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日本在二戰期間為何有如此大的軍事實力,他的武器從何而來?

努斯拉1


在二戰爆發前,日本是亞洲地區唯一的列強,也是亞洲地區工業體系最發達的國家。


日本能夠在亞洲地區脫穎而出,主要和兩場戰爭有關係,一場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一場戰爭是日俄戰爭。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後,日本一躍成為了東亞強國,依靠著鉅額的戰爭賠款,日本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

從甲午中日戰爭結束,一直到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建立了亞洲地區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擁有了一支排在世界前列的艦隊。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殲滅了沙俄兩大太平洋艦隊,逼迫沙俄割讓了庫頁島南部地區。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開始步入西方列強的行列,成為了亞洲地區唯一的列強。在順利成為西方列強後,日本開始大力發展工業和軍事,逐漸縮小了同歐洲國家之間的差距。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日本是世界第六大工業國,工業產值佔到了世界的3.8%,僅次於美、德、蘇、英、法五國。憑藉著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日本武器的自給率非常高,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主要裝備都是日本自行研發和生產。


因為造船業發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日本海軍的實力非常強大,絲毫不亞於同時期的美國。當時日本海軍裝備了10艘航空母艦,艦載機採用了先進的零式戰鬥機。

太平洋戰爭剛剛開打的時候,日本零式戰鬥機的作戰能力遠勝於同時期英美兩國裝備的艦載機,“零式神話”一度成為美國飛行員的噩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還下水了兩艘7萬噸級別的戰列艦和一艘7萬噸級別的航空母艦,只是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更勝一籌,在二戰後期美日雙方的裝備差距逐漸拉大,日本海軍最終在二戰中全軍覆沒。

同海軍的強大不同,日本陸軍的裝備水平並不高,主要裝備著老式的三八式步槍和一些簡易的重武器。


而同時期的歐洲軍隊已經開始機械化作戰,整體的裝備水平領先了日本一代。日本能夠在二戰前期取得較大的優勢,主要是因為日本對手的裝備水平同樣落後。如果日本和德國交換對手,那麼日本肯定會被法國軍隊和蘇聯軍隊好好地教育一番。

雖然裝備水平不高,但是日本陸軍的訓練水平和作戰意志都比較強。日本陸軍重視槍法和拼刺的訓練,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是二戰時期最長的制式步槍,適合遠距離精準射擊和近戰拼刺。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投降率非常低,歐美軍隊在處於絕境的時候經常會交槍投降,而日軍從來沒有出現過指揮官帶隊投降的問題,這種狂熱的作戰風格,也是日本能夠在二戰前期打遍東南亞的重要原因。

當然日本人的野心最終也換來了失敗的結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資源匱乏的缺陷逐漸暴露出來。在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的時候,日軍只能通過“萬歲衝鋒”和“神風特工隊”來負隅頑抗。


最終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一敗塗地,成為了二戰的戰敗國。


歷史總探長


客觀的說,當年我們口中的“小日本”,其實只是日本人身材小,其他方面還是很強大的。

日本的國土面積約為37.8萬平方公里,英國的國土面積約為24.4萬平方公里,德國的國土面積約為35.7萬平方公里,意大利國土面積約為30.1萬平方公里……

也就是說,日本並不“小”,比很多歐洲國家都要大。

我們之所以覺得日本小,一是因為和中國比較,顯得小。二是因為日本國土形狀狹窄,顯瘦……

再看日本的人口,1939年統計的約為7300萬人,當時的美國也只是1.3億人,德國人口約為7000萬人,英國人口約為4700萬人,法國人口約為4100萬人,中國人口4億多。

所以,日本人口也不少,可以一下子動員出這麼多的兵力。


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向西方學習工業文明,雖然基礎弱,但發展的確實很快。尤其是與軍工相關的產業,發展尤為迅速。

舉個例子,1937年日本鋼產量是580萬噸,中國只有4萬噸。日本的石油儲備約為169萬噸,中國只有1.31萬噸。

在日本侵佔我們東北和沿海地區之後,更是把中國原本就缺少的工業基礎大量佔領,中日工業差距大得驚人。

日本很早就從德國那裡學習了先進的軍事理論,獲得了一系列的先進技術。所以,日本絕對不需要大量進口武器。他們的強大的軍工產業,在戰爭初期完全可以滿足需求。

後來佔領了中國東北等大量地區之後,更加有了資源保障,雖然比不上美國,但在亞洲是沒人比得上的。

日本的軍工產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海軍艦艇吧。

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擁有航空母艦10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20艘,輕巡洋艦17艘,驅逐艦130多艘。可以說,此時的日本海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之一。

所以,作為侵略方的日本,必然會保證其軍工產業,絕不可能依靠進口武器的。


但是,日本雖然發展快,相對於歐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基礎畢竟還是相對薄弱的。所以,戰爭後期處於劣勢之後,資源捉襟見肘,“回血”速度越來越慢,戰敗不可避免。


