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20急救平均反應時間13分鐘

原標題:上海120急救平均反應時間13分鐘


上海120急救平均反應時間13分鐘


上海院前急救體系網絡進一步擴大。截至昨日,2019年市政府實事項目“新建10個急救分站”已建設完畢,提前完成今年工作目標。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急救分站175個,急救站點平均服務半徑為3.4公里;急救車輛數量達到每3萬人1輛;1-10月底,全市急救平均反應時間約為13分鐘。上海市衛健委昨日透露,120生命急救線還將進一步加速,根據初步規劃,明年預計再增加14個急救分站,主要集中在老齡人口比較多的郊區。

配備最先進急救設備

昨日,記者在嘉定江橋黃家花園路800號看到,這個地區正在新建一個二級醫院嘉定區江橋醫院,預計將在明年3月露面。而醫院一邊則是率先投入使用的嘉定區醫療急救中心江橋北急救分站。這是“十三五”規劃期間新建完成的第6個急救分站,也是嘉定區建成的第13個急救分站。昨天,兩輛高性能底盤救護車已經啟用上街。車上配備了最先進的急救設備——自動心肺復甦機、監護除顫儀、斯賽克擔架、樓梯擔架、呼吸機、可視喉鏡、實時生命體徵傳輸系統、車載視頻系統等設施。還有一個急救拉桿箱,看上去不大,但配齊了大多數的急救用品,可以隨時在各項活動保障中應急搶救。嘉定區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江橋地區每年120急救出車次數約7000車次,日均出車近20車次。據測算,這個分站投入使用後,江橋地區的急救站點平均服務半徑從3.69公里縮短至2.61公里,全區急救站點平均服務半徑縮短至3.37公里。

腦梗病人搶救更快了

在閔行顓橋滬光路上,一個全新的醫療急救站上個月中旬已啟用,該醫療急救站規模很大,十多輛高性能救護車一字排開。顓橋君蓮急救分站是目前上海市院前急救系統內綜合功能面積最大的急救分站之一。此前安排了24小時急救車1輛,本月起將有2輛24小時急救車,自試運行以來共救治了533人次。在閔行,86輛高性能底盤救護車正奔跑在大街小巷,除了配置心電監護除顫起搏儀、心肺復甦機等急救設備以外,全部配備了快速床旁檢測儀等搶救設備。閔行區急救中心主任徐中傑告訴記者,快速床旁檢測儀能夠在救護車上就能瞭解到心梗、腦梗等病人的生命體徵,能夠讓病人到了急救室就能接受搶救。到年底,閔行將有15個分站,每分站平均服務半徑約2.8公里。此外,閔行區急救中心還輔助協同了區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以及重症婦產科及新生兒建設。在院前急救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接力下,心梗病人平均在75分鐘內就能得到治療,腦卒中病人40-80分鐘就能得到治療,遠遠高於平均水平。徐中傑透露,閔行120急救數量正在增加,醫療救護52306人次,較去年同期上升12.65%。不過,救護車到達率卻在大步伐加速,20分鐘到達率77.09%,較去年同期提高9.83%;正常派車的平均反應時間11.12分鐘,較去年同期下降6.40%。包含遲緩的平均反應時間較去年同期下降10.63%。

今年建成10個急救分站

據瞭解,今年新建的10個醫療急救分站已經全部建設完畢,其中閔行區、浦東新區、青浦區各2個,徐彙區、嘉定區、奉賢區、金山區各1個,部分已啟用。明年規劃佈局新增的醫療急救分站也已基本確定,主要集中在人口導入區以及老齡人口比較密集的郊區。在明年規劃增加的14個醫療急救站中,閔行區規劃增加3個,分別位於梅隴、莘虹地區以及莘莊工業園區。至2020年底,嘉定區醫療急救中心將以院前急救“十三五”規劃為目標,推進馬陸南、安亭北、外岡急救分站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