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后人,为何被周王以残忍手段烹死?

陈焕锐


姬、姜渊源

在历史传说中,周文王姬昌在渭水求贤,于是得到姜子牙的辅佐。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武王登基后,周国联合八百诸侯,东征殷商,最终逼死殷商君主帝辛,开创周朝统治。

近年来,在历史学者、考古学者的努力下,西周初年的真相得以披露:一般认为,姜子牙是羌族的首领,武王伐纣战争中,周、羌联军作为主力,灭亡了殷商,周武王还娶了姜子牙的女儿为周朝的王后。


周朝灭亡殷商后,对周朝的宗室以及功臣进行了封赏。其中,姜子牙被周武王册封在了齐国。姜氏齐国由此开始,直到春秋后期,才被田氏篡夺权力而灭亡。

周朝和齐国渊源很深,但即便这样,姜子牙的后人还是被周天子所烹死,这其中,原因何在?

三代的悲剧

武王伐纣的八百多年后,一个被叫做秦王政的中年人统一了华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但是,这个中年人,对于分封制度深恶痛绝,为此,还诛杀了不少主张分封制度的儒生。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秦王政之所以如此深恨分封制度,是因为夏商周三代,给了秦王政太多的坏印象。

夏朝的诸侯商国在做大后,灭亡夏朝,流放了夏朝的天子;


商朝遭遇了武王伐纣,至于周朝,早在秦王政统一华夏的六百年前,天子就遭到了诸侯勾结犬戎的杀害。这些事实,让秦王政深感诸侯不能信任。

事实上,之所以夏商周三代出现诸侯弑杀君王的情况,归根结底,在于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实力,是不断变化的。当天子不足以压制诸侯的时候,就是天子悲剧到来之日。

姜子牙后人的悲剧,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齐哀公的悲剧

西周周夷王在位期间,周朝的实力有所衰落,而诸侯在经过对外扩张以及有了各自的际遇发展后,出现了膨胀,逐渐的,有些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

周夷王在位期间,很多诸侯经常找各种理由不去朝拜天子,周夷王知道,这种“歪风邪气”如果不能及时制止,那么,迟早会有诸侯弑君的现象发生。

从传统管理学角度来说,想要下属臣服,就需要恩威并用——施加恩典拉拢人心,同时,立威让人感到畏惧。敬畏并存,才能稳定住秩序。



诸侯里面,齐国算是一个大国,而且距离周天子本土又较远,并且齐哀公有过多次不来朝贡的记录。

因此对于周夷王来说,以不尊重天子为名诛杀齐哀公,可以起到很好的立威作用——让其他诸侯知道,像齐国这样距离天子本土较远的大诸侯都会因为不尊重天子而导致国君遭到诛杀,其他人如果不尊重天子,后果很严重。

于是,周夷王以召集诸侯来京城开会的名义,把齐哀公骗到京城,当着诸侯的面,将齐哀公丢在沸水滚动的大鼎里,将齐哀公活活烹死。

不过,即便这样,周夷王也没有挽救周朝衰落的命运。周夷王的儿子周厉王因为与民争利,被周朝人废黜,周厉王的孙子周幽王,则直接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藤树先生


姜子牙,商朝末年人,周文王周武王的首席军师周朝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西周建立,封姜子牙为齐国国君。是诸侯齐国的开国之主。

周孝王驾崩,没有子嗣,前任周懿王的儿子姬燮即位,便是周夷王。天子即位,诸侯朝贺。当时齐国已然传至第五代齐候叫姜不辰,新君登基,远在巴蜀的蜀国都来进贡。周穆王之后国力开始走下坡路,一些异姓诸侯国,便不来朝见进贡,态度十分嚣张。齐国作为大国没有做一个好表率,也是接连两年不予进贡。

周夷王准备杀鸡儆猴,正好旁边有个小国叫“纪国”,纪国国君看出来了周夷王的心思,就造谣说齐国准备造反。姜不辰撞到了枪口上,周夷王派兵将姜不辰关入囚车,拉到镐京,架起好大一只鼎,抛入鼎中烹杀。周夷王册封姜不辰的弟弟姜静做新的齐君,姜不辰被称作齐哀公。

