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高》為什麼被評為唐詩七律第一?

影視蜃樓


常言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不過人各有所好,有的人讀到一首詩,心裡喜歡得不得了,將其推為心中第一,這也是情理之中。

而能被歷代詩評家推崇,被很多人評為心中第一,必是詩中難得的精品。

談起律詩,不得不說一下七律,很多朋友認為,七律第一,應該是杜甫的《登高》。

確實,杜甫的《登高》也受到了歷代詩評家的推崇,評價之高,較《黃鶴樓》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代的著名詩評家胡應麟,就贊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楊倫《杜詩鏡銓》中亦評: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杜甫的七律,如書法中的《蘭亭序》,是無數後人不斷學習的楷模,此詩算是楷模中的楷模了。

那麼,為會什麼杜甫的《登高》會獲得這麼高的評價呢?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的這首《登高》,大約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大亂雖止,小亂未息,藩鎮割據、外敵入侵,唐朝的國勢依然頹靡。

安史之亂結束後,杜甫曾在其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寫道:“青春作伴好還鄉”,但他的歸鄉之旅並沒有成功,時勢動亂,他又貧病交加,行至半途,杜甫就返回成都,投靠他的好友嚴武。可惜,不久嚴武逝世,杜甫失去依託,他只得離開成都,四處漂泊,最後到了夔州。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這首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都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橫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胡應麟《詩藪》雲:“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夔州峽口以風大聞名,故曰“風急”。夔州多猿,《水經注》中稱,猿鳴“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曰:“猿嘯哀”。

渚(zhǔ),指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回,迴旋飛舞,一說指鳥飛回巢,與詩人天涯漂泊無處歸家形成對比,不過小樓覺得迴旋飛舞更切合詩意。

秋風勁急,天空高闊,猿鳴哀聲不絕。洲邊江水清澈,沙礫潔白,飛鳥低迴盤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小樓初讀此句,自動腦補無數木頭從天而降,極為震撼,但這裡的“落木”,不是落木頭,而是落葉。

那為什麼這裡要用“落木”而不用“落葉”呢?無邊落葉蕭蕭下,從平仄對仗上來看完全沒有問題。

那時因為,“落木”與“落葉”,所帶來的感覺是不同的。木讓人想到的是樹幹,秋天的樹,葉落將盡,人們看到的是疏朗的樹幹,所以木給人的感覺是疏朗的,而葉給人的感覺是繁密的。杜甫這裡用“落木”而不用“落葉”,就是強調秋天衰颯疏朗的感覺。

從屈原的《九歌》“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到瘐信的《哀江南賦》“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再到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古代詩人就是抓住了“木”字帶來的獨特的形象感受,故寫秋天落葉多用“落木”代替。

無邊的木葉,蕭蕭落下,無盡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裡的“常”,並不是常常的意思,而是恆常的意思。常常指的是頻次,次數多,恆常指的狀態,一種恆久的狀態。杜甫乾元二年(759)棄官流寓秦州,一直顛沛流離,至大曆二年(767)在夔州作此詩,作客他鄉近十年。

百年,猶言一生,這裡指暮年。

多病,杜甫患有瘧疾、肺病、糖尿病、耳聾等多種疾病。

離家萬里,十年作客,無處不悲秋,親人分散,好友身死,只有暮年多病的我一人獨自登上高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艱難,既指人生多艱,也指國家多難。

新停濁酒杯,最近方停下酒杯,當時杜甫因病戒酒。

人生多艱,世事多難,我的頭上已經長滿了白髮,人生潦倒之際,我最近卻因病不得不戒了酒,邊借酒銷愁也不能了。

賞析

明析了詩意,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杜甫的這首《登高》為什麼倍受推崇。

原因有二:

其一是格律精嚴。

崔顥的《黃鶴樓》雖然也有人推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黃鶴樓》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詩,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嚴謹的七律。

平仄合律自不必說,詩評家讚賞最多的是此詩的對仗技巧。

有人評,杜甫的這首詩八句皆對,這要具體分析,我們都知道格律詩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通首對仗會讓律詩章法缺少變化。

《登高》的首聯是句內對舉,“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聯間“猿嘯”與”鳥飛”倒是對仗,但整體又不對仗,因為“哀”與“來”都是平聲,且已入韻。這種句式工整中又富於變化,顯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運用手段。

