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的勝利之道——以治為勝,以精為勝,料敵為勝,敢死為勝

​我們都知道,古時用兵常以多為勝,以少為敗。而吳起卻認為統兵作戰時,應以精兵為主,而非貪求兵多。

《吳子·治兵》雲:“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

不僅如此,吳起還提出了“以治為勝”的觀念。在他看來,如果法令不被明確,賞罰無法被取信,士兵不聽命令,就算擁有百萬之師也是無用的。而治理軍隊最重要的,就在於平日裡的操練之法,如果操練得當,那麼作戰時則威力無窮令人生畏,前進時則勇猛使人無法抵擋,撤退時則迅速讓人無法追擊。

由此可見,如果軍隊進退皆有節有度,完全服從上級指揮,那麼不管是排成軍陣或者是失散僅成行伍,軍隊上下皆可以同生死共安危,齊力一心團結不渝,將領與士兵心手相連不分離,此乃“父子之兵”——軍中同袍情同父子,這樣的軍隊不管前往何處,必所向無敵。

吳起的勝利之道——以治為勝,以精為勝,料敵為勝,敢死為勝

《東周列國·戰國篇》吳起劇照

除了帶兵,吳起對於判斷敵情,也有很深入的見解;他對六國的軍風民情,觀察得更是仔細:齊國軍隊雖然厚重卻不堅固;秦軍習慣於分散,各自為戰;楚軍軍容整齊但是無法持久;燕軍善於防守不輕易逃走;三晉的軍隊表面上看治理得很好,但實際上卻不好用。

事實果真是如吳起所認為的那樣嗎?那麼該如何擊破六國的軍隊呢?

齊國的政治作風雖然寬大,但是俸祿給予不平均,致使軍隊內部無法精誠一致,所以說厚重而不堅固。打擊之道就在三分兵馬,襲擊齊軍的左右翼,迫使他們撤退並且率軍跟進打擊,那麼齊國的軍陣必然可以被輕易摧毀。

秦國人民的性情好勇鬥狠,國家的地理位置偏遠,地勢又十分險惡,他們的執政風格相對苛刻而且信守賞罰,致使人民樂於戰鬥卻無謙虛謹慎之心,習慣於分散各自作戰。打擊之道就在以利誘之,使士兵們有所貪圖而背棄將領的指揮,然後趁其分散之際各個擊破,如果能設下陷阱或者埋伏,那更是極好的,如此一來極有可能就可以俘虜其將領。

吳起的勝利之道——以治為勝,以精為勝,料敵為勝,敢死為勝

《大秦帝國》秦國軍隊

楚國人民的性情軟弱,土地雖然廣大,但是政令頻繁,導致人民疲敝。所以說表面上看起來楚國軍容整齊,但是實際上他們是無法持久的。打擊之道就在於突襲楚國的屯兵住所,動搖楚國的軍心、打擊楚國的士氣,其實沒有必要正式決戰,如果用“挑逗”的方式去攻擊,那麼楚國的士兵必然會疲於奔命,楚國的軍隊就會迅速敗亡。

燕國的人民性情純樸,好勇尚義沒有心機,不會使用狡詐之計,所以能固守陣地,不會輕易逃走。打擊之道在與之接近並施加壓迫,加以凌辱再離之而遠去,使之慾戰而不能,使其上級遲疑、下級惶恐。同時自我約束行軍,注意調整自己的軍陣,避免在大路上與燕國決戰。如此一來,燕國的將領必然會被我方生擒。

至於三晉,他們地處中原,人民的性情溫和柔順,三方國內的政治局勢相對平穩,因為百姓已經對戰事非常疲憊,出兵作戰對於他們來說,如同家常便飯一般,因此會輕視上級將領的指令和指揮,他們並不關心俸祿的多寡,也沒有拼死拼活的決心。所以說,雖然三晉的軍隊表面看起來井然有序、看似治理得很好,實際上發生戰事時士兵皆難以效忠沙場。打擊之道就在於使用強大的軍力恐嚇、壓迫他們,如果他們膽敢前來就正面痛擊,看他們撤退就馬上追擊,使他們的軍隊陷於困境,那麼我方就很容易取得勝利。

吳起的勝利之道——以治為勝,以精為勝,料敵為勝,敢死為勝

《東周列國·戰國篇》吳起劇照

除了能夠詳盡地分析敵情之外,吳起認為以上打擊之道,只是針對各國的特定戰法,雖然有戰略,但是仍顯不夠,必須擁有強大的戰鬥力,所以我方軍隊之中一定要有敢死隊。

正所謂“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吳起認為在軍隊之中找出勇猛如虎力能扛鼎、又步履敏捷,善於戎馬的人,是十分關鍵的。國君或是軍隊將領一定要能加以嚴選,並區別任用,親近他們且尊重他們,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軍隊的生命。

而對於善於運用兵器、身手矯健又有擊垮敵人野心的人,國君一定要加高他們的爵位,使他們隨時保持戰鬥意志,如果殲滅敵人凱旋歸來時,一定要加倍賞賜他們的父母妻兒,使他們因為得到賞賜而不斷受到鼓勵。同時也要以處罰,來控制他們,使之畏懼。

試想,如果能有這麼一支敢死隊,那麼就算有兩倍的敵人前來也能予以痛擊。

除此之外,兩軍之間對峙時的先發制人,也是相當重要的,如果能夠正確地判斷敵人的虛實所在,把握住敵人身處危險境地的時機,進而大舉進攻,則致勝的機會勢必將會大大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