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秦隸-古隸

秦隸,又稱古隸,它起源於戰國時代的秦國,盛行於西漢前期,是一種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字體,在結體上帶有明顯的篆書痕跡,我們從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四川青川縣戰國木牘中可以看出,秦隸在字的結構上和篆書的差別不大,只是在用筆上有所不同,把篆書的圓轉變為方折,這是最大的區別。另外還刪繁為簡,截連為斷,筆畫有粗有細,部首可以有混同等等。

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唐代 孝經碑

西漢的石刻隸書存世不多,以前我們只能看到《霍去病墓刻石》、《五鳳二年刻石》以及西漢末年的《菜籽侯刻石》等少數刻石文字。20世紀70年代以來湖南長沙馬王堆、比江陵鳳凰山、山東臨沂銀雀山、甘肅武威等地出土了大量的的帛書和簡牘,增加了我們對西漢隸書的認識。西漢初期,國家統一強盛,經濟繁榮發達,人民生活穩定,文化藝術昌盛。公元前二世紀末,為了保護張騫等勘察通向中亞、歐洲的“絲綢之路”,漢武帝派遣將軍霍去病、李陵等人,帶領軍隊進軍河西、新疆等地,沿途屯田戌邊,修築了許多城郭烽塞關隘。

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石臺孝經

西漢隸書

清末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這些被荒棄的遺址上挖出了大量漢代完整的或已殘斷所的竹木片,上面全部是以墨書寫的文字,內容比較豐富,從中央發佈的沼書、法律、命令、到兵卒的名冊和錢糧收支等,無所不有,這就是聞名中外的漢簡。西漢到東漢中葉,紙張還沒有發明和普及,竹木簡和帛(一種絲織品)被當成“紙”來使用,而帛比竹木更稀貴,當然用帛作書者比較少,又因為竹木簡容易保存,所以,我們現在發掘出來的大都是竹木簡。漢簡書法,它的形態和用筆變化比較大,有生辣雄勁,屬於古樸的隸書;有草率急就,自由開放,成為章草的範疇;還有的向楷書轉化。漢木簡書除了部分比較工整之外,大多數由於使用的原因和社會生活日趨繁雜,不得不追求簡易速成和草率急就,這是竹木簡書的一大特色。正因為如此,反而在書法藝術上表現出一種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獷拙實、變化較大而不拘謹的古拙神韻。我們從西漢隸書中,可以看出由秦隸演變而成東漢隸書的發展演變過程,西漢隸書填補了我國書法藝術史上從秦隸到東漢碑刻隸書這一過渡階段的空白,還為現代書法家們提供了研究的新課題。

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東漢 尹宙碑

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元代隸書

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元代隸書2

東漢隸書

一種新的字體產生時,開始總是不免帶有不規則稚拙的形態,但是到了統治階級的手裡,漸漸被規則、工整的形式所代替,這是漢字書法藝術的發展規律。東漢盛行立碑刻石的風氣,有權勢人好作豐碑,內容大多數是為統治者歌功頌德以及記錄祭祀和迷信等。碑字當然要端正,美觀,不能如常簡牘那樣的草率寫法了。這樣,大量書寫碑字便為隸書正體化提供了實踐和逐步完善的園地。尤其在字的體態方面,因為碑字求整齊,就逐漸選擇了正式樣,以略扁的方形為基本體態。隸書的趨向工整、波勢的產生、點畫的俯仰以及帶有裝飾性的挑法等等,都是這種加工、發展的結果。東漢碑刻隸書則代表了漢隸極盛時期的風格,從而也成為漢代最成熟最規範書體的典範。

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清代隸書

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清代隸書

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清代隸書

流傳至今的東漢碑刻大約有一二百種,有的原石已不存在,僅僅保留拓本,數量較多,而且風格不一。東漢碑刻隸書,大體可以分為二個大類,一類是字形比較方整、法度比較嚴謹,並且波磔分明;另一類書寫比較隨意自然,法度不十分森嚴,有放縱不羈的意趣。此外,在豐富多彩的東漢碑刻書法中,還有一種書刻在摩崖上的隸書,由於石面不平整的特殊條件,形成了書法的特殊效果。

