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時王平為何離開曹魏,而歸降蜀漢?

hh0423


三國時期,曹操雄才大略,人格魅力十足,吸引了很多文臣武將的投奔及歸降。如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宗親八虎騎,張遼、張郃、徐晃、宋憲、魏續等降將。然而卻有這麼一個武將,他卻是從曹操那邊,中途改換門庭,“棄明投暗”,跑到蜀漢劉備那邊。這個人就是王平,那麼,他為何要捨棄強大的曹操,歸降劉備呢?

個人認為王平之所以捨棄強大的曹操,改投弱小的劉備,從《三國志》及《三國演義》中分別分析如下。

《三國志》

依據三國志記載,王平,字子均,漢化賨人,本來是益州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人。他小時候在外祖父何氏家中長大,所以也叫何平。公元215年九月,張郃將巴西郡七姓夷王樸胡等人遷往洛陽,王平也在其中,為代理校尉。因此,他剛開始當兵,卻是曹操手下。

公元219年,蜀漢老將黃忠在定軍山陣斬夏侯淵,曹軍群龍無首。曹操不得不親率大軍,支援漢中前線,此時,王平就在其中。《三國志·王平傳》中記載如下:

隨杜濩、樸胡詣洛陽,假校尉。

然而,漢中之戰中,曹操大將夏侯淵被殺,曹操年事已高,士氣低落,兵無鬥志,眾人都對能否重新奪回漢中沒有信心。反觀蜀漢劉備這邊,挾斬殺敵方大將夏侯淵之威,士氣高昂,人人都對這場戰爭充滿了信心。他們認為曹操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強大,也不是不可戰勝的,對曹操沒有了恐懼。漢中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拼了命,也會奪取漢中的。

而漢中相對曹操來說,就是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他在鏖戰無果後,於是放棄了漢中,撤回長安。最後,此消彼長之下,劉備在傾盡全國之力後,終於取得了勝利,徹底佔領了漢中。

這一戰,曹操敗了,王平可能被劉備俘虜,他本來就是巴西郡人士,遂投降了劉備。劉備正是用人之處,對於益州本地人的歸順,欣然接納。從此,王平成為了蜀漢的大將,跟隨諸葛亮多次伐魏,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被殺後,王平鎮守漢中,延續了魏延的“重門之策”。公元244年,王平以不滿三萬的兵力,在漢中擊退了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十萬大軍,令人刮目相看。

《三國演義》

演義中,同樣也是在夏侯淵被斬、趙雲漢水大顯神威後,曹操親率大軍從斜谷小路進軍,奪取漢水。他令徐晃為先鋒,熟知益州地理的王平為副先鋒,到達漢水。兩人因是否渡過漢水安營紮寨,爭執起來。徐晃要渡過漢水,效仿韓信“背水一戰”,一戰破趙雲、黃忠大軍,而王平認為這樣不妥,軍隊渡過漢水,萬一需要撤退,那麼窄的小橋,急切之間很難通過。

可惜的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王平多次勸說,都無濟於事,這和後來街亭王平勸說主帥馬謖情形相差不多。被證明正確的王平都是副將,主將徐晃和馬謖都不從他的正確意見,都遭到了慘敗。不出王平所料,徐晃中了趙雲和黃忠的埋伏,慘敗而歸,他“死戰得脫”,回到營寨,責備王平道:“汝見吾軍勢將危,如何不救?”王平也振振有詞,反駁道,如果他前去救徐晃,這個大寨也會丟了,我曾經勸你別去,你不聽我的話,遭到這次慘敗,怪誰呢。

徐晃大怒,想要殺了王平。王平氣不過,當天夜裡帶著自己的本部人馬,放了一把火,趁亂逃走,渡過漢水,來投趙雲,隨後見到主公劉備,說自己對漢水地理非常熟悉。劉備大喜,認為:“孤得王子均,取漢中無疑矣。”他任命王平為偏將軍,領鄉導使。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王平盡言漢水地理。玄德大喜曰:“孤得王子均,取漢中無疑矣。”遂命王平為偏將軍,領鄉導使。

從以上敘述中可知,王平是被主將徐晃壓制,屢次勸諫不聽。最後,徐晃將自己的慘敗,推卸給王平,還想殺了王平。徐晃逃回見到主公曹操,只是說王平反了,去降劉備了,對自己的過失隻字未提。王平無奈,才棄曹歸劉的棄曹歸劉的。

