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為什麼開篇是張九齡的?

醉眼小麻哥


問題: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開篇是張九齡的?
無聊中,翻開唐詩三百首。開篇是張九齡的。張生於678年,這首開篇詩寫於737年,而大唐618年開張!我的問題來了,為嘛開篇詩選張的?近一百二十年後的詩為嘛做得了先鋒?我把自己給問倒了~ 有問題就行,相信這兒會有答案的。[憨笑]

前言

乍一看這個問題,以前真沒有特別注意到。一般的詩詞選集,如果沒有特別的說明,都是以詩人的出生日期來排序的,難道唐詩三百首不是嗎?

家裡的唐詩三百首沒有找到,估計被孩子拿到學校了。從網上找了找,竟然不太容易找到排序符合原版的。不過第一卷是五言古詩應該沒有錯誤。

一、唐詩三百首的目錄

唐詩三百首分以下幾卷:

第一卷:五言古詩。

第二卷:五言樂府。

第三卷:七言古詩。

第四卷:七言樂府。

第五卷:五言律詩。

第六卷:七言律詩。

第七卷:七言樂府。

第八卷:五言絕句。

第九卷:五言樂府。

第十卷:七言絕句。

第十一卷:七言樂府。

五七言古詩是古體詩,五七言律詩是格律詩(有不少出律的),五七言樂府中既有古體詩也有格律詩。五七言絕句中也是古體詩和格律詩都有。

張九齡的《感遇》被編入了五言古詩。至於為什麼五言古詩排在第一卷?可能是從詩歌的發展歷史來排列的吧:先有古體後有律體,先有五言、後有七言。

二、為什麼張九齡排在第一

剛才說了,根據詩歌發展的歷史進程,所以把五言古體詩放在第一卷。那麼為什麼張九齡排第一位呢?

我們先看看第一卷都有誰吧?

張九齡(678年-740年)、元結(719-772年)、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 、岑參(約715-770年)、李白(701年—762年)、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孟浩然(689-740)、丘為( 743年進士及第)、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韋應物(737~792)、常建(708年-?)、綦毋潛(約726年前後進士及第)。

從地位看,張九齡做過宰相 ,地位最高。從年齡看,張九齡也是這裡面最年長的一位,其他人都是小字輩。

至於感遇這首詩,應該不是把張九齡排在首位的首要原因。但是開卷之作自然也是千古絕唱: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結束語

唐詩三百首不是完全按照年齡來排序,不過在五言古體詩作者中,張九齡德高望重,年齡既長、政治地位又高,詩品亦佳,幾個維度綜合下來看,他排在五言古體詩第一位沒有什麼爭議。

題主說的“張生於678年,這首開篇詩寫於737年,而大唐618年開張!”這個沒有辦法,比張九齡年長的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2)被放進了第三卷七言古詩第一位,自然失去了全書第一的位置。

比張九齡年長的還有王勃(約650年-約676年),沈佺期(約656 - 約715)、宋之問(約656 - 約712)等人,但是在五言律詩卷中也排在張九齡的後面。可見這個排序不僅僅看年齡,是多維度的評比。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最經典的《唐詩三百首》的選本,也是銷量最大的選本,當屬清代蘅塘退士孫洙所編,後世所說的《唐詩三百首》也基本上多是從孫洙這個選本來說的。

為何孫洙將張九齡《感遇之一》列為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呢?

《感遇之一》(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有此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葳蕤:形容枝葉茂盛。

自爾:自然而然。

林棲者:隱居山林之名士。曹毗“不追林棲之跡,不希抱鱗之龍”。

本心:本性素心。

1 此詩寫得好:以物起興,自比春蘭秋桂,立身修德,惡邪守正,清高自持。

屈原《九歌 離魂》“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詩人蘭舉其葉,桂舉其花,蘭草迎春勃發,桂花晈潔馨香,各自在適當佳節欣欣生意,適性生長,不媚人榮,不求人知。

那些“林棲者”,居於山林隱逸之士,常以蘭桂自喻,聞到蘭桂清香,久坐而生愉悅愛慕。蘭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潔,這是本性使然,並非為博取隱逸者攀折。

全詩意旨豁然:如蘭桂之君子者,潔身自好,進業修德,並非為博取功名富貴,而是君子之本性,君子之心性,清雅淡然,清明堅貞。這種情操與意志,向來是詩人所推崇與渴慕擁有的,比如屈原“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李白“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此詩意溫雅深邃,自然貼切,無造作,有平易,秉承風騷以來的這一風格與氣象。