東漢以後,隨著時代的發展,隸書自然靈動和樸拙的韻味就逐漸減卻了,陳陳相因,難免走向模式化,到了魏晉時代通用文字的地位為楷書所取代,雖隸意猶存,然漢人的神韻已風光不再,以後歷經唐、宋、元、明各代而逐漸衰落。

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清代鄧石如隸書

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清代鄧石如隸書

清代隸書

到了清代,隸書呈中興之勢,又形成了隸書迷承與創新的時代。清代的隸書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清初書壇。清代初期王時敏、鄭簠和朱尊等力倡恢復隸書古樸奇批、雄深峭拔的風貌,開闢了碑學的先河,基本上代表了清初隸書的風貌。二是清代中期隸書。至清代雍、乾時期,隨著金石之學的逐步興起,大量碑碣的出土,出現了大量金石考據方面的專家和學術著作。許多解經證史的資料,被越來越多的學書者藉以探求書法藝術,從而導致了清代中期書壇上碑學的逐漸興盛和帖學的衰落。這一時勺金農長於碑學,他以漢、魏隸書為基礎,並從民間書法藝術中汲取養分,從而形成了法度森嚴、古穆淳厚為特點的高古奇異的隸學流派。同時期有名的隸書家還有鄭板橋、黃易、桂馥、伊秉綬、鄧石如等人。其中伊秉綬的隸書個人風格較為明顯,他的隸書善用濃墨,烏亮如漆,用筆隸結合,筆畫光潔精到,無碑跡的斑駁,旦卻富有金石之氣。其後的鄧石如本是篆書高手,他的隸書是在學成篆書之後臨寫漢碑的,因此結構用筆出規入矩,且多新意。其書風方圓並見,以方為主,體勢方正,筆畫平實,重感和力感非常強烈。形成骨勁茂豐、雅潔勻稱的鄧派風格,卓然立於眾多清代隸書名家之中,從而成為清代隸學的高峰。清包世臣將其隸書列為“神品”。三是清未隸書。經過清代中期近百年的雜糅,到了清未嘉、道時期,碑學盛行,各類漢簡資料不斷被髮掘。這一時期的代表書家有陳鴻壽、何紹基、楊峴、胡震、錢松、趙之謙等人,在參研各類碑版和簡牘書法的基礎上,逐漸開始獨樹一幟,另立書風。其中的陳鴻壽隸書汲取了漢摩崖石刻的意趣,用筆清瘦蒼秀,簡古率意、飄逸超脫。在結體上,將隸書結體割裂改裝,造型奇特。他學隸雖以漢碑為基礎,但在其隸書中卻不見漢碑的方整,有匠心別具之妙。清末最有影響的書法家是何紹基,所作隸書無誇飾矯情,鬆弛任性;筆勢豪宕奇崛,具有突出的個人書風。晚清楊峴的隸書,結構不著意於點畫的工整,用筆又不純以漢碑的陽剛取勝,而是化剛為柔,柔中見剛,彎曲柔韌而又不失雄強之勢。其邊款行書滲碑入帖,行書中透出碑味,對後世書風影響較大。

在晚清藝術史上,趙之謙無疑也是最為重要的書法家之一。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隸書參用北碑檔書書意,用筆渾厚遒潤,頓挫有致,筆筆中鋒字裡行間筆意顧昐,各具意態,行款較為活潑靈動。

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清代何紹基隸書

從古至今,隸書發展的繁榮與興盛,這裡全都有了,值得收藏

清代何紹基隸書

在清代二百多年裡,由於碑學的盛行,隸書之學成為漢代以後的又一中興時期,並對近代乃至現代隸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隸書因其既具實用價值,又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因而現在仍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