頷聯和頸聯都是標準的對仗,頸聯的詞性對仗稍寬一點,但這在格律詩中是完全允許的。

尾聯並不對仗,但“艱難”與“潦倒”相對,讓句式看起來十分工整,所以才會有人讓為此詩八句皆對。

對格律的精確要求,往往會限制詩意的發揮,但杜甫 這首《登高》,你看不到一點刻意的地方,讀起來句意渾成,詩意申暢通,還在其中探索了更為複雜的對仗技巧。初讀《登高》,彷彿八句皆對,細讀則首尾未嘗有對,全詩“無意於對”,仔細玩味,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詩藪》)。所以詩,杜甫將詩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極致,他將格律詩這種體裁推到了古詩藝術的顛峰。

當然,這裡並沒有貶低《黃鶴樓》的意思,《黃鶴樓》的技術自有其獨到之處,但就格律而言,《登高》顯然更標準。

提到格律,要補充一點,有人會覺得這首詩不太押韻,這當然是語音變化的問題,詩中“哀”、“回”、“來”、“臺”、“杯”,均屬平聲灰韻,所以《登高》的押韻也是非常標準的。

其二是氣象高渾博大,情感沉鬱悲涼。

一首詩並不能因為格律,就能成為偉大的作品,詩中的氣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詩的核心。

《登高》的開頭,便落筆不凡。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天的高空廣闊無垠,勁急的秋風中,夾雜著哀轉久絕的猿鳴,意境蒼茫蕭索。接著,詩人的視線從高空轉向江水沙洲,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鳥兒在秋風中低迴盤旋,與上句的意境進行對比,形成復調。

在首聯中,杜甫描繪了一幅極富層次的秋景圖,這情景裡有聲音,有顏色,空間上有高遠,有低矮,聲調上有高亢,有低迴,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工整句式,句內的對舉,聯內若有若無的對仗,讀起來奮亢的悲慨與低迴的嗚咽高低音混響,形成奇妙莫名的境界。

頷聯承接上末句的低迴之勢,從廣度展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遠近諸山,盡是無邊的秋木,無邊的木葉蕭蕭落下,眼前的長江,從無盡的天邊,滾滾而來。“無邊”、“不盡”,賦予了秋景無窮無盡的時空感,“蕭蕭”、“滾滾”,使人如聞木葉窸窣之聲,如見長江洶湧之狀。在這廣大蒼茫的時空中,個人是渺小的,無形中傳達出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這兩句詩,有著百川灌海的磅礴氣勢,杜甫通過沉鬱悲涼的對句,展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筆力,前人盛讚此句已經到了”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前兩聯寫景,後兩聯寫情。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一聯反挑前面兩聯,點出詩題。沉鬱悲涼的情感,使前二年蒼茫蕭索的意境有了落腳點。

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說:“杜陵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這裡杜甫層層渲染自己淒涼的情景,讀來無限深沉悲涼。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無限感慨,抒之不盡,言之不絕,只嘆人生艱難,白髮滿頭,自己卻因病廢酒,連借酒澆愁也是不能了。

前三聯飛揚震動,最後卻軟冷收場,如同一首震撼人心的樂曲,並不是戛然而止,由音調由強變弱,漸漸消隱。此亦老杜獨特的結法。

杜甫此詩,在高渾博大的氣象中,抒發其沉鬱悲涼的情感,詩氣渾灝流轉,形成極為悲慨的藝術境界。明代詩評大咖胡應麟在《詩藪》中評:“(此詩)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力量萬鈞。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胡應麟《詩藪》雲:“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說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它能博得“曠代之作”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新郎中國新娘越南


唐詩中有兩首詩常被拿來作比較,一是崔顥的《黃鶴樓》,一是杜甫的《登高》,兩首詩都曾被被後人評為七律第一。

崔顥的《黃鶴樓》,被宋人嚴羽、清人吳昌祺推為唐人七律第一。

杜甫的《登高》評價之高,較《黃鶴樓》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代的著名詩評家胡應麟,就贊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楊倫《杜詩鏡銓》中亦評: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那麼,為什麼杜甫的《登高》會被評為七律第一呢 ?