2 此人了不得:張九齡,唐開元詩人,詩壇舉足輕重,官場最後賢相,為人剛正不阿,耿直無畏。

張九齡是詩人眼中德高望重的大哥,文壇宗主,與當時文人結交廣泛,多有提攜。如王昌齡在秘書省時曾是其屬下,他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在荊州時請孟浩然做幕賓。任中書令時,與裴耀卿往來密切。

他是從初唐到盛唐詩風的過渡人物,承前啟後。開創了感懷為主、兼吟山水的五古體。沒有浮靡,懷古清隱,“直通淵明”。

他是開元名相,唐玄宗說:“張九齡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終身師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場之元帥也。”受李林甫陷害被罷相,逐出朝堂後,玄宗還以九齡風度來評判朝臣,“每用人,必曰:‘風度能若九齡否?

張九齡為人耿介正直,竭忠盡職,為官有作為,官至宰相,既能獨善其身,保全人格,又能輔佐君王,兼濟天下,實現多少詩人夢寐以求的宏願。功名事業和自由人生,這是唐朝詩人自始至終追求的,而張九齡開創了好榜樣。清人沈德潛評價《感遇》“感於心,困於遇,猶莊子之寓言也。”杜甫也評價“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

或許張九齡身上也寄託了唐詩三百首編者孫洙的一份夢想與執著。


一綠浮芳


《唐詩三百首》是清乾隆年間蘅塘退士輯錄的唐詩選集,開章首篇是張九齡的《感遇》之一。張九齡的詩入選開篇自然有蘅塘退士的道理,今譚以為,從通常意義上講,六個字便可道明原因:“品德、才學、名位”。然而,這是全部的真實的原因嗎?看完本文,您自然就會明白。



通常意義下,張九齡詩選錄開章首篇的原因

品德:“九齡風度”昭儀天下,清正廉直享譽乾坤。

張九齡為人正直耿介,為官清明公正,為相無我無畏。張九齡雖然二十歲便中了進士,但一直屈身幕僚閒職,因宰相張說的欣賞,特別是在與張說拜認同籍之後,才正式步入仕途,並在張說的提攜與推薦下得到皇帝賞識,才有了入相機會。可以說,張說是張九齡的伯樂和恩人,但張九齡並沒有因此趨炎附勢、隨聲附和,而是不避忌諱,對張說的缺點和不足直言相勸,在張說被罷相免職後,反而不避嫌疑,與張說更加親密,雖受牽連調任外官,但他的品行受到世人普遍稱譽。

張九齡任左拾遺時,對手握軍政大權的宰相姚崇敢於批評時政,勸言“遠餡躁,進純厚”,革除用人上的親緣流弊,以才取士,用人唯賢,因“封章直言,不協時宰”招致姚崇不滿,無奈之下,張九齡辭官歸養。後來,不愧為一代名相的姚崇終於醒悟並採納了他的意見,一時傳為佳話。

張九齡在皇帝面前也從不唯唯諾諾,卑躬屈膝,而是不卑不亢,敢於犯顏進諫。任中書令時,唐玄宗生日天長節百官拜壽,都爭相貢獻奇珍異寶,只有張九齡進獻手書《金鏡錄》五卷,盡言前古興廢之道,受到唐玄宗讚賞。他曾多次上書提出時政弊病,諫言糾正不良政風,不循資歷,重用賢能。張九齡深知寵臣李林甫是不學無術的奸詐小人,堅決不與其同流合汙,堅持與其針鋒相對。李林甫舉薦牛仙客為知政事,張九齡知其為一丘之貉,便屢加阻止,引起唐玄宗不滿,李林甫乘機大進諂言構陷,使張九齡被罷相。後來,凡舉薦公卿,唐玄宗必問“風度得如九齡乎?”



才學:文章蓋古濟時適用,詩絕千古別開一派。

張九齡七歲能文,十三歲便寫得一手好文章,頗負文名。他的文章不但得到當世文人稱頌,而且唐玄宗也頗為賞識,因而被召入京,特擢秘書少監,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專職代撰敕文,張九齡對唐玄宗的詔諭常常現場辦公,對御而作,只需略加思考便蘸墨立書,不須草稿,洋洋灑灑,援筆立就,堪稱一絕。僅張九齡文集中選錄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就多達114篇。

張九齡的詩作尤為世人稱道,張說贊其“後出詞人之冠”,胡應麟《詩藪》譽其詩:“曲江諸作,含清拔於綺繪之中,寓神俊於莊嚴之內。”並說“張子壽首創清澹之派”,稱其下開孟浩然、王維等一派詩風。張九齡《感遇》12首,被後世認為不亞於陳子昂的《感遇》38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被普遍認為是張九齡本人高潔情操的寫照。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成為萬世傳頌的千古絕唱。

