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傾朝野的魏忠賢,為何被17歲崇禎輕鬆“誅殺”?

小潔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崇禎帝上臺兩個多月就把曾經不可一世的“九千歲”魏忠賢扳倒,展現了崇禎果敢有膽識的一面,也是新天子開闢朝廷新氣象、順應官心民意的英明舉措。當然,崇禎帝幹掉魏忠賢的過程沒有驚心動魄的權鬥情節,但初涉政壇的崇禎帝的表現還是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魏忠賢劇照)

先來說說崇禎帝為什麼要除掉魏忠賢,我想大約有以下幾點原因:

1、從政情民意看,魏忠賢以一閹豎在天啟朝專權亂政,殘害官民,本身就違天道人心,也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基礎。新天子上任,勢必要拿魏忠賢開刀。

2、“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基,一般就要組建自己信賴的施政班子。年輕的崇禎帝朱由檢當上了皇帝,對於治理國家本身就表現了濃厚的興趣,豈能容忍魏忠賢還像以往一樣把持朝政,更何況閹黨當政已經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3、朱由檢在個人感情方面也非常痛恨魏忠賢。在魏忠賢當政期間,即使身為皇帝唯一的親弟弟,信王朱由檢懾於閹黨淫威,一度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生怕有一天魏忠賢的黑手要伸向自己。有一次,魏忠賢就誣陷當朝皇后張氏的父親張國紀“陰謀殺害天啟帝,擁立信王”,好在天啟帝朱由校雖然昏庸,但對皇后和皇弟有心維護,才令魏忠賢沒有得逞。

(魏忠賢和崇禎帝劇照)

再來看看朱由檢是怎麼一步步倒魏的。

毫無政治根基的朱由檢在天啟七年(1627)八月二十四日登基成為新皇帝,面對權勢熏天的魏忠賢集團,剛開始只能小心翼翼地去應付,為此採取了避其鋒芒、優容有加的戰術。而魏忠賢呢,則幻想在新天子治下,還保有現在的權勢和地位,贏得朱由檢的歡心。

一開始,魏忠賢就對新皇帝進行了一番試探。九月初一日,魏忠賢提出了辭去東廠總督的職務。這也是宮中慣例,在一位新皇帝即位後,原來擔任重要職務的大太監都應提出辭職。朱由檢為了穩住魏忠賢,明確表示不許辭職。

九月初三日,魏忠賢的“老相好”客氏請求從宮中搬回私宅。作為先帝的乳母,客氏在天啟時留在宮內已經不合規矩,在新皇帝繼位之後再賴在宮中當然就更沒有理由了。因此,朱由檢當即予以批准。魏忠賢的發跡從勾連客氏開始,客氏的離開自然是對魏忠賢的打擊,但這一著名正言順,不露痕跡。

(客氏劇照)

最開始的一段時間,朱由檢忙著自己的家事,為生母劉氏追尊諡號,舉行冊封皇后大禮,籌辦先帝喪葬事宜,而把政務全部交給內閣和六部的閹黨骨幹以及宮中的魏忠賢一夥處理,表面上並不干預。但魏忠賢集團的內部已經出現裂痕。

十月十四日,御史楊維垣上疏攻擊魏忠賢的頭號心腹、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崔呈秀,指責其“與前內閣大學士馮銓爭權奪利”,以及“在服喪期間仍然督理宮殿建設工程”等。指責崔呈秀的同時,楊維垣卻褒揚魏忠賢。

緊接著,朝廷出現一股攻擊崔呈秀的風潮。此時,崔呈秀只能依照慣例請求罷免。朱由檢利用這次機會立即批准崔呈秀回籍為父親服喪,過了幾天,又再次找理由將崔呈秀削職為民,徹底將這位魏忠賢手下的干將打倒。