齐国传到第32代国君齐康公吕贷的时候,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并得到了周王朝的认可。所以后来战国七雄的齐国姓田不姓姜。国还是一个国。但是国君和姜子牙已经没有一毛钱关系了。


睁眼看西安


这个倒霉的人,是齐国第五任国君齐哀公。烹杀他的人,是周王室第八任天子周夷王姬燮。周夷王之所以烹了齐哀公,是因为齐哀公不去朝拜他。齐哀公之所以不去朝拜他,是因为自己有个特别的理由。什么理由呢?

(齐哀公剧照)

说起来,齐国第一任国君姜尚,不仅是周朝开国元老,还是周武王姬发的岳父,周成王的外公。因此,齐国就相当于周王室的外戚,两家关系非常亲密。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姜尚在被封到齐地营丘后,还得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征伐大权。

经过几代国君的艰苦创业,生生把本是贫瘠荒凉的齐地,建设得民富国强。再加上不断地开疆拓土,齐国不仅面积增大数倍,人口也翻了好几番,成为诸侯国中第一大经济军事强国。

当时,不光是齐国在奋发图强,所有的诸侯国都在努力变得更强大。就在各诸侯国日子越过越好的同时,曾经被众诸侯马首是瞻的周朝,却因为不断分封土地,导致国力日渐衰微。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诸侯不尊周天子的局面。到周夷王继位的时候,这种局面愈发严重,有的诸侯不光不来朝拜,还学着齐国四处攻伐,扩大疆域。

特别是远离都城的齐国,更是仗着山高皇帝远,对周夷王的号令从来都不理不睬,已经两年没有进贡了。

齐哀公之所以不去朝拜周夷王,他有个特别理由,他常在人前说,自己是五世国君,周夷王是八世天子,按辈分来排,他是长辈,当然不应该给晚辈行礼。

(周夷王剧照)

齐哀公的这个理由很特别。但是周夷王看来,却不能忍受。

同时,诸侯们见周夷王毫无动作,也愈发藐视周夷王,也渐渐不再朝拜,甚至削减或停止了进贡的财物。

周王室的威信受到了挑战,同时西方的犬戎部落也不断侵扰周朝。周夷王深知此时再不重树威信,周朝很有可能就会招来祸患。

周夷王二年,蜀国和纪国向周夷王敬献琼玉。

周夷王非常高兴,居然不顾“天子不迎诸侯”的祖制,亲自率领文武大臣到黄河边去迎接来使,并以宾客之礼,对待两国来使。

周夷王三年,纪侯来朝拜周夷王。

由于周夷王的生母是纪国公主,因此纪国也是周朝的外戚。所以周夷王对纪侯非常热情,两人更是无话不谈。

纪侯得知周夷王很不满齐哀公所为,便在周夷王面前极尽谗言,说了许多齐哀公的坏话。并说齐哀公不仅不敬天子,还有谋反之心。

(纪侯剧照)

纪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来,纪国在齐国东,纪侯眼见齐国强大,深以为患。但纪国国力弱小,不足以对抗齐国。所以他便想出了这个“借刀杀人”的计谋,希望能通过周夷王的力量,削弱齐国实力。

果然,周夷王听完怒不可遏,下定决心要除掉齐哀公。纪侯于是献上一计,周夷王听后,不由得眉开眼笑,连连点头。

不久,周夷王便“患了重病”。消息很快就在诸侯中传播开来。诸侯们纷纷前来探望,并为周夷王的健康,向上天祈祷,以此显示对他的忠心。

唯有齐哀公“荒淫田游”,根本没把周夷王犯病的事放在心上。

周夷王见齐哀公不来,显见是真如纪侯所言,没有把放在眼里,谋反那也必定是铁板钉钉的事了。

周夷王不久便称有要事与众诸侯商议,将所有诸侯都召集入宫。

齐哀公虽不尊周礼,但这种时候还是需要出个场。所以,他也不远千里赶到了镐京。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刚走上大殿,周夷王便命侍卫将他五花大绑,投进一口装满滚水的大鼎中。可怜齐哀公还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活活被煮熟了。