名位:政位彰顯一代賢相,詩名榮歸一代宗師

張九齡堪稱唐代最後一位賢相,其賢名副其實。張九齡主政期間考察政弊、體恤民情,提出並實施了一系列革新除弊政舉,如仿效堯舜以“王道”替代“霸道”,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輕刑罰,薄徵徭,重獎勵,扶助農桑;革新吏治,選賢擇能,注重德才兼備。他的施政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鞏固了中央集權的穩定,對“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維護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罷土木,恤民生。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密謀廢除太子改立己子,欲拉攏張九齡,被張九齡叱退並及時挺身而出,挫敗陰謀,有驚無險地平息了一場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安祿山包藏禍心,在進京朝見時曾拜謁並欲賄賂張九齡,被善於識人的張九齡看出端倪,嚴辭拒絕,並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後來,安祿山討伐契丹干犯軍法而失利,張九齡決心藉此機會除掉,因此上書歷數其罪,奏請斬首效法,然而唐玄宗為展示皇恩,卻為安祿山開脫,張九齡屢諫皆不準允,終被放虎歸山。張九齡死後不久,安祿山便起兵造反,發動"安史之亂",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逃奔蜀地,追思張九齡的諫言痛心疾首、追悔莫及,遂遣使至曲江祭張九齡,追贈其為司徒。張九齡與李林甫的鬥爭和對安祿山的防範,延續了“開元盛世”,延緩了唐朝的衰落,“安史之亂”的爆發和對盛世的毀滅更使人們愈發緬懷張九齡。

張九齡堪稱唐朝文壇一代宗師,其宗師亦非虛名。張九齡經歷了初唐和盛唐兩個時期,承上啟下,創儒家典範,開山水紀行詩風新格局,開李杜風氣,被推為一代文壇領袖。張九齡與文人墨客廣有結交,多有提攜,比如對其屬下王昌齡關照有加,曾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在荊州時曾聘請落魄的孟浩然做幕賓,任中書令時對裴耀卿也多有照顧。這些有些地位的文人不但是張九齡的同事,而且是詩友,經常唱和酬答,交往密切,加上張九齡宰相地位,使得當世文人都視張九齡為他們的“帶頭大哥”。張九齡對詩歌發展的貢獻是其登上文壇“壇主”的主要原因。張九齡的詩繼承初唐詩風,並承前啟後,開創引領了盛唐詩作,影響了“李杜”詩風,開創了感懷為主、兼吟山水的詩體。張九齡的詩充滿高古情懷,“直通淵明”,對王維的詩影響深遠。胡震亨在《唐音癸籤》贊日:“唐初承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張子壽獨開清澹之派。盛唐繼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澹益以風神也;高適、岑參、李頎、孟雲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也。”認為張九齡直接引領了孟浩然、王維等一派詩風。



切實意義上,張九齡的詩選錄《唐詩三百首》的原因

《唐詩三百首》選錄排序原則

乾隆二十八年春,蘅塘退士孫洙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選詩標準是“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唐詩三百首》所錄體裁有五言古詩,樂府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按體裁形成時間和數字排序,五言古詩自然被排列為第一章。

《唐詩三百首》五言古詩作者排序

《唐詩三百首》第一章“五言古詩”共錄詩作33首,共13位作者,按選錄順序排列分別是張九齡、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邱為、綦毋基、常建、岑參、元結、韋應物、柳宗元。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五言古詩作者們的出生年代:張九齡(678-740),李白(701-762),杜甫(712-770)、王維(699-761),孟浩然(690-740),王昌齡(698-765),邱為(694-789),綦毋潛(691-756),常建(708-?),岑參(715-770),元結(719-772),韋應物(737-792),柳宗元(773-819)。


從上文可以看出,張九齡是13位詩人中出生年代最早的一個,排在第一位,通觀之下基本按出生年代排序,但是李白、杜甫出生年代顯然晚於王維、王昌齡、邱為、綦毋潛,卻排在他們前面,可見也並非嚴格按照出生先後排序,經過今譚對其它體裁詩人排序發現亦然。

張九齡的詩為何選入《唐詩三百首》

從分析來看,“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唐詩三百首》是按照古詩、律詩、絕句分類,先五言後七言再樂府,並基本遵循詩人的出生年代先後,綜合參考詩人和詩作的影響力,結合選編者的價值與審美取向進行排序。五言古詩被排在第一章節是無可置疑的,張九齡的五言古詩因其出生年代最早而排在第一位也無可厚非,而張九齡的品德、才學、名位更使其詩列為首章開篇名副其實。

如果說其它體裁中詩人排序,蘅塘退士因其思想偏重有“舞弊”現象的話,那麼對張九齡詩的排序根本不用蘅塘退士做任何小動作,第一位非張九齡莫屬。

如果您是蘅塘退士,那麼,您又會如何排序呢?