在崔呈秀被罷職後,十月下旬,第一份專攻魏忠賢的劾疏出現了。兵部主事錢元愨將魏忠賢比作歷代著名的奸雄趙高、王莽、董卓等,建議皇帝革去魏忠賢的一切職務,對其黨羽依法治罪。

浙江嘉興縣的一位貢生錢嘉徵則上疏羅列了魏忠賢的十大罪狀。朱由檢將這兩份奏疏以邸報形式公佈於天下。而且,在錢嘉徵的劾疏剛遞上來時,朱由檢客氣地將魏忠賢召來,讓內侍當面宣讀內容,令魏忠賢驚慌失措。

但這一次,朱由檢仍然沒有對魏忠賢動手,只批示道:“魏忠賢事體,廷臣自有公論,朕心亦有獨斷,青衿書生不諳規矩,本當重處,姑饒一遭。”這顯然是引而不發的策略,逼得魏忠賢自己表態。

十月二十九日,魏忠賢正式向皇帝提交辭呈,理由是“衰病難堪”,不能繼續擔當重任。朱由檢立即予以批准,同時取消了魏家的爵位。過了幾天,朱由檢發佈上諭,指責魏忠賢“專務逞私殖黨,盜弄國柄,擅作威福,難以枚舉……”“本當寸磔(凌遲處死)”,但看在先帝的份上,從輕將其發往鳳陽看守祖陵。同時抄沒魏忠賢和客氏的家產,發配家屬親戚到西南地區充軍。

十一月初六,在離自己家鄉不遠的河北阜成縣的一家客店裡,惡貫滿盈的魏忠賢自知沒有活路,懸樑自盡,時年60歲。即位不到三個月,朱由檢就除掉了魏忠賢這個元兇巨惡,確實不同凡響。

除了具有“皇帝”這個職位給他的得天獨厚優勢之外,朱由檢的膽識與韜略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明末清初的夏允彝評論:“烈皇帝不動聲色,逐元兇,處奸黨,宗社再安,旁無一人之助,而神明自運。”文秉也認為:“肘腋鉅奸,不動聲色,潛移默奪。非天縱英武,何以有此?”



聽三哥說歷史


這就要好好翻閱史書才能知道原因了。魏忠賢並不如我們瞭解的那樣,奸臣。先帝臨終前,囑咐崇禎,萬事可與魏忠賢商議。說明什麼?先帝信任魏忠賢,雖然魏忠賢權侵朝野,但是魏忠賢可以說是一代賢良,以當時魏忠賢的權利,他如果有異心,崇禎殺不了他,他完全可以反了崇禎,當時袁崇煥等人都是魏忠賢一手提拔的,而且魏忠賢重軍事,只要他想反,響應他的軍隊會很多,可他沒有,反而是在臨死前告誡崇禎,不可重用東林黨。因為利益關係,魏忠賢和東林黨矛盾很深,東林黨一直想方設法要拉魏忠賢下臺,因為先帝原因,一直沒有成功。魏忠賢在位期間,不但不增加百姓賦稅,更是減免賦稅,只是增加商人的商業稅和海上貿易稅收,僅這兩項就使明朝國庫豐足,而且魏忠賢注重軍隊建設和軍官培養,袁崇煥等人就是他一手發現提拔的。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上位,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商業稅和海上貿易稅收,加重百姓賦稅,最後導致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袁崇煥的死,背後沒有東林黨搞鬼,我第一個不信。東林黨才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崇禎也只是一個昏君,魏忠賢在位的時候,努爾哈赤,多爾袞每次都鎩羽而歸,魏忠賢一死,明朝隨之滅亡,百無一用是書生,東林黨就是一群禍國殃民的東西。