七追風


雖然日本在二戰期間把中國血虐,佔了中國半壁江山,並且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打的英美聯軍節節敗退,佔據了整個東南亞地區。但是有一說一,日本在二戰期間的軍事工業能力,還是要用客觀事實來看待的。


第一、日本是當時亞洲唯一有完整工業體系的近代化工業國家。但是日本工業體系的整體水平並不高。屬於二流國家的水平。

第二、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工業水平受制於日本國內整體落後的工業體系,軍工的整體水平跟歐美比較,水平也不是特別高的。

第三、海軍的情況稍好,但是陸軍裝備和航空兵卻要嚴重依賴於國際技術轉移。自主的研發能力不強,發展也有嚴重不平衡。

第四、日本早期的軍備發展雖有亮點,但隨著歐州對日本軍工技術轉移的中斷,日本的武器在二戰後期迅速全面落後於歐美。

下面就此四點,具體說說二戰日軍的幾個軍事工業的門類。



軍事航空業

先說一個很有名的戰鬥機——零式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是日本軍工水平在二戰期間的典型代表。關於零式戰鬥機的水平,這裡就不細說了,如果一言以概之,就是前期性能非常的優秀,後期迅速被美軍反超,屬於在當時被神化的戰鬥機之一。

那麼,日本人是怎麼造出零式戰機的呢?答案就是歐洲對日本的技術轉移。

前些年日本導演宮崎駿拍過一個非常優秀的動畫電影,叫《起風了》。這個電影裡面就有日本團隊到歐洲買航空技術的情節。在當時,日本的艦載機,整個就是在德國亨克爾公司的技術轉移基礎上搞出來的。



二戰之前,德日之間的航空技術轉移是公開的秘密。德國當時不僅跟中國搞貿易,轉賣武器給中國。對日本也是一樣,多次轉移技術給日本。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當美國人第一次看到零式戰鬥機時,第一反應就是這貨肯定德國人搞的。

當然了,日本人也不是直接抄。日本的天才設計師也會根據亞洲的實際情況對德國的成型技術進行改進。零式戰鬥機就是在這種技術改進之下,飛機細節被設計師進行高度壓榨,於是便變成了當時的傳奇戰鬥機。

後來零式的性能被美軍超越過,德日之間又進行了深度的技術轉移(當時兩國在陸地上不連接,具體溝通是靠潛艇實現的)。這其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KI—61飛燕式。

飛燕式戰鬥機對日本航空工業,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機型。日本人正是通過飛燕式的研發後,才第一次在航空工業上實現了一次跨越式發展,初步的搞明白的工業化生產戰鬥機的方法。不至於像搞零式時,那種只能靠照抄,然後自己再改改的水平了。


順帶再一說,當時日本海航飛機的發動機也是從歐美購買的。比如說零式戰機原配的瑞星發動機,實際上就是買的美國的黃蜂發動機,與後來在太平洋上與零式廝殺的野貓戰鬥機,用的是同款發動機。

其實,還不僅僅是零式的發動機。當時日本所有的星型氣冷機,都和美國技術有關。後來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封鎖技術,不再向日本轉移發動機技術。於是日本就只能去德國尋找新的發動機技術。

德國和日本都是軸心國盟友,對日本也不藏著掖著,向日本先後轉移了噴氣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的技術。結果噴氣式發動機的技術中途丟了,日本設計師到了獨立搞出了噴氣式發動機的技術難點,但是最終居沒有把這兩項新技術用在新型的戰鬥機上。於是到最後,日本人就索性不玩了。乾脆直接自暴自棄的搞起了“八嘎彈”。(神風敢死隊)

裝甲工業

相比於還能跟歐美掰腕子的航空工業,日本的坦克工業就與歐美不在一個層次了。

日本內閣在軍費的傾斜上,其實並沒有虧待陸軍。畢竟,日本陸軍一向以蘇聯紅軍為假想敵的,陸軍軍費從來不比海軍少。但是問題就在於:相比於航空工業,當時世界上的坦克及軍用裝甲車輛的國際技術轉移,要保守很多,也要少很多。

換句話說,在德國和蘇聯大規模研究裝甲兵技術之前,世界上的裝甲部隊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水平。(一樣的爛)

比如說二戰之前,當時世界上賣得最多的坦克是隻有六噸重的英國維克斯坦克。



這個型號的坦克,國民政府買過,在抗戰期間還有過重用。日本也買過,日本人最早的坦克裝甲車,也是在這個只有六噸重的維克斯坦克的基礎上開始研發製造的。

但是從維克斯坦克之後,國際上就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坦克製造技術的轉移了。所以和航空工業不同,全世界的坦克工業自從維克斯坦克以後,基本上各自憑本事吃飯。

