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為何要除掉功臣阿敏?

冉之酉色


準確講,清太宗皇太極並沒有除掉阿敏,阿敏最終的結局和他的父親舒爾哈齊一樣——幽禁終老。只不過,舒爾哈齊死得早了些,讓清太祖努爾哈赤躺槍、背上了屠戮兄弟的黑鍋!阿敏則一直活到了崇德五年,前後被幽禁達十年之久!那麼,清太宗為何要幽禁阿敏呢?



阿敏的前世今生

阿敏,清太祖胞弟——莊親王舒爾哈齊次子。在背叛胞兄、陰謀自立失敗之後,舒爾哈齊被清太祖幽禁,他的兩個兒子阿爾通阿、札薩克圖則直接被大爺清太祖給殺了!盛怒之下的清太祖甚至想連阿敏一起殺掉,幸得清太宗等人求情,阿敏才免於一死。不過,在氣消之後,清太祖為了安撫舒爾哈齊舊部,並沒有吞併舒爾哈齊所屬的牛錄,而是將其交給了阿敏,並將阿敏養在了自己身邊。正所謂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舒爾哈齊死後,政治鬥爭、利益衝突的前提已經消失,兄弟曾經的情義反倒是凸顯了出來。但舒爾哈齊已經死了,清太祖只能將這一切投射到了侄兒阿敏身上,像親兒子一般對待這個侄兒。不僅給了阿敏建功立業的機會,而且讓其成為了“四大貝勒”之一。所謂“四大貝勒”中,除了阿敏之外,代善、莽古爾泰、清太宗都是清太祖的嫡子!可見,阿敏在清太祖心中某些方面的地位甚至已經超越了庶出的兒子。



四大貝勒主政——阿敏的人生巔峰

天命十一年,清太祖去世,生前沒有明確指定汗位繼承人。一時間,各派勢力劍拔弩張、都躍躍欲試。為了避免禍起蕭牆,在各大勢力相互妥協之下,清太宗被推上了汗位。但是,彼時的清太宗實力並不佔據絕對優勢,為了安撫一眾兄弟,清太宗作出了“四大貝勒聯合主政”的承諾。自此,阿敏登上了人生的巔峰。只不過,在“四大貝勒聯合主政”後面,清太宗還加了一個小尾巴——“以自己為尊”。而正是這個小尾巴,最終讓清太宗利用權術順利搞掉了其他三位,成為了真正的王者!天聰十年,在逼退代善、幽禁阿敏、氣死莽古爾泰之後,清太宗正式去汗號稱帝,改元崇德,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皇帝。



阿敏為何被幽禁

正所謂物極必反,清太宗之所以同意“四大貝勒聯合主政”,無非是自身實力不佔據絕對優勢,為了避免內亂,只得妥協。換言之,阿敏等人實際上已經嚴重掣肘清太宗的權力了,他們被拿下只是時間問題,沒有任何疑問。在成為大汗之後,清太宗很快便利用“以自己為尊”這一點大玩權術,對其他三方進行打擊、壓制。而阿敏就屬於這三方之一,自然是清太宗的重點防範、打擊目標。



天聰四年,清太宗終於等來了拿下阿敏的絕佳理由。阿敏在對明王朝作戰期間,因為作戰失利,竟然棄城逃回了關外。清太宗藉此發難並無限上綱上線,居然給阿敏羅列了十六條罪狀!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要命的一條就是——阿敏攻陷對李氏朝鮮時曾企圖在朝鮮自立山為君、另立門戶!這是什麼?謀逆!僅此一點,就足以要了阿敏的性命。



阿敏真的打算學他父親舒爾哈齊、在朝鮮自立門戶嗎?這種想法或許會有,但阿敏絕對不可能表露出來,更加不可能付諸實施。為什麼?因為彼時攻打李氏朝鮮的主將雖然是阿敏,但參戰的還有代善的兒子嶽託、碩託和褚英的兒子杜度以及莽古爾泰的胞弟德格類!所有參戰將領中,除了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之外,跟他都不是一路人!即便是濟爾哈朗,他與清太宗關係親密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因此,阿敏根本沒有在李氏朝鮮自立門戶的客觀條件!這種說法無非是清太宗為了徹底拿下阿敏而搞出來的欲加之罪罷了。就這樣,阿敏成了眾矢之的,被自家兄弟們議出了一個死罪!



到這個時候,清太宗或許也覺得下手太狠了,又或許覺得殺了阿敏會逼得代善、莽古爾泰等人鋌而走險,最終改死罪為幽禁,給阿敏留下了幾座莊園和幾十個僕人,將其幽禁了事。為了撇清吞併阿敏所屬牛錄之嫌,清太宗將阿敏所屬的牛錄交給了阿敏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弟弟濟爾哈朗。自此,阿敏正式退出了後金的政治舞臺……



清太宗為何要拿下阿敏?原因不難理解,作為手握實權的“四大貝勒”之一,阿敏的存在是清太宗集權、稱帝的主要障礙之一!即便沒有棄城逃跑和在李氏朝鮮企圖自立門戶的事情,清太宗也會尋找其他理由拿下他!阿敏的結局從清太宗成為大汗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註定了。只不過,他沒有代善那麼識趣、懂得退讓、服軟,最終只能是覺得個幽禁終老的下場!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阿敏是四大貝勒之一,而皇太極想當一個至高無上一手遮天的皇帝,這四大貝勒便是很大的威脅。因此除掉阿敏,就可以達到震懾其它貝勒的目的,最終的目的還是了鞏固自己的皇權。