用戶52157040082


崇禎皇帝殺魏忠賢從明朝政局來講本身就是個挺扯的事。一方面,魏忠賢該不該殺?是該殺。能不能殺?不能殺。

說魏忠賢該殺,實際上從我大萌正德、萬曆與天啟朝過來的太監群體,但凡是深得皇帝信賴的、權傾朝野的、委以重任的、尤其是擔任過礦監稅監的,全抓起來砍了那也沒幾個冤枉的。有人說皇帝直接控制的太監群體在從江南富戶嘴裡給大萌收稅,事實上揩下來的油一大半都成了皇帝的內帑給皇上揮霍去了。而且太監這種群體颳起地皮來毫無節制毫無制約可言,對整個江南與遼東地區的生產力發展與百姓生活造成的打擊都是極為嚴重的——真以為老奴的七大恨是純政治宣傳?而魏忠賢其人不僅刮地皮還大搞特務統治,從哪個角度來看,說這等人惡貫滿盈應該殺之以平民憤都不為過。

但是,明朝的皇帝與文官集團分立的政治體制又決定了皇權在政治核心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幹正常工作,又可以幹髒活溼活的具有依附性質的同官僚集團相對應的“影子官僚集團”。換言之就是需要錦衣衛、東廠來直接控制官僚,形成微妙的制衡,避免官僚勢力過大以至於皇帝老兒成為虛君。那麼誰來統領這些強力部門呢?自然是太監或者忠於皇帝的武將。也就是說,明朝的皇帝-奸佞-官僚體系形成了一個不同於歷代的獨特結構,不是奸佞矇蔽皇帝而控制文官,而是皇帝默許奸佞控制官僚以達成皇權與政權的平衡。奸佞的權力看似比皇帝還要大,事實上在卻依然來自於皇帝的權力賦予,同時由於奸佞本身所處的位置,皇帝真想動掉奸佞也不是個多大的事。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正德朝的劉瑾最後被拉出去片了,魏忠賢也被貶了,看起來驚心動魄,但是實際上這種瘋狗一樣的人物在離開了皇帝的權力賦予後孑然一身——可把這批人鬥倒了,皇帝還怎麼控制文官集團?那,估計崇禎皇帝就想不到這一層兒了。


軍武次位面


一提到魏忠賢,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九千歲,要知道皇帝也不過自稱萬歲,那九千歲豈不是比皇帝只差一點。
魏忠賢作為古代宦官權勢巔峰,在歷史上也首屈一指,對比明代幾個知名的大太監,魏忠賢也確實是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權利,當然明代太監禍國殃民,在史書上早已形成了蓋棺論定,但有關魏忠賢的故事遠遠沒有結束。
近些年來,忽然掀起一股對魏忠賢反正的風氣,具體說起來東林黨原本在人們心中是愛國的典範,如今忽然不是了,而魏忠賢雖然排斥異己,但是在任上的時候,遼東處於相對穩定的階段,後金也沒有打進來,等等一系列標榜魏忠賢功績。
其實客觀來講,魏忠賢與東林黨的是非,不能簡單概括,魏忠賢壞事做得多,好事少,而東林黨好事做得多,壞事做得少,僅此而已。
有人說魏忠賢權傾朝野,崇禎如何能夠殺了他?
實際上魏忠賢的權力是從哪裡來的呢?還是從皇帝身上來的。
自明代丞相廢除以後,除了勞模朱元璋一直堅持戰鬥在最前線以外,其後代子孫中基本上沒有一個有他那樣精神的人,於是乎內閣誕生了,到後來皇帝連批示蓋印也懶的下手了,直接交給了身邊的太監。
在明代皇帝權力一共分為三個部分,其中內閣算一個大部分,而另外批示和蓋印原本是皇帝的專屬,後來也都委託給了太監。
明熹宗年間,魏忠賢出任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原本掌印太監當時地位還要高過秉筆太監,但由於明熹宗乳母客氏的關係,使得魏忠賢十分受寵,後來還安排了死黨王體乾出任掌印太監,等於原本屬於皇帝的權利就控制在他手中。
但事實上魏忠賢真的權傾朝野了嗎?
也不是,因為他的權力事實上都是皇帝給的,無論什麼時候,只要皇帝想不給了,都可以隨時不給。
從史書上就能看得出,魏忠賢雖然對東林黨打擊殘酷,但也並未完全佔據上風,甚至有些時候還處於劣勢,雖然他扶持了很多的死黨上臺,但也不能完全做到無法無天。
而且魏忠賢權勢熏天,也其實是指閹黨權勢熏天,並不代表他本人,崇禎皇帝如果說繼偉之前還很忌憚魏忠賢,那麼繼位之後,魏忠賢就不是難題,最大的難題在於閹黨。
自魏忠賢死後,閹黨之中一些不少的官員一度還深受重用,崇禎皇帝也頗為感到頭痛,至於魏忠賢,不過恰好成了閹黨的首領,沒有他換個首領,閹黨依然存在。