像我們中國沒有研發能力,那就只能現買現用了,打壞了也沒轍。日本的研發能力比中國強很多,有改進能力,先從微型開始,再一步步的到中型坦克、重型坦克,最後形成自己完整的裝甲工業製造體系。

但是前面已經反覆強調了,由於日本的工業水平不高。因此在二戰爆發後,原本大家都是在維克斯坦克這一條起跑線上開跑的。但德國和蘇聯憑藉高人一等的工業水平,很快就一騎絕塵,甩開了所有的國家。然後美國人依靠其強大的汽車工業,也取得了後發先至,彎道超車的效果。而日本人,也包括意大利人,就逐漸被真正的列強甩開,只好躲在角落裡暗自哭棄了。

雖然說日本在二戰後期也研發出了一些重型坦克,但是這些坦克都沒有量產,只是停留在試產和研發階段。沒有一輛重型坦克用在了實戰當中。

海軍軍事工業

相對於裝甲軍事工業的爛,日本的艦艇工業就很有成就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日本的造船工業本來就很強。早在一戰前,日本的技術人員就去英國學習造船業。因此,日本人的造船業,那可是英國師傅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

一戰之後,日本的造船工業總產量就已經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英國和美國。即使是二戰期間被打美國的稀巴爛,但是日本在戰後的造船總量仍然是亞洲第一,後來還一度躍居為世界第一。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韓國和我們新中國先後超過。

需要說明的是,海軍很燒錢,一般的國家根本玩不起。但是日本人敢玩海軍,卻是因為日本的海軍戰艦的造價非常低,幾乎所有級別的戰艦成本都要低於歐美的同級別戰艦的成本。

比如說,日本長門級戰列艦的造價是4300萬日元,按當時日元對美元匯率2:1來算,約合2100萬美元。而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的造價卻高達2700萬美元。一艘就差了600萬美元的成本。

還比如,日本大和號戰列艦的造價折算成美元大約是7000萬美元。而美國同級別的耶和華級戰列艦卻高達1.2億美元。這差距幾乎就是一倍的了。

所以說,日本雖然比較窮,但是咬咬牙,也能造得起大艦隊。畢竟造船這個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天生就適合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後發國家。我們新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搞好航空業,也沒有搞好汽車和裝甲業,但是造船業搞得還不錯。說到底還就是因為技術門檻相對較低。



陸軍輕武器工業

日軍在二戰當中最有名的武器是他的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這支著名步槍除了火力不夠猛,經常被美軍的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的火力壓制外,其實也沒什麼短板。但是手動步槍落後於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這是不用懷疑的結論。

那麼,日本當時為什麼不搞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呢?

首先可以拋出一個結論:日本當時不搞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不是因為怕浪費子彈。日本雖然只是末流工業化國家,但人家子彈好歹也是有幾十億發產量的,不至於說幾支衝鋒槍都養不起。

順帶一說,衝鋒槍用的手槍彈,其實是造價很便宜的子彈,只有全威力步槍彈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通常來說,越是缺資源的國家,就越是會大量製造衝鋒槍。因為衝鋒槍是最省錢同時也是火比較優秀的武器。

那麼既然不是因為怕浪費子彈,那麼日軍就是不搞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呢?這其中原因其實很簡單。

不搞半自動步槍,是因為日本的武器設計師玩不轉,實驗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最後只能用繳獲的美式伽蘭德半自動步槍仿製,才山寨出了日本自己的半自動步槍。但是產量也非常的低,一直到戰敗前都沒有山寨出多少成型槍。

而日本人不搞衝鋒槍的原因,是因為日本的工業技術不行,造出來的衝鋒槍成本太高昂,實在是配發不起。

具體來說,當時日軍的一支百式衝鋒槍的造價,可以製造:4支三八大蓋,5支M3,10支司登或者1挺MG42!



一把衝鋒槍的成本居然和德國一把重機槍的成本相當,這才是當時日本不要衝鋒槍的真相所在:日本人落後的槍械生產工藝讓他們無法在二戰中期製造出低廉的衝鋒槍。

到了二戰後期,在德國人的指導下,日本的輕武器製造成本才得以控制,才開始製造只有大約20美元的衝鋒槍。

但是為時已晚,當時日軍已經被美軍打的奄奄一息。據說一艘滿載武器的運輸船,船上運輸了改造之後的衝鋒槍,結果運輸船在半路上被美軍擊沉,於是前線的日軍也就再也沒有見過新式的衝鋒槍了。

二戰結束之後,美軍開始清點日軍物資,從倉庫中發現了一萬多支衝鋒槍,原本是打算用於本土決戰的。只是沒用上。



總結:日本其實並不算小,如果加上日本在二戰前的殖民地(朝鮮、臺灣、東四省)在內的話,日本的實力是比很多歐洲國家都要強很多的。同時日本也是當時亞洲國家中唯一有全套工業體系的國家。因此日本在自我研發,並融合德國對他技術轉移後,擁有了吊打中國和毫無準備的英美實力。