其一是格律精嚴。

崔顥的《黃鶴樓》雖然也有人推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黃鶴樓》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詩,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嚴謹七律。

平仄合律自不必說,詩評家讚賞最多的是此詩的對仗技巧。

有人評,杜甫的這首詩八句皆對,這要具體分析,我們都知道格律詩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通首對仗會讓律詩章法缺少變化。

《登高》的首聯是句內對舉,“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聯間“猿嘯”與”鳥飛”倒是對仗,但整體又不對仗,因為“哀”與“來”都是平聲,且已入韻。這種句式工整中又富於變化,顯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運用手段。


頷聯和頸聯都是標準的對仗,頸聯的詞性對仗稍寬一點,但這在格律詩中是完全允許的。

尾聯並不對仗,但“艱難”與“潦倒”相對,讓句式看起來十分工整,所以才會有人讓為此詩八句皆對。

對格律的精確要求,往往會限制詩意的發揮,但杜甫 這首《登高》,你看不到一點刻意的地方,讀起來句意渾成,詩意申暢通,還在其中探索了更為複雜的對仗技巧。初讀《登高》,彷彿八句皆對,細讀則首尾未嘗有對,全詩“無意於對”,仔細玩味,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詩藪》)。所以詩

,杜甫將詩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極致,他將格律詩這種體裁推到了古詩藝術的顛峰。

當然,這裡並沒有貶低《黃鶴樓》的意思,《黃鶴樓》的技術自有其獨到之處,但就格律而言,《登高》顯然更標準。

提到格律,要補充一點,有人會覺得這首詩不太押韻,這當然是語音變化的問題,詩中“哀”、“回”、“來”、“臺”、“杯”,均屬平聲灰韻,所以《登高》的押韻也是非常標準的。

其二是氣象高渾博大,情感沉鬱悲涼。

一首詩並不能因為格律,就能成為偉大的作品,詩中的氣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詩的核心。

《登高》的開頭,便落筆不凡。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天的高空廣闊無垠,勁急的秋風中,夾雜著哀轉久絕的猿鳴,意境蒼茫蕭索。接著,詩人的視線從高空轉向江水沙洲,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鳥兒在秋風中低迴盤旋,與上句的意境進行對比,形成復調。

在首聯中,杜甫描繪了一幅極富層次的秋景圖,這情景裡有聲音,有顏色,空間上有高遠,有低矮,聲調上有高亢,有低迴,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工整句式,句內的對舉,聯內若有若無的對仗,讀起來奮亢的悲慨與低迴的嗚咽高低音混響,形成奇妙莫名的境界。

頷聯承接上末句的低迴之勢,從廣度展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遠近諸山,盡是無邊的秋木,無邊的木葉蕭蕭落下,眼前的長江,從無盡的天邊,滾滾而來。“無邊”、“不盡”,賦予了秋景無窮無盡的時空感,“蕭蕭”、“滾滾”,使人如聞木葉窸窣之聲,如見長江洶湧之狀。在這廣大蒼茫的時空中,個人是渺小的,無形中傳達出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這兩句詩,有著百川灌海的磅礴氣勢,杜甫通過沉鬱悲涼的對句,展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筆力,前人盛讚此句已經到了”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前兩聯寫景,後兩聯寫情。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一聯反挑前面兩聯,點出詩題。沉鬱悲涼的情感,使前二年蒼茫蕭索的意境有了落腳點。

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說:“杜陵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這裡杜甫層層渲染自己淒涼的情景,讀來無限深沉悲涼。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無限感慨,抒之不盡,言之不絕,只嘆人生艱難,白髮滿頭,自己卻因病廢酒,連借酒澆愁也是不能了。

前三聯飛揚震動,最後卻軟冷收場,如同一首震撼人心的樂曲,並不是戛然而止,由音調由強變弱,漸漸消隱。此亦老杜獨特的結法。

杜甫此詩,在高渾博大的氣象中,抒發其沉鬱悲涼的情感,詩氣渾灝流轉,形成極為悲慨的藝術境界。明代詩評大咖胡應麟在《詩藪》中評:“(此詩)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力量萬鈞。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說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言不虛也。


謝小樓


“唐詩七律第一”人們總是用這個話題做文章,在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登高》之中相比。其實“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種比較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就不能不說幾句了。《登高》與《黃鶴樓》相比,有幾個方面顯然高出一籌。