今譚


我正好也有《唐詩三百首》這本書,之所以這樣安排也許是偶然也許是必然,我們分析一下,是否有道理權當參考,增進了解。

從形式分佈,應該是最合理的解釋

《唐詩三百首》總共分為五種形式的詩歌,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樂府。

張九齡的《感遇》打頭,或許是選取的詩歌的藝術價值,所以放在第一篇,第一部分屬於五言古詩,而大家都知道李白善於樂府詩,杜甫風格自成一派,而張九齡的詩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五言古詩,所以開篇較為合適。

從風格來看

張九齡的《感遇》有12首,這裡選取兩首,主要是詩人對自我遭遇的感慨,悲情和文人的自傲 ,其他大多於此風格不同,區別於寄情山水,友人互贈等等,也許為此放在了開篇。

從名氣來看

李白,杜甫大名鼎鼎,放在開首好像都合適也好像都不合適,不如選取張九齡,論名氣不如二位,可是人家寫的真正五言古詩。

《唐詩三百首》選取古詩三百一十餘首,為反應唐詩整體風貌,從皇帝,僧人歌女,各個階層社會生活和詩作。張九齡和李白,杜甫也是同一時代人,屬於一個梯隊,也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關注我和我討論吧,留言。


言讀


唐朝開元年間,有個著名的宰相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韶關)人,世稱“張曲江”,西漢留侯張良後裔,西晉名臣張華的十四世孫。

張九齡在任內恪盡職守,秉公辦事,清正廉潔,不懼權貴,為“開元盛世”的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九齡不僅是個政治家,還是一位文學家,詩人,他的五言詩詩風清麗,語言質樸,為世人所稱道。

唐玄宗開元年間,大唐帝國處於巔峰時代,盛世的同時,社會又危機四伏,張九齡針對種種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代替“霸道”的政治主張,強調革新吏治,“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反對窮兵黷武。

張九齡還多次直言勸諫皇帝整肅朝綱,居安思危。當時,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密謀廢掉太子李瑛,立自己生的兒子為太子,武惠妃特意派中官奴遊說張九齡,被張九齡叱退。

唐玄宗重用李林甫、安祿山等奸佞之徒,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祿山曾入京拜見過張九齡,明朝秋毫的張九齡看出安祿山早晚必反,他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安祿山奉命出征,犯了軍法,被押送京城,邊將張守珪奏請朝廷判決,張九齡毫不猶豫批示,判處安祿山斬首之刑,以嚴肅軍紀——“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唐玄宗認為安祿山作戰勇敢,有些捨不得,對張九齡呈上來的批文作了指示:“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

——你怎麼能以王夷甫慧眼識別石勒,就憑空臆斷安祿山也是反賊呢?於是開恩赦免了安祿山,留下了安史之亂的禍根,上演了與晉朝羯族人石勒亂華神相似的一幕。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五月,張九齡回鄉掃墓,途中染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

他死後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導致大唐盛極而衰,唐玄宗逃往蜀地,途中想起張九齡的遠見卓識,懊悔不已。

唐玄宗特意派遣使者,到曲江祭拜張九齡,寄託哀思,表達懺悔之意。後來,唐玄宗對朝廷推舉宰相,總不忘要和張九齡比較一番:“風度得如九齡否?”——他的風度、學識能比得上張九齡嗎?


漢周讀書


張九齡是唐玄宗開元時期的最後一位賢相,也是盛唐文人所景仰的時哲和文宗,類似於宋代的歐陽修,現存詩歌 218首,風格清澹自然。張九齡將唐詩由“詩品正”導向“詩品醇”,開唐詩“清澹一派”,“為李杜開先”。不僅他的詩歌自身已初具盛唐氣象,而且他還在各個方面影響著盛唐一代詩人,進一步促進了盛唐氣象的形成。唐詩三百首,張九齡開篇,大有“蔚成一代風氣”的象徵意味。

一、歷代評價

胡應麟 《詩藪》雲:“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大雅之源,張子壽首創清澹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澹而益似風神者也。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孟雲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者也。”

高棅《唐詩品彙》雲:“律體之興,雖自唐始,蓋由梁陳以來,儷句之漸也。唐初王、楊、盧、駱四君子,以儷句相尚,美麗相矜,終未脫陳隋之氣習。神龍以後,陳、杜、沈、宋、蘇頲、李嶠、張說、九齡之流,相與繼述,而此體始盛。”

