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一場遲到的四十年的改革

清末新政開始於1901年,這場改革是清政府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下進行的改革。因此,史學界在以往對其評價並不高,認為這是清政府在做一件自欺欺人的事情。但近年來,隨著史學研究的深入,對清末新政的評價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結合這些研究,本人談以下幾點認識:

一、清末新政是清政府最具誠意的一次改革。

晚清以來,清政府共進行過三次改革,第一次為洋務運動,僅從經濟上的狹小部分學習西方;第二次是戊戌變法,雖有資產階級的參與,使它帶有了資產階級改革的色彩,但其本質仍然是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的鬥爭;第三次則是清末新政,這次改革算是清政府最具誠意的一次改革了。

清末新政:一場遲到的四十年的改革

首先,這次改革得到了清政府的實權掌控者慈溪太后的默許和支持。 有最高統治者的支持,意味著清政府從上至下,都達成了共識,因此,改革的推行,也就具有了其以前改革完全不同的意義。

其次,改革的內容涉及到各個方面,與當年戊戌變法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有著相似之處。在經濟上,鼓勵發展工商業;在軍事上,大力編練新軍;在文化教育上,廢除科舉制度,創辦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在政治上,裁汰冗員,精簡機構,並於1907年以後進行預備立憲,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實行君主立憲制等等。由此可見其改革範圍廣泛,同時,能從政治制度上進行改革,也表明了其改革的決心和誠意。

清末新政:一場遲到的四十年的改革

二、清末新政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催化劑。

這次改革是清政府主動承擔起的引領中國前進方向的改革,因此,它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也就有了其不同凡響的地方,小編稱之為中國近代化的催化劑。

在以往的近代化改革中,僅僅圍繞著經濟的近代化在展開,戊戌變法中雖轟轟烈烈的提出進行政治改革,但臨到百日維新時,對政治上進行民主化的蹤影卻消失的無影無蹤。所以,清政府在清末新政中能在政治上推行憲政,本身就是政府的一大進步,對於中國後來政治的民主化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起到了加速專制制度滅亡的作用。

在改革中,提倡工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中國,民間始終是以政府的政策導向作為發展基礎的。在中國古代,長期重農抑商政策下,商品經濟的資本主義萌芽很難發展成為現代的資本主義經濟。正是洋務運動的開展和1895年甲午戰後清政府政策走向的變化,才促成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而清末新政中進一步提倡發展工商業,使得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吃下了定心丸,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勢頭勢不可擋,經濟的近代化步伐加快。

清末新政:一場遲到的四十年的改革

清末新政中派遣了大量留學生到日本留學。中國學生到了日本之後,眼界大開,很快就接受了新的思想洗禮。同時,對照日本,他們愈加發現祖國的落後,產生了強烈的改造國家的願望,他們翻譯書籍,創辦雜誌,用學到的先進思想啟蒙國民,促進了思想上的近代化。

三、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自掘墳墓的改革

這次改革,雖有著種種進步的作用,但它是清政府自掘墳墓的一次改革。

首先,它編練的新軍,後來成為辛亥革命的主力,正是新軍為主力,發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統治,袁世凱也用新軍迫使了溥儀退位,正式埋葬了清王朝;

其次,改革中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隊伍進一步壯大,為清政府的滅亡準備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派遣的留學生也成為革命思想傳播的主力軍;

清末新政:一場遲到的四十年的改革

第三,政治的改革使清政府內部勢力進一步分化。權力的分配不均,使得很多的舊官僚和立憲派投機革命;

第四,改革中的各項開支陡然增大,清政府想法設法向民眾收取,這進一步加劇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矛盾。

如果這場改革在四十年前進行,或許,清政府能夠像日本一樣,打造出一個亞洲強國來,只可惜,這時候的改革已經是在清政府行將就木的形勢下進行的,因而,這也就不可能再有它預設的成果了。這就是現實的殘酷性,機遇一旦喪失,就不可能再重來。想來,清王朝的統治者一定追悔莫及,可後悔又能有什麼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