一,格律的工整。杜詩格律規範嚴謹,平仄對仗押韻,都是登峰造極的。而崔詩則不合七律格律,前三句顯然胡鬧。

二,感情的豐富。杜詩情感豐富飽滿,頸聯包含有八種悲秋之感,前人已經多次論述,不贅言。而崔詩僅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抒發了思鄉之情。

三,煉字的功力。老杜“無邊落木蕭蕭下”用“木”而不用“葉”,展示了老杜的老辣之處。“木”就本質而言是死亡的無生命力的,就色彩講是灰暗的,冷色調的,就音韻講帶有鼻音的合口呼。而“葉”是有生命的,色彩絢爛的,齊齒呼的。一字的鍛鍊極見功力。尾聯“艱難”與“潦倒”單純字相對,“苦恨”的“苦”做“非常”解與“新停”相對,造成四聯皆對仗的奇蹟。而崔詩前三句三次重複“黃鶴樓”不僅顯得囉嗦,而且嚴重違背了七律的格律。第三句“黃鶴一去不復返”除第一個字“黃”以外其他全是仄聲,哪有一點七律的樣子。

至於說李白見到崔顥的詩不敢寫詩了,更是無稽之談。李白可能說,“一拳捶碎黃鶴樓, 一腳踢翻鸚鵡洲”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生有詩在上頭”,只是為前兩句壓臺的,戲說李白的誇張。其實信不得,更不能以此證明崔顥的詩是“第一律詩”。


桃之夭夭老牛


《登高》被稱作古今七律第一,出自明代胡應麟《詩藪》: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唐朝以來,作為格律詩中篇幅適中,適合記事抒情的格式,七言律詩產生了無數名篇。

而在到底誰才是冠軍,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到底誰才是第一,一直是歷來詩詞愛好者的爭論話題。《黃鶴樓》意象為先,一氣呵成,但在格式上因為前四句不合平仄格律,只能視作“半律體”。

這在詩歌意象方面並沒有什麼問題,不過在後人格律詩的學習中,是不適合拿來作為七律樣板學習的。就好比學李白的人,沒有學得好的,而學杜甫的,基本上都能小有所成。

所以單就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七律來講,《登高》的第一之稱算得上是名符其實。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詩成於杜甫老年流離夔州之時,這段時間是他窮困潦倒的時期,又身體抱恙,但“文章恨命達”,這也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無論平仄、對仗等體式,還是起承轉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來。他的詩句在格律中游刃有餘,功力已臻化境。

這首詩是標準的仄起首句押韻的七絕平仄格式。韻腳“哀”、“回”、“來”、“臺”、“杯”在平水韻中都屬於“十灰”部,也就是說發“回”的韻母音,念起來是“ui”、“回”、“lui”、“tui”、“bui”的發音。當然只是大概發音,不過肯定是押韻的。

除了平仄、韻腳,律詩在格式上的要求還有對仗。一般要求頜聯、頸聯對仗,後來因為太難,就只要求頸聯對仗了。但是這首《登高》,前三聯皆是工對,第四聯對仗雖然不工整,但是看上去也不突兀。

認真細讀此詩,就能感覺到《詩藪》中說的:“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除了每一聯都對仗,在首聯中“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字詞工巧而不露痕跡,對仗圓融貼合景色,這就是出神入化,遊刃有餘。

是以可稱為格律樣板。

此詩分為兩部分,前四句寫登高見景,後四句抒發心情。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風”、“天”、“猿嘯”、“渚”、“沙”、“鳥飛”六種景物天造地設,自然成對。隨著詩人的視線,由高處轉向江上沙洲,水清沙白,鳥群迎風飛翔,來回盤旋,構成一幅精美的畫卷。

頜聯“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在對仗的基礎上換了一種寫法,開始融入自己的感情。身邊是蕭蕭而下的落葉,眼前是奔流不息的江水,“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讓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不絕,長江滾滾而來的氣勢,自然生出時光流逝,壯志未酬的洶湧悲愴。語義沉鬱悲涼,對仗卻十分工整,氣勢磅礴,古今獨步。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轉換明敘詩人情境。“悲秋”、“多病”不但相對,也是有邏輯關係的。秋,未必悲,可多病又潦倒,悲傷自然洶湧而至。寫到這裡,終於點出了“秋”、“登臺”,為前面描寫的景色做好註腳,同時“萬里”、“百年”又與頜聯“無邊”、“不盡”相呼應,詩人的羈旅愁和孤獨感,蕭條志和多病身返回映射到“蕭蕭落木”、“滾滾長江”,互相結合,讓詩意更加厚重深沉。這種寫法,獨一無二吧?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承接頸聯,又是以對仗結句。詩人窮困潦倒,白髮卻越來越多,原指望大醉忘懷,怎奈因病斷酒,無法借酒消愁,著實可恨。原本興致勃勃重陽登高,卻因了這無邊秋色讓人陷入悲愁。