總結:無論是《三國志》中,還是《三國演義》中,王平都本來是益州人氏,流落到洛陽,成為曹操手下的。不同的是,三國志中,他是戰敗歸順劉備的,而演義中,他是被徐晃排擠,不得已棄曹歸劉的。王平是一個不世出的大將,他戰鬥經驗豐富,熟知地理,在哪裡都大放異彩。


魁哥說三國


王平是蜀漢後期非常活躍的一員大將,屢立戰功,特別是在曹爽進犯漢中之戰時,王平以劣勢兵力搶佔險要,擊退了魏軍,表現搶眼。不過王平最早是曹操的部屬,官居校尉,在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之戰時才歸順劉備。

王平歸降劉備的具體原因,《三國志》中並未記載,所以只能從現有資料推測一二。陳壽在評價王平缺點時,有一句是“性狹侵疑”,大概意思就是心胸狹窄,有些多疑。

王平在曹操部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校尉,他長於軍旅,但是不識幾個字,估計這導致了他在曹操手下仕途不怎麼順利。而從王平後來在蜀漢的表現來看,還是很有才能的,以他的性格自然對這樣的待遇不滿,當中也可能發生了其他的一些事,最終導致了王平改投劉備。

應該說這一選擇不算錯,在蜀漢王平從牙門將、裨將軍一直做到了鎮北大將軍、安漢侯,要是留在曹魏的話,估計很難有機會出頭。


不沉的經遠


今天我來說說這事。

說到三國時期的將領王平,可能許多讀者對他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他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在馬謖鎮守街亭,捨棄水源,在山頂紮營時,他曾多次勸諫,可惜未被採納。後期他更是鎮守漢中,擊退魏國十萬大軍。

可是,他最開始其實是曹魏的將軍,那麼,他為何後來卻投降了劉備呢? 王平,字子均,是巴西宕渠人。這個“巴西”當然不是那個南美國家,而是巴地的西部,三國時在益州境內,而宕渠到了今天,改名叫了“渠縣”。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巴西郡的“七姓夷王”樸胡和賨邑侯杜濩帶著本地人民投靠曹操。他“隨杜濩、樸胡詣洛陽,假校尉。”到了洛陽,無親無故的王平當上了校尉。



建安二十二年(217),漢中爭奪戰爆發,他“從曹公徵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在曹、劉漢中爭奪戰中,他選擇投降了劉備,於是他立刻被作為降將的典範,封牙門將軍、裨將軍,雖然只是最底層的雜號將軍,但總比校尉來得高。 建興六年(228),諸葛亮興師北伐,王平被任命為參軍馬謖的帳下前鋒。到了駐紮地街亭,馬謖執意要在山頂紮營,王平則認為山頂紮營,遠離水源,如果被敵人在山下圍困,那麼必然九死一生。

因此,他“連規諫謖”可惜“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馬謖軍隊大多四散而逃,“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敗軍之際,只有王平帶領的千人部隊,還在堅守陣地,並鳴金、擂鼓,一副要和魏軍大戰的樣子。魏軍的將領張合(即張郃)見王平軍如此沉著冷靜,害怕有伏兵,於是不敢靠近。最終,“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雖然街亭戰敗,但王平這個意外之喜稍稍可以慰藉諸葛亮,在發現了王平的用兵才能後,諸葛亮賞他:“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可見在諸葛亮心中,王平的地位水漲船高,同時冊封多職,也體現了對他的賞識和倚重。


三年後,諸葛亮圍困祁山,備受重視的王平被派去率領另一隻軍隊駐守要地南圍,司馬懿派出大將張郃進攻王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再過了三年,諸葛亮去世,魏延不滿楊儀撤軍的命令,二者爆發矛盾。王平立刻率軍討伐魏延,魏延本想迎戰,豈料王平憑藉在軍中的威望遣散了魏延手下的士兵,導致魏延的兵敗。 於是《三國志》記載:“魏延作亂,一戰而敗,平之功也。”這之後王平繼續升遷,先是“遷後典軍、安漢將軍……領漢中太守。”再三年後的建興十五年(237),“進封安漢侯,代壹督漢中。” 延熙元年(238),“平更為前護軍,署琬府事。” 延熙六年,“拜平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漢中。”

此時,王平的官爵和地位都達到了頂峰,可以說,是蜀漢後期最重要的將領之一了。 綜合他的發展軌跡,很明顯他在魏時岌岌無名,到了蜀漢則飛上枝頭變鳳凰,搖身一變成為了被倚重的大將。