周夷王看到诸侯们面色惊恐,觉得纪侯这一招“杀鸡儆猴”,果然能起到树立天子威望的效果,顿时神清气爽,“病”竟不治而愈了。

不过,这一招有什么用呢?从此天下更乱,诸侯们对周王,更加不尊重了。

(参考史料:《史记》《竹书纪年》)


张生全精彩历史


周文王、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帮助下伐纣灭商后,建立了西周,周武王封姜子牙为齐国国君,姜子牙经商做生意不是那块料,但治理国家却是非常内行,他采取“因其俗,简其礼,通商之工业”的治国政策,为齐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结果后面几任国君的不懈努力,到了第五任国君姜不辰时齐国已成一东方大国而傲视群雄。


当然其他诸侯国也没闲着,也都在艰苦打拼一步步的富强起来,与此同时这些诸侯国的老主子周朝却在慢慢的走向衰弱,昔日武王、成王、康王的强盛时期已不复存在,从周昭王开始就在走下坡路,到穆王、共王时就已被其他诸侯国超过。

到了西周的第八代周夷王的时候,国力已经衰微,自然就不受其他诸侯国的待见,那就要看别人的脸色了,不但不来朝见,连应交的租子也都不叫交,而且各诸侯国之间也相互厮杀,也不通告老主子,完全没把主人放在眼里,挑战天子的权威,甚至还想打起老主子这点祖业的主意。


特别是齐国,自以为国力强大,又是姜子牙的后人,曾经是同志家兄弟的革命战友,没有做一个好的表率,现在想把周朝踩在脚下,已经两年没有向周天子进贡了,以至于其他诸侯国也是有样学样,周夷王这次的即位大典也不来捧场,就连远在千里之外的蜀国都来进贡,这让周夷王很没有面子,准备拿姜不辰杀鸡儆猴。

齐国国君姜不辰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姜静,觊觎王位已久早就想取而代之,便拉拢邻国纪国国君炀侯,这个纪国在炀侯的治理下也很强盛。


有一天炀侯觐见周夷王,在闲聊中炀侯看出了周夷王的心思,就趁机煽风点火,说姜不辰准备造反,周夷王也知道姜不辰没有这个想法,但他只好可以借炀侯的谣言来杀人立威。

周天子的权利虽然大,但并不能完全的管制住这些异姓王,以至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兄弟而不是君臣,随着老一辈的都去世了,新一辈的后人继承了先辈的家业,随着少壮派的不断壮大,这些诸侯不再接受周天子的约束,冲突也爆发的越来越频繁,到了周穆王以后,各个诸侯王就没把周天子当回事了。

周夷王就想通过努力来恢复天子的威严,周朝虽说已无往日的辉煌,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有诸侯国不联合起来,一对一的周朝还是有胜算的。


周夷王即位的第三年,周夷王生病,各个诸侯王都来看望,齐国国君姜不辰也是极不情愿帝前来看望,周夷王就设宴款待众诸侯王,众人落座后相互寒暄,谈笑风生,这时朝堂下的侍卫们架起一口大鼎,倒上水,点着柴火,不一会儿里面的水就烧开了,大家正在疑惑之时,周夷王突然下令将齐国国君姜不辰扔进了烧开的水中,把他活生生的煮熟了,在场的各位诸侯王都吓得面面相觑。

