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必經的五個階段,看看你修煉到了第幾層?

美國認知神經學家瑪麗安娜·沃爾夫在《普魯斯特與烏賊》一書裡把閱讀分為五個階段,從幼兒開始到具有成熟閱讀能力的成人,分別是

萌芽級、初級、解碼級、流暢級、熟練級。萌芽級和初級閱讀都是兒童的閱讀(兒童對此有學習障礙被稱為“失讀症”)。

沃爾夫指出,兒童經過這兩個最初的閱讀進階,然後學會解碼級閱讀,但解碼級閱讀者“還很稚嫩,才剛開始學習如何運用他們的語言知識與釐清文本的推理能力”。因此,還需要向更高階段的閱讀提升,而要提升的就是深層閱讀。

阅读必经的五个阶段,看看你修炼到了第几层?

No.1 五階段之間有什麼區別

閱讀的五個等級,萌芽級、初級、解碼級、流暢級、熟練級,我們不妨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它們之間的區別。“萌芽級”和“初級”是兒童在小學二、三年級以前學習的技能,例如認字、知道字的意思、拼讀出一個單詞並大致知道是指什麼、讀一個句子明白它的語義(有別於“喻意”)。這是小學低年級課本的內容。解碼級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例如,幼兒雖能背誦駱賓王的詩“鵝鵝鵝……”,甚至認得裡面的每一個字,卻不懂這首詩的意思。這是因為書面語並不只是把口語的“聲音”寫下來(在拼音文字中,也不只是拼寫出來),明白這首詩的意思,需要對之進行文字解碼,也就是明白它的意思。讀者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明白”(know)文本的意思,不同的文本對“明白”的要求是不同的。通俗小說與哲理小說對讀者就有不同的“明白”要求。駱賓王的這首詩之所以適合幼兒,是因為淺層閱讀即可,無須深讀。

阅读必经的五个阶段,看看你修炼到了第几层?

相比之下,孔子說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就有所不同。“初級”閱讀能認得其中的每一個字,但需要“解碼”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一年中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樹、柏樹比別的樹凋謝得遲。這裡有一個問題,“後凋也”的“後”是什麼意思,是“之後”的意思嗎?李澤厚先生的語譯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樹柏樹不凋謝。他在《論語新讀》中說:“‘後’應訓解為‘不’,古人用‘後’代‘不’,措辭婉約也。”可以這麼理解嗎?這就已經不只是“解碼”,而且也是“流暢”閱讀的解釋和理解問題了。可見,解碼級、流暢級是銜接的,有的部分是重疊的。

李先生把“後”解作“不”,而且說出了古人如何如何的根據。實際上,李先生的說法是由於他把經文裡的“松柏”理解成了“有韌性精神的意志崇高”,更是由於他認為既然是“有韌性精神的意志崇高”,就應該是永遠不凋謝,結果,“後凋”自然而然地轉成了“不凋謝”。否則,不管是什麼樣的後凋,那都是凋謝。李先生的理解是一種解讀,與任何解讀一樣,並不是絕對的。別人可以提出不同的解讀。

阅读必经的五个阶段,看看你修炼到了第几层?

李澤厚

如何將自己的流暢閱讀與別人交流,理解別人不同的流暢閱讀結果(解意),知道不同“解意”的不同與同,這就需要更高一層的“熟練”閱讀了。例如,儘管對孔子這句話可以做出不同的解意,但不同解讀背後一定會有相同的部分,認識到不同中的同,沒有理解是不可能的。

這種理解具體包含什麼內容呢?至少有三點。第一,孔子不是植物學家,他不是在討論樹,興趣並不在樹。他是借談樹在談別的事情或道理。這叫“比喻”。第二,松柏不是普通的樹,不是自然的樹,而是被特定的文化賦予了正面價值的“好樹”(和蘭、梅、竹一樣,松樹並不是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擁有特殊的象徵意義)。第三,自然界的“好樹”比喻的是人際社會里的“好品質”(並不是所有的文化都用植物來比喻人的品格)。

No.2 如何更好地閱讀一本書

熟練閱讀能夠看到文字的文化意義,並能知曉“流暢級”閱讀中可能出現的不同理解以及它們的內在聯繫,這些都與文字包含的曖昧和不確定有關。在文學研究中,這被稱為“含混復義”或“歧義”(ambiguity)。

正如文學批評家戴維·布魯克斯(DavidG.Brooks)在《曖昧、文學和細緻的閱讀》一文中所論述的,“復義”或“歧義”是積極閱讀的結果,是在閱讀過程中“一層一層剝去僅憑常識的設想”(commonsensicalassumptions),達到的一個並非真理終點的意義中途站。“一層一層剝去”也就是越來越深入,同樣,只有通過“細讀”才能讀出作品中的“復義”和“歧義”,而細讀正是學校教育非常重視的一種深度閱讀,許多文學課都會介紹新批評的細讀。