故而筆者認為,王平投降劉備的首要原因是尋求發展的機會。魏國地大物博,能力出眾者不可勝數。舉例來說,徐庶在劉備帳下得到重用,而到了魏國卻被賦予閒職。王平很可能也是看中蜀漢缺乏將領這一點,才奮不顧身從強大的魏轉投弱小的蜀漢。

其次,如上文所述,王平本就是益州人士,彼時遷徙洛陽,畢竟是身不由己,如今劉備佔領益州、漢中,正是還鄉的好機會,於是他便趁著曹軍戰敗的機會回到故土。畢竟洛陽再繁華,也抵不住對故鄉的思念,在劉備軍,可以聽到熟悉的鄉音,對於王平這樣的遊子,或許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還有一種可能,便是被劉備的個人魅力吸引。或許王平在北方,久聞劉備的大名,非常傾心,便趁機投靠了劉備軍,為敬仰的君主效力。亦或者,他本人是漢室的堅決擁護派。眼見曹魏目無漢帝,覺得跟隨漢室宗親的劉備才能興復漢室,不過這種假設就純屬猜測了。 王平放棄曹魏,投靠劉備,

筆者覺得想在缺乏優秀將領的蜀漢施展抱負、想要回到家鄉這兩個原因是最有可能的。至於真實的理由,在史書記載不詳的情況下,可能註定沒有答案了。


文蹤旅跡


王平歸投劉備,有可能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王平可能代表了一部分的賨民。因為,王平有可能不是漢人,而是漢化賨人。《三國志.王平傳》也說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大字不認識幾個,但是說出來的話卻很道理。這樣的形象,活脫脫就是部分賨人的首領呀。再看王平出生,巴西宕渠人,巴西和巴東是少數民族聚集地,特性就是直接屬於賨邑侯杜濩的管轄,保持著一定獨立性。所以,漢中張魯被曹操打敗後,後路就是竄入巴中,和七姓夷王樸胡,以及賨侯杜濩聯合抗曹。



張魯最終回南鄭歸附曹操,不久之後,留守的張郃就攻入了巴地,於是樸胡,杜濩這些少數民族首領就帶著族人歸降了,這裡就包括了王平。而且,張郃還把這些人都遷入了漢中,其中,樸胡,杜濩,王平等少數民族大大小小首領,還都來到了洛陽,接受了曹操的封賞。樸胡,杜濩被封為列侯,兩巴太守,王平卻只是個小小的代理校尉,可見,王平只是賨人中一個小小的首領,並不為曹操所看重。要不是王平還來在蜀漢大放異彩,恐怕史書連這一段都不會提及王平。所以,這也說明了王平為何要投奔劉備的原因,顯然王平在曹魏軍中機會不多。但是,這並非王平投歸劉備唯一原因。



根據《三國志.黃權傳》記載,黃權被任命為護軍,迎接張魯無果。但是,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這也是漢中之戰的前一階段。自從張飛大破張郃後,巴土最終還是被蜀漢控制了。所以,杜濩,樸胡,王平等諸人就回到了漢中前線,爭奪巴土。否則,杜濩的巴西太守,樸胡的巴東太守名不副實,而且不能回到家鄉。於是,才有了黃權之謀,攻破杜濩,樸胡,進軍漢中,殺夏侯淵,奪取了漢中,引來曹操率領大軍親征。所以,漢中之戰後,王平估計是帶著一部分不願意離開家鄉的賨人,一起歸附了劉備。這也暗合了王平“不識字,卻明理”的個性特質。



王平來到蜀漢政權後,意義是很大的。因為王平不僅大放異彩,日後成了蜀漢舉足輕重的大將,而且在歸附劉備時,也有不同的意義。畢竟,當時巴土,漢中很多民眾,包括少數民族,都被曹操北遷了,劉備幾乎只得到一塊空地。但是,有了王平等人的歸附,也是在向這些被遷走的百姓表示,家鄉的情結。


大飛熊騎士


說到王平為何投降蜀漢,僅能從王平的平生事蹟和性格去做分析。

王平投降蜀漢之前,只知道王平小時候是寄養在外祖父家,連姓都改隨外祖父姓何,由此可推斷王平的父親可能早亡,如果父親健在,斷不會讓兒子改姓吧。之後隨巴西郡賨人首領杜濩和七姓夷王樸胡一起隨張魯投降曹操,被封為代理校尉。

