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误说:孩子犯错教育没有效果?父母把孩子当“外人”试试

最近我朋友问我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总是跟他对着干,不愿意听他的话,他要怎么做?

明明是孩子做错了,自己去教他,去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孩子还不愿意听。

就比如说最近发生的一个事情,自己出门前明明都跟孩子说好了,不要在公共场合哭闹,有什么事情好好说。

但是跟孩子逛到玩具店的时候,孩子又开始闹脾气,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根本就不能好好沟通,只要不给他买他就会大声哭闹,说什么也不依,就是要买玩具。

我朋友无奈下只好买下玩具,回到家里面想跟孩子讨论这件事情,其实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己做的不对,可是每次跟他交流过后,约定之后不再这样,孩子下次又会再犯。

对于自己家的孩子出现这样子的情况,我朋友表示非常的担忧,并且他目前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那么到底他应该怎么做才可以让孩子减少犯错呢?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孩子所出现的犯错行为呢?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每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试误说:孩子犯错教育没有效果?父母把孩子当“外人”试试


其实像我朋友所担心的这个事情,所遇到的这个情况,我相信在教育孩子的初期时,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子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总是频繁的犯错,自己不知道要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犯错行为。

导致于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犯错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往往就是反复的提醒,反复的去纠正他们的错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子的方式可以去纠正孩子的行为,以达到让孩子减少犯错的作用,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可能并没有起到本来想象中的作用。

当孩子做错事,父母们对孩子进行纠错,要么批评,要么责骂他们这样子的做法真的正确吗?难道孩子做错事是一件多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吗?

其实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的一些批评,一些责骂是没有太大必要的。孩子总是会犯错的,就算是大人也不能幸免,大人们经常也会做错一些事情

正如李嘉诚所说: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

试误说:孩子犯错教育没有效果?父母把孩子当“外人”试试


孩子会犯错这件事情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并且犯错并不就是一件坏事,有些时候孩子犯错可能反而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是一个心理学求证出来的“试误说”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孩提时代,孩子最具可塑性,所以要给他充分的机会去尝试、去发现,鼓励并允许孩子犯错,努力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清障工”。

所以我们在焦虑如何处理孩子犯错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试误说”这一观点,我和十安都是这一理论的受益者,变得的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而我也更加坦然的应对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负面反馈,心态逐渐变好,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试误说:孩子犯错教育没有效果?父母把孩子当“外人”试试


“试误说”

那么到底什么是试误说呢?其实它的起源是由于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内容就是把一只饥饿的猫关在笼子里面。而笼子里面有一些装置,比如说按钮或者是绳子,猫可以通过接触这些东西去逃出这一个笼子。

当猫刚开始被关进笼子里的时候,它非常的害怕,非常的恐慌,在笼子里面乱走乱撞,并且想尽一切办法想要逃出这个笼子。在给猫一段时间的适应时间,他就会懂得如何去打开这个笼子,并且可以自己从笼子里面跑出来。而心理学家会把每一次逃出的猫再关回笼子里面,并且记录每一次猫打开笼子的时间,经过多次的实验,心理学家得出了猫学习如何打开笼子的正确的学习时间频率。

而这个实验最后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就是:猫逃出笼子的时间和他所尝试的次数有关,当他尝试次数越多,他逃出笼子的时间就会变得越短,他认为这只猫实际上是在进行一个类似于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很多次这样子的错误的尝试,不断的纠错。最后,这只猫就学会了怎么去打开笼子。

其实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孩子每学习一个新的技能都需要不断的尝试,直到真的掌握了技能的核心才开始变得得心应手。

就好比孩子学习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自理,都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取而来。包括我们大人也是如此,很多人觉的自己懂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就是因为他仅仅是“懂了”并没有去尝试去实践。

试误说:孩子犯错教育没有效果?父母把孩子当“外人”试试


关于“试误说”,十安妈咪的建议:

  • 打破自己已有的认知成见,打心底认可孩子犯错实际上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况

很多的父母都有一种认知上的成见,孩子犯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要是没有及时教育和引导怎么办?最初我也是这样对待十安的,结果不仅没有教好十安还把自己搞得十分焦虑。还有的父母是孩子第一反应就是捍卫自己的权威,为什么我跟她说过了她还会犯错,我看她就没把我的话放在心上,必须要教育才行,现在就这样那以后长大了还得了?

其实这两种认知都是很片面却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为就像前面所提到的试误说一样,实际上当孩子出现错误的行为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况,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

因为犯错实际上是孩子探索和摸索的一种行为,只不过当前他们能力有限,且这样的行为在当前所处的情景里面是错误的。

只有父母从心底里认为孩子犯错就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才能够静下心来知道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继续摸索,否则则就只剩愤怒的教育和反复犯错的恶性循环。

正如鲁迅先生在《海上的儿童》中所写:“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试误说:孩子犯错教育没有效果?父母把孩子当“外人”试试


  • 教育孩子过程中及时从“当局者”过渡到“旁观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思,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其实孩子最初犯错的时候都会有天生的羞耻感,家长小时候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景,但是因为他们沉浸在父母的身份中忽略了整体的大局观,就会忽视一些小细节。

所以家长想要把握好孩子每次犯错的教育机会,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身份的转换,俗话说的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当局者”转换成“旁观者”,简单点来讲就是把孩子当“外人”,理性的去分析整个场景和孩子的行为,你就会发现这个过程不仅能改变你的心态,而且也能很好的利用孩子的“羞耻感”。

之前十安偷偷用我的手机给自己转了100元的零花钱,当我意识到钱少了之后很生气,但是我冷静下来尝试把十安当做“外人”,在我冷静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十安自己忍不住向我坦白了整个事情的原由,我问他为什么会愿意来坦白,他告诉他觉得被公开自己的错事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后面我也按照“外人”的方式让十安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从他零花钱里面扣掉了100元,并整理一个星期的房间的卫生,后面十安需要钱会来直接告诉我,即便他需要钱的理由我不认可,我也会选择让他付出劳动来换取,而不是直接以“为他好”的理由来拒绝他。因为面对“外人”我们除了情更多的是讲究平等。

试误说:孩子犯错教育没有效果?父母把孩子当“外人”试试

总结,关于孩子犯错的这个问题,家长不必要过分焦虑,也没有必要追求完美的犯错教育法。

简单的3个步骤就可以缓解父母的这个困境:

  • 改变认知,接受孩子所犯的错误
  • 把孩子当“外人”
  • 用“旁观者”的身份去分析孩子所犯的错误

美国作家珍妮·艾里姆曾经说过:孩子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