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李希霍芬首先看到了青島的價值

一條山野土路上,有架破舊的騾馬轎子車顛簸前行,車上馱著一老一小兩位西洋人。

騾馬車停下,兩位西洋人從車上下來,走到路邊地裡用鐵鏟挖了一回土,又輔開張地國,在地圖上標著什麼。老洋人說,你記住希爾圖,對於我們而言,1868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因為這一年我們開始了長達幾萬裡的中國旅行。希爾圖說,是李希霍芬先生,從上海開始,溯運河而上,經過江浙、山東、天津、蒙滿、隴海等,我們的足跡遍及13個省,至少有一萬公里了。李希霍芬強調,重要的是,我出版了第一份中國地圖和第一份中國地形圖,並寫出了《中國親程旅行記》。

希爾圖用不解的眼光看著李希霍芬,說李希霍芬教授,我有一事不理解,不知當問不當問。李希霍芬笑著說,當然可以,我是你的導師,理應回答你的所有問題。希爾圖問,您是一名著名的地理學家和地質學家,您的事業應該在歐洲,為什麼不遠萬里到中國來呢?

李希霍芬神秘的一笑,正因為我是一位地理和地質學家,我才看好了遠在東亞的中國。希爾圖縱縱雙肩表示不解,李希霍芬興奮地說,因為我發現,中國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是山東,半島以西的廣大覆地有如一條飄逸的黑綢帶,上面綴滿了黑色的煤和青色的鐵,沿坊子、博山、章丘一路向西,形成年代相近的煤層,連綿不絕,一直延伸到濟南。可以說,中國是我可望得到的最理想的檢驗科學與實踐成果約地方,更何況,我們德意志帝國國土面積不夠大,資源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希爾圖兩手一攤說,難道我們德意志帝國還要不遠萬里到中國來挖崛資源?李希霍芬點點頭,完全有這種可能!希爾圖依然不解,即便我們能挖到大量資源,可德國離中國有萬里之遙,如何漂洋過海運到德國?李希霍芬一縱雙肩,這正是我們考察山東半島的用意。希爾圖說,不錯,我們相繼考察了芝罘(煙臺)與膠澳(青島),那又怎麼樣呢?李希霍芬笑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從章丘修一條鐵路,途經博山、坊子一直通到膠州,然後再建一個碼頭,會怎麼樣呢?希爾圖荒大悟,明白了,尊敬的李希霍芬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