王士禛《古詩體凡例》又云:“唐五言古詩凡數變。約而舉之,奪魏晉風骨,變梁陳之俳優,陳伯玉之力最大,曲江公繼之,太白又繼之。《感遇》、《古風》諸篇,可追嗣宗《詠懷》、景陽《雜詩》。”


前人的這些言論都一致地指出了張九齡在盛唐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們都認為張九齡是繼陳子昂之後,力排齊梁頹風,追蹤漢魏風骨,打開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他的詩歌對盛唐一代詩人和他們的詩歌創作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張九齡是以他的詩歌創作實踐以及他的政治、文學地位和正直的人品來影響一代詩歌的發展的。

二、張九齡對盛唐詩人的直接影響

作為盛唐初期士林中頗富威望的人物,張九齡尤以擢拔後進而聞名。從開元初年開始,張九齡就以左補闕的身份,同右拾遺趙冬曦主持吏部考選,前後數次,每次都被稱為詳正公允,以“尚直”著稱於朝。其後他由“嶺海孤賤”一步步登上了士人所渴慕的宰相地位。直到開元二十四年他被罷知政事止,這二十年間,張九齡為朝廷選拔了不少人才,同時也樹立了自己的政治聲望。

“融遇張九齡,引為懷州司戶,集賢直學士。”——— 《舊唐書·文苑傳》

“孟浩然隱鹿門山,以詩自適 ……應進士不第,還襄陽,張九齡鎮荊州,署為從事,與之唱和。”——— 《舊唐書·文苑傳》

“王維,字摩詰 … …開元初擢進士, 調大樂丞,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政,擢右拾遺,歷監察御史。” ——— 《新唐書·文藝傳》

“尚書郎盧公諱象,字緯卿,始以章句振起於開元中,與王維、崔顥比肩驤首,鼓行於時,妍詞一發,樂府傳貴 ……丞相曲江公方執文衡,揣摩後進,得公,深器之,擢為左補闕河南府司錄、司勳員外郎。———劉禹錫 《唐故尚書主客員外郎盧公集紀》

“李泌以神童召見,賦 《方圓動靜》,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 張九齡尤所獎愛,常引至臥內。” ——— 《新唐書·李泌傳》

“補闕諱冉,字茂政……十歲能屬文,十五而老成,右丞相曲江張公深所嘆異,謂清穎秀拔,有江徐之風。”——— 《全唐文》獨孤及《左補闕安定皇甫公集序》

即使偉大詩人杜甫也在其 《故右僕射相國公張公九齡》一詩中說“向時禮數隔,製作難上清”,說明他也曾想投詩張九齡只是未遂而已。


從以上這些片鱗只爪的記載,不僅可以看出張九齡獎,掖人才的用心,更可以想見他在文壇上的領袖地位。正是由於他提拔、獎掖和團結了一批能詩善文的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在詩歌上的主張和實踐,也就得到詩壇上許多人的讚揚擁護,進而“蔚成一代風氣”。陳子昂提出的詩歌理論,正是通過張九齡這座“橋樑”而迅速到達盛唐詩國的。這正是張九齡對盛唐詩歌的重要貢獻。

三、張九齡詩歌內容對盛唐詩人的影響

首先,張九齡詩歌中對“直道”和“高節”的標舉以及其人品和詩品的高度融合對盛唐詩人有直接影響。王維在 《獻始興公》中,不僅對張九齡“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尤表仰慕,希望追隨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還表達了自己不願“曲私”的節操;同樣,孟浩然也視張九齡為“知己”、“故人”,他不僅以廉潔正直的高節勉勵得官的友人:“聞君秉高節,而得奉清顏,......去詐人無諂,除邪吏息奸,欲知清與潔,明月照澄灣”,而他本人也是因為品行清高而為張九齡所看重、任用;其他如高適在作封丘尉時所表達的“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的正直,王昌齡在送別友人時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高潔等等都是此類表現。

其次,張九齡詩歌中流露出來的“盛明期有報”“逢時解薜蘿”“當須報恩已,終爾謝塵緇”的逢時而起,功成身退的思想直接啟迪著盛唐一代的文人士子,成為盛唐治世中建功立業精神的特徵。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說 :“端居恥聖明”,在 《送陳七赴西軍》中亦說“餘亦赴京國,何當獻凱還”,他還積極引薦同道的友人,要趁著“故人今在位,歧路莫遲迴”;王維在 《不遇詠》中說 :“濟人然後拂衣去”,在《送崔三往密州覲集》中說 :“魯連功未報,且莫蹈滄州”;常建在 《落第長安》中說:“恥作明時失路人”;崔顥在《古意》中說:“未得報恩不能歸”;高適在 《酬龐十兵曹》中說:“許國不成名,還家有慚色”;李白在《贈韋秘書子春二首》中說:“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杜甫在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所說:“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當今廊廟具, 構廈豈雲缺。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都與這種思想一脈相承。


