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跨境新寵,憑何向陽而生?

shopify——跨境新寵,憑何向陽而生?

過去的一年,跨境電商平臺政策波動異常;

傑夫的離婚,鬧得全世界沸沸揚揚;

封店刪評的操作,使得賣家人心惶惶。

趁著平臺政策做調整,賣家洗牌之時,獨立站悄然而起。

尤其是以shopify為代表。

2018年,shopify的GMV達到400億美元,相當於eBay的45%(2015年shopify的GMV僅僅是eBay的9%);

2018年第四季度,shopify商家新增品類超4000萬。

我們來看一組有趣的數據:

shopify——跨境新宠,凭何向阳而生?

這是shopify在百度指數的趨勢圖(可點擊放大)

數據顯示從2011年shopify在百度上的搜索熱度就是呈上升趨勢,增長很緩慢。直到2008年漲幅明顯,尤其是2018年10月20日,迎來最大幅度的抬升,搜索熱度破1000。

可對比一組數據:

1.2019年wish百度指數穩定在2000;

2.2019年lazada指數穩定在1500。

可見shopify已經不再是小眾市場了。

shopify——跨境新宠,凭何向阳而生?

shopify(藍) VS FBA(綠) 百度指數

在2018年10月上旬,shopify完成對FBA搜索量的反超。我個人覺得這個數據,能夠比較充分的說明亞馬遜在調整平臺政策,提高FBA倉租等做法上,助推了部分賣家涉足shopify的決心。

【shopify 有何來頭?】

2004年,加拿大的三個小夥子想在互聯網上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臺,銷售滑雪設備,尋覓一番,發現偌大世界,竟然沒有能讓他們滿意的交易平臺。

既然沒有找到合適的,那麼就乾脆自己造唄。(要不怎麼說國外人動手能力強)他們自行搭建了一個網上商城,取名swonboard,經營滑雪設備的網上銷售。

2006年,他們把自己搭建的開源框架開放出來,即shopify正式對外開放使用。

2015年,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下圖是shopify從2015年5月上市到2019年4月的股價波動圖。股價是一路飆升,如今股價接近上市當日開盤價的10倍。

shopify——跨境新宠,凭何向阳而生?

讓我比較意外的是——shopify直到去年(2018年)才正式進入中國招商,至今沒有駐華辦公室,更多是委託代理商辦理。

同時,shopify後臺也是沒有中文界面,這是赤裸裸的不care全球第一賣家集團軍!!

【shopify憑何能夠成為“新寵”?】

其實在shopify開放之前,開源建站早已有之。比如magento、opencart、Zencart等。

關於獨立站哪家好?看市場使用量就清楚了。我順帶說下這四個主流開源獨立站的區別:

magento,是屬於偏工程型的建站工具,沒有一定實力的IT人員,是搞不定它的。magento在擴容性方面相對比較強,自主二次開發靈活性大,對服務器的性能要求比較高,一般電商用戶未必能夠承擔得起。適用於有IT團隊的中大型企業。

zancart,也是偏向程序化的建站工具,相對人性,不用要求完全的程序功底,多花一些時間學習,還是可以搞定的。(傳言:“做仿牌用zancart,正品用magento”。)

opencart,是屬於輕量級的建站工具,操作簡單,容易上手。對於初創企業而言,會比較適用。

擴容性不強的shopify憑何脫穎而出?

1.傻瓜式的建站,3分鐘搞定?

2.維護成本低,簡易操作?

3.對接facebook、Amazon、Google Ads?