這也就是所謂的初中生吊打小學生,完全不費吹灰之力。

但是當歐美國家進入戰爭狀態後。他們憑藉雄厚的工業實力,迅速與日本拉開差距。而日本由於失去了德國對他的技術援助,單靠自己的技術儲備又無法趕上列強的步伐。於是到了二戰後期,日本的武器裝備全面被歐美碾壓,直至被吊打。


Mer86


首先看看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中日兩國的幾項重要經濟指標,工業總產值日本是60億美元,中國是13億6千萬美元;鋼鐵產量日本是580萬噸,中國只有4萬噸;銅產量日本是8萬7千噸,中國是700噸;石油產量日本是169萬噸,中國是13000噸,一目瞭然,是否能夠理解雙方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

(明治天皇)

日本國土雖小,“脫亞入歐”之後卻是亞洲第一個完成現代工業革命的國家,幾乎也是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擁有完備的軍事工業體系。在軍事擴張野心的刺激下,以及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日本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猛烈擴張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僅1937年一年,日本的軍工投資就達到了22億3千萬日元(舊幣),是1936年的兩倍還多。

1937年12月,日軍從上海追擊過來攻陷南京僅僅用了四天時間,而日本人從東洋三島侵略到中國大陸,卻整整用了四百年。他們的第一支火槍是1543年從葡萄牙人手裡買的,從而開闊了視野和激發了靈感,到1592年發動侵朝戰爭時,豐臣秀吉派出的16萬士兵中有25%使用的火繩槍,日本人當時稱大口徑的火繩槍為“鐵炮”。



(少年裕仁)

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人逐步建立自己的軍事工業體系和現代軍隊體制,並且通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進一步對其檢驗和完善,1880年研製成功第一款國產製式武器“村田步槍”,到1898年被裝有新式槍機的“有坂系列步槍”所取代。尤其是甲午戰爭的豐厚回報,日本人將清廷賠償的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廣泛用於教育事業和軍事工業,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全面抗戰爆發時,日本的軍事工業投資佔全國工業總投資額的61.7%,政府內閣的軍費撥款佔財政預算的50%,各種軍需品和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什麼叫“軍國主義”?這就是了。

(日本的坦克生產車間)

當時的日本已經具備年產作戰飛機1580架、坦克裝甲車330輛、大口徑火炮744門、軍用汽車9500輛的軍工生產能力,至於步兵輕武器、小口徑火炮和彈藥的生產能力,完全可以滿足日本軍隊進行大規模作戰的年需求量。這一點很重要,日軍的武器裝備未必有多麼先進,但是卻能夠做到自研自產、成體系和足量生產,是維持一支現代化軍隊作戰的基本條件。

在開戰之初,日軍僅僅採購了少量緊缺而未及研製的大型飛機,比如從意大利購買的100架重型轟炸機(實際交貨85架),其它武器並無多少外購,它與德國的關係暫時還不如中國,而美國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並不方便直接出口武器彈藥。



(日本兵工廠炮彈車間)

真正制約日本軍工生產的短板,是這個島國戰略資源的匱乏,它特別缺少棉花、羊毛、橡膠、有色金屬、石油和煤炭,比如其鐵礦石年產量僅有45萬噸,加上從朝鮮掠奪的60萬噸,也遠遠不能滿足每年600萬噸的需求量。因此它需要從美國大量進口石油產品、廢鋼鐵等戰爭物資,有人統計過,開戰前三年日本從美國輸入的上述物資佔到總消耗量的54.4%。

這就是美國所謂“孤立主義”和綏靖政策的為禍所在,並且美國人因此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當他們發覺日本的野心逐漸南移時,1941年初又開始推行“隔離主義”,拒絕向日本提供戰爭物資,走投無路的日本人只好挑起了太平洋戰爭。



(日本婦女檢查子彈生產)

還一個幫忙的就是張少帥和他的東北軍,當時的東北僅撫順一地年產煤炭700萬噸,本溪年產60萬噸,兩個城市的合計產量居全國第一;鐵礦石已經探明的儲量中遼寧省就佔到了全國的79%,鞍山和本溪的鋼產量佔到全國的40%,再加上張作霖所建“奉天兵工廠”的生產能力和武器保有量,都被輕易送給了日本人。

如果說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帝國主義還缺乏與中國全面開戰的底氣,然而“偽滿洲國”的建立改變了這一局面,用日本人自己的話說:“日本本土資源實甚貧乏之現狀,由此情勢為之一變”,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一聲嘆息爾。

(日本自產的坦克)