新批評文學理論家瑞恰茲(I.A.Richards)在《實用批評》(PracticalCriticism,1929)裡提出詩的四個意義:意識、情感、語氣、意向,好詩的結構具有張力,語言充滿反諷、悖論、含混,唯有透過細讀才能真正深讀一首詩。瑞恰茲的學生燕卜蓀(WilliamEmpson)所著的《七種類型的含混》(SevenTypesofAmbiguity,1930)更是詳細挖掘了詩歌的語言內涵,提出了詩歌的七種歧義性。這樣的閱讀當然比表層意義的閱讀更不容易,更需要學習,也能獲得更加豐富的意義。

阅读必经的五个阶段,看看你修炼到了第几层?

閱讀必然不只是“讀句子”,而是在“讀文章”或“讀書”。這種閱讀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讓人在“會意”的加深過程中一層層提高。用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裡的話來說,會意只是“印刷文字和智力關係的一般性質”。閱讀一本書的要求包含著對閱讀更具體的定義。我們來看看波茲曼是怎麼說的。

第一,你應該相當長一段時間保持基本不動。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讀這本書或其他書都一樣),那麼在我們的文化裡你就會被認為是運動功能亢進或是不守紀律,至少是有什麼智力缺陷。印刷文字對於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都提出了相當苛刻的要求。但是,控制你的身體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你還必須學會注意書本上文字的形狀。你必須看穿它們,這樣你才能直接瞭解這些形狀所代表的意思。但是,如果你僅僅專注於文字的形狀,那麼你就是一個讓人不能容忍的低效讀者,會被人當作傻子。

第二,如果你已經學會了怎樣不受外觀的干擾去理解意義,那麼你就應該採取一種超然而客觀的態度,這包括你要能夠區分文字的感官愉悅、魅力或奉承語氣(如果有的話)和文字所表達的觀點之間的邏輯。同時,你還必須能夠根據語言的語氣去判斷作者對於所寫內容和讀者的態度。換句話說,你必須知道笑話和觀點之間的區別。你必須能夠理解和分辨文字之外實際的或可能的“言外之意”,例如,誠心的讚揚與高級黑的區別。

第三,在判斷觀點性質的時候,你要同時做幾件事情,其中包括,把判斷推遲到整個觀點完成時做出;把問題記在腦中,直到你已經決定何時、何地或是否能回答它們;用你所有相關的經歷作為現有觀點的反證。你還必須能夠捨棄那些同所涉觀點無關的知識和經歷。在你做這些準備的時候,排斥情感性言辭對你的情緒影響;不急於下結論,耐心、周全地考慮問題的不同方面。

第四,更重要的是,你要接受一個抽象的世界,因為這本書裡幾乎沒有什麼詞組和句子要求你聯想具體的形象。你需要形成概念和觀念,在鉛字的文化裡,我們可以說某個人不夠聰明,因為你向他解釋一件事情,總是需要給他畫圖,才能幫助他理解。聰明的理解意味著,我們不借助圖畫就可以從容應對一個充滿概念和歸納的領域。

阅读必经的五个阶段,看看你修炼到了第几层?

波茲曼的結論是,“在一個用鉛字表達真理的文化裡,能夠做到這一切甚至更多的話,就構成了智力的基本定義”。閱讀和寫作是人類書面文化的偉大成就。在這之前,人類只有口頭文化。許多研究人類“讀寫”歷史的專家都同意,我們遠古祖先的口頭文化在情感和直覺方面令人讚歎,但在認知的深入辨析、理解、推理、表述等方面都不如或遠不如書面文化。

書寫下來的文字把知識從個體記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得語言不再受到記憶和背誦所要求的詩歌韻律和公式化結構的約束,思維和表達的疆域大大開拓。用書面文字記錄下來的觀點,不是這些觀點的終結,而是這些觀點的起點。沒有批評,思想就會枯萎死亡。

波茲曼說,“書面文字使思想能夠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續而嚴格的審察。書面形式把語言凝固下來,並由此誕生了語法家、邏輯家、修辭學家、歷史學家和科學家——所有這些人都需要把語言放在眼前才能看清它的意思,找出它的錯誤,明白它的啟示”。

阅读必经的五个阶段,看看你修炼到了第几层?

《人文的互聯網》

作 者:徐賁 著

《新京報》年度好書作者徐賁新作

互聯網時代應如何學習

如何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部分觀點資料來自

《人文的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