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人物:大明義民趙得和

東阿人物:大明義民趙得和

東阿縣姜樓鎮廣糧門村的西北,有一處佔地面積為二十餘畝的家族墓地,墓地正前方的兩根 擎天柱和莊嚴肅穆的林門,似乎仍在向人們昭示著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一個衣衫襤褸的中年人率領子孫跟隨遷民大軍,從山東青州樂安縣來到了馬曹集,他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戶部員外郎趙得和。經過元末明初的戰亂,馬曹集附近已是人煙稀少,土地荒蕪。趙氏一家,勤儉持家,辛勤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得大片的荒地變成了良田。四十年後,趙氏一族家業興旺,糧倉豐滿,成為當地的首富。儘管如此,趙德和也沒有忘記了當地百姓的困苦,他時常扶危濟困,賙濟附近的難民,在當地傳為佳話。

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全國發生特大災荒,赤地千里,屍骨遍野。趙得和見狀慷慨解囊,捐贈黃豆7500石,白麻2000擔,賑濟災民,地方官遂將此義舉上報朝廷,明英宗大加褒獎賜“義民”稱號,賞黃馬褂一件,龍頭柺杖一根,加封戶部員外郎,特許紫禁城有一席之地,並撥款建廣糧門牌坊一座,“賜御製旌言勅石以示褒獎”。牌坊落成後,馬曹集遂改名為廣糧門。隨著時代的變遷,氣度恢宏的御賜牌坊早已譭棄,而族人在墓地為他樹立的擎天柱、林門,以及明英宗褒獎的“聖旨旌表碑”依然保存至今。碑文如下:

敕山東兗州府東阿縣民趙得和:國家施仁養民,爾能出豆谷七千五百石,用助賑濟。有司以聞,朕用嘉之。今特敕賜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民,仍免本戶雜派差役四年。尚允蹈忠厚,表勵鄉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欽哉故敕。

正統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