随后周天子封姜静为齐国国君,就是齐献公。


这位姜不辰死的是一个惨啊,主要是他自找的,不遵祖制,破坏规矩,周夷王也是借此枪打出头鸟,杀人立威。




遗产君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姜太公的丰功伟绩。 谋略鼻祖, 勤身苦志, 亦人亦神的姜太公。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尽人皆知,在中国民间,许多人把姜太公作为神明供奉,以期避邪驱灾、福佑平安,这是温暖的民间文化,不是封建迷信。姜太公之所以奉为神明是因为他韬光养晦、勤身苦志、智慧正直、圣臣圣君、百家宗师、灭商兴周、建齐兴齐、文治武功、丰功伟绩而被万世敬仰。其实姜太公的历史功绩并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和政治方面,太公在发展经济、兴办工商实业方面的功绩同样前无古人,光耀千秋。推翻一个旧商朝难,兴建一个新周朝更难。做为灭商兴周第一功臣,姜太公辅佐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父子开创周朝800年基业。自己被周天子封于齐地,短短十几年时间就把“地泻卤、人民寡、不事桑麻”的东夷大地治理成经济发达、国富民强的东方大国。

1、同利同得,擅利则失,互利共赢

姜太公正值壮年之时,虽有匡时济世之志,然而纣王无道、忠奸不分、黑白颠倒,大半生穷困漂泊,年过七旬,悬空直钩垂钓于渭水之滨,周文王姬昌闻讯驱猎车、驾猎马访聘为师。二人初次见面于渭水河边,相谈甚欢,当文王问及怎样才能使天下归顺之时,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纵观太公一生,先是拜师求学,后入商朝为官,不久辞官下海经商,历经七行八业,一事无成,后来幸遇文王从军从政,建齐兴齐造福东夷百姓苍生,最后善终于天年。有人不免疑问,姜太公辞官下海经商,凭他的能力和智慧为何一事无成呢?这话确实问到点子上了,据专家分析商朝是高度官僚垄断的工商业,只有权贵才能够经商成功(商人一词始于商朝),“毫无背景”的姜尚总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

但所有这些数十年的磨难使姜太公饱经风霜,自我修炼的更加老辣无双,在颠沛流离七行八业的历练中,社会阅历更加丰富,同时,太公也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深知人民的需求和强国富民之道。进而得出了:“同利同得、擅利则失、互利共赢”的万世箴言,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同道同理。

记得20史记90年代初期,央视记者采访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时,该企业家说道:“当我有10万元时,这钱是我的;当我有100万元时,钱是我亲朋好友共享的;当我有1000万元时,这钱是我的员工和股东的;当我有1亿元时,钱是社会的…”20多年过去了,这些话语音犹在耳,今天该企业家早已身价百亿,还曾经当过中国首富。

对客户尖酸刻薄“磨刀霍霍”者,终究只能赚点蝇头小利,难有出息。从某种程度讲,大公即为大私,《道德经》:“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越是同别人分享,别人越愿意和你合作,当然,你最后获利就更多。

正是由于姜太公治国富民有道、有德、有法、有术,使齐国从贫穷落后的东夷之国变成经济发达、百姓富裕的东方大国,直到3000年后的今天,山东依旧是经济大省。

2、姜太公治国---大农、大工、大商

记录太公与文王的问答史书《六韬·文韬》中提到:“大农、大工、大商,谓国之三宝。”兴农则谷足;工兴则器足;商兴则货畅通。

各安其处,民乃不虑。”粮食供应充足、器具百货应有尽有、货畅其流、经济繁荣。

3000年前的招商引资繁荣了齐国市场经济。太公治理齐国,大力进行技术革新、因地制宜发展渔业和盐业,妇女则种植桑麻,兴办纺织业。《史记·货殖列传》:“于是太公劝其女攻,极技巧,通渔盐”。

随着技术的改进、生产规模的扩大,物品日益丰盈,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生产出如此多的物品,仅靠齐国本地百姓“内需”自己消耗使用难以是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出口”做“国际贸易”。齐国商品销往他国,路途遥远而且盗匪横行,许多商人带货出门往往是有去无回。鉴于此,太公下令:“凡外国客商来齐国做生意免征税费,而且还免费提供食宿”,此令一出随即遭到国内许多大臣的反对,但事实证明太公的“招商政策”是成功的,外地客商带来了齐国人民急需的物品,满足了当地百姓的需求;同时,把齐国的海盐(当时在内地只有达官显贵才买得起海盐,普通百姓皆食用又苦又涩的碱盐井盐)、桑麻织品带至天下各地。就这样,齐国因靠近东海,海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盐业贸易使齐国逐渐富裕起来。

