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时王平为何离开曹魏,而归降蜀汉?

hh0423


三国时期,曹操雄才大略,人格魅力十足,吸引了很多文臣武将的投奔及归降。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宗亲八虎骑,张辽、张郃、徐晃、宋宪、魏续等降将。然而却有这么一个武将,他却是从曹操那边,中途改换门庭,“弃明投暗”,跑到蜀汉刘备那边。这个人就是王平,那么,他为何要舍弃强大的曹操,归降刘备呢?

个人认为王平之所以舍弃强大的曹操,改投弱小的刘备,从《三国志》及《三国演义》中分别分析如下。

《三国志》

依据三国志记载,王平,字子均,汉化賨人,本来是益州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他小时候在外祖父何氏家中长大,所以也叫何平。公元215年九月,张郃将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等人迁往洛阳,王平也在其中,为代理校尉。因此,他刚开始当兵,却是曹操手下。

公元219年,蜀汉老将黄忠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曹军群龙无首。曹操不得不亲率大军,支援汉中前线,此时,王平就在其中。《三国志·王平传》中记载如下:

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

然而,汉中之战中,曹操大将夏侯渊被杀,曹操年事已高,士气低落,兵无斗志,众人都对能否重新夺回汉中没有信心。反观蜀汉刘备这边,挟斩杀敌方大将夏侯渊之威,士气高昂,人人都对这场战争充满了信心。他们认为曹操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强大,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对曹操没有了恐惧。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拼了命,也会夺取汉中的。

而汉中相对曹操来说,就是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在鏖战无果后,于是放弃了汉中,撤回长安。最后,此消彼长之下,刘备在倾尽全国之力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彻底占领了汉中。

这一战,曹操败了,王平可能被刘备俘虏,他本来就是巴西郡人士,遂投降了刘备。刘备正是用人之处,对于益州本地人的归顺,欣然接纳。从此,王平成为了蜀汉的大将,跟随诸葛亮多次伐魏,战功赫赫。尤其是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被杀后,王平镇守汉中,延续了魏延的“重门之策”。公元244年,王平以不满三万的兵力,在汉中击退了曹魏大将军曹爽的十万大军,令人刮目相看。

《三国演义》

演义中,同样也是在夏侯渊被斩、赵云汉水大显神威后,曹操亲率大军从斜谷小路进军,夺取汉水。他令徐晃为先锋,熟知益州地理的王平为副先锋,到达汉水。两人因是否渡过汉水安营扎寨,争执起来。徐晃要渡过汉水,效仿韩信“背水一战”,一战破赵云、黄忠大军,而王平认为这样不妥,军队渡过汉水,万一需要撤退,那么窄的小桥,急切之间很难通过。

可惜的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王平多次劝说,都无济于事,这和后来街亭王平劝说主帅马谡情形相差不多。被证明正确的王平都是副将,主将徐晃和马谡都不从他的正确意见,都遭到了惨败。不出王平所料,徐晃中了赵云和黄忠的埋伏,惨败而归,他“死战得脱”,回到营寨,责备王平道:“汝见吾军势将危,如何不救?”王平也振振有词,反驳道,如果他前去救徐晃,这个大寨也会丢了,我曾经劝你别去,你不听我的话,遭到这次惨败,怪谁呢。

徐晃大怒,想要杀了王平。王平气不过,当天夜里带着自己的本部人马,放了一把火,趁乱逃走,渡过汉水,来投赵云,随后见到主公刘备,说自己对汉水地理非常熟悉。刘备大喜,认为:“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他任命王平为偏将军,领乡导使。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王平尽言汉水地理。玄德大喜曰:“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遂命王平为偏将军,领乡导使。

从以上叙述中可知,王平是被主将徐晃压制,屡次劝谏不听。最后,徐晃将自己的惨败,推卸给王平,还想杀了王平。徐晃逃回见到主公曹操,只是说王平反了,去降刘备了,对自己的过失只字未提。王平无奈,才弃曹归刘的弃曹归刘的。

