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1927年6月2日,上午十一点左右,王国维在颐和园的鱼藻轩静静地抽完了人生中最后一根烟,然后走下台阶,义无反顾头朝下扎入水中。水不过两尺,甚至连他后背的衣服都没有湿透。等众人发现他时,他的口鼻都已经被堵塞,无法抢救。

大家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份遗书,收信人是他的三儿子,遗书的内容为: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遗书落款的时间是昨天。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王国维遗书

当时50岁的王国维已经是清华大学国学院的院长了,昨天他才刚刚参加完学校的毕业典礼,送走了一批学生。

自杀那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处理了一些日常事务。然后和办公处秘书侯厚培认真讨论了关于下学期开学后招生的事项,随后他找侯厚培借了两块钱,侯没有2元的纸币,便给了他5元。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王国维

王国维花了5豪钱坐车去颐和园,用一块2角钱买了一张门票。这是王国维第一次来颐和园。

王国维出身于浙江杭州的书香世家。王国维的母亲在他四岁时便去世了,他跟随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父亲对待王国维十分严苛,这让幼小的王国维很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王国维幼年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他考入州学以后,接触了大量西学,王国维便产生了追求西方新学的愿望,他大量涉猎了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方面的理论,尤其是哲学。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王国维书法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王国维和自己的好友罗振玉一起去了日本。

在那个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分子们开始思考中国未来的出路。

大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上,他们激烈地反对传统文化,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使知识分子的尝试指向虚无。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王国维书法

而远在日本的王国维,却把自己寄托在古籍里,他甚至把收录自己大量介绍西方思想文章的《静安文集》以及《静安文集续编》烧掉了。罗振玉在甲骨文、古器物的拓片和敦煌文书方面的收藏,成了王国维学问资料的源泉。

侨居日本这段时期王国维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果,尤其是甲骨文和戏曲方面。他一生著书62种,批校的古籍超过200种。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1923年春天,王国维经引荐成为了溥仪的老师。成为皇帝的老师,对于传统的知识分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更何况王国维还只是秀才出身。

但是这荣誉对于王国维来说并不是那么纯粹。民国政府允许溥仪依旧居住在故宫里,像之前一样活动,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溥仪

外面正在轰轰烈烈地闹着革命,那高高的红墙把故宫和外界阻隔了起来。王国维留着辫子每天在宫里进进出出,但他能够明显得感受到传统文化正在日渐衰微。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将溥仪驱逐出宫。王国维受人推荐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院长,此后便一直在清华园任教。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当年的故宫

王国维于十点左右抵达颐和园。进入颐和园后,他一直沿着长廊行走,走到了尽头,在石坊上坐了一会儿,便折回头走到鱼藻轩。王国维对着湖面点燃了一支烟。

王国维平静地望着湖面,阳光的照射让一切裸露无遗。此刻他会不会想起自己的一生?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清晨的鱼藻轩

他生于两个时代交替之间,他早年积极地引进西方文化,这些文化的影响在他一生当中都挥之不去。看着时代动荡,中国传统文化日渐衰微,他毅然选择投身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留着晚清的辫子,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可是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抵挡不过时代,尽管他在时代的巨浪前奋力逆流向前,但也只能看着传统文化大势而去。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他一生朋友不多,自幼丧母让他的性格有了些孤僻的朋友。黄振玉是他一生的挚友,自己的求学多次受他支持,多亏了他的藏书自己才能够开展传统文化的研究,自己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刻黄振玉都相伴他左右,纷乱的世界多亏有黄振玉的支持陪伴理解。

他会不会想起自己早逝的长子,因为风寒先他而去,死时才24岁。儿子的妻子,自己的儿媳正好是老友罗振玉的女儿。他在悲痛之余选择把儿子留下的两千四百二十三块钱寄给了回到娘家的儿媳,可是老罗却把钱退了回来……此事之后他们见面竟然连基本的寒暄都省去了!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他的一生是矛盾的,各种方向的力无端地撕扯着他,他以自己的自制和勤恳默默地耕耘着学术,看似得到了盛名,可是真正属于他的时代已经离他远去了!

烟熄灭了,或许在这一根烟的功夫里他什么都没有想。

只是感叹于他眼前的美景,世间多少美丽被文人墨客们寄予无限情怀,而他能够给这个世界所留下的也只有这些了。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鱼藻轩

他死后,罗振玉伪造了一份他的遗书,内容是他对清政府忠心耿耿。这份遗书感动了溥仪,溥仪赏洋2000抚恤家属。

梁启超看清室给了钱,也找人向当时的北洋政府要求支付给王家一笔抚恤金,以示民国政府对知识人的关怀。

陈寅恪为他写了碑文,说你是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死。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罗振玉在王国维的著作的编订上竭尽心力,终究也算对得起他们这一生的情谊。

历史反反复复,循环向前,人们在几十年之后如梦初醒,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又重新开始推行传统文化。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广为流传,被世人奉为经典,但凡接触到中国传统诗歌的人都知道他的“境界说”。

北京文人之死|王国维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赴死

人间词话手稿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而他的死,一直都是众说纷纭。

他是一个天才,有着异于众人的智慧,这智慧给他带来了更多感悟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痛苦。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个体生命的失落,时代的失落。你的那种失落也许永远无法被人理解。

因为,天才注定是孤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