姜太公的招商引资政策,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一样,迅速的实现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强国之梦。

视野回到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中来,今天许多企业都采取各种公关活动、会议营销,诚邀各界人士参加商务活动,均有效的提升了企业形象,有利于宣传、推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比如IBM、SAP等商业巨头每年都会投入巨资举办此类活动,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市场。

3、从其俗,简其礼,因势利导,发展经济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曰:‘何疾也’,太公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也。’”

报政是周朝的封国定期向天子汇报施政效果的措施,相当于今天的述职报告。鲁公伯禽的“变其俗,革其礼”做法是与当地的传统习俗对着干,故民众难以接受;而姜太公的“从其俗、简其礼”做法是顺应、尊重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简化繁琐的周礼,因而受到民众的欢迎,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为民服务思想。

经营企业、开拓市场同样需要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奠基人、中国农业大学常青教授谈到期货债券投资时不要固执、不要“同市场搏斗、同大势抗争”,顺风行得万年船。

深谙商道谋略的营销者应时刻告诫自己,绝对不要和客户“发生争斗”,“客户永远是正确的”必须铭记在心智中;随着买方市场到来、信息的透明化,今天的客户已经变得“越来越刁蛮”,即便如此,也要做到顺势而为,避免和客户争吵,即使一时在口头上占了上风,失败还是买方,因为客户可能从此另寻别家不在同你合作了。

做为灭商兴周的第一功臣和被尊称为“齐老祖”的姜太公,他的发展工商之道和他的政治、军事思想一样惠及世人、万古流芳。

至于姜太公的后人被纣王处死一事,一种说法是太公对周王朝的功劳太大了,势力太强了,有些功高镇主使主不安所致,另一种说法是太公的后代过于奢靡,生活太腐化,云云。春秋战国时代,五霸之首的齐国后来就有“田姓取代姜姓”的历史典故。

我们研究姜太公,更主要的是学习他的智慧、谋略和如何古为今用才是“靠谱的事”。

欢迎读者朋友关注“阿宁说管理”,分享知识,创造价值。

<strong>


阿宁说管理


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封于齐,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的治国政策,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大国。但是,齐国的第五任君王吕不辰(又名“不臣”)竟然被周王活活烹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一切都要从纪国开始谈起

纪国是商朝时东方的诸侯大国,大体位于如今的山东寿光等地。因为国君为姜姓,因此与周朝的关系密切。西周初年,因不满齐国扩张政策,与鲁国结好,借鲁国之力抗衡齐国,三国之间长期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竹书纪年》载:“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宾于河,用介珪。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周夷王二年,蜀国、吕国朝贡,进献琼玉,周夷王在黄河边举行典礼,以宾客之礼待之。周夷王三年,周夷王召诸侯入京,把齐哀公丢入鼎里煮死。

国君被周天子烹杀,齐国却为此与纪国结仇,为什么呢?对此《史记》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齐哀公时,纪侯向周天子诬陷齐哀公,被周天子用大鼎煮死,立他的弟弟吕静为齐君,这就是齐胡公。

齐哀公是被纪侯告御状而死的。原来如此!是什么样的诬陷,才能让周天子把一国之君烹杀了呢?后人研究认为,问题出在头一年蜀吕两国进献琼玉上。也就是说,周夷王上位第二年,齐哀公没有如期朝贡,纪侯告状后,周天子以此理由烹杀了齐哀公。

2、周夷王被诸侯拥立为天子

按照古代谥法,“恭仁短折曰哀”,也就是说齐哀公吕不辰因“谦恭、仁惠、短寿”而得谥号为“哀”。谥号是盖棺论定的一种评价,由此可知齐哀公的历史声誉和口碑并不差。没有朝贡是真,但以此烹杀只是一个借口,还有着其他的深层原因。

《后汉书》载“夷王衰弱,荒服不朝”,因为周夷王时周朝王室威权不再,很多诸侯不来朝贡。是什么原因导致“夷王衰弱”呢?问题出在周懿王、周孝王身上。《竹书纪年》载“懿王七年西戎侵镐,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迁于槐里”。