這種江湖悲愁同時切合了大時代混亂和老百姓日子的艱難,也反映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心情,不違“詩聖”之名。

這樣仔細分析下來,從格律、對仗、文法、構思、意象、境界各個方面來看,有哪一首律詩能超越它?

古今第一七律實至名歸。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杜甫的《登高》確實是七律之中的佼佼者,為什麼被評為第一?

古往今來眾說紛紜,各說各的道理,依我個人意見繼續爭論下去

已無意義,都是上乘之作。

首先我們看看唐代詩聖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寫的: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請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裡簡單解釋一下,在風急天高的深秋,猿聲叫都似哀鳴一樣,

沙洲上水鳥來回飛著。無邊無野的樹葉都蕭蕭的落著,不盡的長江還

在滾滾的流淌,離家萬里的漂泊,居無定所,感到心情像秋光一樣

的悲涼,帶著體弱多病的身體登高,世事真是太艱難了,雙鬢都像

繁霜一樣白了,流離失所窮困潦倒,只好放下借酒澆愁的酒杯。





第二,我們再看看作者的寫作背景。

此詩是杜甫在蘷州所寫,夔州地處長江邊上。雖然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幾年了,

但是地方軍閥連年割據搶佔地盤,由於嚴武病死,沒有了依靠,只得離

開了經營了幾年的草堂,行船南下,幾經周折到達夔州,卻因疾病纏身

呆了三年,虧了當地都督的關照,但他生活非常艱難,疾病纏身,在貧

困潦倒,年老體邁的五十六歲時寫下了此詩。當時登高遠眺百感交集,

看到景色聯想到當前自己生活的窘迫,發自內心的感慨,抒發了病

老的憂傷,情緒激越,慷慨激昂,被人譽為七律第一,七律之冠。





第三,七律《登高》的寫作特點。首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就寫出了天地景物

之比,地面風急猿嘯,天空高曠流雲。第二句'渚清沙白鳥飛回”與首句對仗工

整,天高對沙白,風急對渚清,猿對鳥,嘯哀對飛回。一字一對,真是字字珠

璣,整詩更是兩兩相對意境幽遠,顯示了詩人非同尋常的筆力,雖然表達了

詩人的憂傷和感慨,但有天工之美,不愧為唐代詩聖,所以被譽為七律第一。

篇幅有限不每句細說了......

我就不囉嗦了,說它七律之冠肯定是有過人之處。

謝謝悟空問答平臺!謝謝大家對我的鼓勵支持!


封護勝463


問題:

杜甫的《登高》為什麼被評為唐詩七律第一?


前言

咱們的老祖宗評價前人作品時總喜歡誇張,動輒送上第一的桂冠,後人又斷章取義,常常讀者們搞得稀裡糊塗。例如王闓運評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說其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後來驚人演化出”孤篇壓全唐“的說法,彷彿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成了唐詩第一。

王國維評價納蘭容若”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後來又說周邦彥是”兩宋之間,一人而已“。所以古人說法不可不知不可全信。

關於唐詩七律第一也是如此。

一 、唐朝七律的兩個第一

唐朝有兩首七律分別被後人稱之為第一,南宋嚴羽在其《滄浪詩話· 詩評》中說: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就是這首《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專門研究杜詩的明朝胡應麟就說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僅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二、關於杜甫 《登高》

1、第一的由來

研究杜詩的人一定會推崇杜甫的《秋興八首》,但是杜詩研究專家胡應麟卻把《登高》評為“古今七律第一”;他的原話是: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篇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同樣用“第一”評價《登高》的還有清朝的楊倫,他在《杜詩鏡銓》中點評了這首詩,不過他含蓄一些, 認為《登高》是:

