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失眠別慌:做到早上3“不”,晚上3“要”,安睡整晚精神足

人們經常說:“早睡早起身體好”!但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會那麼完美。對很多人來說,早睡早起幾乎是奢望。他們入睡困難,或者不能熟睡,或者夜裡經常醒來,之後無法入睡;還有些人雖然能夠入睡,但是早上醒來以後卻感到全身乏力,這些都是失眠的表現。根據國外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每年出現過睡眠障礙的人約有33%;據世界衛生組織對14個國15個地區的基層就診者調查發現:有睡眠問題的人達27%;在2016年對中國六大城市調查顯示,我們成年人失眠者竟高達57%。數據讓人觸目驚心,也反映出時代在飛速發展同時,睡眠障礙已經成了當代人的最大困擾問題。

經常失眠別慌:做到早上3“不”,晚上3“要”,安睡整晚精神足

凡事皆有因,想要從根本處改善睡眠,追根溯源才是關鍵。以上數據令人髮指,那破壞睡眠節律導致失眠的到底是哪些原因呢?我們一窺究竟。

一、引起失眠的3大主要原因:

1、脾胃虛弱影響睡眠

《黃帝內經》裡有講“胃不和則臥不安”,意思是說人的脾胃一旦虛弱,消化功能不好便會導致睡眠質量下降。愛做夢、總感覺胃脹、腹脹、噁心、反酸、口臭等也是其主要表現。所以,晚飯不要吃過飽,也不要吃寒涼食物。另外,經常睡懶覺也會影響胃腸道功能。一般吃早飯時間最佳時間在7點左右,前一天晚飯已基本消化完,錯過最佳早飯時間,胃腸會因飢餓而引起收縮,時間一長,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便會找來,引發睡眠問題。

2、心腎不交影響睡眠

經常失眠別慌:做到早上3“不”,晚上3“要”,安睡整晚精神足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一個人腎氣虛衰,便會出現精神萎靡不振、五心煩熱、睡眠不好、腰痠腿乏、心情煩躁等問題。正常情況下,腎屬水,心屬火,二者是相濟的,一旦腎水不能上制心火,也就是心腎不交,夜晚睡眠質量就會變差。

3、長期用腦過度

長時間過度用腦,會讓我們人體神經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腦內過度釋放興奮物質,久而久之,就對機體造成損害,引起失眠、神經衰弱。而上班族更是腦力勞動主體,他們也最容易遭受嚴重睡眠不足的困擾。依據生物節律週期,人腦活動在白天也有潛在週期,與夜間睡眠週期相似,一般是兩個小時為一個起伏,便有科學家主張腦力勞動持續2小時就該休息一下。

二、經常失眠別慌:牢記早上3“不”,晚上3“要”,安睡整晚人年輕

1、早上3“不”

(1)不多吃紅薯、豌豆等產氣食物

烤紅薯、零食豌豆等是很多人的最愛,尤其現在天冷了,許多人會選擇紅薯做早餐暖胃,但要知道,紅薯、豌豆等食物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氣體,消化未盡的氣體會產生腹脹感,也常會出現腸鳴、放屁等症狀,持續一整天得不到緩解,晚上就會影響睡眠。

(2)不多吃大魚大肉等油膩食物

早餐特別重要,油膩食物在消化過程中會加重腸、胃、肝、膽和胰的工作負擔,刺激神經中樞,讓大腦一直處於工作狀態,晚上無法靜心寧神,失眠發生。所以,睡眠不好的人,日常要儘量避免油膩食物,能少吃絕不多吃,能不吃絕不少吃。

經常失眠別慌:做到早上3“不”,晚上3“要”,安睡整晚精神足

(3)不多吃西蘭花和芹菜

芹菜和西蘭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蔬菜,但西蘭花性涼,容易損害腸胃,而芹菜是一種天然利尿劑,吃多了容易尿多,嚴重影響夜晚睡眠質量。

2、晚上3“要”

(1)要多做耳部按摩

揉捻耳垂:雙手拇指和食指分別捏住雙側耳垂部位,輕輕地捻揉,使之產生酸脹和疼痛的感覺,揉捻約2分鐘。

(2)要內調—滋肝柔陰養血助睡眠

我們知道,身體的五臟六腑對睡眠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心臟作為統帥,它睡眠時變化直接決定睡眠狀態,心神安靜,那就睡得好,心神不寧就會出現夢遊等異常睡眠狀態,再比如肝臟,肝氣只有行走正常有序 血液運行良好時,神才會在人睡眠的時候安寧,從而人才會有好的睡眠質量。所以,我國傳統醫學認為,要調理失眠,最關鍵就是五臟的滋養。

日常可以通過攝入富含芝寧睡眠素類的化合物來調理失眠,該物質能調節下丘腦—垂體等器官,同時與大量的微量元素配合,分泌催眠神經遞質,抑制活躍的神經因子,通過自身調節使激素水平達到平衡狀態,通過幾個月的堅持調理,在根源改善晚上睡不著的情況。

(3)要做適宜的有氧運動

經常失眠別慌:做到早上3“不”,晚上3“要”,安睡整晚精神足

實驗證明,睡眠質量好壞跟人體直腸的溫度有很大關係,即直腸溫度下降速度越快,人們就越容易進入睡眠狀態。睡前應做一些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跳繩、仰臥起坐等,當運動30多分鐘後,人們再睡覺就很快達到深度睡眠,從而很好改善失眠情況。這裡推薦睡前助眠瑜伽:祈禱式雙腳平行站立,先收起左腳,腳跟抵住會陰,吸氣時手臂上舉合十,呼氣時雙掌落下於胸前,視線向下看指尖。肩膀放鬆,自然呼吸,保持專注,然後呼氣還原,換另一邊練習。瑜伽可以使身體和大腦對交感神經興奮、副交感神經系統給與平靜安撫,從而起到很好的鎮靜安神作用,更好進入夢鄉改善失眠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