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能否客觀地評論一下魏忠賢的功與過?

0015088022


魏忠賢認真說沒有攻,只有過,因為他身為宦官,職責是侍奉皇帝,他卻借皇帝的信任獨攬大權,打壓異己,矇蔽皇帝,造成社會發展停滯不前,加速明朝滅亡。


老餘侃大山


很多人一提到魏忠賢就覺得他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惡人。這都是拜電視劇所賜。

魏忠賢說到底他只是皇室養的一條狗,權利再大也都是皇帝一句話的事,魏忠賢之所以能夠做大是明熹宗用來對抗東林黨等文官集團的刀子。

說起來明熹宗在位時,魏忠賢起到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在不壓迫百姓的情況下也能保證國庫的收入。也正因為這觸碰了東林黨的利益,被一群人面獸心的東林文士陰謀害死。事實證明當崇禎皇帝臨死之前已經意識到自己殺死魏忠賢的錯誤決定。可為時已晚。

最後解釋一下,政治家沒有誰是絕對清白的,魏忠賢隨然狠但是對明王朝確有著絕對的衷心,因為他是依附關係。而明末的東林君子們衷心的對象只有黨派的利益與家族的利益,對於這個國家誰做主他們但是沒有多少意見,(當然這也不是全部的東林人,還有一部分時是忠於明王朝的)從李自成進北京,到滿清進北京,那些大臣爭相投誠就能得出結論。

結論都是由勝利者譜寫的,更何況這些勝利者還是有文化的東林人士,把魏忠賢寫成大奸大惡之人就不難理解了!


元奕的爸爸


殘害忠良,誤國誤民,東林黨,魏公若在,事不至此,忠賢可計大事,魏忠賢究竟是怎樣的人?

在我國的歷史上,魏忠賢是一個揚名千古的人物,但是他的揚名可以說是遺臭萬年的。進來在一些人的嘴裡卻說魏忠賢是好人,如果他不死的話,大名也不會滅亡了。那麼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嗎?

明朝末年,小冰河期再臨,世界範圍內的農作物開始長期歉收,引發全球社會劇烈動盪,國土廣闊的中國自然不能免俗。資源逐漸匱乏之時,各地有實力的大地主開始不太樂意供養皇室了,他們在皇權秩序與填飽肚子之中選擇了後者,凍結了與明王朝間的契約關係。因此,大地主們在中央的代言人——士大夫們,正拼了命地進一步擠壓皇權,以換取地方上更多的自治。宋朝以前,他們總是成功的,在歷次小冰河期締造了東漢、晚唐、五代十國等等諸侯割據之亂世。

這時候的大明,就需要個地痞、流氓、混賬、王八蛋、死人妖、人渣,他能耍夠無賴把錢搞來,讓邊兵能有戰鬥力,讓大明撐下去就行,他只要能鎮住那些偽君子,讓那些偽君子不那麼無恥,錦衣衛東廠能上躥下跳讓這幫大臣不得安生,老老實實幹點活就行,只要能再耗個幾十年,撐過小冰河時期就行了。而魏忠賢的存在就應運而生了。

魏忠賢是明朝末年臭名昭著的大太監,據說他原本是河北一個地痞無賴,好與人賭錢,因為欠人賭債,沒辦法只好自願進宮為太監,憑藉著機敏會察言觀色,很快就得到上司的提拔,有藉機結識了當時太子的乳母客氏,從此二人狼狽為奸,為非作歹,宮中很多人都怕他們,也都巴結著他們。

魏忠賢把持朝政的時候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明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魏忠賢總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自為之”。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魏忠賢大權在握後開始培植個人勢力,他大力擴充特務組織東廠和西廠,在全國各地安插他的便衣耳目,大搞恐怖政治。他廣收奴才,培植親信,他手下網絡一大批窮兇極惡的狗腿子,史書上明確記載的就有“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孫”。一時廠衛之毒流滿天下,一大批不滿魏忠賢的官員士子慘死獄中;一大批無恥之徒都先後阿附於他,更有某些阿諛之臣到處為他修建生祠,耗費民財數千萬。他自稱九千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而且魏忠賢掌權時期,也不全是而且魏忠賢掌權時期,也不全是壞的一面。他重用了袁崇煥等明朝的將軍,關外也常常傳來捷報,皇太極被明軍打的躲回了盛京,努爾哈赤被炮彈擊中不久身亡,這些都是魏忠賢掌權時期的成果。另外魏忠賢對江南商業的徵稅也使得國庫充實,而出身農家的魏忠賢體恤農民,不給農民加賦,也算是好事一件。