这里说的是周懿王七年、十三年时受到西戎和翟人侵略,无力抵挡,只好迁都,打不过敌人就跑路,这种胆小鬼的行径为诸侯所不齿,此后周王朝无法有效号令诸侯。周懿王死后又生一件大事,更使诸侯对周王室满眼瞧不起:“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里说的是周懿王死后,按周礼是长子姬燮即位,但最终即位的是他爷爷辈、周共王的弟弟姬辟方,后世称“周孝王”。周孝王死后,姬燮被诸侯复立为天子,这就是周夷王。周王室在即位上违背祖制,进一步破坏了自身形象,给诸侯们立了一个坏表率。

因此,性格柔弱的周夷王被诸侯拥立即位后,周王室的话语权全面削弱:你爷爷抢你的位子,在诸侯的拥立下,你才成为天子,这怎么就跟闹着玩似的,是一出闹剧啊。在这种情况下,让诸侯们再尊重你不是天方夜谭吗?

3、齐哀公被烹杀的深层原因

有了上述那个前提后,再来看齐哀公被烹杀,就知道有深层原因了:一来周夷王想借此重振王室威风,至少是杀鸡给猴看,让其他诸侯不要跟风学坏了;二来借此维护姬姓周王朝的尊严,告诉诸侯们自己和天子“亲戚”之间,谁的关系更近、更铁。

这是因为周王室的姬姓、纪国的姜姓,与齐国的吕姓相比,其血缘更近、更亲。尤其在先秦更加讲究姓与氏文化的时代,维护同姓群之间的利益,显得更加重要。齐哀公被烹杀,让齐国把仇恨的种子播洒下来,导致了纪国最终被齐国所灭。

周庄王七年,齐襄公出兵伐纪,纪国不敌而亡。纪灭后,国都旧址被改称为“剧”。《汉书》载“汉文帝十八年,置菑川国,所属县三,剧、安平、楼乡也”。这里的剧就是过去的纪国。

不过需要特意指明的是,所谓齐国的结仇并非主要理由,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导火索。因为以齐国的国力,其一路向东扩张的道路上,必然要扫清一切障碍。纪国,就是这样被齐国盯上了。

也许有人说,纪国太不知名了,历史上真有当齐国对手的资格吗?其实,纪国真得非常强大,多了不说,只讲它曾有一个附属国:莱国,又称莱子国。想必很多人对其并不陌生,强大到敢和姜子牙争夺都城营丘的莱子国,当年曾只配当纪国的附属。



指动济南


姜子牙,亦作姜尚,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之后帮助武王伐纣。


武王灭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地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

周康王时期,周康王分以珍宝之器分给齐丁公吕伋、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及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丁公三传至哀公,因受纪侯在周懿王(周孝王之兄)前进谗言被懿王烹杀。哀公死后,他的异母弟吕静被立为齐君,是为齐胡公,其实说白了也是齐国之间的内斗造成了周朝的烹杀。

当在到文公三传至僖公。齐僖公先后与郑庄公及鲁隐公结盟,得到两国帮助,在其后十数年间齐僖公先后主持与多国会盟,平定宋、卫与郑三国之间的斗争。齐国与盟国郑、鲁以宋殇公不向周天子朝觐而讨伐宋国,以郕国不听从周天子之命令而讨伐郕国,平定许国逼使许庄公出走,立其弟许桓公为国君,平定宋国华督之乱。这个时候周王朝已经权威已经下降了。而且齐国日益强势。

再到齐桓公的时候更加强势而嚣张,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另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将齐国的霸业推至高峰。

但是当到了巅峰的时候,衰败也就开


始了,田氏为陈厉公妫佗后代,始祖为田完,因在陈国内被排斥,流亡至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而后田氏在齐国的势力日益增长,最后到了独权地步。

到了最后直接在前481年,田恒发动政变,杀死了阚止和简公,拥立简公弟弟公子骜为国君,是为平公。自此之后,田恒独揽齐国大权,尽诛鲍、晏诸族。田氏家族专权于齐平公、宣公、康公三代。到了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


