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新:燕窩垸村的紅色“頭雁”

通訊員 張新越

19年前,徐志新響應市委市政府“三個放活”號召,辭去羅田縣司法局副局長職務,去深圳做律師。

9年前,他響應市委市政府“一派兩聘”號召,回到大別山,擔任羅田駱駝坳鎮燕窩垸村第一書記。

當時,燕窩垸村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村幹部年齡普遍偏大,思想觀念保守,市場意識不強,工作激情減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2戶、397人,村集體負債近百萬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是全縣出了名的重點貧困村。村裡的支書幾乎年年換,大家將燕窩垸戲稱為“厭人垸”。

擔任燕窩垸村第一書記後,徐志新帶領父老鄉親將一個重點貧困村燕窩垸,建成了湖北省宜居村莊、湖北省文明單位、全國旅遊扶貧試點村、首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單位、湖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村、3A級景區,實現整村脫貧出列,讓窮了幾代人的燕窩垸村村民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2017年7月,徐志新獲得了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湖北首屆改革獎個人獎”;2018年6月,徐志新被評為“黃岡市十大返鄉創業明星”;2017年,徐志新被推選為湖北省工商聯執委和全國工商聯代表;2018年1月,徐志新當選為湖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2018年10月在全國第五個扶貧日上,徐志新創辦的燕兒谷公司被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評為“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

創新精準扶貧方式讓燕窩垸村人扔掉了“窮帽子”

根據燕窩垸村“兩山夾一溝,十種九難收”,資源稟賦一般,基礎設施較差,依靠傳統農業增收脫貧很困難,怎麼辦?

徐志新創新了精準扶貧“五結合”工作法,即“政府扶貧與企業扶貧相結合;政策扶貧與產業扶貧相結合;短期輸血與長期造血相結合;扶村與扶戶相結合;扶貧攻堅與企業發展相結合”,成立了湖北省燕兒谷生態觀光有限公司,把著力點聚焦於產業扶貧,把農民帶入市場,把貧困戶納入市場體系之中;有效解決了“扶個體”與“扶主體”的關係,打造了“公司+集體+農戶”的利益共同體。

聯合決策,把握村企發展航向。通過“公司+集體+群眾代表+專家”的決策機制,確定“堅持綠色發展,凸顯地方特色,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的美麗鄉村”的發展方向。引導農戶發展特色產業,種植各種景觀樹300萬株,夯實生態旅遊基礎。建成國內最大茶梅基地,填補了大別山秋冬賞花遊空白。大量栽種本地特有樹種羅田玉蘭,實現了“綠化景觀化,景觀特色化,特色產業化”。將燕兒谷公司規劃和村莊規劃有機結合起來,打造美麗鄉村。2015年,燕窩垸村被評為全省綠化生態單位和湖北省宜居村莊。2017年2月12日,央視新聞聯播《春滿人間,美麗生態譜新篇》專題報道了燕窩垸村的茶梅花海。

聯合投資,建立緊密利益聯結。他鼓勵和支持村委會和農戶以各種方式投資入股公司。如村委會以荒廢的橘子園、村小學荒地入股燕兒谷公司,持股10%,創新“保底分紅與按股分紅相結合”的利潤分配方式。部分村民以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並參與就業,實現了從農民到員工、從員工到股東的轉變。

聯合辦公,提升結對幫扶效能。他出資幫助村委會新建了村委辦公樓,村企聯合辦公,實現了信息的互聯互通,對結對幫扶工作進行動態管理。村委會能及時掌握村民的就業情況、務工收入,企業能及時瞭解群眾的需求和困難,有針對性地調整幫扶方式。貧困戶李巧明的女兒郭顯2015年考上貴州大學,但因家庭貧困無力承擔學費,她在村委會辦理貧困證明的時候,因為聯合辦公,徐志新及時掌握了該情況,迅速啟動教育扶貧,為郭顯繳納了全部學費,還每月資助生活費800元。村民郭志敏因在北京發生交通事故,到村委會開家庭人口信息證明,徐志新得知消息後,及時啟動法律援助,指派北京的律師為其維權。