至於魏忠賢殘害忠良、隻手遮天的事情,功過簿上後人也自有評說。好壞這些簡單的詞語也已經不足夠評價魏忠賢這樣的人了。而被魏忠賢殘殺的東林黨人可以說都是掌握這筆桿子的人,在魏忠賢倒臺後的史書都是有他們編寫,那麼與他們有深仇大恨的魏忠賢的形象就可想而知了。

據說當年明熹宗去世的時候選擇了朱由檢繼任皇位,也就是後來的崇禎。而崇禎上位不就就把魏忠賢給滅了。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眼見大明王朝大勢已去,面對這樣的變故。崇禎皇帝的貼身太監曹化淳發出了“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也正是這時候,崇禎皇帝才最終領會了皇兄臨死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一蓑煙雨任平生jkl


魏忠賢生祠涉及陝西者共三處,而榆林這一座便是當時延綏巡撫朱童蒙在榆林“用琉璃瓦”為魏忠賢建的。修建的理由看起來也非常的“合理”—— 蒙古人進犯延綏被擊退是魏忠賢的功勞。天啟皇帝覺得很在理便同意修建。

崇禎繼位後安排魏忠賢去滴發鳳陽守祖陵,魏忠賢走到途中,聽人唱“隨行的是寒月影,嗆喝的是馬聲嘶。似這般荒涼也,真個不如死。”頓覺人生淒涼無比便自殺了。隨後閹黨被清除,魏忠賢的生祠被處理。崇禎下令:“不論在京在外, 已發未發的, 都著通行拆毀, 變價助邊。”同時又說, “建在國學, 尤屬無等, 即刻拆毀, 不準存留別改”。

從某個角度來說,翻案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它是在挑戰傳統、挑戰權威,給原本呆板沉悶的史學研究領域注入了一支催化劑,從而興起了一股研究風,引發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但是,某些翻案,並非本著嚴肅、認真的科學研究態度,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據,甚至是純屬主觀猜測,無中生有,只為譁眾取寵,這就不好了。

比如說,有人給已經釘在恥辱架上數百年的魏忠賢翻案,說魏忠賢本是經天緯地之材,支撐著晚明危局,天啟臨死前還專門叮囑弟弟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是,昏憒無知的崇禎卻為了成就自己的聖明之名,將之枉殺,導致局勢失控,最終走上了滅亡的不歸路。

翻案者還言之鑿鑿地說,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崇禎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國破人亡的慌亂絕望中,改變了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賢的初衷,重新審視魏忠賢的價值和功績,下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墓址就選在了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雲寺。

當時的明朝財政是很拮据的,除了歷年來的戰亂和天災,花銷的確很大。但是對於他的親政,還是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他的權力受阻,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能忍受的。那就是宦官專權,這裡的宦官就是魏忠賢了,其實面對日益凋敝的明朝,除一個宦官還是很簡單的,畢竟宦官的權力都在於皇帝的寵信,沒有皇帝,他們其實什麼都不是。

官員士大夫眼中的好孩子崇禎帝朱由檢上位了 剛上位就把魏忠賢殺了,大力重視東林黨 結果呢,東林黨立刻廢除了對蘇州一代的稅收,大力征收農業稅,徵收的錢大部分進了自家腰包,搞得農民民不聊生,起義者不計其數,對遼東戰場持以理想化的和平,對邊境軍隊補助基本與無,完全壓制不了後金人軍隊,有能耐的大將殺的殺,廢的廢,而士大夫們欺上瞞下,崇禎當時徵求軍費,及近於哀求了,但各地大地主竟然跟他哭窮,說自己一直奉行皇上的清廉主義,哪有錢啊,等李自成進京後,東林黨跪迎他們的新主子,但李自成不接受這些垃圾,從各個官員的住宅搜到的銀子恍惚了所有人的眼睛,事實多麼諷刺。

崇禎在登基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垮魏忠賢,來為自己立威。這是很正確的做法,要知道財政上的拮据沒有辦法很快改變,但是一個小小的宦官對於皇帝來說,還是很容易的。所以在面對輿論的時候,崇禎只能去除掉他,因為魏忠賢雖然把控了一大批人為自己所用,但是老百姓還是認為魏忠賢是禍國殃民的,特別是和當時的奉聖夫人一起,可以為禍了好多年。如果能除掉,那必然會為自己贏來很高的聲望。

