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就像上世紀的手錶、自行車和電視機?內行:李嘉誠早就說過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印記,從結婚的“三大件”可窺一斑。

上世紀70年代,手錶、自行車、縫紉機開始流行,算上收音機,合成“三轉一響”,手錶要“上海”牌,縫紉機要“蜜蜂”牌、“飛人”牌,自行車要“飛鴿”牌、“永久”牌,這三件裡哪怕有一樣,也會面上有光。

80年代,冰箱、彩電、洗衣機飛入尋常百姓家,電氣化的生活方式開始普及,冰箱是單門的,洗衣機是雙缸的,電視機是黑白的,現在看起來異常笨重,當時卻十足光鮮。

到了90年代,人們的閱歷更加開闊,冬暖夏涼的空調,苦練五筆的電腦,還有繽紛多彩的DVD,成為三大件的新寵,哪怕當時的空調只能製冷,不管電腦運行的速度多麼像“蝸牛”,那種新奇勁,是現在任何物品無法代替的。

房子,就像上世紀的手錶、自行車和電視機?內行:李嘉誠早就說過

時過境遷,這些老物件帶給我們的只有回憶而已,它們的外觀、配置、功能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電視機、電腦、BB機之類的電子產品,行業早就成了一片紅海,沒人稀罕了。

現在的“三大件”又是什麼?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脫口而出:房子、車子、票子。

這幾樣東西,字字千鈞。

車子倒是其次,畢竟有個10萬塊錢就能買到不錯的代步車,但房子和票子,卻是讓大部分人望而卻步。

以前說起誰手裡有個幾十萬,感覺就是“非富即貴”了,現在隨便找個縣城的業主問一問,身家百萬以上的比比皆是。

人們對“財富認知”的劇烈變化,正是最近幾年內發生的。

經濟學家梁中華此前指出,2008年之後,全國房價第一波上漲是從2009年2月到11年8月,持續時間為30個月,累計漲幅達到14%,在隨後的9個月時間裡回調2.3%。

房子,就像上世紀的手錶、自行車和電視機?內行:李嘉誠早就說過

第二波是從2012年5月到2014年4月,持續時間為23個月,累計漲幅有6.2%。但在之後的一年時間又回調了5.3%。

第三波是從2015年3月至今,持續時間超過了50個月,漲幅高達24%,上漲時間和漲幅都遠超前兩波。

從各城市能級的表現來看,2015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累計漲幅達到44%,二線33%,三四線城市整體也有33%。

對絕大部分城市來說,沒個幾十萬做首付,連三大件的門檻都夠不著,買的車子再好,手裡的現金再多,都不如有一套房來的實在。

問題在於,現在的房子,跟上世紀的手錶、自行車和電視機有沒有可比性?

房子,就像上世紀的手錶、自行車和電視機?內行:李嘉誠早就說過

當然,我們必須要承認,房子是附著在土地上的不動產,手錶、自行車和電視機只是流水線工業品。

不買房,就是國人觀念中的“無家可歸”,孩子入學時,即便租房者也有居住證,學校也要個稅、社保、證明等一籮筐的繁瑣手續,在這個城市沒房子,出門跟同事朋友吃飯也覺得索然無味,多少有點自卑。

那些流行的電子產品,一陣風似得從生活中刮過,忍著不買也無所謂。

但是,筆者覺得,只要是商品,它們的定價規律、行業發展、估值體系,就一定存在類似的地方。

第一,供需決定價格。

房子,就像上世紀的手錶、自行車和電視機?內行:李嘉誠早就說過

決定商品定價變化的最關鍵因素,永遠是供給和需求的變化。

過去的十年時間裡,各地都在推進新城開發,增加商品房的供給。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鑑的數據,2006-2016年我國城市建成區面積累計擴張了61%,城市建設用地面積擴張54%,而城區人口只增加了21%。

到處都是開發區、示範區、高新區、融合區,隨便拉出來一個三線地市,CBD、五星級酒店、超高層地標必然是標配。

城區面積擴大了60%,人口流入只有21%,這個簡單的加減法,相信小學生都知道會是什麼結果。

這份數據是2016年的,正是在那一年,商品房待售面積才出現了7億平米以上的歷史最高位,在此之前,不少中小城市歷經2014-2015年初的持續下跌,幾乎抹平了過去5年的漲幅。