之后齐国就和姜子牙后代无任何关系了。


杨先生的人


姜子牙是周朝四朝元老。被封齐地后,姜太公仍以“太师”身份辅佐了外孙周成王、重外孙周康王,可以说姜子牙对西周劳苦功高。

齐国和西周既是君臣关系,又是实打实的亲戚关系,一向相处很融洽,直到西周第八位君主周夷王当政,西周和齐国关系出现了裂痕。

为什么关系破裂,还得从周夷王的曾祖父周穆王说起。周穆王在位时,北方游牧民族犬戎崛起,就不太把宗主国西周放在眼里,连“岁岁纳贡”的规矩都不遵守了。

这有损西周的国威,周穆王岂肯善罢甘休?于是发兵犬戎,这个时侯西周还很强盛,犬戎不是对手,但游牧民族机动性强,打不过可以跑啊。所有周穆王一直没机会彻底消灭犬戎。

连年征战,对西周的人力、财力消耗很大。有大臣建议周穆王方式征讨犬戎,但周穆王很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西周的国力就这样被拖垮了,结果犬戎还是没消灭。


周恭王继位后,国库空虚。为扭转困局,周恭王开始大力裁军,并向诸侯国出售国土。周王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对外军事上对犬戎没了优势,对内坐视诸侯国做大。

周懿王继位后,内忧外患,而且天灾不断,西周慢慢走向衰落。为了躲避犬戎的袭扰,周懿王将国都迁到了槐里。

堂堂西周被外族逼得迁都,各诸侯国打心里再也瞧不起老主子了,西周贵族更是视之为耻辱。而他的儿子周夷王也因此没能顺利继承皇位,中间还被叔叔周孝王插了一杠子。

周孝王在位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有力的打击了犬戎,一件就是封非子于秦地。几百年后正是非子后代嬴政,终结了诸侯混战和周王朝。


周夷王好不容易熬到了当政,踌躇满志,一心想中兴周王室。于是他想找机会立威,打击一下那些气焰嚣张,不再朝贡的诸侯国。

周夷王二年,蜀国与吕国派遣使者向周王朝进贡,周夷王很开心,亲自到黄河边上去迎接。

周夷王三年,纪国国君纪炀侯到西周纳贡。国君亲自来纳贡,这给足了宗主国的面子。周夷王很感动,高规格盛情招待纪炀侯。

席间纪炀侯举报齐哀公有不臣之心,理由呢?首先他不向西周纳贡;其次齐哀公好战,不断侵略周边国家,扩充领土、积聚实力。


一提齐哀公,周夷王火就不打一处来。按道理大家都是亲戚关系,西周风雨飘摇,你该拉我一把,结果倒好,你不仅带头不纳贡,还经常以长辈的口吻教训我!

按辈分来讲,周夷王应该喊齐哀公为表姥爷。但在古代皇权为大,你就是长五辈见了皇帝,也得磕头高喊“吾主万万岁”。

想到此处,周夷王决定拿齐哀公开刀。但齐哀公平常根本不来拜见君王,那怎么办呢?周夷王想到一个主意——诸侯会盟。


会盟是西周祖上的老传统,这理由齐哀公没法拒绝,不去齐国就会被孤立。

周夷王三年秋,齐哀公领命赴会。不过他没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一座祭天祭台和一口底下烧着熊熊大火的大铁锅。

齐哀公一到,便被周夷王以“谋反”罪名拿下,然后被扔进大铁锅里“煮烹”。

这场盟会十分血腥,齐、周也因此结下了世仇。但周夷公“杀鸡骇猴”,也并没有达到立威的目的,西周仍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花木童说史


这是宗周历史上的大事件,被周天子(周夷王,周武王云孙)烹杀的姜太公后人是齐哀公(姜太公玄孙),罪名不是不向朝廷进贡,而是被诬陷造反,这一冤案史称“纪侯谮之周”。主要人物除周夷王、齐哀公之外还有纪炀侯与齐公子静,也就是日后的齐献公。