再次,據劉斯翰 《曲江集》附錄 《張九齡年譜簡編》所繫,張九齡一生詩作,作於三十歲以前的,寥寥無幾,其詩歌的絕大部分,可以視為他從政生活的實錄和寫照。這也就是說,張九齡的詩歌中始終擺脫不了政治的內容。其 《感遇》系列及 《雜詩》五首可視為其政治詩的代表。

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和《雜詩五首》繼承了《詩經》、《楚辭》和阮籍《詠懷》詩的諷喻寄託精神,更直接受到陳子昂 《感遇》詩的影響。故後人往往把他們這兩組詩相提並論,或加比較,如管世銘在《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例》中說:“張曲江襟情高邁,有遺世獨立之意,《感遇》諸詩與子昂稱岱、華矣。”劉熙載《藝概》則認為:“曲江之《感遇》出於《騷》,射洪之《感遇》出於《莊》,纏綿超曠,各有獨至。”不過,張九齡的《感遇》詩與陳子昂的《感遇》詩儘管都抒寫自己政治上的理想與失意之感, 立意大致相同, 但還是有所區別的。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結構宏大,內容豐富複雜,詩中有感懷身世、抒發壯志未酬之作,但更多的是對武周時期各種弊政的揭露和抨擊;而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主要是描寫他被貶後的憂國傷時之情,側重對把持朝政、矇蔽君主、迫害賢明的奸邪小人的譴責。比較起來,子昂的《感遇》詩針砭時弊更具體、直接,批判的鋒芒更尖銳,但有一些嘆息人生禍福無常、讚美隱逸求仙、發揮佛老玄理的作品。這些消極因素,在九齡詩中並不存在。誠如趙昌平所說:“張九齡執政有年,晚遭讒毀,詩中自明窮通得失, 不變初衷,和子昂懷才不遇,淪落自傷的心情,不盡相同。”

張九齡詩歌中的政治內涵,對於盛唐詩歌中政治成分的增多,政治意識的進一步覺醒和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關於這一點,丁儀在其《詩學淵源》中說:“九齡與子昂當初、盛唐之際,承徐 、庾之後。時方以綺麗相尚,二子獨以復古自任,橫制頹波,始歸雅正,李、杜之以下,鹹推崇之。 ……子昂《感遇》詩三十首全祖嗣宗,九齡十二首情契屈子,傷時憂國,借物喻懷,風人之旨,復肇於斯。洗綺靡之餘習,開盛唐之先路,渾雅高古,陳隋以還,惟茲二人而已。”

這段話可以歸納出以下兩層意思,第一,“傷時憂國,借物喻懷”的“風人之旨”,由於陳子昂與張九齡的《感遇》詩而重新開始嶄露頭角;第二,以往都強調陳子昂在詩文革新和開創盛唐詩風上的功績,而此處則認為張九齡在這方面也有功勞,與陳子昂一起“開盛唐之先路”,並認為自陳隋以來,只有他們兩人可稱得上是最傑出的代表。

正因為有陳子昂在前,張九齡在後,使得初唐至盛唐間的詩風得以改變,政治意識逐漸加強,最後終於形成了盛唐詩歌的浩蕩之氣和繁盛的局面,湧現出李白、杜甫、高適 、岑參 、王昌齡、李頎等一大批才情縱橫 、風格各異而又關注時政與社會現實的著名詩人。

此外,張九齡的山水詩創作對盛唐詩人尤其是山水田園詩派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張九齡筆下的山水既具有景物自身的特點,同時又是他抒情的載體。那健拔剛勁的宏偉瀑布形象,正是詩人闊達坦蕩的精神氣度的象徵;那浩蕩的長江水, 則寄寓了詩人對歲月流逝 、人生匆匆的慨嘆;而那些在奔走途中寫下的山水詩,更包蘊著詩人懷親念遠、羈旅愁緒、官場可畏等十分龐雜而深切的人生感觸。藉助山水,詩人傳達了萬種情思。後來盛唐詩人在山水詩裡表達的人格精神、世事哲理、人生悲感等等,可以說幾乎都是受張九齡的山水詩影響的表現。如儲光羲將《感遇》式的興寄體引入田園詩,從思想內容到表現方式都直接受到張九齡的感懷體山水詩的啟發。而王維、孟浩然二人的詩歌更是深受張九齡的影響。王維在《上張令公書》中談及張九齡對自己創作的影響 :“言詩或起予”。孟浩然在旅行中偏愛水行,“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他的詩中經常描寫南國水鄉的優美景色及所見所想。孟浩然詩中的“煙”字特別多,善於描寫模糊性意象,直接繼承了張九齡山水詩多寫煙景的內容。