漫步史書


導讀: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所謂九千歲魏忠賢的權傾朝野怎麼來的?還不是皇上給的,說白了在明朝宦官就是被皇帝推出來和文官集團打擂臺甚至是抑制文官系統權力無限膨脹一個工具。如果經常關注我的文章的朋友都可能都知道,我在前文多篇文章中反覆強調這一點。那麼既然是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權力也來自皇帝。那麼即使在九千歲魏忠賢在牛,失去了根基又怎能不被輕鬆誅殺呢?


明朝宦官勢力形成的原因

如果說到明朝後期宦官勢力的膨脹,其實是明朝皇帝自己主動所為。因為他們感覺無法抑制越來越膨脹的文官勢力,所以主動提高宦官的權力。到明朝後期宦官甚至有披紅的權力,這就跟文官的內閣形成了制衡。 其實宦官集團的勢力不僅如此,還有廠衛監察百官以及順便幫助皇帝弄銀子等職能。說起這些,明朝的皇帝也無奈。因為文官集團經過百餘年的努力把國家大權控制到自己手裡,而明朝的皇帝就是落的一個垂拱而治的下場。雖然包括嘉靖等皇帝也想振作,那不過是在文官的允許的範圍內做掙扎罷了。好了言歸正傳魏忠賢的權力來自皇帝,他本身作為皇帝的家奴就是和文官作對。所以當皇帝打算收拾他的時候,就很輕鬆了。


外交政策的重大轉變導致制衡文官系統的因素消失

其實在明朝開國的洪武朝和永樂朝國家政治勢力是平衡的。一方是文官系統;另外一方是以戰功立國的武勳系統。雙方相互制衡,所以大明王朝初期能夠縱橫捭闔。無論是內政還是對外擴張都是見誰滅誰,國力蒸蒸日上。

尤其是明成祖朱棣時期,大明控制的版圖北抵外興安嶺以外由奴兒干都司控制;南邊控制交趾,設置三藩六慰把大明的勢力擴充至印度洋。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在大明王朝積極對外擴張過程中,武勳集團通過自己的戰功確立了朝堂成為皇帝對抗文官系統的一極。這個時候朝廷是健康的、積極的,大明國力是向上的。

但是當朱棣去世後,朱高熾上位雖然他只當了一年皇帝但是他具有很強的儒家思想。所以他不主張對外拓展,想現對國內實行休養生息。其實朱棣的孫子朱瞻基還是非常有可能再次重新扭轉國策像祖父一樣開疆拓土的(朱瞻基和爺爺朱棣性格非常像)。但是朱高熾繼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朱瞻基非常倉促的繼位。為了順利度過這個過渡期,他不得不向文官妥協逐漸停止擴張進行休養生息,這就是所謂的仁宣之治。

大明王朝對外擴張的結束代表國家防禦政策的轉向,大批武勳集團逐漸失去了話語權。話語權逐漸向文官系統集中,這個過程是逐漸進行的。當一個事件爆發的時候,整個精銳的武勳集團被一戰清空,文官系統徹底掌控了國家大權,皇權收到了很大的抑制。這個時間就是土木堡之變,包括最有經驗的朱勇、張輔等大批武勳被一掃而空。精銳的大明三大營以及20萬精銳損失殆盡。作為抑制文官系統平衡的武勳集團塌陷了。明朝這個中後期出現的以文馭武的局面其實是自土木堡事變以後就註定了。