也正是從2016年開始,棚改貨幣化的推動,以恆大、碧桂園為首的龍頭房企向三四線小城擴張,才有了最近幾年波瀾壯闊的漲勢。

歷史是有記憶的,更何況,離現在只有三四年的光景,我們不應該忘記。

不過,棚改和開發商的催動,對樓市來說只是過眼雲煙,再次攀升的庫存、正在加速的老齡化、15-64歲勞動力人口的下降,需求萎縮的大勢卻難逆轉。

房子,就像上世紀的手錶、自行車和電視機?內行:李嘉誠早就說過

工業化的流水線,可以生產出不計其數的電子產品,300多個地市,幾千個縣城,也能產出密密麻麻的高樓,從供需層面來說,道理當然是相通的。

第二,從“藍海”到“紅海”,行業早晚會碰到瓶頸。

行業的擴張軌跡,也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中泰宏觀在10月下旬發了一個報告,根據統計,2019年至今我國破產房企達到了378家,其中廣東數量最多,高達60家,佔比15.87%,浙江、江蘇所佔比例也都將近10%。

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數據,房價最高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偏偏是房企破產數量最多的區域。

在6月份,長江證券研究所宏觀債券研究員趙偉發文指出,我國居民槓桿向住房市場過度集中,有三個地方居民槓桿率近70%,其中浙江排名第一,高達76%,上海位居第二,槓桿率高達68%,廣東成為第三,達到了64%。

很明顯,江浙粵的槓桿率最高,房價也最高,房企破產也最多。

這說明了一點,高房價對房地產行業的影響,已經開始從“正相關”向“反噬”來過渡,即便這些地方的人口流入在全國首屈一指,即便當地隨便一個房主就是幾百上千萬的身家,增長的空間也已經很小了。

房子,就像上世紀的手錶、自行車和電視機?內行:李嘉誠早就說過

因此,經歷了20年漲勢的房地產行業,規模到達瓶頸是早晚的事,不能說因為房子這種商品很特殊,就能夠逃脫行業規律,這是不現實的。

最近,安居房產研究院發佈了《2019年三季度樓市總結報告》,報告指出,商品房銷售金額或將在2019年達到頂峰。

該研究院院長張波預計,在房地產去產能化背景下,商品房規模見頂,2019年商品房銷量或呈現“一增一減”,全年的銷售面積同比減少,但銷售金額依然有望突破15萬億大關。

也就是說,2019年,就是樓市成交規模的巔峰,明年開始就要走下坡路了,這已經是業內的共識。

第三,房產估值與“持有成本”的關係。

決定買賣房產能不能賺錢的因素很簡單,與任何商品一樣,扣除成本,低買高賣,差價越多,賺得越多。

以前炒房太容易了,限購能夠繞過去,沒有限售時間限制,房貸利率還能打折,開發商還能辦首付分期,實在不行自己借點錢湊一下,等個一年半載,隨時出手,隨時就能成交。

此時,房產的估值體系直線飛昇,因為沒有成本束縛。

房子,就像上世紀的手錶、自行車和電視機?內行:李嘉誠早就說過

現在呢?任何你能說出口的熱點城市,必然會有社保和個稅的門檻,補繳的還不算,蘇州、青島、長沙這樣的城市,動不動就是限售5年以上,算上施工交房、辦理房產證的時間,沒個十年八年的別想賣掉。

漫長的時間裡,物業費、水電暖氣費、裝修、維修,都是成本。

更重要的是,房子與電視機、電腦等物件有一個相似之處:折舊。

在百城房價統計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過去一年的房價漲幅不到6%,即使按照3%的租金回報率、5%的資金成本、4%的房屋折舊率來算,在這些城市拿著房子都是虧錢的。

還有未來可能落地的房產稅,房屋持有成本的上升,流動性的下降,給房產既有估值體系造成的衝擊,不容忽視。

在內行人眼裡,這些觀點,李嘉誠早就說過。

最近幾年,李嘉誠最熱衷的事就是拋售自己旗下的地產項目,而且年年都賣,到最近這次加起來已經超過1000億港元,和王健林被動出售地產項目不同,李嘉誠是主動調轉投資方向,有人說超人老了,眼光不準了,2013年就賣了那麼多地產,要是持有到今年,還得漲50%以上。

房子,就像上世紀的手錶、自行車和電視機?內行:李嘉誠早就說過

早在2013年,李嘉誠接受採訪時,就解釋過為何這樣做:我們是一家小心經營的公司,長實今天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還有在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12%,以這麼大規模的公司而言,屬於低的比例。這是我做生意的原則,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非常小心處理,如履薄冰。我從1950年開始做生意,到今天已經六十多年,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也一路走過來。

他在最後總結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就是最後那分錢,要很小心。

同樣的道理,其實也適用於現在的樓市,上世紀的“三大件”已經落伍,如今的房子,似乎也到了“最後一個銅板”的時間。

不可否認的是,商品房的地位依然無可替代,想要擁有更好的生活,一套自住房必不可少,但是,把房子當成商品來賺差價的手段,借“改善”之名,行“投機”之實的置業方式,遲早會陷入“泥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