四、張九齡的詩歌藝術對盛唐詩人的影響

張九齡在以詩歌內容影響盛唐詩人之外,其詩歌藝術更是深深地影響了盛唐一代詩人。張九齡善於創造情景交融的美妙詩境,不是單純地模山範水,而是因景生情,詩人在景物的感發下抒寫懷抱,創造出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完美意境。這種個性與自然巧妙契合,景與情和諧統一的創作手法對盛唐詩人影響頗深,尤其是王維和孟浩然。如孟浩然的 《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這首詩與張九齡的《耒陽溪夜行》相似。為了傳達心中的一縷愁緒,詩人描畫了遠處暮煙籠罩中的一抹樹林,和身旁水中的一輪月影, 營造出一種朦朧而靜謐的環境。全詩情與景渾成一片,意境悠遠。此外又如王維的 《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更是完全寓情於景,通過景物描寫,讓感情似顯又隱,不露圭角。

同時,正如胡應麟《詩藪·內篇》卷二所說:“張子壽首創清澹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王維、孟浩然等盛唐詩人也繼承了張九齡詩歌的清淡風格,王維曰:“我心素已閒, 清川澹如此。”孟浩然曰:“垂釣坐盤石,水清心亦閒。”兩人追求“心素”與“清川”合挈的清淡意境並出之以簡淡如畫的語言,這正是對張九齡詩歌清淡秀麗的藝術風格的繼承和發展。孟浩然的 《過故人莊》、《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以及的王維的《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終南山》等詩都明顯地受到了張九齡這種詩風的影響。在清淡秀麗的風格之外,張九齡還提倡深沉凝重的風格,他將漢魏以來進步文人詩中追求建功立業的人生思想,堅持直道和高節的高尚情操,探求天道時運的深刻思考,對待窮達進退的處世原則引進了山水詩,從而使山水詩清麗的辭采和漢魏風骨相結合。而盛唐山水詩也正因為除了清新空靈的佳境之外,還有典重靚深的一類風格,才免於流為一派齊梁之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邢昉 《唐風定》所言“閒澹幽遠, 王孟一派,曲江開之”將張九齡定為王孟詩派的創始人便無不是之處了。


張九齡不僅以其山水詩中的“閒淡幽遠”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勃興開闢了道路,其部分詩歌中所呈現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雄渾氣象對盛唐詩人的詩歌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如 《江上遇風疾》分別用比喻、誇張 、渲染 、烘托的手法,把無形的疾風揮灑得氣勢磅礴,這對岑參《走馬川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寫“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寫“雪”有直接的影響。

而張九齡的詩歌即使是對偉大詩人李白、杜甫而言,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清人劉熙載在其《藝概·詩概》中說:“唐初四子沿陳、隋之舊,故才力回絕,不免致人異議。陳射洪、張曲江獨能超出一格,為李、杜開先。”例如,張九齡的 《入廬山仰望瀑布水》、《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和《登荊州城望江》二首,分別啟發了李白《望廬山瀑布》和杜甫《白帝城最高樓》的創作。

此外,張九齡詩歌聲律與風骨兼備的局面對盛唐詩人詩歌創作也有很深的影響。在張九齡之後,盛唐詩人的作品中律詩、絕句迅速增多,而他們所創造的詩歌境界也變得更為闊大壯觀,雄渾飄逸,感情基調也更加高昂明朗了。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張九齡對唐詩發展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深層次的。不少方面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 又有了新的進展與探索。他的這些成就對“盛唐氣象”的形成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盛唐詩崇尚風骨 、追求興象玲瓏的意境和自然美。張九齡的詩歌已經初步具備了這些特徵。預示著“神來 、氣來 、情來”的盛唐詩美的到來。他確實是唐詩由初漸盛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四傑、沈宋、陳子昂、吳中四士、二張在題材與主題、聲律、風骨方面都有不同的貢獻,也正是這條條大路都通向盛唐,盛唐詩壇才會呈現出流派眾多 、眾星共耀、體式齊備的局面。