武勳集團的消逝造成皇權被文官抑制,所以明朝帝王急需一股勢力來平衡文官系統權力的擴張。這隻能是皇帝自己的家奴宦官。所以宮內宦官開始習文練武,逐漸參與朝廷大事。所以明朝中後期宦官勢力的膨脹來自皇帝的授予和支持。


宦官勢力和皇帝是皮和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既然宦官的權力來自皇帝,平時他們的口碑也不怎麼好。所以很難再朝臣和民間找打大批的支持者,所以宦官的這種權力就像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當皇帝想踢開誰,收回權力的時候還是很容易的。


當然崇禎除掉魏忠賢后,無人制衡文官集團。越來越多的農民把土地通過投獻給文官集團而不交稅,幫皇帝弄銀子的宦官集團被嫉惡如仇並且無知的小皇帝崇禎親手打到。那麼國家賦稅怎麼來?越來越嚴重的稅負不得不增加攤牌到越來越少的自耕農身上,當自耕農收入都不夠交稅的時候他們只能造反。從崇禎殺掉魏忠賢導致宦官勢力消逝到明朝滅亡,不過短短十七年。崇禎為自己的衝動和懵懂付出了代價。


小結:

綜上所述,即使九千歲魏忠賢權力再大也是皇帝授予的。所以即使崇禎年少,想除掉臭名昭著的魏忠賢還是比較容易的。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新君與舊臣之間一直都是很難以相處的問題,而魏忠賢也在“木匠皇帝”朱由校的低頭玩木頭的時候也替皇帝得罪了太多的人!

所以在木匠皇帝駕崩的時候,魏忠賢就成為了明朝“東林黨”眼中的眾矢之的,都想要踩在魏忠賢的背上高呼“萬歲”

揹著黑鍋的魏忠賢和“高呼萬歲”的魏忠賢

在明朝有兩個特務機關,分別是東廠與錦衣衛,這都是皇帝的“私人力量”,而魏忠賢則是代替著朱由校控制著這兩個特務機關,這也是他“權力”的來源之一。

在朱由校的年代裡,魏忠賢控制的閹黨與士紳階層控制的東林黨可以說是“水火不相容”。

一方面是魏忠賢收走了他們的礦產,搶奪他們的錢袋子,另外的一個方面則是東林黨對於魏忠賢手中權力的“窺覬”。

魏忠賢該殺嗎?

在古代,宦官都是一個背鍋的好人選,而在明朝,魏忠賢做的那些事情可以說殺一百次也不為過。

但在崇禎剛剛登基的時候,卻不可以擅殺魏忠賢,魏忠賢該殺嗎?該!能殺嗎?不能!

當時在崇禎剛剛登基的時候,王承恩的手中並沒有什麼力量,並不能和朝中的閹黨們對抗,一旦擅殺魏忠賢,那麼朝堂就會變成一言堂。

可在這個時候,崇禎卻聽信了東林黨的話,彷彿只要殺了魏忠賢這個“大奸大惡”“惡貫滿盈”“民憤難平”的傢伙,明朝就會一夜之間好起來。

而恰恰魏忠賢的力量都是皇帝給的,在皇帝收走了他的力量,東林黨窮追不捨的情況下,魏忠賢最後也只能含恨而終。


三書青史


導讀:明朝一代,宦官專權亂政,為害甚烈。到明熹宗朱由校時,宦官魏忠賢大權獨攬,廣結同黨,陷害忠良,獨稱“九千歲”。天啟七年(1627),年僅十七歲的崇禎繼承皇位。崇禎一上臺就處理閹黨,魏忠賢被逼上吊自殺。

作為天啟年間,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及其閹黨,緣何一夜之間就土崩瓦解了呢?

