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對孫中山有哪些影響?

文|陳卿美

洪秀全與孫中山,一個是太平天國的領袖,一個是民主革命的拓荒者。兩個人並沒有人生交集,1864年6月洪秀全死於南京,1866年11月孫中山才出生。洪秀全雖死,但太平天國未死,太平天國的影響更沒有消亡。孫中山正是在太平天國餘波的影響下長大的。因此,太平天國運動對孫中山未來的革命思想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首先,孫中山是廣東香山縣人,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市部分地區。而洪秀全則是今天的廣州花都人。兩人的家鄉都是珠三角地區,距離不過一百多公里。雖然清廷在洪秀全起義後,在其老家試圖挖地三尺,剷草除根,但洪秀全的影響力一直存在。而且,太平天國起義雖在廣西,但其中的高層大都是兩廣人。在起義初期,這些人還曾設想在廣東建立政權。孫中山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

洪秀全對孫中山有哪些影響?

洪秀全與孫中山

在孫中山早年的部分史料中提到,在孫中山的村子(翠亨村)裡有個大榕樹,兒時的孫中山(乳名:孫帝象)最喜歡聽大人在這裡講故事。尤其是講太平天國的故事,小孫中山更是聽得極為入神。還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傳說,說給孫中山等人講故事的人,就是太平天國的遺兵,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太平軍,極有可能是洪秀全的妻弟賴漢英。

說起來,這絕對是太平天國的高官。這樣的人講太平天國的故事,不但精彩逼真,內幕詳實,關鍵是有煽動性。作為反清失敗者,他一定會有意無意中向孫中山等人抹黑清廷、煽動仇恨、號召反滿。孫中山後來激烈的反清排滿思想,很難說不是受到了兒時的影響。

孫中山與小夥伴在村裡還喜歡玩打仗的遊戲,打仗的內容也是與太平天國有關。有人扮演清兵,有人扮演太平軍,雙方鬥智鬥勇,一群孩子無形中在遊戲裡接受了革命的教育。孫中山在遊戲裡一直扮演“洪秀全”,是個領導的角色,久而久之,人們都稱他為“小洪秀全”。

那時的孫中山也非常自豪,從心底裡認為自己就是“洪秀全第二”。長大後,孫中山也確實如此如自稱過。這說明,孫中山一直將洪秀全視為自己的偶像並加以無限崇拜。

對清廷,孫中山從小就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對革命,孫中山也是從小形成了反清排滿意識,這就是孫中山接受的啟蒙教育。

隨著年紀的增大,對太平天國更深入的瞭解,孫中山開始從太平天國裡尋找靈感。比如太平天國實施的天朝田畝制度,規定農民平分土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這這個制度的背後則是一種平均主義思想。雖然此制度存在著一定的“空想”,但還是給孫中山以巨大的啟發。在他後來的三民主義理論中,便有“平均地權”的思想。所謂平均地權,也是“耕者有其田”的共產思想。不同的是,天朝田畝制度是平均分配土地,而孫中山的平均地權是平等使用土地。

後來,孫中山在談到自己的民生主義時,又將太平天國的聖庫制度聯繫到一起。孫中山認為,二者都是平均主義,倡導貧富均等。但太平天國在南京實行的所謂聖庫制度,要求全國貨物充公,無異於搶掠私產。

少年、青年的孫中山常自稱是“洪秀全第二”,但四十歲以後,孫中山便不再提及,而是將自己的革命事業定義為洪秀全革命事業的繼承者。這個變化很有意思。

“洪秀全第二”容易讓人誤解,只是人物的翻版。好的壞的,一起復制,比如洪秀全定都天京後,享受奢靡,甚至比皇帝還腐朽。如果是“洪秀全第二”,勢必也會如此腐朽。年少的孫中山思想沒有這麼成熟,自稱“洪秀全第二”也就不奇怪。

但中年後的孫中山,逐漸成為了革命領袖。作為新事業的開創者,再稱“洪秀全第二”,就是拉低了革命的檔次,失去了偉大意義。再者,也無利於塑造自己的偉大領袖形象。而定義為洪秀全革命事業的繼承者,則比較完美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好符合孫中山領導革命的需要。

有意思的是,在後來的孫中山畫像中,對於孫中山的簡歷介紹,竟然將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起義的時間作為開頭,將其視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一部分。這也說明,孫中山是非常願意成為洪秀全的繼承者。

據相關史料記載,在孫中山赴北美時,為了爭取洪門組織的支持,他授意劉成禺編寫《太平天國戰史》,並親自作序。孫中山極力讚揚太平天國運動為中國民族大革命的輝煌,並將洪秀全類比朱元璋。隨後,孫中山等人再次授意黃世仲編寫《洪秀全演義》一書。兩部書都極力宣傳革命主張,受到北美華人的歡迎。孫中山在海外的影響力也因此迅速提升。

孫中山對洪秀全的評價也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最早時,孫中山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就是自己革命的教科書,“吾黨宣傳排滿的好資料”,讚揚洪秀全是“揚漢皇之武功”。後來,他開始反思洪秀全失敗原因、太平天國運動的侷限性。當孫中山革命失意時,又稱太平天國運動是我們的前車之鑑。

由此可見,孫中山最早對太平天國與洪秀全只是盲目的崇拜。當自己真的走上革命道路時,對太平天國與洪秀全也有了重新認識。為了給自己的革命事業獲得加持,孫中山對太平天國與洪秀全進行了取捨。

或許是命運的冥冥安排,孫中山與洪秀全竟然都有一個相似的最終結果,那就是革命並沒有真正的成功,或是革命果實的丟失。這也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原因。

由此,對於孫中山與洪秀全的歷史評價很難進行區隔,二人關聯緊密,一脈相承。對於這兩位中國近代的風騷人物,官方評價非常正面,很多學者卻對二人批判有加。贊也好、彈也罷,二人必定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