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文:緊抓制度建設 發揮頭雁效應

10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博士在《中國文化報》發表題為《緊抓制度建設 發揮頭雁效應》署名文章,以下是文章全文。

曾繁文:緊抓制度建設 發揮頭雁效應

當前,制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企業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設的因素很多,既有歷史遺留問題、管理者思想認識不到位等主觀原因,也有政策供給保障力度不足、管理人才比較缺乏等客觀原因。

一方面,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設需要好的環境作支撐。而現實情況是,在健全政策制度供給方面依然存在不完善、交叉重複、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這就使文化企業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設遭遇較強的外部“摩擦力”。

另一方面,雖然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呈現出較快的增長勢頭,但大部分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都是在從事具體的實際操作、營銷服務,具備文化企業管理才能的管理人才並不多,甚至許多文化企業管理人員都缺少將專業與市場、企業管理融會貫通的綜合性管理能力,導致文化企業“重業務、輕管理”“重收益,輕人才”等問題經常發生,與現代管理制度要求存在巨大差距。

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要求,立足於推動文化供給側改革和消費升級,應從以下 4 個方面著力推進我國文化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堅持正確發展方向,做好頂層設計

按照“分類指導、分類施策”原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和“以社會效益為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的方針,全面做好文化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規劃指導。

對於國有文化事業轉企改革和國有文化企業,應在健全“三會一層”治理機制的基礎上,妥善處理好文化產業的經濟屬性和社會意識形態屬性,將國有文化企業“黨的統一領導”與國有文化企業“董事會具體決策領導”有機融合、將股東會與國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職能有機結合,保持國有文化企業的政治本色和正確方向,建立起管理制度、激勵約束機制、內部控制、風險防範、選人用人、財務預算管理等一整套管理制度,明確國有文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促進平等競爭,提高管理效率。

對於廣大非國有文化企業來講,要堅持引導與幫助相結合,大力開展非公文化企業黨建工作,將黨的領導通過組織建設的形式貫穿到非公有文化企業中去,確保文化企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創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文化產業發展良好環境

要充分釐清政府與市場在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發揮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彌補市場失靈的職責,做好服務文化企業管理與發展工作,營造文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良好氛圍。

要大力支持文化企業特別是國有文化事業單位改制轉企的創造創新,用創造性的方法、創新性的思想和模式解決企業管理中的難題。要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宏觀調控工具,做好防止壟斷競爭、鼓勵中小企業優勢互補和強強聯合、文化企業兼併重組等服務工作,加快打造一批優質的骨幹文化企業,發揮它們在管理上、機制上和市場開拓上等各方面的頭雁效應,帶動文化企業發展壯大。

同時,通過“放管服”改革與加強管理有機結合,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文化市場,

促進文化要素和文化產品、服務的順暢流通,增強文化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經營管理的內在動力與堅定信心。

加強制度建設,為文化企業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設提供保障

要進一步加強制度整合,改變目前“管理多頭、目標多點”的制度供給現狀,確立以黨委宣傳部門為牽頭單位、以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的文化企業發展部際聯席會,定期研究文化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及經營管理中的困難和問題。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整合,篩選合併重複政策,清除不必要的政策,減少政策交叉。

要根據文化企業不同屬性因企施策,對國有文化企業,強調政策執行剛性;對非國有文化企業,要重在引導,激勵他們自我規範。要加快文化企業“黑名單”和信用體系建設,對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現違信失信行為的文化企業要及時納入“黑名單”和做好誠信記錄,形成文化企業“自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市場主體。

強化人才培養,做好文化企業現代管理制度建設的智力支持

要全面貫徹落實“ 黨管幹部 、黨管人才”政策,充分運用黨政領導幹部培訓資源、大中專院校平臺和市場化人才培訓機構,加強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訓。要建立文化企業人才培養培訓專項資金,保障人才培養經費需求。

考慮到文化產業社會意識形態和產業形態的雙重屬性,還應建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資格審查機制,對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進行政治思想審查。要建立文化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資格准入機制,對從事文化企業管理的高級人員定期組織資格考試,考試內容除了專業技能測試外,還需要重點測試企業管理知識與技能、政治思想素質、文化修養等。

本文轉自公眾號“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