根本原因:明朝太監威脅不到皇權

綜觀有明一代,儘管像劉謹、王振、魏忠賢的壞太監很多,但是無論如何興風作浪,都無法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明朝皇帝只把太監作為手中的一枚棋子。

明朝文官集團權勢很大。雖然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但是同時搞出的內閣大學士制度。內閣大學士成為了實際上的丞相。他們不僅管國家大事,而且還管皇帝的私生活。

<strong>被逼無奈的皇帝們,只剩下一個選擇:讓太監去制衡大臣。

這裡介紹兩個名稱:

票擬就是指大臣對官員呈上來的奏章草擬的處理意見,並供皇帝御覽。

批紅就是所有票擬的奏章必須經過皇帝的批示,才能實施。由於皇帝用於批示的是紅筆,所以皇帝的這一權力被稱為“批紅”。

於是,明朝皇帝把票擬權給了內閣,把批紅權由太監代理。但必須說明的是,由於批紅權十分重要,所以歷代明朝皇帝從未放鬆過對此權力的掌握,也就是說只要皇帝控制了批紅權,就是同意權,他的大權就不會旁落。


雖然魏忠賢看起來權勢熏天,也只是趁著明熹宗做木工活興致勃勃時,前來奏事,明熹宗就很不耐煩,讓魏忠賢處理。說白了,魏忠賢就是皇帝的一條狗,只要明熹宗樂意隨時可以拿來賦於魏忠賢的權力。


重要原因:崇禎很精明,步步為營,處掉這個死太監。

崇禎登基後,魏忠賢開始還是很擔心的,試探過崇禎。

第一次試探,送四個美女,男人的弱點,就是女人。但是崇禎壓根沒動這四個美女,而且在四名女子的腰帶裡發現了迷魂香。光聽名字,大家就知道這不是什麼好藥,據說男人一聞,就會性慾大增。

第二次試探,魏忠賢突然上書,告老還鄉。就在當天,崇禎親自召見了他,寬言相慰,總的意思是,魏公公的辭呈,我絕不會批。

於是,魏忠賢打消了圖謀不軌的念頭。

崇禎很精明,雖說魏忠賢是皇帝身邊的一條狗,但是經過這麼多年,也變成一條狼。此時,宮中到處是他的爪牙,貿然動手,先死的是自己。

崇禎在等待時機。

經過一番摸底、試探,崇禎徹底把沒讀過多少書的魏公公搞蒙圈了,就是魏公公徹底放鬆了警惕,認為崇禎不會要了自己的命的時候,真正的機會來了。


從天啟七年(1627)十月起,工部主事陸澄源、刑部員外郎史躬盛、國子監監生錢嘉徵等紛紛上書,彈劾魏忠賢以及閹黨。魏忠賢乾兒子——兵部尚書崔呈秀被勒令滾蛋開始,閹黨成員就紛紛與魏忠賢劃清界限,此時魏忠賢已無反擊的能力。

魏忠賢思前想後,提出辭職。崇禎批准魏忠賢辭呈,並安排去鳳陽看墳。天啟七年(1627)十一月,走投無路的魏公公在河間府阜城縣的一間客店上吊自殺。


一代權監就此落馬。


歷史小掌櫃


魏忠賢在明熹宗時候權利達到了頂峰,確實可以說是權傾朝野,當時稱為九千歲,民間甚至有“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的說法。

但是等到了崇禎朱由檢繼位之後,魏忠賢的閹黨馬上就被處理了,魏忠賢自己也上吊自殺了。至此明朝的宦官亂政的局面可以說是畫上句號了,因為之後東林黨人又開始起來,導致了大明亡在了崇禎的手裡。

當時崇禎不過十七歲,我們可以看到崇禎一上臺就處理了閹黨,朱由檢1627年10月2日繼承皇位,12月18日就貶魏忠賢鳳陽守陵,開始處理閹黨,12月22日魏忠賢就上吊自殺了。此後閹黨數百人被處置,這個時候東林黨開始趁勢崛起。作為天啟時期的大太監,權傾朝野,為什麼崇禎一上臺就迅速的瓦解了呢?