這些不是為了替魏忠賢洗白,實際上他黑的發紫,從他下臺後百姓興高采烈就可以看出他絕不是個好人,但是我們看歷史要學會自己去想 ,他真的一點優點都沒有嗎,最起碼當時他在,滿清沒有打敗明朝軍隊,雖然明朝當時從萬曆皇帝年間就開始腐爛,爛到了骨子裡,但最起碼魏忠賢還是讓他緩衝了幾年的,現在他的名聲這麼臭絕大部分是咎由自取,但也有部分是東林黨這些沒有骨氣的讀書人在投降滿清後對他的汙衊,以此證明他們的清高,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他們不想被史書上說他們這些讀書人還不如一個太監。魏忠賢的功與過,他到底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





安優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回答不盡人意,歡迎大家用磚來拍,回答順了您心意,歡迎點贊關注。

首先評定魏忠賢的功與過,要從主管方面講,萬曆三十二年的時候,東林黨一夥人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開始講學,唉?這麼一整,喜歡談風月的明朝文人覺的這個圈子蠻高大上的,也就紛紛的加了進去,說實在的,你弄個圈子,哪個不是為了圈錢?逐漸的這夥人隨著圈子的擴大,結實了南方不少的金主,逐漸的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

而在朝中,東林黨前期排除異己,幾乎將朝中的文官全部拿下,到了天啟年間已經形成朝中一股子敢與皇帝硬槓的勢力,你說皇帝怕他們幹什麼?直接都殺了或者趕出去就算了,唉?這樣的還真不行,那時候的文化人大多數都和東林黨有所牽連,再者說來,你一下將朝中東林黨清理乾淨,誰給你幹活啊?新手上來你國家政治體系肯定要癱瘓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再遇上個亂局就麻煩了。

所以當時的天啟皇帝受夠了東林黨朝堂上懟他,說白了自己想要實行一下自己的規劃,一句話就讓東林黨人給否決了,自己發脾氣吧,朝堂上東林黨人直接跪下來,個你死槓,你還不能惹眾怒,熱了眾怒就沒人給你打工了,所以有學者認為,當時明朝晚期,已經有了君主立憲制的萌芽,你還別說,到了崇禎年間,崇禎除掉魏忠賢之後,大肆重用東林黨,幾乎都東林黨說了算,這個歐洲議會國會有什麼區別?

唉?天啟皇帝不傻,雖然搞不過東林黨,但是可以慢慢的拆呀,但是自己又不能親自動手,這個時候,魏忠賢橫空出世。

至於魏忠賢的出現並非偶然,天啟要做自己的事兒,就得用自己的人,他賦予魏忠賢東廠的最大權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魏忠賢搞東林黨。

東林黨資金最大來源是大地主和大商人利益集團,所以魏忠賢就狠狠搞這些人,當初東林黨為了自己的金主,或者說自己旗下的產業,將鉅額稅賦都嫁接在了老百姓身上,他們盡情的偷稅漏稅,給自己利益最大化,魏忠賢一上臺,狠狠的在地主和商人身上刮油,反倒減輕了在百姓身上的稅賦,畢竟魏忠賢是底層爬上來的人,雖然是小混混出身,但是對底層的生活還是瞭解的,只是在對付東林黨的手段上,盡是流氓手段,非常之黑,縱然這樣,但是東林黨的手段,又怎能見得了光?

但是東林黨沒辦法,只是將這份心中的不甘向著一些王爺宣洩,諸如當時的崇禎帝,畢竟崇禎帝也是拿東林黨的好處的,你以為當時的王爺只吃朝中的供奉的?那樣會餓死,他們也有自己的買賣,有買賣自然和東林黨走的近,所以當時還是王爺的崇禎,打心底就對魏忠賢很不滿。

後來天啟帝死後,崇禎上位,僅僅幾個月時間便是將魏忠賢弄死,東林黨再次做大。

歷史上沒有功過,只有人性的千般變化,慾望指引人的抉擇,我是北派說書人,歡迎點贊關注。


北派說書人


隨著明亡於崇禎的幾百年來,後世對於魏忠賢的評價一直是有爭議的,大部分人認為他是十惡不赦的奸臣,卻也有人說魏忠賢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能臣,是對是錯議論紛紛,那麼魏忠賢到底是怎樣的人?他是否真的一無是處?實際上歷史上一直流傳著幾個疑問,剖析一下這幾個疑問的答案,或許能說清楚魏忠賢的一些問題。

疑問一:魏忠賢權傾朝野,一手遮天,為何不廢掉崇禎,自己上位?