具体经过要从齐哀公继位一开始说起,哀公继位齐侯之后一直被同父异母的兄弟公子静视为眼中钉,总想取而代之。于是公子静决定拉上东方纪国国君炀侯来成就自己的野心。纪国又被称为己国,是商朝便存在的姜姓大国,西与邻齐,东邻莱、夷、杞(初国于河南境内后迁至此),东南为莒国,西南与鲁相接。在宗周之初,炀侯治下的纪国疆域不仅不逊于齐、鲁等新兴国家,而且国力似乎还更要强大。

成周初期诸夏、四夷地图

于是纪殇侯带着平日公子静搜集到关于齐哀公的各种黑材料,跑到天子周夷王处检举揭发齐哀公“荒淫田游”,这里的“荒淫”主要当做“沉湎于某事”来讲,而田游就是打猎——在古代统治者的大规模大猎活动就是一种军事演戏,一个诸侯每天热衷于这种需要组织能力和纪律性的活动,朝廷肯定会往谋反的路上想,更何况周夷王被叔公孝王夺过大位,对这种事一直非常敏感,于是马上信了纪炀侯的“检举揭发”,于是下令把齐哀公抓到京城扔进大锅里烹杀,以儆效尤!同时指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齐公子静为新齐侯,是为齐胡公。

周夷王冤杀齐哀公确实吓到了诸侯们——大家实在不得不怀疑周天子是否真的那么公正。三年楚君熊渠僭越称制,并封三个儿子为王。这件事表明周夷王已经人心丧尽。

齐胡公得来的君位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将他送进了修罗场。他在齐国被视为凶手和篡位者,为了逃避人们的谴责,他将齐国国都由营丘迁到了薄姑。但齐哀公的同母弟公子山与齐哀公的儿子趁现在齐胡公刚刚迁都,人心涣散之际义旗高举杀了齐胡公,为了感谢叔父的功劳齐哀公之子将君位让与公子山,是为齐献公。百余年后,齐襄公以“复九世之仇”为名,灭亡了纪国。

齐国刀钱

齐献公继位后将国都迁到了临淄。这座伟大的都会在后近千年的岁月中成为了齐国唯一的都城和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齐都临淄故城遗址图


临淄石刻,见证了千年都会的繁华与寂寞


陳大舍


高票答案说了一大堆都没说到要点,唯一一句理由“齐国接连两年不进贡”还是历史发明家的言论。要讨论周天子为什么要杀齐哀公,先要对西周当时形势有所了解。

西周王朝的上升时期是武王、成王、康王三代,其中康王达到顶峰。而到昭王、穆王、共王年间,就进入了衰弱时期。到周懿王时期,危机四伏就开始走向暴露了。所以《周本纪》说“懿王之时,王室遂衰”,《汉书·匈奴传》也说“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周懿王死后,即位的居然不是太子燮,而是他的叔叔孝王。其中发生了什么我们不清楚,但是这种非正常即位肯定伴随着权力斗争。周孝王一度定都犬丘,可能也是被贵族势力逼迫。在孝王死后,国内贵族又拥立太子燮即位,就是周夷王。这个时候,夷王对诸侯、卿大夫控制很弱,居然“下堂见诸侯”,被《礼记》称为是天子失礼的开始。

另外,周夷王身体非常不好。《左传》提到他身患恶疾,或许这正是他没顺利即位的原因。在他即位后,诸侯也都祭祀名山大川,祈祷他康复。而就在他在位三年的时候,纪国国君纪侯向周夷王告状,说了齐哀公不少坏话。具体的坏话是什么我们也不清楚,但是从结果齐哀公被烹杀来看,一定是犯了很重的罪孽,或许是祈祷周夷王早死?

总之,周夷王对此很生气,或许也是想对诸侯立个下马威,所以甚至没有过多的调查,就判了齐哀公的死刑;不仅如此,还采用了残忍的方式。“王致诸侯,烹齐哀公”,很明显是为了挽救王权衰弱而杀鸡儆猴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