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傻了,聽話的孩子沒有未來

別傻了,聽話的孩子沒有未來


很多家長在後臺留言問:『如何讓孩子變得聽話呢?』

我不禁反問:『為什麼要孩子完全聽話呢?難道你的話就一定正確嗎?』

既然我們自己都不能保證我們的觀點百分之百正確,又為什麼一定要苛求孩子聽話呢?


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孩子“聽話”,意味著自己可以少操心,但現實卻是,這些家長眼中“聽話的好孩子”是沒有發言權的:


在家裡要長幼有序、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老人和弟弟妹妹;

在外面要乖巧嘴甜、一口一個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才是有禮貌的好孩子;

吃飯的時候要避免挑食逼著自己愛上難吃的青菜;

週末的時候要乖乖地去上補習班和興趣班……


因為內心真正的需求被壓抑了太久,漸漸地,孩子們逐漸分不清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是什麼,甚至養成了為求表揚和稱讚而委屈自己取悅別人的性格。


事實上不是孩子沒有發言的權利,而是自戀型的父母不允許子女擁有這種權利。

別傻了,聽話的孩子沒有未來


“聽話”的孩子難以獲得真正的快樂,也很難成為真正有獨立思想的人,因為做一個“好孩子”不需要表達,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聽話就可以了。

之前朋友圈裡被轉發得很火的一篇文章《我為什麼沒給女兒選擇北京最好的公立小學?》,這篇文章是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方向博士生李松蔚寫給即將上小學的女兒的一封信,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很多被定義為『優秀』的女生,尤其是中國女生,常常低著眼睛,對於別人的要求點頭稱是,甚至不敢大聲發出自己的聲音。


我認為,決定一個人過怎樣的生活,活得好不好,最重要的因素就在這裡:在於你多大程度上,敢於大聲說出『我要』,就這麼簡單的兩個字。


別傻了,聽話的孩子沒有未來


聽話的孩子長期受到父母、老師和傳統社會價值排序的影響和控制,連內心真正想要什麼都弄不清楚,自然缺乏勇敢表達內心需求的勇氣。當意識到自己的想法背離主流價值和傳統輿論時,“聽話的孩子”難免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愧疚當中,他們把父母的評價和外界的眼光看成自己人生的裁判。


可能大家身邊都有著這麼一個朋友,他從來都是附和式的活著。


別傻了,聽話的孩子沒有未來


無論在任何場合,當你詢問他的意見時,他都無法說出自己的看法。因為他害怕當他提出自己意見的時候,身邊的人會討厭他,會不喜歡他。


就是這種害怕導致他一直畏畏縮縮,連自己的訴求都不敢說出來。就像一個乖孩子在被父母用責怪或威脅的方式對待他的訴求時,他很恐慌很害怕。


相反,有很多小時候叛逆的孩子在長大後都獲得了不一般的成就。


那是因為他們在小的時候已經學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已經懂得了父母不一定全部正確的道理。比如放棄法律專業改學計算機的李開復,比如走上音樂道路的高曉松。

別傻了,聽話的孩子沒有未來


就像高曉松說的,20年的養育,或許真的需要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忘記。但要想真正自由獨立,孩子要學著做個不聽話的人,對待父母,不要兩眼一抹黑地全盤接受,也不要歇斯底里地激烈對抗,而是要自己思考過後獨立作出選擇。


未來社會,本質上是反“聽話”的社會。最強大腦科學判官魏坤琳新書《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裡寫:


別傻了,聽話的孩子沒有未來


十幾年前,沒人預料到今天的互聯網、智能手機會如此改變生活,十幾年後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我們無法預料。


唯一可以恆定的,是孩子的思維能力,專注力,情緒理解,運動和創造能力。


而這一切,都是“反聽話邏輯的”,需要足夠的平視,雙方大腦給予交互和刺激,需要父母一對一付出耐心和心智。


你還在要求孩子必須聽話嗎?


別傻了,聽話的孩子沒有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