舌華小調


在現今可見的600餘種唐詩選本之中,清人孫洙選編的《唐詩三百首》最是家喻戶曉,其開篇之作,既非出於千秋逸調之李白或一代規模之杜甫,亦未選自聲律風骨兼備之四傑或以風雅革浮侈之陳子昂,而是選擇了張九齡的《感遇》二首。究其原因,可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張九齡的個人特質及其《感遇》二首的藝術特色,二是孫洙的文學觀念及當時詩學發展狀況。

張九齡及其《感遇》二首

張九齡(678-740)仕歷武后、玄宗兩朝三十餘載,為官守正嫉邪,堅守原則,使得朝中奸佞對他多有讒毀,他的為宦生涯因此數遭貶謫,幾經沉浮。他曾奏請玄宗處決安祿山,但並未得到採納,直至安史之亂爆發,玄宗方悔之莫及。張九齡雖任相位僅有三載,亦被稱為"盛唐開明政治的最後一個代表"。

開元二十五年(737),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玄宗不以為然並將周子諒處杖刑後流放,李林甫藉此進言,以張九齡舉薦周子諒不當為由,使玄宗罷免張九齡的相位並將其貶為荊州長史。

《感遇》十二首正是作於被貶荊州期間,俱是有感而作,《唐詩三百首》開篇所選二首著重表現了潔身自好的題旨。

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蘭葉、桂華恰到好處地展現它們的光彩,只是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高尚美好的品格,而不是為了美人的欣賞。同時,這裡繼承了自屈原而始的"香草美人"的傳統,以坐棲林中的"美人"指代君王,以蘭葉的葳蕤繁茂和桂華的清幽皎潔象徵君子的美好品質,寫出作者"芝蘭生於空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的內心操守。

其二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同樣寫君子本心,這裡以橘樹如同松柏一般經冬不凋的"歲寒心"為喻,而這具有美好品格的橘樹無法送給遠方的友人,只因重重阻礙,指代朝中奸佞的傾軋排擠。即便是命運如同節氣季候一般不可掌控,橘樹也依舊會結出甘甜的果實,依舊會四季常青,相比於桃李又有何處不及?一則為懷才不遇而喟嘆,一則表明自己自持本心的人生態度。

張九齡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有所成就,這使他的人生成為眾多讀書人追求的理想狀態,而他在面對人生起伏中保持著自適自持的達觀,也是編者借《唐詩三百首》開篇欲以傳達的觀念。

孫洙及其《唐詩三百首》

孫洙(1711-1768)字臨西,一字芩西,號蘅塘,晚號退士。

"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體制。煙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雲:熟能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

由《唐詩三百首》的序言可以得知,孫洙編寫《唐詩三百首》用意有三,其一是代替選編不善的《千家詩》,其二是以此書作為家塾教材,其三是以此書指導詩歌創作。

《唐詩三百首》成書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孫洙與其妻子徐蘭英共同完成。當時正是康乾盛世,社會繁榮,科舉革新,沈德潛的"格調說"在詩壇有重要地位,主張"詩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倫,匡政治,感神明",《唐詩三百首》的選編工作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想背景的影響之下展開。

沈德潛評價張九齡《感遇》:"初唐五言古漸趨於律,風格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而詩品乃醇"。在此影響之下,諸如李賀淒厲哀婉的作品以及杜甫諸如"三吏三別"等反映社會嚴重矛盾的作品並未入選,而張九齡的人格聲名及其《感遇》所表現出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教觀,都使得孫洙將此詩作為《唐詩三百首》之開篇,以要求讀書人如同張九齡一樣,積極進取,面對人生起伏能泰然處之而不失本心,並以其"託興婉切,曠達可風"作為作詩的方向。


一往文學


唐詩三百首其實是按類別來分類的,開始選編的都是一些古體詩,對於格律都沒有多大的要求,比如五言,七言古體,樂府,再就是律詩絕句等。張九齡是唐中宗時期的進士,後來唐玄宗時被排擠,被貶出京。張九齡屬於唐朝早期的一位位高權重的名人,也是唐初時的一位傑出詩人,前後風格不同,早年的詩詞采清麗,情感委婉,後來變得樸素遒勁,他的詩接近格律,對扭轉初唐的形式主義詩風有一定貢獻,他的那首《感遇》,託物抒情,表達了一種潔身自好,不與昏君同流合汙的高尚精神,把他的詩放在開篇是恰當的,無論是從唐詩的發展和他所寫的詩的內容來看都是當之無愧的。


酒幹湯賣無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他詩寫的很好,水平比較高,其次他是開元盛世最後的一個名相。無論是其文學地位還是政治地位都是唐朝屈指可數的人物,所以以他的詩開篇沒毛病。就像老百家姓為什麼趙排在最前一樣。


風花雪月不曾聞


領導優先。自古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