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立,趙匡胤如何一步一步收復南方?

Oo葡萄酒oO


宋朝是趙匡胤一步步建立起來,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 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 後逐步統一中國,由於疆域相對南宋而言到達黃河以北,所以被後世稱之為北宋。後周是“五代”中時間最晚的一個朝代。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突然暴病而亡,宰 相範質受命,輔佐柴榮的幼子柴宗訓繼立為恭帝。當時,恭帝年僅7歲,怎麼控制得了龐大的王朝呢?所以,當時的後周出現了“主少國疑”的不穩定局勢,殿前都點檢、宋州歸德 軍節度使趙匡胤掌握了兵權。一個由趙匡胤、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策劃的軍事政變計劃處在醞釀之中。公元960年,後周朝廷傳來急報:北漢聯合契丹向南進犯,趙匡胤率禁軍北上防禦。 當趙匡胤的大軍到達汴京(今河南開封)以北20裡的陳橋驛時,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如先擁立趙匡 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們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率領軍中的一班將領,擁到趙匡胤的寢所,齊刷刷地露出刀刃,高聲叫嚷:“我輩無 主,今日須得天子! ”接著,他們就把預先準備好的皇帝的黃袍,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大家高呼萬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件。其實,“陳橋兵變”乃是在趙匡胤授意下上演的。趙匡胤率軍開回汴京,石守信、王審 琦等將領在汴京城裡暗中做內應,結果輕而易舉地奪取了皇權,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由於趙匡胤當時兼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於是就用“宋”作為國號。中國歷史上的北宋王朝就 此開始,而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被稱為“宋太祖”。淨)宋太祖是如何鞏固統治的趙匡胤是涿郡(今河北涿縣)人,祖上世代為官。他自幼習武,體壯有勇力,擅長兵法, 遇事能隨機應變。他當初追隨周太祖郭威,在周世宗柴榮時任武官,屢立戰功。在高平大敗漢軍。周世宗南征,他在清流關戰役中殺死南唐節度使,生擒敵軍主帥,升任殿前都點 檢。陳橋兵變之後,他定都開封,年號建隆,後人稱他為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后,採用先南後北的方針,逐個消滅了荊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國,控制了 中原和南方的大部分地區。他在宮中設立了封樁庫,貯藏錢帛,準備進攻北面的北漢和贖取被契丹人佔據的燕雲16州。為了消除趙家王朝的隱患,趙匡胤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剝奪禁軍宿將和藩鎮的 兵權。他設立副宰相、樞密使、三司使,分散宰相之權。同時,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各級行政長官用文人,地方官互相監督,對皇帝負責。他所採取的政治措施,加強了專制主 義中央集權的統治,結束了五代混戰割據局面。但是,實行“重文輕武”、“結外防內”的方針,種下了北宋“積貧積弱”的隱患。趙匡胤在位17年,重視農業,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治理了以汴河為中心的運河,使社 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當他正要進一步去實現收復北方的理想時,卻突然去世。

擴展資料:領土範圍:政和元年宋因五代之舊,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的分裂局面,基本完成了中原地區統一。宋與遼的疆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茂山-白溝一線。由於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邊界上廣植柳樹。在與西夏的作戰方面,宋神宗力圖開擴疆土,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哲宗時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與貴德一帶的土地。崇寧三年(1104年)收復失地,置隴右都護府。建炎南渡之後,宋朝領土僅限於秦嶺淮河以南、岷山以東地區。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宋朝也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敘、瀘、黔、邕等州。 紹興八年(1138年)金朝領三省事宗磐等人將河南、陝西之地歸還宋朝。紹興十一年(1141年)《紹興和議》後,以淮水—大散關為宋金國界,南宋割唐、鄧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參考資料:


檸檬愛跳舞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北宋建立後,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並沒有結束:在北面有強大的遼和遼扶植下的北漢;南面和西面分佈著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荊南)等較大的割據政權;另外,周行逢在湖南、留從效在泉州、漳州還建立著一些割據政權。

面對這樣複雜的局面,壯志凌雲的趙匡胤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朝廷一直處於四處征戰的狀態:963年,趙匡胤派慕容延釗、李處耘出兵兩湖,滅荊南、湖南;次年,派王全斌、崔彥進、劉光義(劉廷讓)、曹彬分兵兩路向四川進攻滅後蜀;970年,趙匡胤派潘美率軍進攻南漢,次年滅南漢、南唐。



歷史路人卯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太祖、世宗兩代的將,屢立戰功,一直受到朝廷的重用,後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太祖勵精圖治,寬仁大度,嚴於律己,在位期間,宋朝國力強盛,逐步統一了中原地區。



從960年建立北宋到976年病逝,趙匡胤主要用了16年時間去收復南方,當然趙匡胤的成功也離不開後周兩代帝王的努力。趙匡胤收復的南方政權主要有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北漢、吳越王錢椒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為宋太宗趙光義所滅。



對於統一中國的計劃,趙匡胤主要採納了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對於被北方強大敵人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則設立了“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向契丹贖回。早在後周郭威郭榮時期,兩代帝王就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免除和減輕了許多徭役,恢復生產,同時整頓軍紀和管理機構內部的腐敗,使後周成為中原強國。後來趙匡胤繼承後周資源,而南方小國南平國力弱小、朝堂不穩,南漢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後蜀孟昶率眾投降、不戰而亡,南唐後主李煜多才多藝,但無治國之才,所以趙匡胤滅亡四國都是比較順利的。



但是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宋朝提防武將,雖然避免了像唐朝那樣的藩鎮割據局面,但是重文輕武,導致了後面一系列民族戰爭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