度度狼gg


如果單從日本的國土面積來講,確實是小。但戰爭拼的是經濟、軍事、科技、製造等綜合國力,日本在二戰時擁有完備的軍事工業體系,雖算不上世界一流水平,但絕對是名列前茅,而日本的造船業卻是絕對的一流。日本二戰除了從德國獲得過一些潛艇的技術外,其它所有的戰爭武器都是自己生產、設計、製造的。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強弱不能與大小直接劃等號,日本除了資源匱乏外,其它方面都不“小”。

我們先看一下日本軍事實力崛起之路

日本的近代崛起,要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這次改革使日本成功的脫亞入歐,成為亞洲的首個資本主義國家。明治維新完成了日本的原始積累,掃除了日本奔向強國道路的所有障礙,使日本很快從歐洲獲得了現代工業發展理念。

這一時期的日本,通過改革地稅等手段獲取的大量財政收入,基本都用在供養軍隊和補貼軍事工業。日本把一些廠礦企業轉讓給大財閥,如三井、三麥等,使日本的軍事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再加上明治天皇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最終使日本迅速成為不可小覷的亞洲強國。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獲得了鉅額的戰爭賠款,自信心大大增強,隨後便開始了對遠東地區的侵略擴張,這時的日本已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賠款的近50%用於擴充日本的海陸軍備,尤其是日本海軍獲得了鉅額投資,為造船業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還有一部分賠款是用作金融改革的準備金。日本戰前由於缺乏資金,無法快速啟動金融改革。在獲得賠款後,明治政府將一部分作為銀元兌換的準備金。通過確立的金本位的貨幣制度,使日本迅速納入世界經濟體系。最後一部分就是成立造船基金和教育基金,使得日本的學校基本全覆蓋。

日俄戰爭後,日本完全控制朝鮮以及我國東北地區,源源不斷的戰略資源流向日本。日本在東北成立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管理著鐵路之外的礦山、港口、行政區域、文化和科研機構及情報組織,這些都為日本發動戰爭積累了資源和軍事實力。

我們再來看一下日本完備的軍事工業體系

日本二戰時期的明星武器,如零式戰機、航母及戰艦等,這些武器都是源自我們耳熟能詳的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日立、日產、松下等軍工企業。好多人會恍然發現,這些企業不都是造汽車的民企嗎?日本企業是寓軍於民的發展模式,戰術瞬間轉換成軍工企業,和平年代主要以民用為主。但它們的軍工設計研發能力絕對是世界領先水平,迫於戰後各種的約束,日本隱忍不發,但我們絕對不能輕視。

二戰時期日本的整體軍工水平算是世界前列,造船業是絕對的世界一流。當時世界上搞航母的先驅就是美、日、英三國,在萊特灣海戰之前,日本海軍規模一直名列前茅。三菱重工在二戰期間生產了包括飛機、坦克、軍艦在內的大量武器。像零戰就生產了一萬多架,坦克和裝甲車有4000多輛,航母有大鷹號、隼鷹號、天城號、龍驤號等。

川崎重工二戰期間生產了1萬多架飛機,生產的航母有加賀號、瑞鶴號、飛鷹號、大鳳號、瑞穂號等。富士重工二戰期間生產了2萬多架飛機,4.4萬臺發動機,飛機佔日本軍機總量的32%。日立製作所生產1.2萬臺飛機發動機及2000多輛中型坦克。二戰期間日本的大部分軍車都是日產生產的。松下電器對日本侵略戰爭也是有突出貢獻的,它生產了日本大量的機關槍子彈的簡單金屬部分,還有整套的無線電收發報機及所有軍用通信設備的整機和部件。

日本的航空工業水平應該是強於第二梯隊,但與歐美還是有些差距;武器裝備方面與蘇聯基本相當,日本主要受制於資源匱乏;在造船方面,日本可以說是和美國旗鼓相當,日本電子設備稍差一些。但所有的軍事工業都很完備,所有武器自給自足。

所有,國家軍事實力的強弱,不能以人口和土地面積來衡量,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拼的是科技與經濟。日本雖小,但實力不可小覷,不能小看日本。


野史也是史


縱橫還真就沒看到哪個國家在二戰中用進口的武器就敢挑戰全世界的,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的,靠進口是不好使的。

以國土大小來論軍事實力,實際上是一種淺薄的認知,日本國土雖小,卻是一個大國,不管是二戰時期還是當下,絕對不能小窺,也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

今天,縱橫就來分析分析日本在二戰時期的武器及軍工發展。

進口的武器再牛,終究不是自己的

日本在二戰中的武器大多都是自主生產,自成體系,在二戰中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能說強,起碼都是自己製造和生產的。

二戰中後期,德國和日本建立軸心國聯盟關係,為了支援日本,德國還用潛艇不遠萬里長途跋涉偷偷給日本送了一些武器的樣品和圖紙,然而,日本並沒有採用,而是繼續用他那千年的三八大蓋縱橫天下。

