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说起冷战时期的苏联军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是苏联驻扎在欧洲境内数量庞大的钢铁洪流。上世纪80年代末期,根据欧洲军备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整个苏联红军有70%以上的作战单位部署于欧洲,不少精锐力量甚至驻扎在东欧的华约国家中。苏军钢铁洪流为何令西方世界恐慌至极?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抛开战略火箭军的核武器不谈,苏军钢铁洪流的常规作战力量主要由陆军机械化、摩托化部队、空军战术航空兵等组成。这些常规力量对欧洲的北约国家在人员与装备数量上分别形成了2:1和3:1的优势,北约认为如果不依靠战术核武器的话根本无法抵御苏军钢铁洪流的冲击。接下来盘点一下苏军钢铁洪流的主要作战装备以及力量构成。

有质有量的"T系列"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首先,苏军钢铁洪流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各式T系列主战坦克了。冷战时期苏军无论在坦克数量与质量上都对北约国家形成碾压之势。T-54、T-62、T-64三种坦克更是开创了战后世界第一、二、三代主战坦克的设计先河,苏联的工程师为人类坦克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军欧洲装甲突击集群大都完成了以T-64、T-72、T-80等为代表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换装。其中T-72数量最多,作为"低端车型"使用;而T-64、T-80由于配置更高且价格昂贵,主要装备在以"近卫"冠名的王牌部队中,各型坦克总数超过5万辆。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1976年,苏联开始装备T-80坦克,其综合作战性能远超同时期的德国"豹2"、美国M1等。T-80是全世界第一款采用燃气轮机为主动力的坦克,27.8马力/吨的功重比即使在今天仍为翘楚,赋予了T-80"飞行坦克"的绰号。同时,T-80还是苏军第一种装备炮射反坦克导弹与炮长热像仪的坦克,不仅极大地提高了T-80的作战范围,而且赋予了远距离夜视能力。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T-80在保证低矮外形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布置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使得T-80正向装甲等效防御厚度接近600mm,冷战时期的北约坦克根本无法正面击穿T-80的装甲。不过如此卓绝的性能使得T-80的造价相当于T-64的3倍还多,截止苏联解体时T-80仅生产4000余辆,主要装备在苏军驻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突击群与莫斯科卫戍部队中。

步兵战车的先河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二战结束后,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如何让步兵在核沾染环境下伴随坦克作战"成为了横亘苏军的一道难题,但这也为步兵战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最终于1967年正式装备部队的BMP-1型是全世界首款步兵战车,车载步兵根本无需下车作战,依托车内射击孔与备用武器即可,甚至还能搭载便携式单兵防空导弹。苏联解体前BMP-3的出现更是标志着苏军步兵战车的巅峰。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BMP系列履带式步兵战车通常装备在机械化装甲突击群中,而BTR系列轮式步兵战车则成为了苏军摩托化部队的主力车型。从BTR-70开始,BTR系列轮式战车正式完成了从装甲输送车到步兵战车的蜕变。BTR-70型步兵战车首次采用了8x8布局,加大的主轮提升了越野通过性。随后,苏联以BTR-70为平台,改装出"九度音"大口径自行迫击炮、2S14型自行反坦克炮等,这些改型提升了苏军摩托化部队的火力压制能力,亦使苏联摩托化部队更具威胁。

无懈可击的萨姆走廊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当然,如果没有制空权的话,即使是再强大的陆战部队在敌军空中力量面前也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苏联陆军因此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野战防空力量,从近程到区域防空无所不包。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更是实现了新型地空导弹车载平台的履带化,极大地提高了越野机动能力。苏军钢铁洪流甚至无需国土防空军的远程防空体系作为保护伞,仅凭自主的野战防空就可完成机械化突击作战。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苏军野战防空装备主要由各式单兵防空导弹、ZSU-23四管23mm自行防空炮、"通古斯卡"弹炮合一系统、SA-8/SA-9/SA-13近程防空导弹、SA-6/SA-12中远程防空导弹等组成,属于典型的攻势防空思想建设,成为了全世界体系最全、性能最强的野战机动防空力量。

收割北约装甲部队的"死亡镰刀"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绰号"雌鹿"的米-24武装直升机,成为了悬在北约心中的一把"死神镰刀"。由于美国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在越南战场上大放异彩,苏联同样不甘示弱,于1973年推出了第一代米-24武装直升机。米-24最大的设计特点在于具备强大对地攻击挂载能力的同时,保留了机内的人员舱,最多可容纳8名步兵。虽然西方国家对米-24体积狭小的步兵舱往往嗤之以鼻,不过阿富汗战争中米-24的步兵舱为紧急情况下挽救脱险人员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上世纪80年代末卡莫夫设计局的卡-50击败米-28成为苏联新一代武装直升机。由于配备了高度自动化的操纵系统,卡-50将飞行员与武器操作员合二为一,成为全世界唯一一款单人制武装直升机。虽然由于苏联的解体卡-50未能正式服役,不过苏联航空人员为丰富世界武装直升机的设计贡献出了自己的智慧。

不相上下的空中力量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而在空军方面,苏军战术航空兵的作战单位主要有歼击航空兵、强击航空兵等,依托东欧星罗棋布的地面场站进行指挥与目标引导。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苏联就已经实现了全部地面指挥系统的自动化,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从而提高了作战效率。由于欧洲境内的空中管制极为繁杂,各种频率、辐射能量的电磁波充斥着天空,进而带来了异常复杂的电磁环境。高度自动化的地面指挥系统为苏军战术航空兵的作战引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使得飞机自身无需开启搜索雷达、按照地面指引就能发现目标,并根据目标的威胁程度确定射击顺序。

受到地面探测雷达的搜索距离限制,苏军战术航空兵的作战半径通常不大于300公里。因此战术航空兵装备的作战飞机通常以轻型为主,凭借着巨大的数量使得北约防空体系无从招架,最终压垮对方。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1982年米格-29交付战术航空兵使用,并迅速取代米格-21成为新宠。米格-29装备了划时代的"舒拉-M"型头盔瞄准具与R-73大离轴角近程空空导弹,同时还具备强劲的亚音速机动性,使得以美国F-15、F-16等为代表的西方三代机在近距格斗时完全不是米格-29的对手,迫使美国空军在下一代战斗机计划——ATF方案中加入了"低可探测性"即隐身性来应对。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强击航空兵中的装备同样不容忽视。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苏-24、苏-25大批量装备强击航空兵。其中苏-24采用了可变后略翼设计,具备优异的低空突防能力,可携带远程地空导弹以及精确制导弹药,从而对北约地面高价值目标采取"外科手术"式打击。苏-25更是加装了厚重的钛合金装甲,即使面对小口径防空炮直射也安然无恙,在阿富汗战场上表现了卓越的生存性能。

200万人,13万辆坦克装甲车,悬在北约头顶的斯拉夫之剑

往事如烟,随着苏联的解体,威震四方的钢铁洪流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一支伟大的军队由此消失。曾经令敌人胆寒的力量并没有在战场上展现出应有的价值,最终却毁在了自己人手中,这一切不能不令人唏嘘,更值得我们去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