总结:无论是《三国志》中,还是《三国演义》中,王平都本来是益州人氏,流落到洛阳,成为曹操手下的。不同的是,三国志中,他是战败归顺刘备的,而演义中,他是被徐晃排挤,不得已弃曹归刘的。王平是一个不世出的大将,他战斗经验丰富,熟知地理,在哪里都大放异彩。


魁哥说三国


王平是蜀汉后期非常活跃的一员大将,屡立战功,特别是在曹爽进犯汉中之战时,王平以劣势兵力抢占险要,击退了魏军,表现抢眼。不过王平最早是曹操的部属,官居校尉,在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之战时才归顺刘备。

王平归降刘备的具体原因,《三国志》中并未记载,所以只能从现有资料推测一二。陈寿在评价王平缺点时,有一句是“性狭侵疑”,大概意思就是心胸狭窄,有些多疑。

王平在曹操部下,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校尉,他长于军旅,但是不识几个字,估计这导致了他在曹操手下仕途不怎么顺利。而从王平后来在蜀汉的表现来看,还是很有才能的,以他的性格自然对这样的待遇不满,当中也可能发生了其他的一些事,最终导致了王平改投刘备。

应该说这一选择不算错,在蜀汉王平从牙门将、裨将军一直做到了镇北大将军、安汉侯,要是留在曹魏的话,估计很难有机会出头。


不沉的经远


今天我来说说这事。

说到三国时期的将领王平,可能许多读者对他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他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在马谡镇守街亭,舍弃水源,在山顶扎营时,他曾多次劝谏,可惜未被采纳。后期他更是镇守汉中,击退魏国十万大军。

可是,他最开始其实是曹魏的将军,那么,他为何后来却投降了刘备呢? 王平,字子均,是巴西宕渠人。这个“巴西”当然不是那个南美国家,而是巴地的西部,三国时在益州境内,而宕渠到了今天,改名叫了“渠县”。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巴西郡的“七姓夷王”朴胡和賨邑侯杜濩带着本地人民投靠曹操。他“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到了洛阳,无亲无故的王平当上了校尉。



建安二十二年(217),汉中争夺战爆发,他“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在曹、刘汉中争夺战中,他选择投降了刘备,于是他立刻被作为降将的典范,封牙门将军、裨将军,虽然只是最底层的杂号将军,但总比校尉来得高。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兴师北伐,王平被任命为参军马谡的帐下前锋。到了驻扎地街亭,马谡执意要在山顶扎营,王平则认为山顶扎营,远离水源,如果被敌人在山下围困,那么必然九死一生。

因此,他“连规谏谡”可惜“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马谡军队大多四散而逃,“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败军之际,只有王平带领的千人部队,还在坚守阵地,并鸣金、擂鼓,一副要和魏军大战的样子。魏军的将领张合(即张郃)见王平军如此沉着冷静,害怕有伏兵,于是不敢靠近。最终,“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虽然街亭战败,但王平这个意外之喜稍稍可以慰藉诸葛亮,在发现了王平的用兵才能后,诸葛亮赏他:“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可见在诸葛亮心中,王平的地位水涨船高,同时册封多职,也体现了对他的赏识和倚重。


三年后,诸葛亮围困祁山,备受重视的王平被派去率领另一只军队驻守要地南围,司马懿派出大将张郃进攻王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再过了三年,诸葛亮去世,魏延不满杨仪撤军的命令,二者爆发矛盾。王平立刻率军讨伐魏延,魏延本想迎战,岂料王平凭借在军中的威望遣散了魏延手下的士兵,导致魏延的兵败。 于是《三国志》记载:“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这之后王平继续升迁,先是“迁后典军、安汉将军……领汉中太守。”再三年后的建兴十五年(237),“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 延熙元年(238),“平更为前护军,署琬府事。” 延熙六年,“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此时,王平的官爵和地位都达到了顶峰,可以说,是蜀汉后期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了。 综合他的发展轨迹,很明显他在魏时岌岌无名,到了蜀汉则飞上枝头变凤凰,摇身一变成为了被倚重的大将。