其實這個就要說到明朝的內閣制度了,明朝的內閣制度導致了大明宦官亂政的局面,但是也同時保障了皇權的絕對至上。我們可以看到明朝的奇葩皇帝是最多的,幾十年不上朝的都有,做木匠根本不管政事的明熹宗就是讓魏忠賢做大的。這一切也得利於內閣,才讓大明朝正常的運作下去。

其實我們看魏忠賢的官職只不過是一個司禮秉筆太監,這個司禮秉筆太監是幹什麼的呢?就是明朝內閣制度裡面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明朝內閣制度簡單的說就是:由大臣上奏章,內閣給出票擬也就是內閣的建議,然後交給皇帝批紅,這個裡面看似是沒有太監什麼事的,但是皇帝的批紅基本上都是由身邊的小太監來完成的,也就是秉筆太監。可以說這個秉筆太監就代替了皇帝的權利。

明熹宗的時候每天忙著做木匠,把整個權利都交給了魏忠賢,所以才導致了魏忠賢亂政的局面,但是這個裡面有很重要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秉筆太監沒有實權,他僅僅只是代替皇帝行使權利,但是他並沒有什麼實權,沒有軍隊,也不能對朝廷大臣怎麼樣。魏忠賢之所以能夠剷除異己主要是因為他行使了皇帝的權利,聖旨都是他下的所以想殺人很簡單。但是這些權利都是皇帝賦予的,只要是皇帝收回這個權利了,那麼這個秉筆太監就什麼都不是了。根本不可能有和皇帝對抗的實力。所以崇禎一上臺就能馬上處置魏忠賢,這個也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那麼以前巴結魏忠賢的大臣,只要看到魏忠賢沒有行使皇權的能力了,那麼自然就沒有人支持他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崇禎誅殺魏忠賢,執政之初採取了完全信任官員的策略。

崇禎誅殺魏忠賢需要兩個條件:

1、崇禎對官員集團對魏忠賢的描述堅信不疑;崇禎這個皇帝實際上就是藩王繼統,以前是信王,直到天啟留下遺命前朱由檢都不清楚自己能不能繼承皇位。明朝的儲君都是接受過嚴格的教育的,確保繼位後可以治國理政,學習的內容非常廣,什麼《大學》《中庸》《孟子》《論語》還有各種史書典籍,十分繁雜。可是朱由檢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儲君教育,對於治國理政沒有自己系統的施政策略;他如果提前接受儲君教育那是造反,所以朱由檢接受到的教育不繫統,他應該看了不少《六韜》《六略》這樣的帝王心術的樣的史籍,造成了生性多疑的性格。對那些官員描寫的魏忠賢的罪惡深信不疑;反而認為哥哥天啟帝暈的不輕;朱由檢沒做皇帝那會是不能待在宮裡的,所以他對許多政治事件內幕或者隱情是不知道的。只能以官員們宣傳的說法為準,久而久之魏忠賢就是個大混蛋,下決心施政之初第一件事就是除掉魏忠賢。而且官員們給朱由檢營造了宮內危機四伏的環境,繼位之初導致朱由檢不敢吃皇宮的飯,怕魏忠賢毒死他;晚上睡覺要隨身攜帶一把匕首怕魏忠賢來行刺,總之朱由檢的神經繃得很緊。在準備對魏忠賢動手前崇禎也採取了欲擒故縱的策略,魏忠賢辭官就故意挽留,等準備就緒崇禎同意魏忠賢辭官,接著開始大清算。這期間似乎跟官員們說的不一樣,魏忠賢沒有絲毫的抵抗。實際上天啟皇帝去世哭的最傷心的就是魏忠賢,一直守著天啟的棺材哭,哭累了就發呆,別人問該怎麼辦,魏忠賢只是表示等待新皇帝的命令就是。魏忠賢沒有采取任何動作。