彼時的魏忠賢,受到天啟帝的寵幸多年,黨羽眾多,權傾朝野,在宮內有他多年來培養的勢力,而且崇禎繼位不久,人心未穩,魏忠賢應該有可以殺掉崇禎的機會,為什麼至死他都沒有動手呢?終其原因說魏忠賢對大明還算是忠心的,隻手遮天也只是停留在對權力的慾望,他只是想攀附在皇帝身邊,爭權奪利,儘管他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九千歲”,但並沒有篡權的想法。

疑問二:為何天啟帝死前叮囑崇禎說“勿殺魏忠賢”?


天啟帝朱由校臨死前曾叮囑崇禎,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對魏忠賢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天啟帝何以如此評價魏忠賢?是因為魏忠賢做了一些對大明有利的事。前期魏忠賢能夠認識到遼東與京師的唇亡齒寒的關係,支持孫承宗的推進戰略;後期魏忠賢任由袁崇煥督師遼東,對袁崇煥從政治、物資、軍餉、軍備等各方面支持還算給力。也正是在天啟六年,在對抗後金的戰爭中,袁崇煥取得了歷史上著名的“寧遠大捷”,在此戰中,努爾哈赤身受重傷,不久死去,後金被迫退兵。這次大捷,對明朝的防禦戰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延緩了後金對遼東的進攻。

所以說,天啟帝臨終前的叮囑雖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身上有一些優點: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等關鍵問題上。

疑問三:明亡前4天,崇禎為何下令厚葬魏忠賢?

魏忠賢把持朝政期間,雖然專擅朝政、打擊異己,但同時卻迫使“東林黨”不敢大肆培植自己的勢力。魏忠賢一死,以東林黨人為首的文官勢力無人制約更加膨脹,開始變本加厲的撈錢。崇禎上位之際,國庫空虛,吏治腐敗。並且,此時外有後金勢力不斷強大,虎視眈眈欲侵略明朝,內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不斷,軍費和賑災費用便成了崇禎需要急切解決的事情。然而,沒有了魏忠賢,崇禎的話根本沒有威懾力,那些大商人、大地主、文官集團一邊囤積財產,一邊向皇帝哭窮,死活不願意拿出自己的財產。

在李自成攻克北京近郊時,太監曹化淳曾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此時的崇禎想起當年天啟帝的叮囑,才幡然醒悟,明白了魏忠賢對於皇權的重要性,才秘密下旨將魏忠賢的遺骸收集起來安葬。

綜上,通過解開以上幾個疑問真相,我們應該能得出以下的結論:

魏忠賢並非一無是處。他是個大奸臣不假,掌權期間,排除異己,專斷國政,利用東廠殺死楊漣等辱罵彈劾閹黨的東林“名士”,以禁言御史們的彈劾。但是魏卻也是個效率極高的注重實用主義的幹練能人,牽制東林黨,支持遼東戰略,保證了帝國稅收系統的穩健運行;增強帝國凝聚力、控制力,南到廣西、北至錦州盡為掌握。

當然,魏即便不死,明朝早已腐爛也遲早會亡,只是時間的遲早罷了。說到底,魏忠賢充其量只是個衷心護主的奴才罷了。


梅姑姑318


咱們不要假設那些不存在的問題。還是看看在現實生活中,韓信最是個什麼結局吧。

話說垓下之戰結束,漢王回到定陶,騎馬闖進韓信的營壘。用突然襲擊的手段奪取了他的部隊。公元202年正月改封韓信為楚王。

此時有項王部下的將領鍾離昧,逃出投奔了韓信。這是漢王要追捕的人。有人揭發韓信準備聯合鍾離昧造反。在陣平的策劃下,高祖假裝去南方圍獵勝地巡視,準備在韓信進見時加以逮捕。韓信對高祖到楚地巡狩不能不產生懷疑。有人勸韓信殺了鍾離眜以免禍,韓信去找鍾離眜商量,鍾說漢王之所以不敢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想逮捕我去討好漢王。我今天死,明天死的就是你。說完引刀自盡。韓信提著鍾離眜的首級去見漢王。漢壬立即命武士把韓信抓了起來。對比韓信大叫,人們說的一點都不錯。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臧。敵國破,謀臣亡。現天下平定,我早該被你烹殺了。武士給韓信戴上戒具,也許是漢王聽後有些羞愧吧,到洛陽漢王赦免了韓信,封為懷陰候,收去了兵權。

韓信知道漢王對自己的才能又恨又怕。因而常託有病,不參加早朝終日怨恨。有一天漢王找韓信閒談。漢王問,你看我打起仗來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兵吧,漢王問你能帶多少?韓信說多多益善吧。漢王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還被我捉了呢?韓信說。陛下不善於帶兵,卻善於駕馭將領,這就是我被捉的原因。(從此韓信如坐針氈,不想坐以待畢。)