與日本的這種對武器自主研發還是依賴進口思想最有區別的應該就是近代中國了。

近代中國曾經兩次希望依靠進口的武器打敗日本,一次是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希望用購買的外國軍艦擊敗日本,第二次是全面抗戰爆發前,老蔣希望打造60個德械師來對抗日本。

進口武器花費不少,水平也不算太落後,兩次卻都是以失敗告終,尤其是老蔣打造的德械師,單從輕武器的數據來看就可以壓著日軍打,中正式步槍和毛瑟步槍,完爆日本的三八大蓋;捷克式輕機槍,完爆日本的歪把子;馬克沁重機槍也要比日本的重機槍要好一些;就連手槍都是德國進口原裝的,絕對要比日本的強。

儘管如此,蔣介石辛辛苦苦打造的德械師在淞滬開戰僅僅五天就損失過半,南京保衛戰後就再無德械師,可見雙方整體實力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啊。

從這一點來說,進口的武器就是再好,沒有為己所用一樣是白扯淡。

以軍艦和飛機來看日本在二戰初期的軍事實力

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和歪把子輕機槍雖然在整體性能上不如歐洲造的,但是最起碼都是日本自主生產的,不夠就使勁造,壞了可以修,在數量方面,三八大蓋可以滿足幾百萬日軍的需求,而輕機槍更是做到每個最小作戰單位都擁有一挺。

三八大蓋和歪把子儘管性能不夠優良,但是在中國戰場上還是很實用的,尤其是三八大蓋更是為中國戰場而研發的。

事實上,陸軍的武器一直是日軍的短板,我們不能光看到日軍的三八大蓋就認為日本的實力不咋地。能夠代表日本二戰軍工水平的,不是機槍、坦克,而是飛機和軍艦!只有空軍和海軍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

日本一直將海軍作為其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本的海軍都大放光彩,在軍艦和航母的研發上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就是日本建造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建造的11艘艦隊航母更是差點稱霸太平洋。

在中途島海戰之前,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一直壓制美軍,後來在中途島海戰中因為指揮出現問題導致慘敗,並不是日本海軍實力比美軍虛。

日本海軍如果遇到的不是美國,縱橫相信日本的海軍將會有更多的表現。

而日本的飛機制造水平也不虛任何國家,日本在二戰時期研發的零式戰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太平洋戰爭早期,更是橫掃美軍,完全壓制美軍的戰鬥機,直到美國繳獲一架零式戰機後才研究出其弱點。

制約日本軍工發展的,從來都不是技術問題

從日本的軍艦以及飛機來看,日本到二戰時期的軍工技術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為什麼我們看起來日軍的裝備和歐美國家相比,依然處於較為落後的狀態呢?

同時期的美軍和蘇軍,衝鋒槍和自動步槍大量列裝,而日本連一把步槍還是小口徑的拴動式,並不是日本研發不出衝鋒槍,而是因為步槍更加節省子彈。

限制日本軍工發展的,從來都不是技術問題,在日本產業革命下進行的殖產興業,使得二本從明治維新後奮起直追,是帝國主義中起步最晚,進步最快的國家,用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百年時間才能完成的產業革命。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工業化水平,完全能夠支撐日本進行對外侵略,尤其是面對周圍這些在當時世界上連二流國家都算不上的亞洲國家來說。

所以,制約日本軍工發展的一直都是鋼鐵、石油等資源,以日本的研發能力,一旦有充足的資源支撐其戰爭機器,後果絕對不堪設想。

中國為全世界反法西斯主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是說我們打敗了日本,而是我們以血肉之軀在中國戰場牽制住了日本,始終沒能讓日本走出戰爭泥潭,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與此相比,當時的世界強國法國,投降德國後,更加助長了德國法西斯的氣焰,給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增加了壓力。


史論縱橫


二戰期間日本的工業體系就已經很完善了,唯一的問題就是日本資源匱乏,需要大量進口武器原材料才能滿足戰場上日本軍隊對武器的需求。

那麼日本又是如何一步步崛起從而成為世界一流軍事強國的呢?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也是一個和清朝一樣積弱的國家,後來明治天皇效仿西方進行改革並大量購買西方先進戰艦,為了購買更多的軍艦,明治天皇以身作則寧願每天少吃一頓飯,節省開支攢錢買武器!對比同時期慈禧為了修建頤和園而挪用海軍軍費,就可以理解為何甲午戰爭日本大勝而清政府慘敗了。

甲午戰爭,日本集全國之力孤注一擲打贏了戰爭,從清政府那裡獲得2億兩白銀的賠款,而這筆錢也幫助日本迅速走上跨越式發展道路。

後來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俄國取得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權。

再後來日本通過《辛丑條約》向清政府索賠達七千多萬的鉅額賠款,這筆錢中國政府也一直在還,可笑的是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還是一直在還,一直還到“淞滬會戰”前。而這筆鉅款也是日本工業發展的一大助力!


