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彩的权力斗争,“靖难之役”的祸始

建文元年(1399)七月,距离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只有一年。燕王朱棣,也就是朱允炆的四叔,从封地北京举兵反抗中央,史称“靖难之役”。

不光彩的权力斗争,“靖难之役”的祸始

经过三年多战争,朱棣在建文四年(1402)六月率军攻破首都南京,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即帝位,改年号为“永乐”,成为了历史上的“明成祖”。

“靖难之役”对老朱家来说,是骨肉相残,对国家与百姓来说,是一场大动乱。虽然胜利者朱棣在事后对自己进行了很多粉饰,对失败者朱允炆有很多诬蔑之词。

史籍记载,朱允炆应是仁厚有为之主,所谓“靖难之役”终究只是皇家内部一场并不光彩的权力斗争,全无积极意义。

朱棣为什么要起兵造反?他为什么会拥有那么强大的实力?在中央的朱允炆为什么反倒平叛无方,直至土崩瓦解?追其祸始,朱元璋是难辞其咎的。

不光彩的权力斗争,“靖难之役”的祸始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不久,就建立了封藩制度。具体办法是:

选择战略要地为各皇子的封地,待其成人以后即派出。藩王权力极大,尤其是握有兵权:

“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万九干人”。

其身份尊贵异常,在皇帝一人之下,公侯大臣遇到藩王,必须“伏而拜谒”。

这样一种封建制度,其实早已被历史所否定。自秦朝废封建,改设郡县制之后,汉王朝尝试过,后来吴、楚等藩王发动“七国之乱”,再次证明这不是什么好的制度,以后各朝已鲜有实行。

不光彩的权力斗争,“靖难之役”的祸始

朱元璋为什么偏偏从历史垃圾中,拣来这个制度当宝贝呢?《明史》上记载:

朱元璋是“惩宋元孤立”,其实完全是因为他个人为家天下打算的私心。他以为让自己的骨肉,都各据一方,手握重兵,大家同心协力,这样就没有外人威胁自己的家天下了。殊不知,除了外人,难道就没有家人自己制造乱子?

洪武九年(1376),是朱元璋的封藩制度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个叫叶伯巨的人上书,对这一制度进行了猛烈而痛切的击。

叶伯巨直言,“分封太侈”是当今之“大过”。

针对朱元璋诸王均是我的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也不会给中央朝廷带来威胁的这种私心。叶伯巨提醒他注意汉朝的历史教训,并极富预见性地指出,如果不改弦易辙,很可能在几代之后,形成各藩王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到时候皇帝必然“削其地而夺之权”。但这又必然招来藩王的强烈不满,谁说就不会引来战乱?

不光彩的权力斗争,“靖难之役”的祸始

这封上书到了朱元璋面前,他一看就勃然大怒,说你小子难道想离间我老朱家人的骨肉之情吗?速逮来,我要亲手射死他!结果叶伯巨在狱中横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