若是拆分開來,以上三點,其實很多獨立站都可以做到其中一兩個點。

若是合併起來看,那才是shopify後來居上的法寶:

首先,shopify憑藉快速建站,簡易操作的人性化界面,迅速聚集了一批賣家。無論是真心想做好獨立站,還是來試水的賣家,都願意首選shopify,因為它試水成本低,且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在建站方面。

其次,正是憑藉著用戶群的積累,形成網絡效應(賣家越多,品類越多,引流來的買家越多,反向吸引更多賣家在shopify開店。形成良性循環),以至於連亞馬遜都不得不實行詔安政策,允許shopify賣家在亞馬遜上開店。

最後,shopify打造了自己的護城河——完善的合作伙伴生態。

shopify賣家現在可以將產品同步到Facebook、instagram、Pinterest等平臺,還能對接Amazon,周邊配套服務插件相對完善。這可以大大方便了賣家在引流渠道上的操作。

shopify——跨境新宠,凭何向阳而生?

【shopify,該怎樣經營?】

第一,若考慮做獨立站,不要抱著嘗試的心態去做。

現在看著獨立站風風火火,趨之若鶩。可誰知又有多少人在半途折戟?

許多人從電商平臺轉型或者涉足獨立站,常常沒有耐心看到出單,就選擇放棄;或者派人兼職打理,偶爾冒出幾單,看不到利潤,便鎩羽而歸。

第二,不要小看獨立站的資金投入,一定要做好規劃。

shopify是月租形式收費,29美元起步價,看似便宜,實則非也。其中隱藏不少收費項,當你進入之後才會發現:

1)免費的模板只有幾個,永遠是付費的才是精美的;

2)shopify擁有配套齊全的周邊服務,包括多樣的插件,這些可不是免費的。就跟Apple Store裡的APP,不少是付費才能使用的。

3)月租只是其中一個收費項。shopify還會抽傭,若使用的是paypal or 信用卡進行收款,不僅PayPal與信用卡會收手續費之外,shopify也會收取一定的手續費。

基礎版:29美金需要支付的手續費:2%佣金+(3.4%~4.4%+0.3)

標準版:79美金需要支付的手續費:1%佣金+(3.4%~4.4%+0.3)

高級版:299美金需要支付的手續費:0.5%佣金+(3.4%~4.4%+0.3)

更大的投入,還在於持續的引流成本開銷。選擇哪種渠道投放廣告?在哪個平臺上面做營銷推廣?若前期沒有思考清楚一套合適的組合拳,打一槍換一炮的遊擊式戰術,是難成氣候的。

第三,shopify沒有固定的成功方式,需要自己探索。

之前,我一直覺得做shopify等獨立站的賣家,選擇精品路線才是王道!直到,最近我合作了一個日均出單量可達1萬單的shopify賣家,才明白原來獨立站可以有這麼多玩法。

最後,我簡單分享三個我合作客戶的案例,僅供大家參考。

這些運作模式,未必適合你,不過可以借鑑一下,因為每一種運作模式背後都是賣家趟過不少坑之後,摸索出來適合自己的“太極招式”。

A客戶,精品型(創業)賣家,團隊8人。5人在國內,3人在國外(合夥人,foreigners),只做shopify。

產品走品牌路線,自主設計,國內營運團隊主要負責管理訂單/採購/發貨,國外團隊負責引流/選品分析。倉庫以外包形式,輕資產模式運作,成長非常快。

B客戶,精品型賣家,團隊20人。不記得國外是否有營運團隊。。。好久沒去拜訪了。Amazon+shopify賣家。

產品走品牌路線,更多采用的是貼牌生產方式。在投入資金引流的同時,他們有在做粉絲經濟,粉絲數超過500W(沒記錯的話)。老闆經常會出國考察市場。

C客戶,鋪貨型賣家,團隊>50人。公司人員全在國內,除深圳之外,內陸有分公司。只做shopify,日均單量可達1W。

以“站群”模式經營獨立站——關於這個話題,我之前跟人聊過,我覺得不太可能實現。直到上個月我接觸他們,與之合作,我才相信原來這種方式也能成功。當然,前期他們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高昂的,因為沒有領路人,公司核算過,一路走來,踩過的坑、交過的學費合計估算超過3000W。

商業的本質無非三點,當你想明白了,相信離成功就不遠了:開發新客戶留存新客戶激活老客戶(來源:姜太公書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