後來東北張作霖崛起了,日本曾想拉攏張作霖,並多次提出在東北開設鐵路和礦場,還有移民等要求,但張作霖都拒絕了,於是日本人就炸死了他,再沒多久就發動了“九一八”,全面佔領東北地區。

東北在當時是我國有名的煤炭,鐵礦產地,日本佔領東三省後便成立滿洲炭礦株式會社,開始大規模開採煤炭,鐵礦。滿炭的理事長就是策劃炸死張作霖的原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河內大作。之後此人還曾經營山西產業會社,在山西為日本搜刮礦產資源,經濟資源等。

而這種日本人成立的會社在當時的日佔區還有很多,只要是日本需要的都會被他們源源不斷的送到日本本土進行武器製造。


所以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就是典型的以戰養戰。日本靠打敗中國獲取鉅額賠款而發展自身工業,等日本國內的工業體系趨向於完善後,便開始掠奪中國的礦產資源來製造武器,從而進一步侵略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獲取更多的資源……

但是僅僅靠掠奪他國資源還是不夠的,所以整個二戰期間日本的武器裝備還是整體落後於西方國家,像步槍,坦克,航空母艦等等,甚至日本戰爭前期都沒有大規模裝備衝鋒槍,這都是日本資源匱乏所導致的。

記得《亮劍》裡張大彪曾對李雲龍說:“以前覺得日本的三八大蓋真好,後來咱們有了美國武器才覺得日本人的東西真差”!(原話不記得了,但大體就是這個意思)

張大彪的話是很中肯的,二戰期間日本人制造的武器相比於中國那是很先進的但是相比於美英德等國還是差點,他們在很多武器研究方面因為資源匱乏能省則省,比如零式戰鬥機,去掉了很多裝甲保護,甚至機身都採用了大量的鋁合金非常容易燃燒,還有航空母艦,日本的航空母的主甲板竟然是木製的,日本的坦克亦是如此,在東北戰場上還曾出現過蘇聯坦克直接碾碎日本坦克的情況!



所以日本的軍事技術很發達,他們可以在有限的資源範圍內製造出最適合他們使用的,能將其性能發揮到最大的武器。但還是那句話,日本本土資源匱乏,如果不掠奪他國資源是很難維持一場長期戰爭的。


鹹魚閒聊


日本的發家致富之路---戰爭。

日本雖小,但是他崛起了,他的崛起之路,就是戰爭。通過戰爭大發橫財,通過戰爭,去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從日本覺醒,到日本發展壯大,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



日本覺醒,是從明治維新開始的,明治維新在1868年開始,到1931年,日本開始侵華,中間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的時間。從明治維新,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日本用了二十多年。正是這一段時間,為日本超越大清做足了準備。甲午戰爭前,日本購置軍艦,買不起吉野號,天皇每天吃一餐,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飾,全日本都在捐款籌措軍費,最後拿到的錢可以買三個吉野號了。正是甲午戰爭日本擊敗了大清,拿下了兩億白銀的賠款,同時又得到了大片領土。而幾年後的庚子賠款,日本又大賺一筆。隨後的日俄戰爭,日本依舊是發財的。這些都是日本日後崛起的基礎,可以說,這個基礎是非常紮實穩固的。



而日本作為一戰的戰勝國,開始了自己工業化的進程,日本的工業可以為他們提供大量裝備。而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再度讓日本賺的盆豐缽滿。東北軍的兵工廠,東北肥沃的土地,都是日本最想要的。東北的兵工廠,可以說是亞洲第一,同時,他們的裝甲部隊和空軍,實力遠在日本之上,這些都落在日本人手裡。如果說,之前的戰爭,日本得到的都是戰爭潛力的必需品,而九一八,他們得到的是可以直接開戰的資本。


日本在全面侵華之後,所到之處,他們都進行掠奪屠殺,得到的,不可小視。而通過幾十年的經營,日本的軍工已經是非常完善了,雖說和英美蘇沒法比,但在亞洲足夠用了。

而日本的發展其實也可以說是能省則省了,日本海軍雖說很強,但是,日本海軍軍艦質量還是一般,而且,還是沒有美國那麼強大的潛力。日本雖然小,但他勵精圖治的經營,一直都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軍武文齋


在抗戰初期,因為軍工產量一時跟不上,日本確實從國外進口過武器,而這個國家,就是意大利。

首先要說一下,二戰時期日本的軍事實力相比美蘇德英這樣的強國是差距甚遠的,根本算不上強大。而在抗戰前,由於經濟不景氣,日本的軍工生產低迷。七七事變以後,雖然日本進行了緊急動員,但是這需要時間。

