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用好改革關鍵一招 做好“生態+”大文章

江蘇淮安:用好改革關鍵一招 做好“生態+”大文章

江蘇淮安市以開放務實的姿態,聚焦建設綠色生態廊道、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六大工作重點,加快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城市

江蘇淮安:用好改革關鍵一招 做好“生態+”大文章

水韻悠悠,綠色崛起。

2010年,江蘇省淮安市首提以江蘇淮安、安徽蚌埠——淮南和河南信陽為三核共建淮河生態經濟帶的構想,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就此發端。

2018年,國務院批覆《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如今,淮安市正在用好改革關鍵一招,以開放務實的姿態,聚焦建設綠色生態廊道、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六大工作重點,加快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城市風生水起。

邁出新步伐

“智者順時而謀”。用淮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毅在日前“見證•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城市”大型融媒體活動媒體見面會上的說法就是,“作為《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首提首推城市,淮安緊緊抓住這一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性機遇,高位規劃、統籌銜接、一體推進,紮實推動各項工作加快落地落實。”

一直以來,用改革的辦法,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城市是淮安的夢想與奮鬥目標。

改革步伐越走越快。

自2010年提出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後,委託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開展“構建淮河生態經濟帶先導區”課題研究,形成《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報告》,直至形成《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初稿)》,並上升為國家戰略,淮安快馬加鞭。

一個把淮河流域建設成為天藍地綠水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帶,為全國大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積累新經驗、探索新路徑。

改革陣容不斷擴圍。

一直以來,淮河流域城市分而治之、缺乏溝通協調機制屢遭吐槽。改掉行政區劃分割,革去單打獨鬥限制,合力施治,協調步驟,是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城市的開門第一事。

在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方面,淮安市不僅扮演著倡導者的角色,更致力於擔當“領頭雁”,在協同推進機制上不斷下功夫,著力凝聚起強大合力。

“城市發展不是‘獨角戲’,而是開放合作‘協奏曲’。”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表示,淮安以開放務實姿態,與淮河流域各兄弟城市攜手合作、共謀發展。

建設淮河生態經濟帶設想甫一提出,很快得到了江蘇、安徽、河南3省黨委政府和沿淮城市的積極響應。最初進行課題研究時,沿淮蚌埠、信陽等地相繼加入委託,最終規劃涉及5省25市4縣。

改革舉措密集出臺。

在淮安牽頭下,2019年4月29日,淮河生態經濟帶首次省際聯席會議在淮安召開,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山東5省及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相關領導齊聚,審議通過《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省際合作總體實施方案》《淮河生態經濟帶省際聯席會議制度》,共同簽署《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省際協同推進合作框架協議》。

同時,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第一次市長會商會召開,審議通過《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市長會商會制度》《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協議》,正式發佈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會徽和《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淮安)宣言》。

“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個個協商制度、平臺的建立,一改過去淮河流域城市分而治之、缺乏溝通協調機制的局面,標誌著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落地生根、揚帆起航。

2019年8月30日,淮安又召開了首次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辦公室工作會議,明確了《2019年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工作要點》,建立了季度會辦、半年備案、年度報告的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事項推進工作機制。

“我們將進一步加強交流協作,組織成立水利專委會、文化旅遊聯盟,積極籌備主辦2020年民盟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論壇,常態化開展城市間黨政互訪、黨外議政平臺交流,按照任務分解方案中的路線圖、時間表、計劃書,紮實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物流中心建設等各項重點項目,確保形成一批標誌性成果,不斷提升淮安在淮河生態經濟帶的首位度、參與度和引領力。”周毅說。

淮安以銳意改革的精神,向著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城市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

發展新綠核

改革千頭萬緒,抓住牛鼻子是關鍵。涵養生態,發展“新綠核”,是淮安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城市的前提。

總規劃113.4萬平方千米的白馬湖景區地處淮河流域下游,每個季節來白馬湖都能感受不一樣的美。

連片的粉黛亂子草如煙如霧,彷彿紫雲絳霞覆地;鬱鬱蔥蔥的七彩森林,阡陌交錯的漁耕田園,有著美麗愛情傳說的白馬湖,是全國15個生態良好重點保護湖泊之一。

從“白馬大溝”變身“白馬大湖”,成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的美麗一景,白馬湖景區從規劃到修復到成景,實現了從泥沙之地到生態美景的轉變。

這一變化的背後,在於改革。

據淮安市白馬湖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劉書蘇介紹,20世紀80年代,大量漁民在湖中插杆圍網,過度的圍網養殖嚴重破壞了白馬湖的生態環境。為恢復“白馬”原貌,2010年以來,淮安實施退圩(漁)還湖、清水入湖、清淤淨湖、生態養湖等“四湖工程”,通過並施行了多部政策法規,沿湖周邊劃定320平方公里控制區生態保護紅線,從單純湖體保護轉向全流域保護。

