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一定要克服?不一定!懂的利用懶惰力,你能做更多有價值的事

“最懶”的英國人創造了很多改變人類發展進程的發明。 


懶惰一定要克服?不一定!懂的利用懶惰力,你能做更多有價值的事

關於懶惰,我發現很多人因為對懶惰存在固有偏見,產生了錯誤的認知:

  • 懶惰必須得克服,即便過程是反人性的也必須得克服,懶惰讓我們不是進取。
  • 懶惰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懶惰讓我們意志消沉,最終一事無成。
  • 懶惰就是逃避困難,圖安逸,侵蝕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喪失幸福感甚至是健康。

我想說的的是,這些對懶惰的固有認知是片面的。其實懶惰也是有屬性的,根據屬性可以分為"真懶惰"和"假懶惰"。(後面我們會講到如何區分)

"假懶惰"不但沒有負面影響還是一種容易被忽略的能力——懶惰力。

科學雜誌《柳葉刀》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懶惰"的調查研究。該雜誌根據相關數據給全世界的國家做了一個

"最懶Top20國家"榜單。英國列第8名,歐洲第3,雖然不是第一名,但是英國人的懶卻是冠絕世界。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也披露:超過63%的英國人不愛運動,他們甚至一週步行的時間都不足一小時,50%的英國人就算有時間也懶得遛狗。

但就是這個懶到全球知名的國家,創造了很多改變世界的發明:

懶得清理廁所,於是英國人約翰·哈靈頓發明了抽水馬桶(1558-1603年期間)

懶得走路,於是英國人喬治·斯蒂芬發明了第一部蒸汽機車(1814年)

懶得去現場看節目,於是英國人約翰·貝爾德發明了電視機(1925年)

同樣目的的英國發明還有桶裝方便麵、三明治、巧克力棒、素肉等等等

我們跳出個例,來環顧人類的發展,人類文明的歷史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部"偷懶"的歷史。但這種偷懶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提升效率,用10分鐘完成別人10小時才能完成的事情,然後做自己做的事情。這樣的懶惰才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懶惰力。

那什麼是懶惰力?懶惰力為什麼重要?如何培養我們的懶惰力呢?這也是今天這篇文章要講的主要內容。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內容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 什麼是懶惰力?區分清楚真假懶惰,我們才不會掉進思維陷阱
  • 在職場和生活中為什麼要掌握懶惰力?懶惰力會帶給我們什麼新的啟發?
  • 如何在職場和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懶惰力?將懶惰轉變成提高效率的動力?
懶惰一定要克服?不一定!懂的利用懶惰力,你能做更多有價值的事

什麼是懶惰力?在職場和生活中為什麼要掌握懶惰力?懶惰力會帶給我們什麼新的啟發?

弄清楚懶惰力之前,我們先要分清楚真懶還是假懶,避免因為文字表象調入思維陷阱。

馬雲在2011年11月對雅虎員工演講的時候,說過一個特別顛覆我們認知的觀點——"世界是懶人創造的!",他提出:

"世界上很多非常聰明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勤勤懇懇地奮鬥,最終卻碌碌的原因在於他們從小就受到了錯誤的教育,養成了勤勞的惡習。"

馬雲為了證明他的觀點,舉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懶得走路於是發明了汽車,懶得聽音樂會於是發明了CD,比如不愛運動的烏龜可以活個幾百年,勤勞的牛被擠奶而憨憨懶懶的熊貓卻能成為國寶等等。

但是馬雲最後的結論是——"懶不是傻懶,想要少幹,那就想出懶得辦法。要懶出風格,懶出境界。"

其實馬雲講的懶跟我們平時理解的懶就是假懶和真懶的區別。

我們只需要一個辦法就能分清楚真懶還是假懶,那就看懶惰的目的和結果。

真懶惰是不想幹,而假懶惰的人是想快點幹完。真懶沒有結果,而假懶是提升產出。

比如工作很多,又是一些重複性低價值區域的工作,我們都懶得做。真懶的人就是懶得行動,最後乾脆不做,在焦慮和自責中度過時間。而假懶的人是想盡一切辦法快點把這些懶得做的工作搞定,比如交給工具或者他人,然後把省下的時間做自己想要的事情。

理解了真假懶惰,我們再去看是什麼是懶惰力的時候就很清晰。

懶惰力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懶惰力是一種順應人性、追求總時間跨度下綜合成本最低、產出最高的一種驅動力。

懶惰力是一種有生產力的驅動力。

這會帶給我們什麼新的啟發呢?

從"拖延症"到"懶癌",我們認定了懶惰是一種負向行為,我們認定了它會阻礙我們的進步,所以我們可要克服,要治療,要摒棄。

但萬事萬物都有正反兩個面,之前一篇文章裡我們也分享過,"好吃懶做"是我們人類從演變之初的"最佳生存策略",因為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候,能夠獲取食物的手段很少,並且獲取了也沒有辦法長時間的保存,所以多吃和少做,就是變成了儲存能量的有效手段。

懶是刻在我們基因裡的,是一種人性。

我們與其想著克服或者改掉,還不如換個思路,挖掘它有正向作用的一面,讓懶惰幫助我們更好的發展,更好提升效率,節省時間,集中精力做有助於我們成長的事情。

如何應用懶惰力呢?劃重點,往下看。

懶惰一定要克服?不一定!懂的利用懶惰力,你能做更多有價值的事

如何在職場和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懶惰力?將懶惰轉變成提高效率的動力?

