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斷代史:被資本改變了的

潘石屹斷代史:被資本改變了的

觀點地產網潘石屹說,一個人,18歲之後的挫折全是財富。那麼,他應該算是富翁。

10月30日消息,SOHO中國正考慮出售所持商業地產的多數權益,交易價格可能高達80億美元(約624億港元),目前第一筆交易正在進行,且接近最後階段。

其中,黑石集團聯合新加坡國有控股的GIC公司成立買方團,有意收購SOHO中國在北京的光華路SOHO、望京SOHO塔3,以及在上海的SOHO復興廣場。

消息中援引知情人士透露,除上述三個項目外,SOHO中國還有五個意向在售項目,分別是位於上海的古北SOHO、SOHO天山廣場、外灘SOHO,以及北京的前門項目和麗澤SOHO。八個項目總價值500億元-600億元。

對於是否存在出售資產一事,觀點地產新媒體曾向SOHO中國求證,對方回應“無可奉告”。

消息出來後,潘石屹張欣夫婦持有的SOHO中國股票大漲,午後漲幅至逾26%。

截至收盤,SOHO中國收漲17.9%,每股報2.7港元。有股東調侃,SOHO的分紅或許能超過股價。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SOHO中國中報,截至2019年6月,SOHO中國的總資產為688.98億元,持有的9宗物業資產投資物業總值611億元。這意味著,八個項目出售後,相當於SOHO中國將清空內地整體自持的商辦資產。

信息出現真空,當事企業卻並未發佈公告消除公眾疑慮——大家猜測,SOHO是不是將退出中國市場?

從1995年SOHO中國成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潘石屹和SOHO中國都是被聚光燈關注的寵兒。2005年,“住宅禁商令”出臺,潘石屹決定徹底拋棄住宅,全心投入商業地產。直至今日,仍有不少聲音認為,當初潘石屹“棄住從商”的判斷不夠正確。

2007年10月8日,SOHO中國在香港正式掛牌交易,被市場譽為“具有大象基因的公司”,以融資19億美元成為亞洲最大的商業地產企業IPO,風頭一時無兩。上市首日,潘石屹拿自己頭髮打趣:不希望因上市後責任變大進一步減少。

不過,彼時,也有投資者對SOHO中國悉數出售一線城市黃金地段物業表示不解,潘石屹的回答是,“從公司股本金回報看,物業銷售比物業出租高得多,資金使用率也更高”。

一家商業地產的“招保萬金”,這樣的標籤聽起來就足夠吸引投資者。

在潘石屹的眼中,SOHO中國選擇的是對股東負責任的商業模式。而後,SOHO中國在“開發-散售”的模式下高歌猛進,10年前三里屯SOHO項目一開盤便入賬40億元。但被割裂的商業地產,其價值遠遜於整幢物業。

2012年,SOHO中國實現營收153.05億元,同比上漲約169%;淨利潤約為106億元,核心淨利潤約為33.4億元,同比增長約135%,核心淨利潤率約為22%,讓絕大多數房企難以望其項背。也就是在這年,SOHO中國宣佈由銷售轉為持有。

創業難,守業更難,特別是一家上市公司。資本和投資者會無形中帶來各種壓力,迫使企業尋求更好的商業模式。

“原來賺錢多少是我自己的事,我需要負責任的就是5800多個客戶,現在需要負責的是50多萬股民。”潘石屹稱,這是SOHO上市後,自己內心最大的變化。

SOHO中國向收租型地產商的轉型並不順利,財務和股價是最直接的表現。2015年,SOHO中國淨利大跌86%,股價在3港元一線苦苦掙扎。坊間關於SOHO中國“私有化”的揣測喧囂直上。

此時,SOHO中國卻又開始第二次嘗試,涉足新業務——共享辦公SOHO 3Q。截止2018年12月31日,SOHO 3Q已拓展至北京、上海以外的其他城市及第三方物業,在中國7個城市擁有31箇中心,合計超過3萬個工位。

那一年,SOHO中國似乎又再次迎來了高光時刻,潘石屹對外不斷宣傳SOHO 3Q,公開釋放上市消息、喊出3Q要成為“國內最大的寫字樓綜合服務商”的目標。

但是,直至現在,我們也沒能聽到那“鐘聲”。

如今的潘石屹,離房地產好像愈來愈遠。9月底,宣佈以7.61億元的價格,出售位於北京的9個商業項目共計2583個地下停車位組成的資產包。

10月22日有消息稱,其共享辦公業務SOHO 3Q已經將旗下的11個項目打包賣給築夢之星,目前已經開始進入合同審批流程。

他似乎已經開始了“退休”生活,以極大的熱情堅持著自己的愛好,做做木工拍拍照,人們稱他為中國地產行業傑出的攝影藝術家。

“這個照片是我拍的,最亮的一塊是站在物業上面看到的人民大會堂,二環裡多漂亮的樓。銀河SOHO竣工以後,我們就想把總部搬到18層,結果沒有搬。”潘石屹曾多次分享過自己早年拍的銀河SOHO。

10月23日,潘石屹在微博上再分享了銀河SOHO的一組圖,看得出來,那當真是他的得意作品。

不過,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再漂亮的樓也得賺錢。潘石屹曾公開抱怨,中國內地商業物業的租金回報率過低。

2018年,SOHO中國營業收入為20.9億元,實現淨利19.25億元,淨利從鼎盛時期的百億降至不足20億元。

“在北京這樣的城市,SOHO中國的租金回報率不到3%,但銀行貸款的資金成本超過了4%,這幾乎是地產業最低的資金成本,但在此情況下,這意味著全年的物業經營仍然會虧損2%,這個生意怎麼做呢?”

老潘的腦子裡有大大的疑惑。此次80億美元資產出售,他可能真的想清楚了。

“人為了讓棗樹多結棗就用力去砍樹。”潘石屹最近依舊痴迷於木匠,從木材中總能讀懂些東西。

“在這150年內,不知道它經歷了什麼,樹主幹死了至少三次,樹根發的新芽,讓這棵樹起死回生,新的生命包裹了整個樹幹。”

這或許,就像潘石屹,和SOHO中國。資本市場從來不缺故事。被資本市場裹挾的,潘石屹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