朝中陳(豕希)(這字打不出來)被任命為鉅鹿郡太守,向韓信辭行,韓信避開隨行對陳(豕布)說,你去的地方,北控燕代駐有重兵。國內精銳部隊都在那裡。而你又是陛下寵愛的重臣。如有人告你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我在京城起兵配合,你就可以奪取天下了。陳(豕希)很高興,兩相互相準備,打算晚上假傳詔書,赦免獄中囚犯,發動他仿取襲擊呂后和太子。誰想韓信家門客的弟弟,把韓陳二人準備反叛的情況報告了呂后。呂后立即找相國蕭何商議。蕭何想了個辦法,派人假裝從漢王那裡四來,說陳(豕希)以被活捉處死。要求百官朝賀。蕭何親自去告訴韓信,韓信最相信蕭何,沒想到剛進宮,就被呂后派人拿下。在長樂宮就地斬首。接著又滅了韓信三族。高祖回京後,見韓信以死,又高興又憐惜。韓信之死由於是蕭何用計,又是蕭何騙他入宮。於是史上說,這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司馬遷在《準陰候列傳》中說,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次自己的才能而驕傲,那他在漢朝的功勳,可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美。子孫後代也可祭祀不絕了。可他沒這樣做,天下大局以定,還陰謀叛亂,結果被夷宗滅族,難道這是應該的嗎?應該說太史公對韓信的評論,還是很公允的。


遼陽郭同建


能否客觀地評論一下魏忠賢的功與過?

說起魏忠賢,大家第一反應便是這是明朝二百多年的神一般的奇葩人物,但是明熹宗在臨死前曾專門叮囑他的弟弟朱由檢(後來的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大明江山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怎麼說呢,魏忠賢也不是史書上記載的無惡不作大家都知道,明朝是在崇禎手上滅亡的,而崇禎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幹掉魏忠賢,魏忠賢都死了,為什麼明朝還會滅亡?明朝只亡亡於流寇,歸根結底,亡於東林黨。你可以查查,天啟皇帝在的時候,有名的民變只有一次,就是蘇州的那一次,五人墓碑記記載的就是那件事。而崇禎帝后期,那都不叫民變了,直接是造反,有名的人太多了,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是什麼闖王,闖將,闖塌天,無奇不有。這時就要問了,為什麼天啟帝在世時魏忠賢亂政那麼厲害人民卻不造反,而崇禎後期卻那麼多人造反,要知道,天啟帝是愛木工,不理朝政,而崇禎卻是不貪財,不好色,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衣服上還打的補丁。所以說,看歷史不僅要看書,還要用大腦去想。魏忠賢貪不貪?貪!!!

但是魏忠賢貪還是辦事的,大家都知道萬曆朝張居正時工商業得以迅猛發展,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魏忠賢上臺的一項政策就是收工商稅,而且是大力收工商稅,為什麼要收?因為國家沒錢,當時遼東後金那一幫子鬧騰的正歡實(事實上也沒怎麼消停過)邊防和軍隊是要錢的,魏忠賢通過大力征收工商稅使得邊防的錢得以著落,而且天啟的時候國庫的錢還是逐步增加的。而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上臺了。

東林黨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讓皇帝收工商稅,每當皇帝說沒錢要徵稅的時候,他們就會說“朝廷焉能與民爭利”之類的話,舉一個例子:天啟帝的時候江南光茶稅一項就有20萬兩進賬,而崇禎帝的時候連十萬兩都收不上來。那麼不徵工商稅打仗的錢哪裡來?這一筆稅就算在農民的頭上了,而且東林黨還取消了礦稅。所謂煤老闆不交稅,資本家不交稅,每年守著一畝三分地的苦哈哈卻是連年加稅,而且東林黨一幫子還取消了各地的驛館,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其中就有一個叫李自成的人。所以你看為什麼天啟帝蘇州發生民變,而陝西那裡的窮苦之地卻沒有,因為蘇州那邊的人有很多資本家,魏忠賢的政策已經觸犯了他們的利益,而且你看五人墓碑記裡面有幾個人就是商人。