有3個關鍵點必須要理解:

  • ①別用戰術勤奮掩蓋戰略懶惰
  • ②花充分時間思考槓桿解
  • ③順應人性,節奏均衡的、多方位的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這3個關鍵點,雖然看似簡單,但是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體系,背後是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概念,是有深層次的邏輯的。

這3個關鍵點會幫助我們利用懶惰力,提升效率,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幹自己喜歡的事。

1.別用戰術勤奮掩蓋戰略懶惰

因為對懶惰的恐懼和厭惡,我們瞭解到很多應對懶惰的方法,比如立刻行動,比如培養微習慣,比如番茄鍾。

我們瞭解這些方法,不論適不適合自己當下的情況,就迫不及待的進行執行。

每天跑步,每天背單詞,每天寫晨間筆記,領導安排的工作立刻著手準備……

做了一段時間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會使自己的自信心受創,最後用自我安慰的方式結束,並且再也想努力。

這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戰術勤奮。

如果這樣的事情多了,我們很可能會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不行了,形成一種消極暗示,這就為下一次的改變增加了難度。

所以,考慮清楚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很重要。

但是我們既然是要培養懶惰力,就不能第一時間考慮如何不幹,而是第一時間考慮這個事情有沒有必要幹,必要要乾的情況如何快速幹完。

在我們決定應對待完成的任務的時候,向自己提問,提出系列的問題,自問自答得越充分就越可能儘快完成。

比如:

  • 做這件事情的目標是什麼?
  • 需要多長時間能夠完成?
  • 阻礙的因素有哪些?
  • 有工具嗎?有捷徑嗎?有完成過這些任務的人嗎?能夠獲取方法嗎?

把這些問題培養成思維習慣,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在大腦裡快速思考這些問題。

懶惰一定要克服?不一定!懂的利用懶惰力,你能做更多有價值的事

2.再花點充分且適當的時間,思考槓桿解

完成了第一步,我們就需要再進行更深入一步的思考,解決當前問題的槓桿解是什麼?

"槓桿解"是國際管理大師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所提到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在實際工作系統中,小而專注的行動,如果用對了地方,能夠產生重大、持久的改善。

簡單點來說就是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只用關鍵的一招,就能解決掉該問題。

如何尋找槓桿解呢?

利用"加減乘除思考法"。

加法思考:增加資源或者渠道,把力量加強,解決當下問題。比如為了獲取用戶資源,從5000千的經費增加的到2萬,就能很好的解決問題,這就是加法思維。

乘法思考:加倍的加法,是一種倍增的加,比如為了搶佔市場,增加分店效果比較慢,但是開啟加盟模式,就能迅速佔領全國市場。

減法思考:減去跟目的無用、無益的事情,集中時間、注意力等資源到計劃和改變上來。減法側重數量上的減,比如想戒菸,由原來的一包減到每天半包。

除法思考:加倍的減法思考,是一種結構性的減,是一種減法的極限,比如一個企業為了減少營銷成本,徹底減去電視廣告的費用,利用"社群"這種傳播渠道進行推廣就是一種典型的除法思考。

"加減乘除思考法"是一種關聯性的思考法,先"減",有效則"除";先"加",有效則"乘"。

通過這樣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科學的放大成果的倍增,只要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對的,我們能夠節省的時間就一定比常規做法要多。

所以,找到問題的核心並且採用試錯的方式,尋找到最優槓桿解,我一定能夠成功"偷懶"。

並且,這樣的過程是會積累經驗,保證我們的能力進行遞增的。如果我們掌握了可以偷懶的方法A,我們下次遇到此類問題的時候,就會節省很多時間,如果我們願意將這些時間用來繼續完善方法A或者依據方法A的底層邏輯思考方法B,以此進行循環,我們就能懶成發明家。

懶惰一定要克服?不一定!懂的利用懶惰力,你能做更多有價值的事

3.順應人性,多方位、節奏均衡的堅持尋找答案

通過上面兩個關鍵點,我們發現"懶惰"背後的實質是:希望以儘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效果。

當我們順應人性,順應這種底層需求的時候,我們反而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正確的事情,而不是陷入到"懶驢拉磨"的忙碌怪圈裡。

這麼做真的是對的嗎?沒有別的解決方案嗎?難道沒有快一點的方法嗎?

這些想法是不是很熟悉?跟第1個關鍵點優先思考的問題契合在了一起,我們又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

長此以往,我們就能培養出利用懶惰力提升效率、快速解決問題的習慣。

看似十分的簡單,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幾點:

謀定而後動,但是不能不動。我們這幾個關鍵點裡涉及到了一個共同點——思考。選擇比努力重要,但是不能以"考慮清楚了再去做"為藉口拖延我們的行動。如果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我們按照笨方法也能解決問題,能解決問題總比解決不了問題強。

保證節奏,不不要失衡。不要學習完懶惰力的內容就過於的樂觀,一時雞血沖天,拼命嘗試,然後遇到到幾次難題就洩氣了,再也不想提高了。與其百米衝刺,不如當成馬拉松挑戰自己。把事情想的難一點,把達成時間想的長一點,多嘗試幾次,多總結經驗,多反思提升。


對於懶惰這件事情,我們因為固定認知有一些很嚴重的偏見,比如懶惰一定是負性的,懶惰一定會阻礙我們的進步,懶癌是病必須根除……

其實懶惰分為"真懶惰"和"假懶惰",真懶惰沒有行動沒有產出,而"假懶惰"是一種能力,一種生產力的驅動力,叫做懶惰力。

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懶惰力的3個關鍵點,將會幫助我們提高效率,提高產出,節省出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3個關鍵點分別是:①別用戰術勤奮掩蓋戰略懶惰②花充分時間思考槓桿解;③順應人性,節奏均衡的、多方位的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懶不是懶的行動,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提升效率,節省時間,創造更多價值。它應該以正能量的形態呈現。


相關資料:

《再見懶惰》、《第五項修煉》、馬雲雅虎演講、新民晚報美國版數字報紙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