故而笔者认为,王平投降刘备的首要原因是寻求发展的机会。魏国地大物博,能力出众者不可胜数。举例来说,徐庶在刘备帐下得到重用,而到了魏国却被赋予闲职。王平很可能也是看中蜀汉缺乏将领这一点,才奋不顾身从强大的魏转投弱小的蜀汉。

其次,如上文所述,王平本就是益州人士,彼时迁徙洛阳,毕竟是身不由己,如今刘备占领益州、汉中,正是还乡的好机会,于是他便趁着曹军战败的机会回到故土。毕竟洛阳再繁华,也抵不住对故乡的思念,在刘备军,可以听到熟悉的乡音,对于王平这样的游子,或许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被刘备的个人魅力吸引。或许王平在北方,久闻刘备的大名,非常倾心,便趁机投靠了刘备军,为敬仰的君主效力。亦或者,他本人是汉室的坚决拥护派。眼见曹魏目无汉帝,觉得跟随汉室宗亲的刘备才能兴复汉室,不过这种假设就纯属猜测了。 王平放弃曹魏,投靠刘备,

笔者觉得想在缺乏优秀将领的蜀汉施展抱负、想要回到家乡这两个原因是最有可能的。至于真实的理由,在史书记载不详的情况下,可能注定没有答案了。


文踪旅迹


王平归投刘备,有可能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王平可能代表了一部分的賨民。因为,王平有可能不是汉人,而是汉化賨人。《三国志.王平传》也说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大字不认识几个,但是说出来的话却很道理。这样的形象,活脱脱就是部分賨人的首领呀。再看王平出生,巴西宕渠人,巴西和巴东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特性就是直接属于賨邑侯杜濩的管辖,保持着一定独立性。所以,汉中张鲁被曹操打败后,后路就是窜入巴中,和七姓夷王朴胡,以及賨侯杜濩联合抗曹。



张鲁最终回南郑归附曹操,不久之后,留守的张郃就攻入了巴地,于是朴胡,杜濩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就带着族人归降了,这里就包括了王平。而且,张郃还把这些人都迁入了汉中,其中,朴胡,杜濩,王平等少数民族大大小小首领,还都来到了洛阳,接受了曹操的封赏。朴胡,杜濩被封为列侯,两巴太守,王平却只是个小小的代理校尉,可见,王平只是賨人中一个小小的首领,并不为曹操所看重。要不是王平还来在蜀汉大放异彩,恐怕史书连这一段都不会提及王平。所以,这也说明了王平为何要投奔刘备的原因,显然王平在曹魏军中机会不多。但是,这并非王平投归刘备唯一原因。



根据《三国志.黄权传》记载,黄权被任命为护军,迎接张鲁无果。但是,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这也是汉中之战的前一阶段。自从张飞大破张郃后,巴土最终还是被蜀汉控制了。所以,杜濩,朴胡,王平等诸人就回到了汉中前线,争夺巴土。否则,杜濩的巴西太守,朴胡的巴东太守名不副实,而且不能回到家乡。于是,才有了黄权之谋,攻破杜濩,朴胡,进军汉中,杀夏侯渊,夺取了汉中,引来曹操率领大军亲征。所以,汉中之战后,王平估计是带着一部分不愿意离开家乡的賨人,一起归附了刘备。这也暗合了王平“不识字,却明理”的个性特质。



王平来到蜀汉政权后,意义是很大的。因为王平不仅大放异彩,日后成了蜀汉举足轻重的大将,而且在归附刘备时,也有不同的意义。毕竟,当时巴土,汉中很多民众,包括少数民族,都被曹操北迁了,刘备几乎只得到一块空地。但是,有了王平等人的归附,也是在向这些被迁走的百姓表示,家乡的情结。


大飞熊骑士


说到王平为何投降蜀汉,仅能从王平的平生事迹和性格去做分析。

王平投降蜀汉之前,只知道王平小时候是寄养在外祖父家,连姓都改随外祖父姓何,由此可推断王平的父亲可能早亡,如果父亲健在,断不会让儿子改姓吧。之后随巴西郡賨人首领杜濩和七姓夷王朴胡一起随张鲁投降曹操,被封为代理校尉。