陝西那邊,魏忠賢沒有加那些農民的稅。有飯吃誰去造反?有人可能會說,崇禎那是遇到了小冰河時期。哪朝哪代沒有災難?為什麼天啟帝的時候沒人反,到了崇禎帝的時候造反的人那麼多?好,就算是退一萬步說,都小冰河時期了,農業大幅度減產,為什麼朝廷還是往農民頭上加稅,而不收資本家的稅?光種地要收稅,開礦不交稅?做生意不交稅?有人說東林黨清廉啊,從不妥協啊,為國盡忠啊什麼的,東林黨真的清廉?清朝入關的時候錢謙益家的錢連滿人都為之瞠目,為國盡忠?後來他投降了,東林黨從不妥協?就是因為他們不妥協才使得明朝喪失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當時楊嗣昌說攘外必先安內,先和後金談判,盡全力把流寇剿滅了再說,然後就一幫子東林黨人說什麼天朝安能屈服於蠻夷之類的話,明朝不是東林黨弄沒的是誰?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撞鐘,文武百官無一覲見的,而唯一一個陪在崇禎帝身邊的人,只有一個王承恩!!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崇禎死前說過,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這句話說的非常對,當年明月都說過,崇禎時候的大臣有兩種,一種是混蛋,一種是王八蛋,魏忠賢在的時候關寧防線得以組建,孫承宗,袁崇煥,滿桂,祖大壽委以重用,魏忠賢死後,孫承宗被罷,袁崇煥被殺。有人說魏忠賢爭過孫承宗,但不管怎麼說,魏忠賢活著的時候孫承宗下去了還能起來,魏忠賢死後,好,下去就起不來了。所謂耳聽是虛眼見是實,你歷史把魏忠賢說的在混蛋,明朝起碼不是亡在他手上的,把東林黨吹的那麼偉大,明朝就是亡在他們手上。但不論你怎麼吹,事實是不能被改變的。

那麼就要問了,史書為什麼要損魏忠賢而吹東林黨?因為寫史的是文人,他們不可能把他們的同類寫的連個太監都不如,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歷史影錄


說說魏忠賢的功與過。

  一般人提起魏忠賢,總是帶著對整個太監階層的歧視嫌惡,不加思索認定為一個變態反派。先不說歷史上的太監本身也是優秀的中國人,且比一般人更堅忍,就是魏忠賢從心理上也算不上真正的太監。他的志趣、胸懷和政績,不但像十常侍、劉謹、王振這些“同類”不可比,就是梁冀、朱溫、嚴嵩這些同極別權臣也不能望其項背,他是殘廢版的李世民、朱元璋。

  魏忠賢是自己舉刀自閹的,並且是在已娶妻生女的二十二歲。古人早熟,這個年齡已算壯年,這意味著他已在明朝下層社會以正常人身份打滾多年,熟悉這個社會生活方式輝煌與沒落的方方面面。據可靠史料記載,魏“身形長大、資質豐偉”,是什麼讓這樣一個青年憤而自宮?除了秉性堅忍剛烈外,也許是黑暗的社會現實,使他有志不能伸,所以選擇了這條古往今來英雄中最另類的一條路。可以肯定的是,魏22歲之前,已積累了指導日後大幹一場的想法和策略,和同背景的朱元璋、李自成如出一轍。同時,自閹時他的常人心理也已基本成型,這是他超出同時代及前、後時代所有太監同類的原因所在。魏在自宮後似乎沒有馬上進宮,又過了十幾年不人不鬼的生活後,才終於結緣踏入心目中實施理想、舒展抱負的秘密天堂一一大明皇宮。進宮後他廣結人緣,努力工作,直到又差不多二十年後他五十二歲時,結交了皇長孫朱由校,命運之門忽然向他打開了。

  之後,魏忠賢參與策動宮廷政變扶持朱由校,組建“魏家黨”,剷除異已,短時間內掌握了政權。這時也許二十二歲前的理想抱負又在他的腦海呈現吧,他以天才的組織能力和鋼鐵意志,著手進行了很多改革,把危機重重的大明帝國通過強力有效的組織控制重新穩定下來,把大批各階層人士團結到周圍,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指揮機制,創造了使人印象深刻的一流的行政效率。他也因此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各地官吏士民開始爭先恐後遞頌德表章,建造“生祠”,在那個沒有宣傳機制的年代,對他的個人祟拜的熱度空前絕後。

  許多人置疑這是”馬屁機制”,我只想問三個“為什麼”,一,為什麼中國古代其他掌權者包括帝王沒有這樣的待遇?是沒人拍馬屁嗎?還是本人不願意?二,為什麼單憑拍馬屁的就馬上提拔、不拍的就馬上咔嚓這樣一個簡單邏輯,他一個太監,能把政治玩這麼大這麼穩?三,為什麼袁祟煥這樣清高自許且手握兵權的邊疆悍吏,也對他這個“閹人”百般尊祟?有說時勢所迫假諂媚以保命,那袁對祟偵難道不刁,以致見殺?有心讀史的話,上面三個問題都是不難回答的,很明顯,在那個風雨飄搖內憂外困的時代,恐慌中的普通吏民都把希望寄託在魏這個能強力凝聚人心的統治者身上,以致於連天子都忽略了,當是時也,這個曾因欠賭債憤而自閹的人,可說成了大明朝的絕對偶像與領袖。至於後來魏敗後的下場,中國人歷來牆倒眾人推,不值討論。

