实是有条件的。时间、空间、存放环境都有底线,不能突破。

那么,普洱茶究竟存放多少年最为合适呢?就是我个人的经历和经验而言,如果良好的存放条件满足,普洱茶品质的高峰会在10年一20年之间出现,此后会平稳一段时间。30年以后就是一个逐渐衰变和碳化的过程。我这样说并不是要贬低那些存放了40年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真正老茶。单单从茶叶内含物变化的理论来推演,时间太长的茶有文化和历史的意义不假。但真正的品饮价值的确不敢恭维。即便还有品饮价值,也不要过分夸大。味道这个东西,好与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别人接受便是一个茶人的胸怀。

2006年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金瓜贡茶"返回思茅,途经昆明在康乐茶城举行了"回家"仪式。我虽然经历了在昆明的整个过程,但无缘亲口尝尝那个将近100年历史的老茶,究竟是个什么味道,只是后来听人说:有关专家喝了,除了汤色有点红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味道了。但我还是觉得不大可能。茶的味道没有,木头渣子的味道,抑或"地下室"的味道应该还是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