王平在随曹操参与汉中之战时,投降了蜀汉,王平一生的事迹大多是在蜀汉发生的,《三国志 王平传》中,王平一生在蜀汉就只有四件事:



1、街亭之战劝谏马谡,在马谡失败后,拉起队伍力拒张郃,成为街亭之败的唯一亮点;

2、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也就是卤城之战中,王平坚守南部阵营,挡住张郃的进攻,为诸葛亮卤城之战大胜创造条件;

3、诸葛亮去世时,魏延与杨仪对抗,王平阻止魏延,防止蜀汉动乱,立下大功;

4、曹爽率大军南征蜀汉,王平仅凭汉中3万人挡住曹爽军十几万大军,为蜀汉挡住曹爽的进攻立下大功。

看到没,王平在蜀汉的大事全是功劳,而且都是大功,说明王平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魏延死后,汉中基本上是由王平镇守,在蜀汉中后期,王平镇守汉中,与驻守南中的马忠、镇守永安的邓芝三人一起被称为蜀汉的平安三候,而唯一不同的是王平是降将,另两人都是一直跟着刘备的。



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这样评价王平的: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

大概意思是说王平性情多疑,为人自卑,这是他的欠缺之处。王平是248年去世的,当的陈寿只有15岁,差不多是同个朝代的人,陈寿对王平的评价想来不会差多远,一个如此战功赫赫的人,为何如此自卑?

答案只能是一个:就是性格使然,也就是说王平的性格如此,多疑且自卑。

王平的性格应该与其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并且王平不识字,人却很聪明,能听懂《史记》与《汉书》中大概的意思,那个年代,不识字的人多了去,但是上层社会的人一般是学习过文化,由此可见王平的出身并不高。

一个出身不高,性格多疑且自卑的人,在曹操手下当着代理校尉,代理校尉就是一个安顿闲人的闲职,估计这个职位也是王平靠自已能力争来的,以王平这样的资历和性格,绝对不会在汉中之战中主动投降刘备。



看看姜维,如果不是县令的猜忌,关闭了城门,只要有一线机会,姜维断然不会投降诸葛亮一样,王平也是这样,如果跟随曹操参与汉中之战,如果不是失败被俘虏,或者陷入绝境被曹操放弃,王平断然也不会投降刘备。

况且以王平这样的性格,多疑且自卑,这样的人一般是很低调实用的人,一般不会主动挑起事端。王平这样的地位,代理校尉而已,如果不是汉中之战,王平一生也就是努力的做好自已的事,一步一步向上爬吧。说王平嫌在曹操处不受重用而投降刘备,这个是没有理由的,完全是瞎猜,一是性格使然,二是王平如果要发展,当然是在曹操处的发展潜力更大。

而王平最终投降刘备的原因就是:

1、战争失败被刘备俘虏;

2、战斗中陷入绝境,被曹操放弃。

仅此而已。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贯益州,他原属曹操,在曹操与刘备争汉中时投降了刘备,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历史轨迹,所以对他做出的这一选择会不太理解。


在《三国演义》中,是因为王平不救援徐晃,徐晃兵败,要杀王平,王平就夜里率部投降了蜀汉。而在正史《三国志•王平传》的记载中是这么说的:“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从王平的一生事迹中,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降蜀汉的原因:一是官职问题。从《三国志》记载中可以看出,在曹魏的时候,王平的官职是个小小的校尉,而他降了蜀汉之后被封为牙门将、裨将军,官职和地位明显提高了。


二是才华问题。《三国志》中记载:“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平曰:“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着名迹。”张郃、曹爽都是魏国名将,可见王平在三国乱世中是个将才,而他在曹魏时却没有才能发挥的机会。



三是故乡情结。时至今日很多国人都讲老乡,都有落叶归根情结,而王平是巴西宕渠人,老家在蜀汉地盘,他是在洛阳投奔的曹操,趁汉中之战曹军大败混乱之中往家乡跑,正好就降了刘备。


许多谦


在汉中之战徐晃不听王平的劝告,兵败反而加害于王平,王平虽识字不多但打扙也是一个天才,徐晃排挤他,他无奈投降了刘备,后来刘备和诸葛亮都重用他,确实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