王平在隨曹操參與漢中之戰時,投降了蜀漢,王平一生的事蹟大多是在蜀漢發生的,《三國志 王平傳》中,王平一生在蜀漢就只有四件事:



1、街亭之戰勸諫馬謖,在馬謖失敗後,拉起隊伍力拒張郃,成為街亭之敗的唯一亮點;

2、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也就是滷城之戰中,王平堅守南部陣營,擋住張郃的進攻,為諸葛亮滷城之戰大勝創造條件;

3、諸葛亮去世時,魏延與楊儀對抗,王平阻止魏延,防止蜀漢動亂,立下大功;

4、曹爽率大軍南征蜀漢,王平僅憑漢中3萬人擋住曹爽軍十幾萬大軍,為蜀漢擋住曹爽的進攻立下大功。

看到沒,王平在蜀漢的大事全是功勞,而且都是大功,說明王平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在魏延死後,漢中基本上是由王平鎮守,在蜀漢中後期,王平鎮守漢中,與駐守南中的馬忠、鎮守永安的鄧芝三人一起被稱為蜀漢的平安三候,而唯一不同的是王平是降將,另兩人都是一直跟著劉備的。



但《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這樣評價王平的:然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焉。

大概意思是說王平性情多疑,為人自卑,這是他的欠缺之處。王平是248年去世的,當的陳壽只有15歲,差不多是同個朝代的人,陳壽對王平的評價想來不會差多遠,一個如此戰功赫赫的人,為何如此自卑?

答案只能是一個:就是性格使然,也就是說王平的性格如此,多疑且自卑。

王平的性格應該與其從小的生長環境有關,並且王平不識字,人卻很聰明,能聽懂《史記》與《漢書》中大概的意思,那個年代,不識字的人多了去,但是上層社會的人一般是學習過文化,由此可見王平的出身並不高。

一個出身不高,性格多疑且自卑的人,在曹操手下當著代理校尉,代理校尉就是一個安頓閒人的閒職,估計這個職位也是王平靠自已能力爭來的,以王平這樣的資歷和性格,絕對不會在漢中之戰中主動投降劉備。



看看姜維,如果不是縣令的猜忌,關閉了城門,只要有一線機會,姜維斷然不會投降諸葛亮一樣,王平也是這樣,如果跟隨曹操參與漢中之戰,如果不是失敗被俘虜,或者陷入絕境被曹操放棄,王平斷然也不會投降劉備。

況且以王平這樣的性格,多疑且自卑,這樣的人一般是很低調實用的人,一般不會主動挑起事端。王平這樣的地位,代理校尉而已,如果不是漢中之戰,王平一生也就是努力的做好自已的事,一步一步向上爬吧。說王平嫌在曹操處不受重用而投降劉備,這個是沒有理由的,完全是瞎猜,一是性格使然,二是王平如果要發展,當然是在曹操處的發展潛力更大。

而王平最終投降劉備的原因就是:

1、戰爭失敗被劉備俘虜;

2、戰鬥中陷入絕境,被曹操放棄。

僅此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貫益州,他原屬曹操,在曹操與劉備爭漢中時投降了劉備,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的歷史軌跡,所以對他做出的這一選擇會不太理解。


在《三國演義》中,是因為王平不救援徐晃,徐晃兵敗,要殺王平,王平就夜裡率部投降了蜀漢。而在正史《三國志•王平傳》的記載中是這麼說的:“隨杜濩、樸胡詣洛陽,假校尉,從曹公徵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

從王平的一生事蹟中,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他降蜀漢的原因:一是官職問題。從《三國志》記載中可以看出,在曹魏的時候,王平的官職是個小小的校尉,而他降了蜀漢之後被封為牙門將、裨將軍,官職和地位明顯提高了。


二是才華問題。《三國志》中記載:“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平曰:“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惟護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諸軍及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退還,如平本策。是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鹹著名跡。”張郃、曹爽都是魏國名將,可見王平在三國亂世中是個將才,而他在曹魏時卻沒有才能發揮的機會。



三是故鄉情結。時至今日很多國人都講老鄉,都有落葉歸根情結,而王平是巴西宕渠人,老家在蜀漢地盤,他是在洛陽投奔的曹操,趁漢中之戰曹軍大敗混亂之中往家鄉跑,正好就降了劉備。


許多謙


在漢中之戰徐晃不聽王平的勸告,兵敗反而加害於王平,王平雖識字不多但打扙也是一個天才,徐晃排擠他,他無奈投降了劉備,後來劉備和諸葛亮都重用他,確實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