聯合“雙創”,共促持續脫貧致富。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與創業,公司有固定員工80餘人,有37人是返鄉農民工。鼓勵農戶開辦農家樂,支持成立農家樂聯盟,創新推出的湖北十大名優農副產品——軟萩粑,創造了日銷售超過1萬個的紀錄。近年來,燕窩垸村返鄉創業就業致富農民147名,成為黃岡市和羅田縣返鄉創業示範點。徐志新還是黃岡市返鄉創業促進會的發起人,他提出的成立返鄉創業政府引導基金的建議被省市採納。

創新基層黨建工作法讓聯合黨支部成為幹群橋樑

2013年,在徐志新的建議下,燕兒谷公司與燕窩垸村成立了村企聯合黨支部。他提出了“傾聽民聲、服務民生;尊重民俗、疏導民怨;提升民風、凝聚民心;推進民主、引領民富”的黨建工作法,改進工作作風,改善黨群關係,把群眾的利益作為立足點,一切為群眾。9年來,村裡沒有上訪、沒有治安刑事案件,甚至沒有訴訟發生。

90歲的老支部書記毛金元不顧年老體衰,經常拄著柺杖四處巡查,義務當起了村裡的環保監督員。何志平是燕窩垸村的一名小組長,也是燕兒谷的一名臨時工,同時,他也是徐志新結對包保的貧困戶。“死前我想跟徐書記吃頓飯。”去年正月,病情嚴重的何志平向家人說出心裡的願望。還有82歲的李姣容老人,她居住在偏僻的將軍寨半山腰。村裡為了老人的安全和生活的方便,為她提供了扶貧安置房。但老人有顧慮,不太願意搬到新的地方去。徐志新“三顧茅廬”,最後,老人被他的誠心打動了,同意搬家。“政策真好,感謝政府。”搬進新家的李姣容老人告訴徐志新:“這兒比老宅乾淨漂亮,一輩子也沒住過這麼好的房子。”

2013年燕窩垸村被授予全市基層黨建示範點村支部、2016年被黃岡市委組織部評為“黃岡市優秀基層黨組織”;2016年、2018年,徐志新被黃岡市委評為“優秀第一書記”。村支部書記葉從格被省委組織部表彰為“優秀黨務工作者”,還被破格提拔為駱駝坳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2017年燕兒谷連片六個村(其中三個重點貧困村)成立了聯合黨委,徐志新擔任黨委書記,他在複製燕窩垸村的村企聯建模式的同時,還創新了“聯組織、聯規劃、聯資源、聯產業、聯文化”的村村聯合機制,實現了抓黨建促發展,把黨組織建在產業上。

創建鄉村工匠學校讓鄉土文化熠熠生輝

徐志新認為,燕兒谷發展鄉村旅遊必須挖掘大別山地區的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是鄉村之魂,而工匠就是鄉土文化的精髓。

為了振興鄉土文化,燕兒谷向全黃岡市的“九老十八匠”發出招募令,優先錄用偏遠山村的貧困匠人,創建了燕兒谷鄉村工匠學校。老手藝人在景區做豆腐、扯油麵、打餈粑、做篾器、做木器、畫畫、打鐵、織布、繡花、雕刻成為了景區遊覽和體驗項目,深受遊客喜愛。燕兒谷鄉村工匠學校還與黃岡師院等高等院校合作,提供新的創意幫助老工匠們提升作品的品質,實現古為今用,讓鄉村工匠的作品重返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徐志新還倡導村民使用木器和竹物替代塑料製品,招聘困難群眾做學徒和幫工,在增收和增加就業的同時做好了傳統工藝的傳承。鄉村工匠成了鄉村生態發展、綠色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一支極具特色又寶貴的力量,已經成為了燕兒谷鄉村旅遊的一張新名片。如今,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與森林康養已經成為燕窩垸村的支柱產業。根據發展規劃,到2020年,景區實現年接待遊客40萬人次以上、旅遊綜合收入過億元,為600名以上村民直接提供就業創業崗位,帶動當地3000人以上創業與就業。

在徐志新的努力下,燕窩垸村在短短几年時間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16年,燕窩垸村實現了“戶脫貧、村出列”,2017年全年接待遊客超過30萬人次,村民吃上了旅遊飯。2016年8月,燕兒谷公司被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旅遊扶貧公司+農戶示範項目”榮譽稱號。2017年燕兒谷是全國產業扶貧現場會的參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