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忠字難全

談起“忠”的時候人們會自然想到歷史上的那些名臣清官愛國將士,如屈原、蘇武、諸葛亮、魏徵、范仲淹、包拯、岳飛、文天祥、于謙等等,他們忠於自己的國家,心懷在胸的是民族大義,百姓的安危,這正是他們的忠貞之處。

(三國·蜀)諸葛亮《兵要》: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兇。故良將守之,志立而揚名。

《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說:“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忠者,德之正也。忠,是人對天地、真理、信仰、職守、國家及他人等都至公無私,始終如一,盡心竭力地負責完成分內義務的美德。

從古至今,忠字難全

從造字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於心為敬,故忠從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為正直之德,故從中聲。《說文解字》中講:“忠,敬也,盡心曰忠”。人要做到竭誠盡責就是忠的表現。

一箇中,一個心,以你信仰的對象為中心,對象可以是宗教,皇權,父母,或者其它。中在心上,預指端正心態,以正確的原則來主宰自己的心思意念。所以愚忠的人不是真正的忠誠,因為缺少遠見,和行事的魄力。但遠見和魄力被私慾控制要壓制君上則為不忠。所以,“中”和“心”在一起,從古至今,“忠”字很難全!所以,有時候忠與不忠很難選擇,反而會出現愚忠、叛徒,失去了中心。

愚忠,常含貶義,常指愚昧地忠實,不計後果,不想原因,不衡量利與弊,只知道按照命令去做某事,沒有自己的想法。

“愚忠”者都是忠臣,其行為方式是:不論發生什麼情況,都絕對忠於自己的君主和國家,始終朝有利於君主和國家的長遠利益的方向努力。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不僅不會在昏君和暴君(一般都是被奸佞之臣利用和操縱)的貶黜和刑罰面前退卻,即使面臨個人乃至親族的滅頂之災,他們也寧折勿彎,寧為玉碎,勿為瓦全。

從古至今,忠字難全

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卻不去勸諫,不可以認為是忠誠的。 “知而不爭,不可謂忠”出自《公輸》

三國時諸葛亮心懷濟世安民的夙願,擇仁君而輔之,感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白帝託孤的信任,在《出師表》中表達了自己臨危受命,忠心如初,獨支大局,力挽狂瀾,直至南中平定,百姓豐衣足食,後繼續輔助後主渴望完成光復漢室的大業。他的忠於職守、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一直為後人所傳頌。


從古至今,忠字難全

南宋岳飛“精忠報國”的事蹟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金兵大舉進兵中原之時,面臨中原淪陷、山河殘破、人民流離。岳飛力主抗戰,率領岳家軍抗金破敵,屢建奇功。他嚴於治軍,體恤士卒,愛民如子,締造的“岳家軍”軍紀嚴明,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著稱,每戰必勝,令金兵聞風喪膽,連金兵也不得不嘆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然而奸臣秦檜卻賣國求榮,陷害忠良,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岳飛“還我河山”的凜然正氣及“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的愛國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千百年來,人們是多麼懷念岳飛等忠臣良將,而對秦檜等奸臣又是何等地痛恨和憎惡,有詩曰:“萬古共稱秦檜惡,千年難沒岳飛忠。日月同明唯赤膽,天人共鑑在清衷!”

所以,忠字難全,中與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