  魏忠賢這個人,由於他和控制輿論的文官集團的矛盾,他的壞處被無限放大了。其實,魏忠賢在事關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

 

 1.皇太極猛攻錦州時,袁崇煥與監軍紀用一起下令不許出戰,任憑趙率教在錦州苦苦支撐,在錦州破在旦夕的時刻,滿桂公然違抗袁崇煥的不抵抗命令,主動出擊,冒死以救錦州。寧錦大捷後,魏忠賢論功行賞,升了血戰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的官,而罷免了畏敵避戰,不救錦州的袁崇煥。魏忠賢並沒有因為這位一心熱衷於議和的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放過他在寧錦之戰中的怕死避戰之罪,也沒有因為毛文龍上書力保和他作對的東林黨人而處分毛帥,這也是為什麼天啟朝後期關外局勢一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原因。

  2.天啟朝最大的戰爭失利,是袁應泰丟掉遼陽。而袁應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為之前的督師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彈劾,當時魏忠賢還未掌權。遼陽失陷後魏忠賢查辦了許多當初彈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擊文官集團的私心,但是這些文官書生誤國,也實在該碎屍萬段。而後魏忠賢立刻起用熊延弼為兵部尚書,之後王化貞失陷廣寧,同在關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連,被傳首九邊。這裡熊延弼是受到王化貞的拖累而被殺,雖然他是由魏忠賢主張上臺的,但九堂會勘定案,實無免死之理,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3.魏忠賢接連起用的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和自己作對的,但魏忠賢在邊關大事上還是容忍了這些清流官員;只是到了天啟晏駕前為了搶班奪權的根本利益,才臨時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才匆忙讓自己的心腹劉廷元替換掉屢與自己作梗而將要去南京赴任的兵部尚書袁可立,這些至少說明魏忠賢也是愛國的,甚至有說法稱崇禎皇帝在亡國前又想到了這位已被自己賜死的魏忠賢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4.從經濟方面來看,東林黨反對向士紳納稅,反對向商人手工業者和礦主納稅,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資產階級,礦業主的利益。但這實際上變相使帝國財政匱乏。而魏忠賢執政幾年,堅定地延續了萬曆的礦監政策,極力向中上層徵稅,使帝國不至於被財政拖垮,崇禎上臺重用東林黨,撤銷了這一政策和加徵三餉反而從側面肯定了這一政策的可行性。

  5.沒有證據表明魏忠賢在執政時有過侵害百姓,肆意殺民的行為,和劉瑾、嚴嵩等人相比貪得實在不多,就算相比權勢也沒有多大,況且執政時間也不過區區三年多,要說為禍甚烈實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6.魏忠賢還向國家捐款,用自己的私產資助遼東戰事兵器馬匹等物品。遼東巡撫袁崇煥疏稱:“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無容職贅。至其身任邊事,誓圖恢復,梟滅逆虜,任用劉應乾、陶文、紀用等,而關內外禦敵之伏甲、軍器、馬匹、懸簾等項俱以家資置辦,日逐觧來,又助軍需。臣方一意巡緝嚴警,諸營將吏不敢貪懦營私,不敢饋遺隱串,改虛為實,化賈為真;易怯而勇,以有今日。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

 7.兩浙受災,魏忠賢主張,免除為皇家輸送物品的專營戶向內庫交納的孝敬費用。徵用物品入庫,須交納小費,以便驗收合格,這是明朝管庫太監創制的惡例。廢除這個惡例,魏公公也算多了一件德政。

  甲字庫是保管染料、布匹、中草藥的部門,裡面存放的物料,都是由江南一帶“歲供”上來的,內廷各監二十四衙門要是有用到的,就可奏準領取。

  這地方看似平常,其實是金字塔下層一個很不錯的階梯。因為只要管物,就有貪汙、勒索的機會,皇帝也不可能在這地方安置一個千里眼實時監控。有了貪汙的可能,就有了結交上層的資本金,路從此就活了。

  皇家內庫的貓膩,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大太監得了好處,他不會說的。皇帝高高在上,也想了很多辦法禁止內庫貪汙的弊病,但他想不到,宦官為了貪汙能聰明到什麼程度。明史上說:“內府諸庫監收者,橫索無厭。”這就是說,內庫保管員的好處,不光是能夠直接從庫裡拿,還可以額外索取。宮裡的物品,一般是指定專業商戶來提供的,這叫“解戶”。解戶運送供物來入庫,管庫宦官可以在質量上卡你,說不合格就不合格,你得另外再去置備,折騰死你。這小小的權力,這麼著就能變錢——交了錢,就讓你順順當當入庫