2、魏忠賢權勢滔天那是他得到皇權支持;天啟皇帝幾乎十分支持魏忠賢,所以魏忠賢敢跟東林黨等人掰手腕;崇禎皇帝一不支持,魏忠賢立馬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崇禎除掉魏忠賢的過程,如果真如文官的描述魏忠賢怎麼也得掙扎下,可是魏忠賢沒有激烈的反抗,甚至沒有反抗,沒有皇權加持魏忠賢是幹不成事的。


最終崇禎不費一兵一卒就解除了魏忠賢的威脅;崇禎雖然採取了完全倒向官員的策略,但是執政久了發現自己乾的比天啟皇帝還差,最終又開始啟用太監處理政事。


過去即歷史


我是歷史是什麼,我來回答。

為什麼權傾朝野的魏忠賢會被17歲的崇禎輕鬆誅殺?根源在於明朝自身的政治制度。在明朝以前,傳統封建大一統王朝的政治制度創始人是秦始皇。

秦始皇重視法家,他根據法家的力量創造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這種體制下,皇權非常強大,能夠控制一切官僚機構和所有臣民。

可秦朝的問題在於對皇帝要求非常的高,皇帝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和魄力來使用自己的權力。可是世襲的權力不能夠保持皇帝足夠優秀。

等到漢朝的時候,漢朝大體制度繼承了秦朝,因而有“漢承秦制”這種說法。漢朝政治制度的一大創新是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利用儒家董仲舒的理論,將皇權神化,利用儒家使得皇帝獲得道德上的支持。皇帝代表“上天”,因而他有絕對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也把儒家的倫理道德規範視為王朝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基礎。不過,他內心之中並不相信官員會嚴格的遵守儒家道德,因而他做了一件大事情,那便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將一切權力集中於皇帝。

前面提到過秦朝皇帝權力非常大,因而對皇帝要求高,明朝亦是如此。不過明朝好就好在內閣開始發展起來。他幫助皇帝處理天下大事。

到了明英宗時期,內閣形成票擬製度,皇帝的批紅由秉筆太監代行,因此大明朝權勢佷大的兩個團體便是內閣與宦官。

前面提到過,從明朝的制度上來看,明朝的權力都歸於皇帝,內閣和宦官的權力缺少制度支撐。這些掌權的人時時刻刻處在言官的監督之下,而言官一大特點就是嚴格的按照儒家的道德規範監督他們。如果皇帝不信任他們,那麼他們的權力便是非法的。

所以明朝皇帝只要給予內閣或者宦官任意一方信任和支持,就能夠使之擁有更大的權勢。比如王振、劉瑾、嚴嵩等人。

哪怕是萬曆時期的改革家張居正,他的巨大權威同樣來自於萬曆皇帝的支持和信任。

由於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因而魏忠賢獲得信任和支持,這種情況下魏忠賢形成一股自己的勢力,最終權勢熏天。

根據明史記載,魏忠賢年少的時候是個潑皮無賴。有一天,他突然發現一事無成,於是進宮做太監。在他個人努力之下,加上各種機遇巧合,他與天啟皇帝的乳母客氏好上了,因而得到天啟皇帝的信任。

魏忠賢身份卑微,為士人不恥,他實現恐怖統治必定引發社會的廣泛不滿。前面也分析過,無論宦官還是內閣成員,他們的權力都來自於皇帝的信任。由於天啟皇帝信任他,底下人的再不滿,也沒辦法扳倒魏忠賢。

等到崇禎繼位以後,他得不到新皇帝的信任,就只能輕而易舉的打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