愛新覺羅·阿敏(1586—1640),清初宗室、將領,愛新覺羅氏。

清太祖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的次子。後金四大貝勒之一。跟隨努爾哈赤參與薩爾滸、滅葉赫、克瀋陽、遼陽等戰役,為女真的統一做出過貢獻。

在皇太極時期,統兵攻打朝鮮,迫使朝鮮國王李倧求和,戰功赫赫。天聰四年,阿敏棄城投降,皇太極大怒,召諸貝勒共議阿敏之罪。罪狀除了此次棄四城之外,還有心懷異志、謀求自立等等。廷議阿敏死罪,皇太極改為幽禁,崇德五年(1640)十一月,逝於獄。


嶽劍


阿敏被除掉,表面原因是自己屢犯錯誤,被人詬病。深層原因其實是皇太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三大貝勒”權利的一步重要操作。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被擁立為皇帝。然而他這個皇帝在即位之初,卻是個空架子。努爾哈赤立下規矩:“和碩貝勒可參國議政”。到了皇太極這裡,這幾個和碩貝勒就跟皇太極平起平坐,“坐南炕”議事了。

“四大貝勒”除掌握正白旗的皇太極,成為皇帝外,其餘三人,代善一家掌握著兩紅旗,阿敏是鑲藍旗旗主,莽古爾泰是正藍旗旗主。都是手握重兵且戰功赫赫的主,對後金政權的功勞甚至比皇太極還要大。皇太極想要真正掌權,“削藩”是勢在必行。


揀柿子挑軟的捏,三大貝勒中,阿敏實力最弱,沒什麼頭腦,多有抱怨,且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就先拿他開刀。

阿敏,努爾哈赤帳下四大貝勒之一,人稱“二貝勒”,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之子。努爾哈赤最初跟舒爾哈齊共同掌兵,後來,二人發生了矛盾,努爾哈赤設計將舒爾哈齊和他的大兒子殺掉。將他的二兒子阿敏撫養在身邊,視如己出,阿敏也屢立戰功,深得努爾哈赤喜愛。

努爾哈赤死後,阿敏仗著“二貝勒”的地位,屢次觸怒皇太極,主要有三次。

1.滯留朝鮮事件

1627年,皇太極令阿敏和嶽託去攻打朝鮮,臨行囑咐他們,只要朝鮮方面投降,派人締盟,就停止攻擊。阿敏等人一路長驅直入,勢不可擋,朝鮮國王李倧派人乞和,阿敏不準。李倧又派他的族弟來設宴賠罪,皇太極又急下聖旨停止攻擊,阿敏才作罷。


嶽託等人要回師,阿敏卻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阿敏曰:“吾恆慕明帝及朝鮮王城郭宮殿,今既至此,何遽歸耶?我意當留兵屯耕,杜度與我叔侄同居於此。”杜度變色曰:“上乃我叔,我何肯遠離,何為與爾同居?”《清史稿》

阿敏想在朝鮮自立,並拉杜度入夥。阿敏為何要拉攏杜度,杜度何人?

杜度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的兒子,褚英當年被立儲,然而,眾皇子聯合大臣將褚英廢掉,褚英後被努爾哈赤處死,從另一角度來看阿敏和杜度都跟皇太極等人有殺父之仇。

可阿敏沒想到杜度根本對他的提議不感冒,不願與他為伍。阿敏自討沒趣,他的弟弟濟爾哈朗又極力勸阻,“割據朝鮮計劃”只能作罷。

2.私自與蒙古通婚


清朝規定,各皇子、貝勒家人的婚殤嫁娶,都要彙報朝廷。而阿敏不但不彙報,還講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蒙古的貝勒,當時,滿清和蒙古的關係很微妙,阿敏此舉毫無疑問是不合規矩的,有明顯的“拉外援”嫌疑。

3.臨陣脫逃,屠城洩憤

“己巳之變”後,皇太極率軍返回瀋陽,留阿敏、碩託等人留守之前佔領的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明朝經略孫承宗派人圍灤州,阿敏見死不救,棄永平、遷安,並屠城,給明軍留下了一堆廢墟。

皇太極聞訊勃然大怒,清軍自努爾哈赤起事以來,屢戰屢勝,殺得明軍心驚膽戰,現在居然出現了臨陣逃脫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深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是少數民族,想要戰勝強大的明朝,必須要有群眾基礎,必須要施行仁政。阿敏此舉,必然使得民心盡失,以後每一次戰役必遭到軍民一心拼死抵抗。

明告眾兵曰:‘我既來此,豈能令爾等不飽欲而歸?’略榛子鎮,盡掠其財物,又驅降人分給八家為奴。明兵圍灤州三晝夜,擁兵不親援,屠永平、遷安官民,悉載財帛牲畜以歸。毀壞基業,故令我軍傷殘。”《清史稿》

眾將建議處死阿敏,皇太極以阿敏功高,將其圈禁,後阿敏死在了獄中。皇太極在處置了阿敏之後,陸續的將莽古爾泰和代善等人削權,拉開了獨掌朝政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