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平教授談格物致知與科學

2019年10月27日上午,第737期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在明倫堂明德廳如期進行,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院究教授、博士生導師馬來平帶來了題為《從儒學一個核心概念的演變看儒學與科學的關係》的講座。來自省內外高校師生和市民共150餘人現場聆聽了講座。

马来平教授谈格物致知与科学

馬來平教授認為“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學的核心命題之一,也是整個儒學的核心命題之一,且最具認識論意味。在一定意義上,格物致知與科學的關係是考察儒學與科學的關係的一個重要窗口,抑或說,研究儒學與科學的關係,不可迴避格物致知與科學的關係。

馬來平教授通過對格物致知含義的兩次重大轉向的扼要回顧,探析了格物致知與科學的關係。格物致知的第一次重大轉向是程朱格物致知說的形成,程朱以“即物窮理”解釋格物致知,視接觸外部事物並探求其性質和規律為窺見最高道德原理的必要途徑,意味著儒學一次重大理論調整,包括認識客觀外物在內的認識因素,融入了儒學的核心層面。從此以後,儒學中的人倫道德成為宇宙秩序的一部分,人間倫理與宇宙萬事萬物之理獲得了初步統一。這在客觀上促使人們把目光移向自然現象及其性質和規律的探求,進而促使格物致知對科學起到鼓勵的作用。

马来平教授谈格物致知与科学

第737期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在明倫堂明德廳舉行

格物致知的第二次重大轉向實學思想家格物致知觀的形成,由格物致知派生的格物窮理概念對科學界的科學觀和科學發展起到了更加突出的積極作用。一是促進了西方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西方科學獲得了格物窮理的名義,至少在形式上,被納入儒學的範疇,這就使它在中國的傳播取得了合法性,從而大大減少了傳播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的種種阻力。二是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的近代化轉型,將西方科學冠名為格物窮理之學,實質上是增強了西方科學知識的地方性,加深了西方科學知識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程度,從而為中國古代科學順利匯入世界近代科學主潮流,開闢了道路。三是對中國古代科學產生了復興、純化、深化三方面的影響。

馬來平教授提出,格物致知概念的演變歷史充分表明,格物致知不是一個純粹的道德概念,而是儒學內部生長出來的親科學的因子。它在科學與儒學之間成功地架設起了一座寬廣的橋樑,從而決定了儒學與科學具有根本上的相容性。儒學,迄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而大大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同時,也為今人重建儒學的認識傳統,使之與現代科學更充分地接榫,以及闡發儒學豐富的人文資源,更好地為現代化服務,提供了內在依據。

貴州師範大學大二學生秦雨說,馬教授從格物致知含義的兩次轉向談了儒家的核心概念格物致知對中國古代科學的影響,讓我對儒學有了多角度的認識,同時明晰了格物致知與科學的關係,認識到儒學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馬來平,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院究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山東省政府參事,山東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山東省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等。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科技思想史、科學社會學,尤為關注西學東漸中的科學與儒學關係研究。主要專著有:《科學的社會性和自主性》《科技哲學視野下的科學社會學》《追尋儒學與科學演變的歷史軌跡》《科普理論要義》《科技與社會引論》《中國科技思想的創新》等;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CSSCI論文100餘篇。獲全國高校科研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9項,山東高校科研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6項,山東省“精品工程”獎1項。

圖:王大印

審稿:李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