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浮屠,石塊上的史詩,曾經被火山灰掩埋在地下400多年

“到今日它的功能已非僅僅是讓人膜拜佛祖神明,登上婆羅浮屠,不啻於一次精神的修行。”

世界最大的佛教神塔,卻存在於一個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它的設計者和修建者是何許人、身在何方,是什麼人在此處對它頂禮膜拜?有關婆羅浮屠的任何一個細節,對人類而言都是費解的謎團。

婆羅浮屠,石塊上的史詩,曾經被火山灰掩埋在地下400多年

矗立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日惹城北部,這座沒有門窗、沒有樑柱、百分之百的“石頭方丘”一樣的佛塔,在古樸之中卻又流露出了信仰的優雅和神秘。作為實心建築,它用了整整200萬塊火山岩堆砌而成,站在佛塔腳下之時,讓人讚歎的絕對是人類智慧的偉大。

婆羅浮屠,石塊上的史詩,曾經被火山灰掩埋在地下400多年

佛塔的建築風格是純爪哇式的,塔身上的浮雕更是爪哇工藝的完美體現,考古學家們由此認為“建造婆羅浮屠的工匠是爪哇人”的觀點得到了本地人的擁護。而文學藝術者們被婆羅浮屠深深吸引的同時,則更願意相信它是8世紀中葉夏連特拉王朝的國王為取悅扶南公主而修建的——愛情故事的流傳也因此為這件偉大的藝術品蒙上了更為浪漫的面紗。

婆羅浮屠,石塊上的史詩,曾經被火山灰掩埋在地下400多年

這座人間奇蹟讓人不得不感嘆的,是佛塔設計者的巧思。佛塔根據佛教“天圓地方”說而建立,佛塔共分十層,以“三界”之說設計,基層是巨大的四方座,各層平臺向上依次縮小,在第十層的頂部上修建主佛塔,高高屹立於雲霄之中供世人仰望。佛教徒登臨佛塔必須按特定的路線從東順時針繞行而上,四方形分佈的基層,第一層代表“欲界”,二至七層代表“色界”,當人們登上佛塔時,象徵著從慾望橫生的世界逐步進入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八層以上、代表了“無慾界”的3個塔層。這是一次精神的修行,也是一次天籟與人籟的結合。

婆羅浮屠,石塊上的史詩,曾經被火山灰掩埋在地下400多年

作為一件藝術品,讓各個學派極為關注的是佛塔每層迴廊石壁上的浮雕,即使經過時光的腐蝕有些已被損毀,但人們依然可以從餘下的精美雕工中感受它曾經的輝煌。其中不乏有佛教故事、爪哇民族的歷史、佛陀講法的題材,每層形態各異、情趣盎然。

婆羅浮屠,石塊上的史詩,曾經被火山灰掩埋在地下400多年

但這座神聖宏偉的佛塔在漫長歲月中也曾經被火山灰掩埋在地下400多年的時光,直到1814年荷蘭工程師科尼利厄斯根據民間傳說找到了它,這座掩埋在塵土和樹木裡的佛塔才得以重見天日。在此後更長遠的時間裡,婆羅浮屠塔就如同一塊會說話的石頭,向人們傳達著它最神聖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