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育學家:孩子智商高也不等於聰明,真正聰明在於反省智力

01 孩子智商高也不等於聰明,真正聰明在於反省智力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為此不惜花高價報“全腦開發”早教班,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可是,什麼是聰明呢?聰明就是智商高嗎?

哈佛教育學家:孩子智商高也不等於聰明,真正聰明在於反省智力

並不是,傳統的智商測試並不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智力水平。顛覆這一傳統智商觀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家David Perkins,他在1995年提出了真智力理論,該理論指出,人的智力有三大類: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

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到底是什麼?以下這三個代表人物,分別突出展現了這三種智力:

• 約翰•納什:數學家,諾貝爾獎得主,電影《美麗心靈》主人公原型。他對數字非常敏感,展現的就是神經智力。神經智力受基因的影響非常大,天生的成分比較高。

• 小野二郎:日本頂級壽司高手,15歲就開始做壽司,經過後天長時間的練習,他成了行業內的專家,他的經驗智力非常突出。

• 巴菲特:華爾街股神,世界第二富豪。巴菲特每天需要做很多重大戰略決策,什麼時候投、什麼時候撤出,做這種決策的時候,需要理性的反省能力。

我們傳統意義上說的智商,主要指的是神經智力,事實上,真正的聰明=(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反省智力。

從公式可以看出,反省智力就像一個放大器,成倍放大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因此,反省智力才是最重要的。

無論是巴菲特,還是普通人,我們每天面臨各種決策和選擇,需要調動理性去分析、判斷,而在混亂中審時度勢、總結反思、做出決定的智力就是反省智力。

哈佛教育學家:孩子智商高也不等於聰明,真正聰明在於反省智力

0 2 一個相關的心理學實驗——反饋效果實驗

我們說反省,通常指的是內向的,是思考總結自己的經驗或教訓;反饋則是外向的,把事情結果通報給別人。

幼兒階段的孩子通常自我反省能力不足,需要依靠老師、家長的反饋,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以及做一件事情的效果如何。

同時,來自外部的反饋,能幫助孩子學會自我反思,讓孩子逐漸把這種外部反饋內化成自己主動反思的反省能力。

為了證明外部反饋的效果,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個班的兒童分為三組,每天學習後對他們進行測驗。

第一組:每天告知學習結果;

第二組:每週告知學習結果;

第三組:不告知學習結果。

八週後,三組兒童的學習成績明顯不同:第一組最好,第二組中等,第三組最差。

八週後,第一組、第三組對換,第二組照舊。如此再進行八週實驗,三組兒童的學習成績發生了變化:第一組由最好變為最差,第三組由最差變為最好。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反饋效應實驗。反饋效應告訴我們:有反饋的學習效果比沒有反饋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及時反饋比遠時反饋的效應更明顯。

哈佛教育學家:孩子智商高也不等於聰明,真正聰明在於反省智力

03 家長如何提升孩子的反省智力?

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培養反省智力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0~6歲):家長對孩子的相關行為提供及時的反饋。心理學研究表明,6歲以前的孩子,通常依靠外在權威比如家長,來建立自我意識、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因此,這個階段提供及時反饋,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反思意識。

家長提供反饋,只要做到及時讓孩子知道具體的學習結果就是很好的反饋。

孩子表現出好的行為,當下就給孩子一個反饋,這樣不僅讓孩子印象深刻,而且能激發孩子接下來的行為。

同時,家長反饋要具體,要讓孩子知道具體的學習結果——好在哪裡,差在哪裡。孩子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越具體,越有利於其未來的發展。孩子完成某一學習活動後,家長不要抽象地給予反饋,比如說“你真厲害!”“你真聰明!”“你真棒!”等。因為這樣的反饋並不能讓孩子知道孩子好在哪裡、有哪些不足,對學習效果沒有起到強化示範作用,對後續學習與發展也沒有指導和激勵作用。

家長應該通過對具體行為方式、態度的肯定,讓孩子知道今後努力的方向,比如:“最近你很認真地練習跳繩,已經可以一口氣跳50下了,而且你控制繩子的技巧也越來越好,進步很大。”“今天你主動把碗筷和盤子收拾到廚房,並且把餐桌都擦乾淨了,真不錯。”“哇,你自己會繫鞋帶啦!”等。

哈佛教育學家:孩子智商高也不等於聰明,真正聰明在於反省智力

第二階段(6歲以後):培養孩子自主反省能力。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讓孩子進行自我教育,反思能力的培養也是一樣,經歷了前一階段的外部反饋,家長要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饋即自我反省。

推薦家長教孩子使用一個反思工具——AAR(After Action Review),這是美國陸軍發明的一套行動後審查的學習機制。

AAR(After Action Review)具體方法為,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

• 原本預期的情況是什麼樣?(What was supposed to happen?)

• 實際情況是什麼樣子?(What actually happened?)

• 分析原因,積極和消極的因素各有哪些?(Why where there differences? What worked? What didn't ?)

• 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What would you do diffrently next time ? )

建議將回答這些問題的時間劃分為25-25-50:

• 25%的時間檢查發生了什麼事

• 25%的時間回顧它為什麼發生

• 剩下的50%用來回答計劃如何改善

孩子可能一開始不會配合家長寫這樣的反思,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通過口頭問答的方式,讓孩子進行口頭反思,讓這種反思方式很自然地融入日常對話中。

當口頭反思次數多了,而且孩子能感受到每一次反省給自己帶來收穫後,孩子會慢慢喜歡這種反省方式,當遇到比較重大的事情,再用筆記錄下來也不遲。

反省就是向自己學習,一個懂得向自己學習的孩子,未來不會差。

參考資料:《幼兒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莫源秋、盧奔芳編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