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孩子全部考入耶魯、哈佛,這位媽媽的妙招,做起來並不難

和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天橋上有一個匍匐著的乞討者。孩子揚起頭,稚嫩地問:“爸爸,我們要給老爺爺一點錢嗎?”

6個孩子全部考入耶魯、哈佛,這位媽媽的妙招,做起來並不難

面對孩子這樣的疑問,不同格局的家長有不同的回答。最通常的父母會說,“這就是當初不好好學習的後果。你記得要努力學習,否則以後找不到工作,就跟他們一樣,在馬路邊乞討。”

中等格局的父母會說:“有手有腳為什麼不去勞動?哪怕去工地幹活,一天的工錢也比乞討強。記住,要做勤勞的人,別做不勞而獲的人。”

最後一種回答則讓人沉思。一位父親說:“天底下還有好多人吃不起飯,你一定要努力,以後讓他們都有工作,不用如此落魄。”

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父母,就會有不同的格局。而什麼樣格局的父母,就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家長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有人說,看一個孩子是怎樣,就能出他家長的模樣。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 甚至乞丐或強盜。”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看來,後天環境對育人至關重要。雖然有些過分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也不無道理。

韓國有一位媽媽叫全惠星,培養了6個優秀的孩子。這6個孩子全部考上哈佛和耶魯大學。博士畢業後,這些孩子擔任了大學教授、院長甚至入職白宮等。就連《紐約時報》也對此連連稱奇,把這一家族的成就媲美肯尼迪家族。

6個孩子全部考入耶魯、哈佛,這位媽媽的妙招,做起來並不難

全惠星是怎樣引導孩子的呢?

閱讀人物傳記,鼓勵孩子當大人物

全惠星認為:人生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是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如果缺乏奮鬥目標,人生就像斷線的風箏,隨風飄搖。

因此,她自小就為孩子們制訂了一個基礎目標——爭做大人物。全惠星發現,很多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喜歡拿小人物來舉例。告訴孩子小人物多麼痛苦,人生路多麼難走,希望以此激勵孩子們努力奮鬥。但這樣做其實效果並不好。

全惠星告訴孩子,既要尊重小人物,也要爭做大人物。

她買來《林肯傳》要求孩子們閱讀。光讀不夠,讀完以後家庭進行討論。而在討論中,不同的孩子看待問題的角度也開始變化。比如,她注重提問,她問孩子:“你們覺得林肯的父親是怎樣的人?”有的孩子說,他是一個農民。

此時,全惠星告訴孩子,作為農民,林肯的父親是成功的。不過與兒子相比,父親對全世界的貢獻卻小很多。林肯的父親想成為一個好的農民,所以他最終如願。而林肯希望成為一個政治家,希冀讓國家強大,讓人民享受到公平和正義,所以他朝著目標奮鬥,最後成為了他想成為的人。

此時,有的孩子說,媽媽我也想成為林肯,但哪有那麼容易。全惠星告訴他,一個國家雖然只有一個總統。但是各行各業都需要佼佼者,那麼多好的崗位,足以讓年輕人逐夢成功。

6個孩子全部考入耶魯、哈佛,這位媽媽的妙招,做起來並不難

通過這樣的辦法,全惠星給孩子們心中埋下了宏圖志願的種子。而人一旦有了目標,不論學習、工作,路徑就清晰了,意志就堅定了。

要培養孩子,先從自己開始

好多家長回家就玩手機,卻要求孩子看書。有一次我跟小小費說,你背首唐詩吧。他卻說,媽媽為什麼不背,總是讓我背?我也不背。

後來,每次我想讓他背詩,我自己先背。我還故意錯背、漏背,等他來糾正。看了,父母不僅是孩子的養育者,更應該成為帶頭者。

韓國媽媽全惠星和孩子們一起時,從來不說“你去學習吧”,而說“我們一起學習吧”。比起拿小鞭子抽趕著孩子學,不如以身作則,和孩子共同進步。其實,只要家裡有學習和閱讀的氛圍,就不怕孩子不愛學習。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那麼優秀?那是別人家的父母花費了精力和努力。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學習全惠星,從自己做起,引導孩子成為有大格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