“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2、集大成者

一般人認為, 律詩到了杜甫手裡才完全成熟起來。無論是律體的絕句、長篇的排律還是八句的五、七律,杜甫都留下了大量的超一流作品。加上他古體詩也是唐朝的最高水準,因此杜甫被認為“各體兼工”,是 “集大成者” 。

3、《登高》是一首標準的律詩

杜甫這首《登高》是標準的格律詩,對仗、平仄、黏連、押韻無一不嚴謹。七言律詩中間二聯對仗即可,這首詩通篇對偶(尾聯詞性寬對、首聯平仄寬對),另外還有不少句中對(風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臺)。

在初盛唐時,很多格律詩並不嚴謹,例如黃鶴樓就是半古半律的一首詩,嚴格來說不能算是七律。


4、其他的評價

古人關於《登高》的評價也多不勝數,有一個評價說這首詩“形、聲、色、態兼備”。從章法上說,與《黃鶴樓》不同,《登高》是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特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意境開闊,出神入化,得到無數的讚譽,這是真正的盛唐氣象。

前四句通過增添感情色彩的物象描寫(如風急、猿哀)”,為後四句的感情表達做了鋪墊,抒發了自己年老體衰、他鄉漂泊、窮困潦倒的哀傷情緒。

5、結尾

這首詩整體色調悲壯闊大,但是結尾暗淡氣勢減弱,結尾也受到過不少批評。

明王世貞撰《藝苑卮言》:

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

清代吳昌祺 《刪訂唐詩解》:

太白過散,少陵過整,故此詩起太實,結亦滯。

結語

我們寫詩還是學《登高》而不是學《黃鶴樓》,如同學書法從楷書學起。一開始就學黃鶴樓就如同學李白一樣,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

《登高》是一首技巧發揮到極致的七言律詩, 學杜是學習舊體詩的主要功課 。 因為唐詩佳作太多,至於是不是第一,那就見仁見智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杜甫的七律《登高》是老杜的代表作,凌絕之筆。體現了詩人“語不驚人死不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治學、登高追求與精神。背景是作者旅居夔州,生活陷入潦倒,愁苦艱難之中,藉此詩將詩人的鬱悶心情一瀉而出。“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氣勢之大,謀篇之精,對仗之工整,意境之沉鬱,縱觀古今格律,曠世絕代,無出其右者。

明代胡應麟評論《登高》說: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一意貫通,一氣呵成。……如百川東注於尾閭之窟,真曠代之作也。


雙樵\n


杜甫的《登高》,全詩八句四聯,句句皆對,又對得渾若天成,毫無斧鑿之痕,讓人不得不佩服詩人駕馭文字的深厚功力。起句峭拔,接句紆徐;且“天高”與“風急”、“沙白”與“渚清”自對,節奏急緩、張馳有度。前句急風呼嘨、高猿長鳴,後句渚清沙白、飛鳥低迴,這樣一幅動態的聲像畫圖,給人以感官上的衝擊,首聯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頷聯把秋天的景色描摹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如聞落木窸窣之聲,如見長江洶湧之狀。這磅礴的氣勢,前人贊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毫不為過。前兩聯著力寫景,頸聯用“悲秋”“多病”直抒胸臆,把眼前景與心中情緊密聯繫起來,用“常作客”與“獨登臺”表達客居他鄉的孤獨苦悶,情景交融、詩意愈深。尾聯分承五六兩句。本來興致盎然地登高望遠,被潦倒的處境、斑白的雙鬢,變成排遣不盡、驅趕不絕的苦恨與悲愁。這首《登高》”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稱他為“曠代之作”,尊推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當之無愧。


南郭行吟


一家之言。《登高》顯然過譽。但凡千古佳作,其氣象都是疏而有致,留白深廣。登高意象過密,把話意說滿了。其流傳度不廣也說明了這點,它還不如五律《春夜喜雨》這首。登高肯定是不如《黃鶴樓》的。

杜最好的詩如果非要舉一首,只能是五律《春望》。如果非要窮舉杜的七律,發現很難找到絕佳之作,像《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雖然很好,但總差那麼一戰寬闊感。


呆小小呆蟲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允。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這首詩寫的是蕭瑟的秋天,他有聲有色的寫出了感概,更是寫出了動人的心絃。這不僅僅寫了大自然的秋天,更是杜甫對人生之秋描繪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後人傳誦為名句之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