如今,白馬湖已逐步進入生態良性循環階段,成為江淮生態經濟區的“新綠核”。

以大湖為底色,湖區打造了“春賞櫻、夏賞葵、秋賞菊、冬賞蘆”等四季美景,2018年全年遊客接待量超80萬人次,菊花茶等農產品年銷售額近2000萬元。“白馬湖不僅是綠色的湖、資源的湖,還應成為市民和遊客生活的湖、心中的湖。”劉書蘇說,他們將深入挖掘白馬湖的文化價值,以綠色文化涵養綠色發展。

全長近70公里的洪澤湖大堤廣植樹木,風光旖旎,景色宜人,還有不少歷史遺址和景點。這個擁有1800多年曆史的被譽為“水上長城”的大堤,已成為淮安不可多得的文化寶藏。

據洪澤湖博物館原館長裴安年介紹,現在捕撈有了禁捕期,曾經的採砂船也不見了,“目前景區完成了古堰北入口環境提升,古堰梅堤、洪澤湖碑的綠化補植等工作,下一步,還是用改革的手段,讓文旅融合,將景區風景優化升級,做美做精,進一步煥發新活力。”

“這是不斷提升發展‘新綠核’水平的改革行動。”中國經濟傳媒協會會長趙健在考察完淮安的生態建設和現代化產業後告訴記者:淮安未來的發展不可限量。

淮安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大運河文化帶、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佈局,開展全國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推行排汙許可證制度,全面實施環境網格化保護,做大“生態+”文章。

淮安完善責任體系,全面落實河長制、斷面考核,開展黨政領導幹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試點,試行領導幹部生態責任追究制度。突出綜合治理,運用“多規合一”理念完成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空間佔28%以上。

淮安在蘇北率先創成國家生態市。

展開新畫卷

淮河生態經濟帶的戰略定位,可以概括為“三帶一區”: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帶、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帶、新型城鎮化示範帶和中東部合作發展先行區。

那麼,淮安在“三帶一區”建設上,是如何用改革的辦法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城市的?其成效如何?

淮安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稱,淮安蹄疾步穩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呈現整體推進、多點突破、紅利釋放的良好局面。73項省級以上改革試點已有“多規合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等23項取得可複製可推廣經驗,為江蘇乃至全國改革大局貢獻了淮安智慧。

“4+3”重點領域改革成效凸顯。

淮安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土地管理使用、金融改革創新、新型城鎮化綜合配套改革四項重點工作,現代市場、現代農業經營和基本公共服務三大體系建設方面加大攻堅力度,形成“4+3”改革體系,將其作為改革的主戰場、主陣地。

截至今年9月底,283項總任務現已完成221項,其餘事項正在有序推進。

改革試點示範作用彰顯。

淮安牽住改革“牛鼻子”,發揮試點的引領、突破作用。

“多規合一”探索形成一大理念引領、一張空間藍圖、一套規劃體系、一套統一數據、一套協調機制的“五個一”模式,建立空間信息平臺並正式運用於規劃管理實踐,有效解決不同規劃“打架”問題,成為指導全國“多規合一”試點的重要樣板。

“數字化聯合圖審”引領施工圖審查變革,以電子圖紙代替傳統圖紙,規劃、住建、消防等部門集中並聯審圖,圖審時限由原來的85個工作日縮短至20個工作日,國家住建部予以推廣,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通報表揚。

金湖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形成制度性成果,出臺風險補償資金使用管理、財政貼息管理、價值評估、貸款保證保險等政策文件,發放貸款1.38億元,總量位居全省所有開辦業務地區第二,有效解決了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經驗在全國推廣。

漣水縣“互聯網+政務服務”依託實體大廳,藉助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大平臺,推進統一的數據共享交換和政務信息共享,實現“上一張網,辦所有事”,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高度肯定。

洪澤小型水利工程“五位一體”管理體制改革,在明晰產權基礎上,創新整合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護、農村環衛保潔、農村交通設施管護、農村公共綠化設施管護和農村公共場所管護的資金安排、人員統籌等事項,實現工程完好率、利用率、群眾滿意率大幅提升,被評為中國改革2015年度十大案例之一;2018年被評為改革開放40週年地方典型案例。

“去年,淮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01.3億元、同比增長6.5%,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7.3億元、增長7.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6%和9.3%;規模以上工業投資、產值、應稅開票均保持兩位數增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6.5%,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5戶、創歷史新高;在全省高質量發展目標考評中位列第七。”周毅向參加“見證•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城市”採訪活動的記者介紹。

淮安市市長蔡麗新表示,《淮河生態經濟規劃》中融入了更多淮安元素,不僅將淮安定位為東部海江河湖聯動區區域中心城市,更賦予了鐵路樞紐、航空貨運樞紐、成品油輸儲網絡中心樞紐、淮河水運中心、區域物流中心的定位。淮安將在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設施連通、現代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淮河文化建設、開放平臺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建好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區。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會長、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研究課題組組長鄭新立分析稱,淮河生態經濟帶的目標應當成為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後,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

改革未有窮期,改革明日可期。淮安展開的,還有更加壯麗的畫卷。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劉南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