在1937年時,日本僅生產了42600支步槍,2300挺機槍和670門火炮,根本不能滿足需要,因此不得不緊急向意大利訂購了72架重型轟炸機、10萬支步槍和部分炮兵用觀測機。

BR20轟炸機

七七事變以後,日本的93式重爆和93式輕爆已經顯得老舊,在戰鬥中損失較大,而新式的97式重爆性能雖然出色,但是此時剛投入生產,產量太低,不夠使用。所以日本不得不向意大利訂購了100架菲亞特BR20雙引擎重型轟炸機,不過實際只交付了72架(也有說法是85架)。

菲亞特BR20雙引擎重型轟炸機在1936年首飛,在當時屬於性能比較出色的轟炸機。日本訂購的BR20重型轟炸機在1938年到貨,被命名為“伊式重爆”。不過在實戰中表現不佳,在攻擊蘭州時損失慘重,因此不久就陸續退出了現役。

另外在抗戰中中國曾經繳獲了一架受傷迫降的BR20重型轟炸機,修復以後作為運輸機使用到抗戰結束。

墨索里尼視察意大利空軍的菲亞特br.20轟炸機

三八式步槍

沒錯,日本從意大利進口的第二種武器是三八式步槍。日本由於軍工產能不足,因此委託意大利幫忙生產一批三八式步槍,數量是10萬支(也有說法是13萬支)。不過意大利人表示完全按照三八式步槍的話來不及生產,因此建議使用意大利卡爾卡諾步槍的槍機配三八式步槍,這樣可以加快生產速度。

出於無奈,日本同意了意大利人的條件,這批步槍在1938年和39年陸續到貨,被命名為意式步槍。不過讓日本人再次失望的是,這批步槍做工很差,經常卡彈或者是槍機損毀。所以最後這批意式步槍被扔給了海軍陸戰隊,配發給二線警戒部隊使用。

炮兵用觀測機

日本從意大利進口的炮兵用觀測機具體型號和數量不詳,希望有了解的同學可以補充一下。

意大利炮

說到意大利炮,大家肯定會想起《亮劍》裡李雲龍獨立團的那門意大利炮,當然,電視劇裡用的道具其實是法國的M1897野戰炮。不過八路軍115師,還真的在梁山戰鬥中,從日軍手裡繳獲了兩門意大利的65毫米Cannone da 65/17 modello 13山炮。

Cannone da 65/17 modello 13山炮並沒有出口到日本的記錄,所以不是很清楚日軍從哪搞來的這兩門意大利炮,所以寫在最後做一個補充

Cannone da 65/17 modello 13山炮

除了從意大利進口過武器外,日本還從德國獲得了一些武器,不過數量不大,大多是作為樣品參考,所以不在這裡羅列。


不沉的經遠


日本在近代史上也曾是一個閉關鎖國、落後捱打的國家,但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就逐漸躋身進入列強俱樂部。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先後重創了清朝和俄國,奠定自己在遠東的國際地位,然後又繼承了德國在我國山東的權益。到了二戰爆發時,日本是亞洲國家中唯一的一個列強,因此自身的軍事實力是比較強的。


不過當時日本的工業化程度其實並不比美、英、法、蘇聯等國高,只是一個半工化的農業國家(20世紀30年代初)。只是相對於同時期的農業國家中國而言,日本算得上是一個擁有較完整武器工業的國家,而且兩國實力差距挺大的。

在二戰爆發時,中日的鋼鐵產量對比是1:145,煤產量對比是11:20,石油儲備量對比是131:16900,銅產量是7:870。武器方面的差距更大,日本可以年產飛機1580架,國民政府算靠買。日本年產坦克330輛,國民政府也全靠買。再加上由於日本國內實行戰時法西斯政策,將工業基本收歸國有,所以海陸空三軍的武器基本上能夠自產,而當時的我國由於自身工業太脆弱,很多重要武器都靠買。


如果陸軍的差距還比較小,那麼差距最大的是海軍了。根據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期間,美、英、日、法和意五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此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總噸位比例為5.25 : 5.25 : 3.15 : 1.75 : 1.75。因此到了上世紀30年代二戰爆發前,日本海軍的實力位居世界第三位,強於法國海軍和意大利海軍,也強於同時期的德國海軍。二戰末期,日本又建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噸位的戰列艦大和級(滿載排水量73000多噸)。相比之下,同時期的中國海軍實力顯得不入流,無法同任何列強國家相比,最大的主力軍艦僅有數千噸。


在中日戰爭爆發後,歐美列強宣佈保持中立,停止了向日本出口武器。因此日本唯一可以依賴的武器進口國家是遠在歐洲的盟友德國。二戰時期,日本從德國引進了U型潛艇、各型雷達、魚雷艇和各類潛水裝備、戰鬥機的DB601發動機等等,並作為本國武器自研的參考。由此可見,當時日本的工業化水平在列強國家之間並不算高,但日軍勝在了戰鬥素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