  這甲字庫,是個索賄的好地方,在明代這是出了名的。史載:“甲字、供用等庫,各處官解進納一應錢糧,被各庫各門內官、內使等人指以鋪墊為名,需索麵茶果、門單種種使用,致解戶身家傾斃。”這裡提到的所謂“鋪墊”,就是勒索的方法之一。

  明代設立內庫,倉庫保管員由宦官擔任,是一大發明。而這些倉耗子,同時也發明了形形色色的來錢之道。比較主要的兩種,就是“鋪墊”和“增耗”。

  鋪墊,始於嘉靖年間,是指內庫在接收商人所交的物料時,要求帶有相應的包裝、墊襯等物。這只不過是個名義,實質是伸手向商人額外要錢。這數目,可不是個小數,商人往往承受不起。宦官就把他們鎖住拷打,或者捆起來在烈日下暴曬,直到答應行賄為止。有的商人實在交不起,被逼破產,上吊投河的都有。

  增耗,這個法子是跟地方官學來的,即收東西的時候,要求比原定數量多出一部分,作為抵頂損耗之用。若多收百分之幾,倒也不奇怪,但是明代內庫的增耗大得驚人,白糧一石,公然加到一點八石才被收下,各項物料有被迫納賄四百兩銀才得以入庫的。正德朝時,納米一百石,要加增耗銀六十至九十兩;到萬曆年間,加耗更高達十倍,江南白糧解戶,鮮有不破產者。

  此外還有“茶果饋儀”之類,我們現代人也很熟悉了,那就是喝茶錢、紅包。要是你不想給,就把你的東西撕爛、踹碎,或者索性沒收,讓你完不成任務,拿不到“批迴,自然有州縣官府治你的罪。那時候的倉門內外,往往是富戶痛哭就死,內官把酒相賀。

  魏忠賢廢掉此法,可見農民出生的他還是懂得百姓之苦。

  8.魏忠賢為前線籌集馬匹。遼東戰事吃緊,急需馬匹,但這個問題一直難以解決。魏忠賢為國分憂,想了個好辦法。依明朝舊例,大臣有特殊貢獻者可賜給在宮中騎馬的特權,不過,作為條件,騎馬者逢年過節要向皇帝進獻好馬一匹。魏忠賢就一下子賜給幾百名太監在宮中騎馬的特權,而後就不斷地降諭旨讓他們進獻馬匹,逼得這些太監直罵娘。

  9.終魏黨執政時代,咬緊牙關、收商業稅和流轉稅,海關稅,也就是向富人收稅,以維持國家運作!執政期間修水利、賑濟災荒也能盡力!東林黨從來是截然相反!崇禎一朝可有賑濟災荒修水利的記載?其他時代修水利的錢不用東林黨籌措,不算數!

  綜合論之,魏忠賢的功勞可分為三部分。一,斥退東林黨人,根源上消滅黨爭,從而穩定內政。不明白為什麼東林黨人光說幾句漂亮話就成了歷史書中香餑餑,其實就是一堆老迂腐,經濟軍事一竅不通。他們做官安分時還和當今在辦公室泡茶看報當上班的人大致相當,不安分時翻雲覆雨,專搞內耗,袁祟煥就是彼人整死的。二,團結底層,安撫民眾。重用瞭解民情的低級官吏,加強保甲聯防,還通過修造皇極殿等工程來粉飾太平,活躍士氣。東林黨人挑動的所謂蘇州民變,比後來闖王起事規模大多了,但魏憑老到的指揮,數日就撲滅了,而且沒波及到任何外省市。魏死後不過數年,闖王和張獻忠就烽火燎原了,局勢從此不可收拾。三,任用得人,調拔得當,穩定邊關,有效抗拒滿清。終魏忠賢執政期,滿清在邊關得利不多,魏敗後,邊事從此面目全非。以上三件都是不可抹殺的歷史功績。

 

 結論,魏忠賢在危亡之秋的明未,騎一匹劣馬戲劇性的出現,以過人的天才和勤懇,登上權力巔峰並大展身手,成為明朝自救的鼓手。他死後不久,明朝也土崩瓦解了。


無心140102310


您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大明江山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崇禎即位的時候,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以及善於把握動盪時局的“能人”來獨當一面,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但崇禎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獨掌大權,藉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一舉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