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彩的權力鬥爭,“靖難之役”的禍始

建文元年(1399)七月,距離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只有一年。燕王朱棣,也就是朱允炆的四叔,從封地北京舉兵反抗中央,史稱“靖難之役”。

不光彩的權力鬥爭,“靖難之役”的禍始

經過三年多戰爭,朱棣在建文四年(1402)六月率軍攻破首都南京,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即帝位,改年號為“永樂”,成為了歷史上的“明成祖”。

“靖難之役”對老朱家來說,是骨肉相殘,對國家與百姓來說,是一場大動亂。雖然勝利者朱棣在事後對自己進行了很多粉飾,對失敗者朱允炆有很多誣衊之詞。

史籍記載,朱允炆應是仁厚有為之主,所謂“靖難之役”終究只是皇家內部一場並不光彩的權力鬥爭,全無積極意義。

朱棣為什麼要起兵造反?他為什麼會擁有那麼強大的實力?在中央的朱允炆為什麼反倒平叛無方,直至土崩瓦解?追其禍始,朱元璋是難辭其咎的。

不光彩的權力鬥爭,“靖難之役”的禍始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不久,就建立了封藩制度。具體辦法是:

選擇戰略要地為各皇子的封地,待其成人以後即派出。藩王權力極大,尤其是握有兵權:

“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萬九幹人”。

其身份尊貴異常,在皇帝一人之下,公侯大臣遇到藩王,必須“伏而拜謁”。

這樣一種封建制度,其實早已被歷史所否定。自秦朝廢封建,改設郡縣制之後,漢王朝嘗試過,後來吳、楚等藩王發動“七國之亂”,再次證明這不是什麼好的制度,以後各朝已鮮有實行。

不光彩的權力鬥爭,“靖難之役”的禍始

朱元璋為什麼偏偏從歷史垃圾中,揀來這個制度當寶貝呢?《明史》上記載:

朱元璋是“懲宋元孤立”,其實完全是因為他個人為家天下打算的私心。他以為讓自己的骨肉,都各據一方,手握重兵,大家同心協力,這樣就沒有外人威脅自己的家天下了。殊不知,除了外人,難道就沒有家人自己製造亂子?

洪武九年(1376),是朱元璋的封藩制度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一個叫葉伯巨的人上書,對這一制度進行了猛烈而痛切的擊。

葉伯巨直言,“分封太侈”是當今之“大過”。

針對朱元璋諸王均是我的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也不會給中央朝廷帶來威脅的這種私心。葉伯巨提醒他注意漢朝的歷史教訓,並極富預見性地指出,如果不改弦易轍,很可能在幾代之後,形成各藩王尾大不掉的尷尬局面,到時候皇帝必然“削其地而奪之權”。但這又必然招來藩王的強烈不滿,誰說就不會引來戰亂?

不光彩的權力鬥爭,“靖難之役”的禍始

這封上書到了朱元璋面前,他一看就勃然大怒,說你小子難道想離間我老朱家人的骨肉之情嗎?速逮來,我要親手射死他!結果葉伯巨在獄中橫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