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对孙中山有哪些影响?

文|陈卿美

洪秀全与孙中山,一个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一个是民主革命的拓荒者。两个人并没有人生交集,1864年6月洪秀全死于南京,1866年11月孙中山才出生。洪秀全虽死,但太平天国未死,太平天国的影响更没有消亡。孙中山正是在太平天国余波的影响下长大的。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对孙中山未来的革命思想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孙中山是广东香山县人,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市部分地区。而洪秀全则是今天的广州花都人。两人的家乡都是珠三角地区,距离不过一百多公里。虽然清廷在洪秀全起义后,在其老家试图挖地三尺,铲草除根,但洪秀全的影响力一直存在。而且,太平天国起义虽在广西,但其中的高层大都是两广人。在起义初期,这些人还曾设想在广东建立政权。孙中山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

洪秀全对孙中山有哪些影响?

洪秀全与孙中山

在孙中山早年的部分史料中提到,在孙中山的村子(翠亨村)里有个大榕树,儿时的孙中山(乳名:孙帝象)最喜欢听大人在这里讲故事。尤其是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小孙中山更是听得极为入神。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传说,说给孙中山等人讲故事的人,就是太平天国的遗兵,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太平军,极有可能是洪秀全的妻弟赖汉英。

说起来,这绝对是太平天国的高官。这样的人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不但精彩逼真,内幕详实,关键是有煽动性。作为反清失败者,他一定会有意无意中向孙中山等人抹黑清廷、煽动仇恨、号召反满。孙中山后来激烈的反清排满思想,很难说不是受到了儿时的影响。

孙中山与小伙伴在村里还喜欢玩打仗的游戏,打仗的内容也是与太平天国有关。有人扮演清兵,有人扮演太平军,双方斗智斗勇,一群孩子无形中在游戏里接受了革命的教育。孙中山在游戏里一直扮演“洪秀全”,是个领导的角色,久而久之,人们都称他为“小洪秀全”。

那时的孙中山也非常自豪,从心底里认为自己就是“洪秀全第二”。长大后,孙中山也确实如此如自称过。这说明,孙中山一直将洪秀全视为自己的偶像并加以无限崇拜。

对清廷,孙中山从小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对革命,孙中山也是从小形成了反清排满意识,这就是孙中山接受的启蒙教育。

随着年纪的增大,对太平天国更深入的了解,孙中山开始从太平天国里寻找灵感。比如太平天国实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民平分土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这个制度的背后则是一种平均主义思想。虽然此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空想”,但还是给孙中山以巨大的启发。在他后来的三民主义理论中,便有“平均地权”的思想。所谓平均地权,也是“耕者有其田”的共产思想。不同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是平均分配土地,而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平等使用土地。

后来,孙中山在谈到自己的民生主义时,又将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联系到一起。孙中山认为,二者都是平均主义,倡导贫富均等。但太平天国在南京实行的所谓圣库制度,要求全国货物充公,无异于抢掠私产。

少年、青年的孙中山常自称是“洪秀全第二”,但四十岁以后,孙中山便不再提及,而是将自己的革命事业定义为洪秀全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个变化很有意思。

“洪秀全第二”容易让人误解,只是人物的翻版。好的坏的,一起复制,比如洪秀全定都天京后,享受奢靡,甚至比皇帝还腐朽。如果是“洪秀全第二”,势必也会如此腐朽。年少的孙中山思想没有这么成熟,自称“洪秀全第二”也就不奇怪。

但中年后的孙中山,逐渐成为了革命领袖。作为新事业的开创者,再称“洪秀全第二”,就是拉低了革命的档次,失去了伟大意义。再者,也无利于塑造自己的伟大领袖形象。而定义为洪秀全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则比较完美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好符合孙中山领导革命的需要。

有意思的是,在后来的孙中山画像中,对于孙中山的简历介绍,竟然将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的时间作为开头,将其视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一部分。这也说明,孙中山是非常愿意成为洪秀全的继承者。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孙中山赴北美时,为了争取洪门组织的支持,他授意刘成禺编写《太平天国战史》,并亲自作序。孙中山极力赞扬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民族大革命的辉煌,并将洪秀全类比朱元璋。随后,孙中山等人再次授意黄世仲编写《洪秀全演义》一书。两部书都极力宣传革命主张,受到北美华人的欢迎。孙中山在海外的影响力也因此迅速提升。

孙中山对洪秀全的评价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最早时,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就是自己革命的教科书,“吾党宣传排满的好资料”,赞扬洪秀全是“扬汉皇之武功”。后来,他开始反思洪秀全失败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当孙中山革命失意时,又称太平天国运动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由此可见,孙中山最早对太平天国与洪秀全只是盲目的崇拜。当自己真的走上革命道路时,对太平天国与洪秀全也有了重新认识。为了给自己的革命事业获得加持,孙中山对太平天国与洪秀全进行了取舍。

或许是命运的冥冥安排,孙中山与洪秀全竟然都有一个相似的最终结果,那就是革命并没有真正的成功,或是革命果实的丢失。这也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原因。

由此,对于孙中山与洪秀全的历史评价很难进行区隔,二人关联紧密,一脉相承。对于这两位中国近代的风骚人物,官方评价非常正面,很多学者却对二人批判有加。赞也好、弹也罢,二人必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